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别离,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沈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选自王逸《离骚经序》,有删改)

    (1)、下列对上文及课文《屈原列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B、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醒悟并回到“正道”上来。 C、课文《屈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D、课文《屈原列传》中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怀)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怀)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昭)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怀)王至则闭关劫之,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怀)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怀)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齐王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臣光曰: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编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秦A诈B我C而D又E强F要G我H以I地J因K不L复M许N秦O人P留Q之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

    ②楚(怀)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

    (3)、选文记载楚怀王入秦最终被秦国扣留的史实,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
  • 3、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屈原列传》中的“”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3)、《屈原列传》中,“”连用两个被动句,交代了屈原生怨的原因。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两句是“”。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形象的语言称许屈原:他自觉远离污泥浊水,就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在尘埃之外浮游,这样就能“”。 
    (6)、父母是我们的庇护所和港湾,《屈原列传》中写人在悲痛中会呼唤父母的句子是“”。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8)、《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称引上古帝王,旨在讽刺世事,“”,希望朝廷修明政治。
    (9)、《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国风》和《小雅》进行评论的两句是“”。 
    (1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草美人来打比方,这是为什么呢?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即“”。 
  • 4、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左徒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官职,主要职责是参议国事、应对外交、制定法令。
    (2)、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有官位者的通称。宋朝医官另设官阶,有大夫、郎中、医效等,后因称医生为“大夫”(今读dài fu)。
    (3)、“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后也用以泛指联合,或特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4)、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 5、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大力选用怀瑾握瑜、正道直行的干部,建立一支德行端正、作风正派、使人信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她博闻强识 , 既是让学生们爱上语文的“活字典”,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活宝典”。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包括坚持自己的兴趣、志向,也包括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还包括不在变化的就业市场中随波逐流
    (4)、所谓微言大义 , 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5)、花开花落,与世推移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将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让我们为之奋斗吧!
  • 6、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大破楚师于丹、淅。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7)、为天下笑。
    (8)、是以见放。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竟为秦所灭。
  • 7、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则与王图议国事
    (2)、则接遇宾客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道德之广崇
    (7)、蜕于浊秽
    (8)、惠王
    (9)、厚币委质事楚
    (10)、时秦昭王与楚
    (11)、莫不欲求以自为,举以自佐
    (12)、然家相随属
    (13)、故惑于郑袖,欺于张仪
    (14)、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15)、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16)、其后楚以削
  • 8、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出则接遇宾客 , 应对诸侯

    古义:

    今义:客人(总称)。

    (2)、谗人间之,可谓

    古义: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3)、明年 ,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今义: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无理狡辩。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 9、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属

    ①屈平草稿未定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

    予作文以记之

    ④举酒

    ⑤若皆且为所虏

    ⑥名教坊第一部

    (2)、微

    ①其文约,其辞

    ②动刀甚

    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颔之

    (3)、明

    于治乱

    道德之广崇

    ③至若春和景 , 波澜不惊

    (4)、信

    而见疑,忠而被

    ②疏屈平而上官大夫

    ③低眉手续续弹

    ④日中不至,则是无

    ⑤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求

    (5)、约

    ①其文 , 其辞微

    之以礼

    ③怀王与诸将

    ④舟首尾长八分有奇

    (6)、志

    ①推此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②博闻强

    ③便扶向路,处处

    ④《聊斋异》

    ⑤《三国

    (7)、见

    ①信而

    ②卒以此怀王之终不悟也

    ③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

    ④公将战,曹刿请

    ⑤移船相近邀相

    ⑥冀君实或恕也

    (8)、举

    类迩而见义远

    贤以自佐

    世混浊而我独清·

    以予人,如弃草芥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9)、以

    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一仪而当汉中地

    ③卒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④怀王不知忠臣之分

    (10)、之

    ①王甚任

    ②秦发兵击

    ③而设诡辩于怀王宠姬郑袖

    ④复

    ⑤受物汶汶者乎

    ⑥卒以此见怀王终不悟也

    (11)、与

    ①入则王图议国事

    ②屈平不

    ③齐楚从亲

    嬴而不助五国也

  • 10、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犹忧也

    “离”同“”,

    (2)、其称文小而其极大

    “指”同“”,

    (3)、皭然而不滓者也

    “泥”同“”,

    (4)、屈平既

    “绌”同“”,

    (5)、齐与楚

    “从”同“”,

    (6)、乃令张仪去秦

    “详”同“”,

    (7)、厚币委事楚

    “质”同“”,

    (8)、亡走赵,赵不

    “内”同“”,

  •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资料链接]

    认识作者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探寻背景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了解常识

    《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宋代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本鉴赏]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1)、文脉梳理

     ②

    (2)、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3)、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4)、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5)、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学生的?
    (7)、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 12、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     )

    译文:

    (2)、则何以哉? (     )

    译文:

    (3)、加之以师旅。 (     )

    译文:

    (4)、异乎三子者之撰。 (     )

    译文:

    (5)、浴乎沂,风乎舞雩。 (     )

    译文:

    (6)、可使有勇。 (     )

    译文:

  • 13、古今异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今义:一天。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儿童。

  • 14、词类活用
    (1)、如会同,端章甫 (     )
    (2)、浴乎沂,风乎舞雩 (     )
    (3)、鼓瑟希 (     )
    (4)、冠者五六人 (     )
    (5)、可使有勇 (     )
    (6)、赤也为之小 (     )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8)、孰能为之大 (     )
    (9)、可使足民 (     )
  • 15、一词多义
    (1)、方
    (2)、如
    (3)、夫
    (4)、者
    (5)、乎
    (6)、以
  • 16、辨识通假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
    (2)、莫春者 (     )
  • 17、读准字音

    ()      语()    乎()

    及()    小() 尔()

    者()       吾以也()     夫子之()

    君子()     风乎舞()     然叹曰()

    异乎三子者之()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 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蒙主,指的是祭祀东蒙山的主持者。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说说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 19、分别概括出下列三则《论语》章句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 20、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若有误请改正。
    (1)、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2)、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
    (3)、宗庙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之外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4)、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5)、相,文中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6)、六艺,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
    (7)、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8)、古代兄弟排行是孟、仲、季。
上一页 828 829 830 831 8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