-
1、翻译下列句子。(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遭遇“ , , ”的状况,他也有信心三年之内治理好。(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反应是:“”,曾皙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却长叹声说:“。”(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 ”三句是对曾言志前“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的细节描写。(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 , 。”(6)、“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异乎三子者之撰 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 B、赤也为之小 C、曾皙后 D、端章甫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去治理国家三年后,取得的成果是“ ,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谦虚地表达自己治国能力不足而需君子协助的句子是“ ,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表明自己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的志向的句子是“ ,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面对孔子的问志,其不同的言谈和神态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体现出子路性格的直率;“ , ”两句体现出冉求的谦虚;曾皙通过“ , , ”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体现出性格洒脱与谦恭。
-
8、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 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古人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2)、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 , 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执事,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悦者,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徼幸希进;下以眩惑流俗。如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
(《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爱之,退为家人讲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B、卿有文学,何辞为 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 C、使三代之君 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 D、如此者,罚无赦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2)、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浪线的文化常识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其“春秋笔法”擅长用简洁的文字表达立场。 B、进士:宋代的进士是通过殿试的考生的称号,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称号,考中进士的人有资格参加闻喜宴。 C、翰林学士:首设于唐代,是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官员等重大事件的文告。 D、迩英:宋代禁苑宫殿名,义取亲近英才之意。是皇帝听大臣讲解典籍史书的地方,偶尔也作为临时议政的场所。(3)、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是( )A、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B、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C、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D、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4)、翻译文中划线句。安石执事,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①也;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注】①杇:粉刷。②诛:深责。
(1)、“观其所由”中“由”的意思是 , “廋”的意思是。(2)、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11、按要求填空。(1)、浴乎沂, ,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
12、名句默写。(1)、 , 铿尔, , 对曰:“。”(2)、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 , ”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的句子是:“ , 。”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 , ”,表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应当诚心待人,充分尊重别人。(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坚毅精神的概括。(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晳用“ , ”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
14、写出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循循善诱,开场白“ , ”,以一种和蔼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平等、轻松的交谈环境。孔子做出假设来引导学生述志的句子是“ , ?”用“?”句,鼓励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2)、从“”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轻率、急躁。子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将一个“ , ”的内忧外患的国家治理得强盛、知礼。(3)、《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达到“ ,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民之从之也轻”,首先应做到制民之产“ , ; , ”。(5)、《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的句子是“ ,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
1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1)、请解释第①则中画线语句的意思。(2)、第①则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一个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请结合②③两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地认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被大国包围,在“ , ”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
18、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A知B其C难D也E焉F用G亡H郑I以J陪K邻L邻M之N厚O君P之Q薄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同类词语还有“万乘之国”“百乘之国”。 B、方,计量面积用语,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的“方”字意思相同。 C、鄙,当作边邑,与《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字意思不相同。 D、微,没有,与《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晋军包围了郑国首都,是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时又依附于楚国。 B、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秦,但烛之武因年轻时未被重用而拒绝,经佚之狐致歉,他最终答应出使。 C、烛之武在晚上被人用绳子拴着从城楼上吊下去,进入秦营,站在秦的角度,有理有据,晓以利害,说服了秦穆公。 D、烛之武成功劝退了秦国军队,使秦国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穆公还留下了多位大将戍守郑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的回应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理念?请简要分析。 -
20、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 如会同 ,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 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为国以礼 B、子路率尔而对曰 舍瑟而作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异乎三子者之撰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②赤也为之小③可使足民
④鼓瑟希,铿尔⑤可使有勇 , 且知方也⑥孰能为之大
⑦浴乎沂,风乎舞雩
A、①②③⑤/④⑥/⑦ B、①④⑦/②⑤⑥/③ C、①②④⑤/③⑦/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A、不吾知也 B、摄乎大国之间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为国以礼(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