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误判断
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不想袭人没听出她的声音,使性子说宝玉一概不许放人进来。黛玉由此对宝玉产生误会,悲悲戚戚地哭泣起来。
-
2、一日,宝玉信步来到潇湘馆,在窗外听到黛玉说了一句“”,不禁心痒,遂也用《西厢记》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之语同黛玉玩笑。二人正闹,薛蟠借 之名将在潇湘馆玩的宝玉骗出门,在薛家玩乐一天,袭人和黛玉为此担心,黛玉晚上到怡红院探看宝玉,由于和 拌嘴了,正闹脾气,且有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得很,没有开门。这不禁动了黛玉身世之悲,开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黛玉正在悲泣时,忽然听见院门一响,接着宝玉袭人等送了出来。自己更觉无趣,知道半夜才睡下。
-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芳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C、探春托宝玉在外买一些新奇又不俗气的小玩意儿。她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作为回报,但宝玉怕赵姨娘抱怨就拒绝了。 D、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 E、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
4、《红楼梦》第23回中林黛玉从宝玉手中接过一本书,“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看的是什么书?后来宝玉用书中言语与她说笑,她有什么反应?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
5、《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
6、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红楼梦》中表现宝黛爱情的重要回目,请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
-
7、请简述第23回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又名《会真记》)的故事。
-
8、请简述第23回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
9、正误判断
第23回中,黛玉在梨香院听到《牡丹亭》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句,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
10、 第23回中,林黛玉所听到的戏文“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出自《》。
-
11、 第23回中,一日,林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她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请问此时女孩子们演习的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
-
12、 第23回中,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书名),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细看……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第二十三回)
-
13、 第23回以为线索,主要情节有:————。
-
14、根据《红楼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衙门门子的一纸“护官符”,不仅促使“葫芦僧”贾雨村草菅人命、胡乱判案,更将其引入颠倒是非、“飞黄腾达”的仕途之路。 B、“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被心情不佳的宝玉训斥后纵情“撕扇”,既是她自恃任性的表现,更是晴雯不甘受辱的极强自尊心的表现。 C、“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听到《牡丹亭》中《皂罗袍》曲词时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是因为她与曲中人产生了情感共鸣,亦是借曲自怜。 D、“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痴迷地向黛玉学写诗,表现了香菱不甘命运的摆布,希望自己也能像园中众小姐一样具有令人羡慕的才情而博得薛蟠的欢心。
-
15、下列各项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宝玉病时,全家忙碌,贾芸红玉等人守着宝玉,渐渐混熟,贾芸把自己的手帕传给红玉。 B、黛玉因记挂宝玉被父亲叫去,晚上来怡红院看望,由于袭人发脾气,且有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的很,没有开门,这不禁动了黛玉的身世之悲,开始哭泣。 C、宝玉在冯紫英家,与琪官蒋玉菡互相欣赏,并交换了汗巾。谁知道那是袭人的东西。 D、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柳梦梅,黛玉自比杜十娘。 E、黛玉性格忧郁,因一个误会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正逢贱话花之期,又勾起伤春愁思,于是将残花埋葬在沁芳亭。她由落花想到自己的命运,口吟《葬花词》。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出身寒微,平时对下人宽厚;一个出身名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并且成为密友,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呢?秦可卿如果是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的养父真的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她就必然会有自卑心理,经常会很难为情。起码她表面上可以强撑着,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清夜扪心,她就会感到她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人家这么富贵,自己的背景如此不堪,她会自卑痛苦的。可是,书里面一笔这样的描写也没有,从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死去,完全没有这样的内容。
(1)、结合文段分析,说说为什么秦可卿并非出身于“宦囊羞涩的小官僚”人家。(2)、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兴。实际上,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暗示了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填写下面四个签上的画和诗句内容对应的掣签人①签画的是芙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②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连理枝头花正开”
③签画的是牡丹,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④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
-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④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⑤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1)、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2)、④⑤中画线的文字分别指贾探春和林黛玉。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些称谓所包含的内蕴。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 ____,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____。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 ____。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
19、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题目。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姐姐就请,让我去写回帖。”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1)、选文中自称“槛外之人”的是,宝玉之所以要回帖,是因为他生日收到了此人的拜帖。(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岫烟口中这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论语造句印谱序
余秋雨
中华文明不中断地延续数千年,是全人类唯一的奇迹。这个奇迹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种美德的延续。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论语》这部书,被中国读书人背诵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在现代生活的浮华喧闹中,有谁突然说出《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往往还能使现场安静下来,大家如见先哲光临,片言只语也要洗耳恭听。如果在海外,素昧平生的华人偶然见面,交谈甚欢,而其中有人引用了半句《论语》,立即会使大家觉得这次见面出现了非凡的深度,互相在目光间传递着有关中国人的确认。
确实,不管中华文明经历过多么频繁的兵荒马乱,散落到多么遥远的天涯海角,那些句子,二千五百年前的句子,像一束柔韧的丝线,若隐若现地拴住了一个伟大人种的最后尊严。
今天,中华文明又一次呈现出雄壮气象,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心存感激地回过身来,抚摸那一束丝线。同时,我们还会用自己满是皱纹的手握住下一代稚嫩的手,让他们也去抚摸。文化的遗传,重于生理遗传;精神的接力,重于其他接力。
近日接家乡宁波市的朋友来函,他们在《论语》中选了四五十句名言,请国内著名篆刻家韩天衡、李刚田、刘一闻、祝遂之等十余位先生刻成印谱,发行天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乐于以这篇序言叫一声好。在今天传播《论语》中的美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像他们这样精精地选,细细地刻的方式,显得特别高雅又特别可爱。
为什么要用篆刻来与《论语》对应呢?我看至少有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以篆刻来表明一种罕见的重要。在这电脑的时代,要用文字来表达某些意思已经非常方便,但遇到特别重要的意思,我们还会拿笔来写一写。如果觉得用日常的水笔写书还不够,我们还会小心翼翼地用毛笔字写出来。那么,是什么样的内容,使我们觉得连毛笔字也不够了,只能用利刀一笔笔地刻在玉石上呢?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重要中的重要。
第二,以篆刻来开启一个遥远的故事。就在孔子说出这些重要话语的时代,中华文明已经拥有或正在拥有甲骨文、钟鼎铭文、石鼓文、古文玺印。这些文字几乎都经过镂刻,使汉字从一开始就与金石相伴,强筋健骨,深锲岁月。果然,汉字真的成了世界上一种最长命的文字,历数千年而仍然生气勃勃。这种长命,与儒家精神的长命,互为表里。现在,由当代篆刻家呼唤来古代刻工的魂魄来镂刻《论语》造句,是把两番长命的奇迹合成一体。回味其间,深厚无限。
由此,我可以拿着这本印谱向当代读者推介了:这里边句子不多,却是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精神结晶;当它们被这么多名家一篆刻,也就构成了横贯数千年的交汇,我们可以听到金石声和书声的声声共鸣。
中华文明最精致的部位,就在这声声共鸣中。
(1)、文章开头作者赞扬《论语》是“美德的最高文本”,其主要理由有哪些?(2)、文末画线的“最精致的部位”具体指代的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遗传,重于生理遗传”?试作阐说。(4)、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多篇序,如《指南录后序》《兰亭集序》等,这些序各有特点。请从序这一文体特点的角度概括本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