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的地方,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的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哎,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1)、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2、文中先后用“他”“你”“我”转换人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孙少安在山里常常把镢头扔在一边,颓然地四肢大展睡在土地上,面对高远的天空长吁短叹。他不尽地回味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双眼噙满了泪水。他诅咒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总是对他这样冷酷无情!

    有时候,走入绝境的他,竟然像孩子一般在山里天真地幻想,会不会出现个奇迹让他摆脱这厄运呢?比如过去年代金家的老地主就在这块地里埋下一窖金银财宝,让他一镢头挖出来了……他对自己的荒唐想法报以刻毒的冷笑。得了吧,孙少安!你这样躺着胡思乱想,还不如起来干一会儿活。你已经是这样可笑,说明你活该倒霉。看来,你要重新振作精神是多么不容易!你往日那股劲头哪里去了?你就甘心这样像死狗一般沉沦吗?

    是啊,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软弱无力?我过去不是没有经历艰难困苦;而那时不是一次又一次用顽强不息的意志渡过了重重危难,并且一次次转危为安吗?当然,这次危难不比往常,是太巨大太可怕了;但总不能用这样一种灰心丧气的态度去逃避这危难。再说,能逃避了吗?

    孙少安心里明白,唯有他的砖场重新上马,他才有希望翻身。

  • 3、文段中多用拟声词来表现吃甘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口渴岂可无甘蔗?从一捆里抽出几根紫皮或绿皮甘蔗,“咔咔”几刀下去,可随心所欲地劈成几段。我觉得吃甘蔗有种“绿林大盗”的豪爽,“嘶啦嘶啦”用牙齿撕下条条颇硬的外皮,露出里面白白的果肉,继而是“丝儿丝儿”声,那是嚼着甘蔗,甜汁入喉的回甘声。

  • 4、《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有雅俗共赏之效。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妙趣。(任选一例)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
    (2)、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得可怜。要不是我,你要伤了他的命,这会子怎么样?”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小区遇见谁

    范小青

    我在一家代理公司上班。

    现在我手里的这单活,是去代望老人。不过单子不是我本人接的,我接到的已经是我公司自己制订印刷的十分规范的访问单,等我完成了看望任务,被看望者在访问单上签上名字表示认同,我的任务就算完成。

    说心里话,接到这单活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我和我父母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我也有一段时间没和他们联系了。但是千万别以为我会动一点儿恻隐之心,千万别以为我会赶回家去看望他们,或者也让别的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

    决不!

    我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老师,我母亲是小镇医院的护士,他们退休以后的工作,就是一起关心除了我的内心想法以外的所有关于我的一切。

    最后一次和他们通电话大约是两个月前,或者是一年前,也或者是其他什么时间,反正内容都是一样的,时间就显得不重要了。他们威胁我说,如果我再不能踏踏实实地稳定下来,他们就要搬来我所在这座城市来指导我、监督我。我也严词威胁,他们立刻服软了,哀求我说:“你明明知道我们来不了,大城市的生活我们不能适应,生活成本那么高,我们还要省下钱来供你买房结婚生子。”

    和天下许多成年未婚子女一样,他们不来纠缠我,已是上上大吉,难道我还会送上门去引颈受戮?

    我还是赶紧代表客户去看望他家的老人吧。

    我先看了看单子上的情况介绍,这才发现,委托人没有名,只有姓,王先生,恰好和我同姓;委托我们去看望的人,也一样,王先生。

    我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单子上填写的地址,是一个年代已经很久远的住宅小区。

    我先照着访问单上留的客户电话打过去。电话响了两声,有人接了,我说:“请问是王先生吗?”对方说“你打错了”就挂断了电话。

    我走到小区的门口,上前把访问单递给小区保安,请教他说:“麻烦你帮我看一看,这个地址到底有没有问题。”他一看:“没问题呀,就是你刚才进去又出来的那幢楼嘛。”

    我在外面随便吃了点儿东西应付一下肚子,耗掉些时间。我越想越不能甘心,再次拨打了那个电话,电话铃只响了一声,就有人接电话了。我赶紧问:“是王先生吗?”对方说:“是。”终于找到王先生了,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但很快我又问道:“王先生,为什么我中午打电话时你不承认?”他说:“中午不是我接的。”我更觉不可思议,说:“难道你家里的人不知道你姓王?”他说:“他才不是我家里人,一间朝北的小屋收我八百块租金。”

    废话少说,我直奔主题,不仅确认他姓王,还确认了他们确实知道儿子委托了人去探望他们,他们正在家翘首等待呢。我心想,这回看你再往哪儿跑。

    我赶紧上楼进门,果然是一对老人在一间朝北的小屋里,屋子很小,光线很暗。我乍一眼看过去,怎么觉得他们有点儿眼熟,我奇怪地说:“咦,我在哪里见过你们?”他们对我竟然也有同感,说:“嘿,你好面熟啊。”

    明明是熟的,却又想不起来,明明就在眼前,却又觉得遥远。我有些沮丧,只好玩老一套的把戏,套近乎说:“老人家,原来你们是租房子住的,你们不是本地人啊?”那老人说:“我们原来一直是住在一个小镇上,离这里很远,我们的儿子很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就留这里工作了,是公司白领。”我觉得这下对上号了,赶紧说:“这就对了,你们的儿子很孝顺,他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何况最近又出差了,所以委托我们代理公司来看望你们。”

    老两口很高兴,除了不停地感谢我,还主动跟我聊了他们的情况。那老先生说:“我在小镇上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我一听,心里居然瞎跳了一下。那老太太又来戳得我心惊,说:“我从前是镇上医院的护士,后来退休了。”

    我感觉有点儿不对劲,随便应付了几句,就想提前结束任务了。我拿出访问单请老先生签名,老先生爽快地签上名,我接过来一看,竟然和我父亲同名。我心里忽然有一点儿异常的敏感,赶紧编造说:“这访问单需要老夫妻双方都签名。”他们也信了,老太太也麻利地签上名。我再一看,竟是我母亲的名字。这回我彻底惊呆了,再仔细看他们,我认出来了,怎么不是我父母亲呢,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呀。他们难道不认得我了吗?我也在访问单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其实这名可以回公司结算时再签的,但我提前签了。我把访问单递过去给他们看,他们一看我的名字,笑了起来,说:“这不就我们儿子的名字吗?你不就是我们的儿子吗?”

    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互留了新的联系方式,就和他们道别了。

    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告诉老板说:“今天巧了,我上门代看的居然是我的父亲母亲。”

    我老板看了看访问单,跟我说:“你父母的名字是你签的吧?”我吓了一跳:“这怎么可能?”我老板说:“你自己看看,跟你的笔迹一模一样的嘛。”

    我老板见我紧蹙眉头,过来拍了拍我的肩,鼓励我说:“这就对啦,当初我看中你的,不是你的工作能力,而是你的想象能力,我果然没看走眼,你编得很赞。”

    我不服呀,我冤大了呀,我说:“老板,你凭什么说我是编的?”我老板笑道:“那个小区本来就是一个无人区嘛。”

    原来,我去的那个小区,早几年就准备改造了,住户全迁走了,资金却掉链了,就成了无人区。

    但是,那张委托单是哪来的呢?

    这太好解释了,是我自己填写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长时间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我”虽然不会赶回家去看望父母,但想着让代理公司代“我”去看望他们。 B、父母希望“我”工作稳定,生活稳定,而忽视“我”的内心想法,这与父母在小镇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有一定关系。 C、父亲生性吝啬,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父亲会因为“一间朝北的小屋”收八百块租金而对房东心生不满。 D、老先生签名很爽快,老太太签名也很麻利,此细节既体现他们对“我”服务的满意,也暗示他们已经认出“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介绍了“我”的工作流程,提到“被看望者在访问单上签上名字表示认同”这一细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委托人和委托“我们”看望的人都不具名,只写了姓,且“恰好和我同姓”,这让后文的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C、本文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语言风格相同,多用口语,生动传神,幽默风趣,如“引颈受戮”“编得很赞”等。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抒发“我”内心的情感,直接展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3)、“我”为什么要自己填写“委托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在阅读本文后,有同学列出了两个关键词:“无人区”和“荒诞”。请结合本文,对这两个关键词作简要解说。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 浩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我坐在屋檐下。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

    是的,我是在眺望,我做这样的姿势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

    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了干休所里那个21岁的勤务员。

    我再次看到了将军,看到了将军的部队。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绿漆斑驳,充满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

    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荫,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

    我老了。尽管我不明白将军在向远处眺望时想的是什么,但我明白了将军的那些自言自语。他根本不是自言自语,绝对不是!他是在跟身边的伴儿说话,跟自己想到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说话,跟过去说话。就像我有时和将军说会儿话,和我死去的老伴,和死神说话。当年和将军我可不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对我非常和蔼,可我总是有些拘束,和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现在,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似的,我和他都是一样老的老人了。

    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用根竹棍逗逗路过的虫子和蚂蚁,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

    有两次将军指着木牌上的名字问我,赵××你知道么?王××呢?我只得老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将军。②将军有些恍然和茫然的样子。看我这记性,将军一边望着他所说过的名字,一边摇头,人真是老了。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当时我是想对将军这么说的,我有点冲动——可最终我却没有把它说出来。③现在想起来我是应该说的。

    我在向旧日的时光眺望中看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我就跟他说了。将军愣了愣,然后粗犷地笑起来:你这小鬼。我不是小鬼了,我已经老了。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在将军去世之后我搜集了不少和将军有关的资料,只要是哪本书上提到将军的名字,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来。原本我还想把将军的两个木箱也留下来的,后来我想将军比我更需要这支部队。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将军重新见到自己的这支部队时,露出的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圈。

    曾有一个宣传干事向我了解过将军的晚年,我向他叙述了将军每日如何摆放他的部队。他是不是怀念自己的戎马生涯?是不是想继续战斗,消灭敌人?

    不,好像都不是,将军在晚年基本上没想到战争,他好像只是,只是……怎么说呢?他好像就是把木牌摆出来,想一想过去的事,就这样。就是这样。

    那个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

    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就抬起头来,向一个很远的远处进行眺望。我越来越多地想到将军,我觉得他的某些部分正在我身体内的某些部分里得到复活,有时候,一个生命是会成为另一个生命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④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牌是将军阵亡将士的象征,也是将军的精神支撑,将军在一次次排出木牌的活动中慰藉着自己的晚年。 B、“眺望”这一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在反复中推进叙事,“我”在眺望中回望将军,将军在“眺望”中回望昔日荣光。 C、宣传干事对“我”的回答很失望,因为“我”没有提供他想要的答案,这样写意在揭示他与“我”之间的隔膜。 D、小说与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一样,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我”的感知,丰富、深化了文章意蕴。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既说明将军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将军故事的叙述。 B、句子②中“恍然”与“茫然”,看似矛盾,其实写出将军从回忆回到现实的清醒与面对现实又不知所措的复杂内心。 C、句子③中“应该说的”体现了“我”对将军的理解与善意,也写出“我”因没有说而陷入懊悔与自责的痛苦。 D、句子④中“变小”是因为“我”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重”是因为“我”认知的深化。“小”与“重”构成小说的张力。
    (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故意忽略了将军铁血金戈的传奇色彩,“补充了我们对将军的侧面理解”。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中“将军”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采用“足够老了”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具有表意特点,造字的构形取象一般来自造字者身边所及的事物。民俗作为人们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是造字者最多的身边所见,所以汉字的构形难免留下民俗基因的印记。总体来看,    ①    大致可以通过形象、义符和声符所含信息来呈现。

    在字形隶变发生以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构形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而形成的,如“为”字的篆文作“”形,像“爪”(人手)牵着“象”,蕴含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民众“役象以助劳”的生产习俗。

    随着汉字构形图像性的消退,用文字自身意义来表义的“义符”逐渐增多,因此,民俗基因在晚出的文字中常常    ②    。这里的“义符”包括会意字的表义部件和形声字的义符。比如,始见于秦简中的“郵(邮)”字是由“垂”“邑”合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垂,边也。”“邑,国也。”二者合起来表示“境上”的“行书舍”(传送书信的客舍),蕴含着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驿站型传信方式的习俗。

    汉字构形中的声符所示语源也蕴含着民俗。例如,“婚”字,从昏声,之所以用“昏”作声旁,是因为古代有抢婚习俗,    ③     , 所以“婚”的音义来源于黄昏的“昏”。

    (1)、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从下面四个字中任选两字,分别谈谈它们的构形及其蕴含的习俗信息。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班级开展“走近孔子”专题学习,同学们发言如下:

    甲同学: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①    ”这四个字可以用来形容孔子。他有德,他的“仁爱”、宽厚的胸怀以及伟大的人格令人景仰。他有才,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六艺,文武双全。孔子一生多磨难,却    ②     , 自强不息,构设并执着地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

    乙同学:孔子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整理过古代文献书籍,如《诗》《书》等,使古代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他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对人、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做事,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观将会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他首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但是今天的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他的思想,比如“复周礼”等。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评文化名人。请从下列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乙同学辩证分析孔子的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屈原陶渊明李煜王安石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    ①    。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倘能推而广之,怨声一定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例如民国的通礼是鞠躬,但若有人以为不对的,    ②    独使他磕头。民国的法律是没有笞刑的,倘有人以为肉刑好,则这人犯罪时就特别打屁股。碗筷饭菜,是为今人而设的,有愿为燧人氏以前之民者,就请他吃生肉    ③    再造几千间茅屋,将在大宅子里    ④    尧舜的高士都拉出来,给住在那里面;反对物质文明的,自然更应该不使他衔冤坐汽车。这样一办,真所谓“    ⑤    ”,我们的耳根也就可以清净许多罢。但可惜大家总不肯这样办,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费厄泼赖尤其有流弊 , 甚至于可以变成弱点,反给恶势力占便宜。

    (摘自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奔东西

    那么

    羡慕

    反求诸己更何憾

    B

    各得其所

    仰慕

    求仁得仁又何怨

    C

    各奔东西

    从而

    羡慕

    求仁得仁又何怨

    D

    各得其所

    于是

    仰慕

    反求诸己更何憾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费厄泼赖”(英语单词“fair play”的音译),写文章必须用到外文单词时,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使用,如《故都的秋》中“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第二种是音译。你认为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结合材料或《故都的秋》说明理由。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到一副荣禧堂中的对联 , ②其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③落款中的同乡很容易理解 , 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此的解释是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年长的同辈间的一种自称是世教弟表明双方是同学关系,双方的父辈也是同学关系。“勋袭”的意思是因功勋承受封爵或继承职位。“东安郡王”是当时东安郡这个地方的长官。而对“穆莳拜手书”的理解就有点儿麻烦。有人理解为:“穆莳拜”为落款者的姓名,“手书”是亲手题写的意思。这种说法不够准确。“莳”是一种植物,即“莳萝”;或作动词解释,意为“移植”“栽种”,取名为“莳拜”显然不太合理。“手书”如同“草书”一样,显得较为随意,不符合常规与礼节,如改为“谨书”则还勉强可以。所以我认为,“穆莳拜手书”应解释为:“穆莳”是落款者的姓名,“拜手”是一种表示十分谦恭的拜礼,这里表示恭敬和祝贺,“书”是写的意思。理由如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对穆莳条目的解释是:东安郡王,贾府世交。荣国府正室堂屋对联书写者。这里十分明确,穆莳是人名。《辞海》对拜手一词的解释是: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既跪,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显而易见,将拜手作为一种礼节来讲更为合适。在这里可解释为恭敬和祝贺 , 是一种礼貌用语。

    (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句:⑤。修改为:“世教弟”是年长的同辈间的一种自称。

    (2)、请简要概括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用以说明作者对“穆莳拜手书”如此断句的理由。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3)、中国书画中常见的落款有两种:一为单款,一为双款。双款又分上款和下款,其中,上款中除了有对方的名字、称谓,还有说明作品是应对方要求所作或请对方指导之类的词语。请仿照示例,从“垂赏”“斧正”“正腕”“补壁”中任选两个加以解释。(5分)

    示例:雅属,敬辞。雅,用于称对方的举动;“属”同“嘱”,含有嘱咐之意。表明这件作品是应对方的嘱托而作,表达了创作者对对方的尊重。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树木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树皮也如衣裳一般,给不同的树木赋予了不同的“穿衣风格”。每一种树木都像是一个“绿色精灵”,被多彩的树皮装点,这赋予了林界多元的美感。例如,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彩虹桉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水分充足时,它毫不吝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而“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

        ①     , 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朴树的树皮光滑无痕,展现出平滑之美;黄连木的外皮呈现出鳞状开裂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开裂之美。此外,还有些树皮的形态各异,如眼睛状的枝痕、圆环形的叶痕等,都散发出象形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达到完美

    林林总总的树皮千姿百态,但你以为它仅仅是件美丽的“皮囊”?不,树皮还承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功能。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通过树皮里的韧皮部组织被输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    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1)、下列句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冀申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B、我们又在通过一片洼地,水从脚腕没到膝盖了。 C、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D、请唐先生宣布《保国会草章》,请往会诸君通过,以便进行。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彩虹桉树的树皮五颜六色,水分充足时,更容易呈现出多样色彩”,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5)、请结合语段内容写一则倡导语,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字数不少于3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秋季来临,不少人深受皮肤瘙痒问题的困扰,这其实是特应性皮炎在作祟。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它?

    特应性皮炎,“伤”的不只是皮肤。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的2型炎症性疾病,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躁、慢性湿袗样皮损和明显瘙痒。特应性皮炎的出现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有关。

    虽然皮肤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但只是“忍一忍”“挠一挠”是不足以应对该病的。特应性皮炎只是2型炎症驱动的“第一站”,(甲),患者的过敏进程可能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发展,给疾病的治疗和长期管理造成困难。

    在临床中发现,早期罹患特应性皮炎的人,未来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其他2型炎症性疾病的风险往往更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治疗特应性皮炎,构筑健康的皮肤屏障。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下降,(乙),很多人都有皮肤干燥、脱屑的情况。季节变换导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那么,如何才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呢?

    保湿润肤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方式,有助于防止水分丢失、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避免外源性不良刺激。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养成护肤的好习惯。秋季,可使用保湿效果好、质地黏稠的保湿润肤剂。此外,大家还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以减少皮肤干燥、瘙痒。

    皮脂膜是皮肤屏障结构的最外层防线,想要守好这道防线,患者应避免过度清洗,洗澡不宜过频,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要超过40摄氏度,以免加重皮肤炎症。在洗完澡后,及时擦干身体并涂抹保湿润肤剂,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1)、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的“皮肤屏障”得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思想潮水 B、感情洪流 C、一日千里 D、生命轨道
    (2)、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如何才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呢?”可以改写为“如何才能安然度过秋天呢?”,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对他严厉责备的态度。
    (3)、老师布置了一篇以“梦”为话题的写作片段,小刚想引用一些带有“梦”字的诗句来增加文化底蕴,他想到了“”两句诗。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上,李老师分析《登岳阳楼》中“”的句意,帮助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小慧想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却顾虑重重,同学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两句,鼓励她事情合理就坚决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3)、自古文人多傲骨,如古诗词中的“”两句,就表现了文人自尊傲岸、刚强不屈的性格。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先用“”一句概括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状,接着又用“”表达了自己不能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的决心。
    (2)、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以“”两句安慰自己不要对官场生活有太多感慨,也透露出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
    (3)、在家长会上,张老师引用苏轼的名句“”提醒大家不能仅凭听说或者主观臆断来评价孩子,要亲自去了解、去观察,然后做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开学在即,张妈妈催促在乡村避暑的女儿时,选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2)、“寄傲斋”是北宋文人赵鼎臣的书斋名,“容安馆”是当代学者钱锺书的书斋名,这两个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3)、老李即将退休,经常感慨自己头发斑白、年华已逝,总爱吟诵如“”的古人诗句来表达时光易逝的感慨。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高举义旗后,天下众多豪杰志士积极响应,踊跃追随的两句是:“。”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刚刚退休的陈校长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画面是一群鸥鸟在水面上翻飞。略一沉吟,他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前人的名句:“。”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曾皙所问“夫子何哂由也”时,孔子用“”给予回答。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不能算是“拒谏”,驳斥了司马光对他的指责。
    (3)、在古诗文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小华认为古人善于使用“舟”的意象来叙事、绘景、抒情、议论,并以“”和“”为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某企业召开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大会时,大会主持人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提醒与会人员廉洁自律,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在学校举办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题交流会上,小李同学认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万不可像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的“”一样。
    (3)、小达和家人一起去成都旅游,看到那山路上陡峭的崖壁,不禁想用关于“崖”的诗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你认为合适的两句是“”。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日,一篇标题为《杭州:荷花十里桂三秋》的文章火爆“出圈”,引得众人纷纷转载,“荷花十里桂三秋”化用了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诗句是“”。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的事例,恳请皇上答应自己将祖母奉养至终的句子是“”。
    (3)、广东某高中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师生们来到“中国水鸟之乡”海丰县,看到飞鸟嬉戏鸣叫的景象,小汕同学文思泉涌,不禁随口吟出两句描写鸟的古诗句“”。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