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革命就是解放[法]

    孔厥

    革命就是解放!

    折聚英不再受公公的折磨了,折聚英不再受丈夫的虐待了。

    她跟着女宣传,来到陈家洼,苏维埃的区政府,扎在那儿的。那女宣传,名叫池莲花,小小个子,瘦瘦的,却是圆脸,大眼睛,脾气挺好,待她就像亲人。她给折聚英看了看脚,原就没好缠,不用再放了;地又给折聚英绞(剪)了发,也变成短毛盖子了。池莲花自己衣衫本不够。她却还把顶光烫的袄子脱给折聚英。折聚英是后来的丈夫给她题的名字,那时候她只有个小名叫女子,池莲花却给她取了个官名,叫折兰英。

    插图作者

    古元

    池莲花说:“兰英呀!常言道,再好的女子锅台边转,女人在窑里是没好地位的。做做饭,生生蛋,挨打受骂,委屈一辈子。革命可就要把她们解放呀!”她又说:“可是,男人还受着地主豪绅的压迫呢,女人要解放,先要和男人一起闹革命!”她拍拍兰英,说:“你也工作吧,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短毛盖子的折兰英,却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咱一满解不下!工作咱也不会做!”池莲花说:“那不怕!只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呀!”

    过了几天,池莲花就领着兰英到青化砭去受训,那儿,几眼石窑里,好多农村来的妇女啊,大脚片的,小脚片的,—满绞了头发,整整齐齐的。上起课来,排排儿坐着,更整齐。教员是个海壳儿老李,精悍身材,秃头,黑苍苍脸上,…长着颗颗儿。这人不识字,可真能讲话,吹吹打打,实在是个海壳儿!他教了她们很多革命的道理,他还教了他们很多工作的方法。还有一个教员是崔守功,又大又胖,宽宽的脸,戴着老花镜;白头布,蓝袄裤,灰大衣。他顶爱批评人。他说:“不批评,不纠正,就没法进步!”他说:“咱们的女农民干部,更要受大批评!”开头妇女们都被他批评得哭了;后来可又都被他批评得笑了!再后来,她们就毕业了;再后来,她们就要分配工作了,

    可是兰英的公公,三天两次地捎信来,要她回。他说:“咱又不障碍你革命!咱能把你障碍定吗?咱可只是要你回窑看看呵,你就偏不回来看看吗!唉!你这小女子!你就是没吃过咱手心里的奶,你也吃过咱手心里的饭呀!”兰英心动了,她迟疑了一下,就决心请了假,真的回去了。路上她还用津贴——发的苏票—买了大西瓜,要请公公吃呢。虽然这样,她心里却也盘算:“回家去,可不会出乱子吗?”怎奈她虽强,却是好心肠,她不忍心不回去看看老年人呵。

    然而,革命真是解放!

    革命把公公也解放了!从蜡龙区,从乌阳区,一直红过来,红过来,把姚店区也红过了。从此,住在刘家沟的公公,也免了租,免了税,分得了足够的土地,还分得了足够的牛羊。这样一来;公公可就变了,他可变成好脾气的公公了。兰英回家的时候,就见地的公公眉欢:眼笑的,恨不得供出七个碟子八个碗来,让媳妇子吃个美!一边,他嘴里连连说着:“我说么,我说么,哪有胳膊儿往外弯的!你看你来了,你来了,你还捧个大西瓜!”他还安慰媳妇,说她男人还在外面,说她男人不敢来缠绕的。很明白,公公是站在革命的媳妇一边了。媳妇却记得,公公原是不赞成革命的,他说过:“革命!提着脑袋耍把戏!”他说过:“革命!瞎子不怕虎!虎头上搔痒!”可是现在,他得了好处,他的舌头操转了,他说:“嗨!倒究,倒究,砖头瓦片儿,也有翻身日子可!嗨!好红军!啥事都给咱们百姓想到了!你看咱,咱过去是虚土打不起墙,咱而今可就有了底子了!咱从此就——哈哈—有苦能受,有福能享啦!”

    在公公面前,兰英还是有点拘束,可也到底敢说敢笑了。她一面吃好的,一面笑着问:“公公,你可赞成我工作吗?”公公用手放在额上,想了一会,却也笑了出来,说:“这怎不赞成呢!革命是好事,革命是好事,咱怎能反它的对呢!不过,不过,顶好别远走,在本区就行了!”兰英反驳说:“这区那区,革命不是一个吗?”公公被说住了,望着媳妇好一会,望望就不觉嗤地笑出来,说:“这小女子,倒说惯嘴,跑惯腿啦!”

    兰英在家里住了两天,临走公公还很客气;可是临走男人却来了,还来得气势汹汹的!然而兰英不再怕,她静静地瞅住男人,只见男人脸上,狠着一副复仇的神气。他,指着地说:“好,你例跳门塌户,有路走啦!咱可偏不让,不让你离婚!咱就要去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的家属,看你离成离不成!”兰英很好笑,她还年轻,她还没想过要和谁结婚。她说:“好极啦!你当红军,咱就是红军的婆姨!”

    她男人倒真的去当红军了。

    -九四三年三八节

    (有删改)

    [注]:节选自《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的第五章,小说最早发表于《解放日报》。小说以陕甘宁边区女参议员折聚英为原型,讲述了边区农村妇女折聚英幼时在随家人逃荒的路上被卖作童养媳,因不堪丈夫的打骂与公公的折磨,选择跟随女宣传员池莲花加入红军,在革命的考验中舍弃旧家庭、组建新家庭并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与节选相关的后续情节是:丈夫参加红军不久就叛变当了民团,还带人到区政府捉拿折聚英。在政府的支持下,折聚英与之离婚。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图描绘剪着“短毛盖子”的女宣传池连花正在与折聚英亲切交谈的情景,这与文本叙事相得益彰,也表现党的宣传动员的力量。 B、公公在免了租税、分得足够的土地和牛羊之后,改变了对革命的态度,并赞成折聚英参加革命工作,显示了革命对农民的影响。 C、名字的变化折射出人物命运的变化,“女子”体现苦难的过去,“兰英”是革命生涯的开始,“聚英”代表开启新的婚姻生活。 D、丈夫不想离婚,决定去“当红军”,折聚英开始觉得很好笑,继而认同丈夫积极向上的选择,认为做“红军的婆姨”“好极啦”。
    (2)、下列关于池莲花这一人物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所从事的是“把千百万妇女都叫醒”的工作,这也是她所处时代的革命要求。 B、她熟悉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贴合“女宣传”的身份。 C、小说以她的视角叙事,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D、作为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她性格鲜明,与主要人物折聚英的形象互为映衬。
    (3)、对折案英而言,“解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1946年,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为孔厥《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作宣传推介,称赞这篇小说“好看好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好看好懂”的理解。
  • 2、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从实用性来讲,数学遍及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甚至与社会科学也有很密切的联系,数学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对于解释自然界的纷繁现象具有重要性;同时它也兼具诗歌与散文的内在气质。

    数学自身的艺术性和很强的实用性常常借助诗歌的形式来体现。作为描述数学中的概念、思想、方法的艺术体裁,诗歌有效地缩短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数学史学家普遍认为我国以诗歌的形式进行数学撰述始于南宋杨辉,他在其《乘除通变算宝》中引出《九归新括》口诀三十二句,分为“归数求成十”“半而为五计”“归数自上加”三类,使增成法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后来的归除法,于珠算中行用至今。此外,反映二项式展开项系数的变化规律的“杨辉三角”,在西方称为帕斯卡三角,其形状像一座宝塔,这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宝塔诗极为相似。

    古人还喜欢将数学题放入诗中。《算法统宗》是一本通俗实用的数学书,也是将数字入诗的代表作。这本书由明代程大位花了近20年时间完成。他原本是一位商人,经商之便搜集各地算书和文字方面的书籍,编成一首首的歌谣口诀,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美妙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程大位还有一首类似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醇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除此以外,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

    数学之美是抽象的、简洁的、内在的,是逻辑形式与结构的完美结合。然而,正是这种以简洁与形式完美为目标的追求,使数学成为人类艺术发展的激素。几千年来,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始终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美的源泉。

    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与分析、代数、数论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关系极为密切。而其中由古希腊雅典学派的第三大算学家欧道克萨斯提出的黄金分割比,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与协调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何为黄金分割比?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物体一分为二,较小的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两者总和之比,其值为1∶0.618。这个比例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与艺术中的最理想比例,无论是在古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上,还是在《蒙娜丽莎》《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绘画作品中都可以找到黄金分割比的影子。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曾经断言说:“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

    数学给人的印象是单调枯燥的,而音乐则是丰富有趣的,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中的数学不仅存在于大自然中,人类创造的音乐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散步时,经过一家铁匠铺,意外发现里面传出打铁的声音,要比别的铁匠铺和协、悦耳。他于是走进铺子,测量了铁锤和铁砧的大小,发现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体积的一定比例有关。后来,他又在琴弦上做试验,进一步发现了琴弦律的奥秘:当两个音的弦长成为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的。简而言之,只要按比例划分一根振动的弦,就可以产生悦耳的音程。在数学中我们以数字为基本的排列组合,而在音乐中我们以音符作为基本符号加以排列组合。等比数列1、2、4、8、16、32这组排列组合就常用于音符时值分类和音乐曲式结构中,黄金分割比也常用于乐曲高潮设计中。20世纪下半叶,美国音乐理论家大卫·列文以数学领域中的“集合理论”和“群理论”为基础,逐步创立了“广义音程与变换”理论。它承前启后,成为研究音乐中数学问题的典范。可以说数学是理性的音乐,音乐是感性的数学。古往今来,音乐中的数学奥秘一直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力。

    数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原来看似风牛马不及的两个领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奇妙联系。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前者,它的真理性的一面是被发现的;作为后者,它的艺术性的一面是可以创造的。数学就像是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把我们带入各种各样梦幻般的奇异世界。数学之美、艺术之美,双花齐放,为我们的世界打造出不凡的瑰丽。

    (摘编自张青霞《艺术中的数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的话,开门见山点明了数学拥有的两个特征,指出了其特殊性。 B、我国第一个以诗歌形式进行数学撰述的人是南宋杨辉,他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引出了三十二句《九归新括》口诀。 C、黄金分割比的美学价值与其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协调性相关,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艺术中来唤起人们的美感。 D、数学与音乐尽管给人的印象差别巨大,看似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二者联系紧密,音乐中暗含数学奥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学为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B、材料写“杨辉三角”的形状像一座宝塔,这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宝塔诗极为相似,以此证明数学生动形象的艺术性。 C、毕达哥拉斯对铁匠铺打铁声音的关注和研究,让他发现了音乐和数学有一定的关系,可见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科研至关重要。 D、数学既具真理性又具艺术性,具有万花筒般的神奇魅力,故而很多人认为它枯燥乏味实则是一种对数学不够了解的认知。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在《中国画与西洋画》中比较了东西方绘画,指出中国画注重神韵,偏于主观;西洋画注重形似,偏于客观。 B、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利用透视原理创作出不朽的名作,20世纪的画家达利以四维立方体的展开图画出了使人震撼的作品。 C、数学的元素常被用来控制艺术作品的色彩,色彩的深浅、冷暖、饱和度等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展现。 D、明代朱载堉的音乐著作《律学新说》对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做了概述,并把十二平均律计算得十分精确。
    (4)、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使用的论据多样,既有杨辉的《九归新括》这样的事实论据,也有罗素、阿道夫·蔡辛等人的名言这样的理论论据。 B、文章列举《蒙娜丽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绘画作品是为了论证黄金分割比是艺术家最常在绘画中运用的理想比例。 C、“一个神奇的万花筒”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数学具有能把人带进梦幻般的奇异世界的神奇魔力,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体部分从数学与诗歌、数学与美学、数学与音乐三个角度论述了数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5)、在学校举办的“学科节”中,你要以“数学是一门艺术”为主题做发言。请结合文本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不要把人生浪费在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上。

    对此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看不见鱼的跳跃,只听得见海面的迸裂声,和鱼掉下时沉重的水花飞溅声。飞快地朝外溜的钓索把他的手勒得好痛,但是他一直知道这事迟早会发生,就设法让钓索勒在起老茧的部位,不让它滑到掌心或者勒在手指头上。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现在他从木船板上抬起头来,不再贴在那爿被他脸颊压烂的鱼肉上了。然后他跪着,然后慢慢儿站起身来。他正在放出钓索,然而越来越慢了。他把身子慢慢挪到可以用脚碰到那一卷卷他看不见的钓索的地方。钓索还有很多,现在这鱼不得不在水里拖着这许多摩擦力大的新钓索了。

    是啊,他想。到这时它已经跳了不止十二次,把沿着背脊的那些液囊装满了空气,所以没法沉到深水中,在那儿死去,使我没法把它捞上来。它不久就会转起圈子来,那时我一定想法对付它。不知道它怎么会这么突然地跳起来的。敢情饥饿使它不顾死活了,还是在夜间被什么东西吓着了?也许它突然感到害怕了。不过它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这很奇怪。

    (1)、海明威的文字素有“电报式”美誉,而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并不简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2)、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些旧衣服扔了很可惜,对付着穿。 B、兄弟两人闹矛盾,最近有些不对付。 C、奶奶学了一些字,看信也能对付了。 D、这支笔虽然不太好,对付着也能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把句末标点改为问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 5、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健康牙齿应该是什么颜色呢?②很多人认为,③健康牙齿应该是纯白色,④因此无时无刻在追求牙齿的美白。⑤但牙齿研究的相关报告显示,⑥很多人嫌弃的“黄牙”,⑦才是正常的牙齿。⑧正常牙齿不仅是纯白色,⑨而是乳白色或淡黄色,⑩因为牙齿颜色是由于牙齿表面牙釉质的矿化程度和牙齿内部牙本质的颜色共同决定的。

    牙釉质矿化程度低,且透明度差,内部牙本质的黄色就不能透过,那么牙齿看上去就会偏白;A____,且越透明,内部牙本质的颜色越容易透过,牙齿看上去就偏黄了。当牙齿出现暗沉棕黄色或者灰黑色,影响到美观甚至功能的时候,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医生会针对导致牙齿变色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变黄变黑的牙齿“白回来”。

    但是,B____。因为牙齿漂白、贴面修复、全冠修复等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和局限性。如果不是因为牙齿本身疾病而导致的牙齿变色,那么只需要认真刷牙、定期洗牙,保持口腔卫生,维护口腔健康即可。毕竟,健康的牙齿才最美。

    (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6、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虚写月落时游子归家,抒发内心的触动。
    (2)、欧阳修《五代伶官序)中“”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使用了以声拟声和拟人的手法,来描摹乐声。
  • 7、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晚兴

    陆游

    白布裙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①。

    莎根蟋蝉催秋候,稗穗蜻蜓立晚凉。

    屈子所悲人尽醉,郦生②常谓我非狂。

    知心赖有青天在,又炷中庭一夕香。

    【注】①相羊:徘徊,盘桓。②郦生:即郦食其。郦食其曾求见刘邦,刘邦以其状貌类儒生而谢客,他自称“高阳酒徒”,终使刘邦接见了他,后得到重用。后常用“高阳酒徒”称狂放不羁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交待了诗人此时的退士身份与彷徨心境。 B、颔联选取多个秋天的季节性物象,视听结合,渲染了凄凉、落寞的氛围。 C、尾联中诗人将屈原郦生引为知己,表达了在现实中缺少知音的悲凉孤独。 D、本诗情感内敛、语言平实,与《书愤》的情感激越、语言雄放有所不同。
    (2)、本诗借助典故表达了对时局怎样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 8、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

    申子者,韩昭釐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富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要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景公内好A声色B外好C狗马D猎射E亡归F好色G无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为”意思相同。 B、“贫”,“使……贫穷”,与《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相同。 C、“国家”,“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意思不同。 D、“劝”,是勉励的意思,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传承周公教诲,教导门下弟子,让其穿戴周朝服饰冠帽,修改儒家经典,由此产生了儒家学说。 B、墨子认为儒家礼节繁琐,丰厚的葬礼长期的服丧,劳民伤财妨碍事务,于是放弃了周礼而采用夏政。 C、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征伐,国与国之间经常通过结盟来巩固统治、护卫疆士,合纵连横之术应运而生。 D、韩国从晋国分裂而来,保留了许多过去的政令,这与不断颁布的新法矛盾抵触,刑名之学因此产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

    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5)、文中为什么要介绍诸家学说的产生情况?请简要分析。
  • 9、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后援

    [加拿大]里克·莫菲纳

    那天我和妈妈在家看《海绵宝宝》。看到一半时,电视画面突然切变为一个新闻现场:一架直升机在众多警车上空盘旋,警车的车门都大开着,一名记者报道说一位警官被子弹击中了。

    妈妈不知所措地看了我一眼。

    她总是对爸爸说我不宜看暴力和恐怖之类的镜头,“蒂姆,儿子才刚满11岁。”爸爸则不以为然,“康妮,他迟早要了解这个世界。他知道的其实远比你以为的要多,特别是在杰克出事之后。”

    杰克·布雷迪是一名去年夏天牺牲的警官。他的儿子科迪和我同龄,是我的朋友。

    那天,科迪的爸爸在巡逻时遭到两个劫匪的偷袭,手枪也被抢走了。科迪说他爸爸随身没带备用枪。他的搭档那天生病了,他一个人值勤,没有后援。科迪说:“那两个劫匪没有被抓住,这让我非常沮丧。”

    现在,看到一位警官遭到枪击的电视新闻,我立马就想到了爸爸。直播画面上的混乱场景让我惊恐不已。

    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现场报道的记者说他们已经弄清楚这是起“运钞车抢劫案”,可能有两名警官中弹。这真是太不幸了,我又忍不住想到科迪的爸爸,一时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我绝不能干坐在家里想着科迪的爸爸是怎么死在街头的,因为他没有后援,因为他没有备用手枪,警方也始终没能抓住杀害他的劫匪。而现在,这样的枪击事件又在购物广场的停车场再度上演。

    我知道那个购物广场在爸爸的值勤片区,妈妈一定也知道这点,但她可能希望事件发生在其他地方。残酷的现实是,现在正是爸爸的当班时间。

    值完这一班后他答应带我去踢足球。我望向窗外,希望能看到些什么,因为这个购物广场离我们家并不远。我什么也看不到,除了邻居哈米尔太太那条睡在门廊上的老拉布拉多犬。我回头看妈妈,她似乎正在哭泣。我能看到电视,此时画面晃动得很厉害,像是从直升机上向下俯拍的。我紧张极了,因为脑中有一个声音在高喊:“快做点什么!”

    妈妈没有看到我顺着过道溜进了她和爸爸的卧室。我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把钥匙。我拿起钥匙,进入壁柜。那里面放着爸爸所说的备用手枪。我用钥匙打开铁盒,取出手枪,感觉它是一团燃烧的火。

    我的心跳得更快了,因为我听到电视新闻里传来更大的声音,我知道枪战肯定就发生在爸爸的值勤片区。

    我按照在电影上看到的那样,把子弹压入弹匣,然后像爸爸给我展示的那样把保险打开。我的双手开始发抖。这时我看到了一件爸爸的旧T恤,上面印有“警察学院”字样,于是就用它把手枪包住,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把手枪装入我的旧书包,从后门溜了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沿着街道一路狂奔。

    我不能告诉妈妈这是为了不让科迪爸爸的悲剧发生在我爸爸身上的唯一办法。我边跑边祈祷上帝被劫匪击中的人不是我爸爸,我现在就是爸爸的后援,我正在赶来。

    我跑啊跑,直到两腰都酸痛起来。我从公园穿插而过,沿着自行车道上了主街,来到公交车站台,从这儿坐车可以直达购物广场。

    我要坐的是57路公交车。由于是星期六,站台上已经聚集了一些人。我看到一位母亲带两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站在那里。两个男孩看起来一个和我一样大,一个比我小点。我和他们站在一起,当我和他们一起上车,并把零钱丢进投币箱时,没有任何人觉得有异常。

    我坐在前排,紧盯着前方,很快我就看到了各种警车和闪烁的警灯。一下车,我拼命奔跑,能感觉到书包里的手枪不断碰撞着后背。我睁大眼睛,希望能找到爸爸的警车。他上周还开车路过我们学校,车牌是5219。但是我没有发现他,只能一路往前找。我感觉直升机就在头顶上,轰鸣声大得像空气炸裂。

    我看到两位端着长焦镜头相机的摄影记者,跟我与爸爸在球场看比赛时见到的一样,只是他们都躲在路边的垃圾箱后面,镜头对着一个方向。

    我顺着这个方向跑到购物广场后面的停车场,终于看到了横七竖八停在那里的警车,车门都敞开着,好像警察已经包围了运钞车。除了空中的直升机和弯腰躲在警车后面的特警,周围再没有其他人。

    我顺着警车看过去。

    我仔细分辨,看到不知是谁躺在地上,只露出两条腿,就在警车附近,一动不动。当我看到车牌时,我的胃猛地一紧。

    这辆警车的车牌是5219。

    我爸爸的车。

    我吓坏了。

    我冲过去。

    我的心狂跳不止,像要爆炸一般,两耳也嗡嗡作响,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

    “别让那个孩子过去!”我听到有人高喊。

    我继续奔跑,打开书包,拿出手枪,在靠近爸爸的警车时拼命呼喊。

    像鞭炮、烟花和喊叫迸裂的声音,世界突然进入黑暗,一个庞然大物把我扑倒在地,趴在我身上,我听到更多的喊叫声和咒骂声,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我手中夺走手枪。我感觉有点痛,接着我闻到了古龙香水的味道,跟爸爸用的香水一样。

    我和把我扑倒的人都坐起来,我看到了爸爸的脸。这张脸有点模糊不清,因为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但是他好好的,我高兴极了,紧紧抱住他。

    爸爸却很担心,在我身上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把我抱在怀里,呼喊我的名字,喃喃地说着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天哪”之类的话。

    很快警察都冲了出来,我看到两个劫匪被押上了警车。我听到各种警笛声,一名警官告诉我,我分数了劫匪的注意力,警察趁机抓住了他们。

    爸爸打电话给妈妈,我从手机里听到了妈妈的哭声。

    虽然回家后妈妈严厉责骂了我,但我对这次的后援行动一点也不后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开头通过写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表明了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念。 B、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被母亲带着候车,而“我”独自乘车去援助父亲,凸显了“我”的勇敢。 C、“她似乎正在哭泣”“我从手机里听到了妈妈的哭声”,这两句都写到了妈妈的“哭”,表现了她的胆小。 D、标题“后援”关联起两位警察父亲的故事,科迪父亲因缺少后援而牺牲,促使“我”想成为父亲的后援。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到“我”看到警车车牌后,使用多个独立成段的短句,营造了紧张的气氛,表达出“我”的恐慌。 B、小说开头部分插叙科迪爸爸牺牲的事件,为后文“我”的爸爸遭遇劫匪埋下伏笔,使小说的情节前后照应。 C、“我闻到了古龙香水的味道,跟爸爸用的香水一样”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使故事氛围从紧张走向舒缓。 D、小说多处使用形象化的表达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团燃烧的火”表现了“我”内心的紧张和急迫。
    (3)、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0、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材料一

    在叙事性抒情长诗《离骚》的下半部分,屈原以大段篇幅,写到了诗篇主人公因在楚国处处碰壁,很不得志,而不得已离开人世远游天国的情节。他在向重华陈辞后,踏上了“往观乎四荒”的征程,几乎《离骚》诗的后半部分,诗篇的主人公一直在幻想的广阔天国遨游,上下求索,“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只是由于毕竟心系楚国,不忍心去而不返,才中止了天国之行,最终回到了现实人间。

    毫无疑问,《离骚》中这一部分远游天国的情节,乃是诗人屈原展开想象翅膀,让诗篇主人公神游天国世界的生动表现,是诗人想象力丰富的充分体现。不过,在屈原那个时代,人的想象力是否已达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居然可以离开人世,去往宇宙天际?为何之前的《诗经》,以及同时期北方地区的诗歌或歌谣中,却罕见类似艺术性的夸张描绘或表述?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楚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想到了楚国的历史史料,其中尤以楚国本土出土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它们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最能说明屈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楚人的民风、民俗。

    我们先从楚国出土的工艺品说起。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凤虎纹禅衣,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漆器圆盒等,其中禅衣的图案与纹饰、漆器圆盒的造型和绘画图式,都表现了鸟兽与云霞在天际空间的翱翔飘飞形态,给人们以强烈的漂浮动感,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让人们了解到,楚人在当时已具有了朦胧的宇宙空间意识。

    再看楚墓出土的帛画,这是能直接体现楚人企求灵魂升腾上天意识的文物。长沙烈士公园发掘的三号墓的内棺外表丝织物上,其图案为龙凤;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基,内棺上画有鸟身执戈奋翅的羽人,羽人上方有风,这些帛画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借龙凤而登天飞仙,离开人世到宇宙天国去。从帛画在当时的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死者祭魂、招魂、安魂、护魂,代表生者对死者的祭奠与祝愿,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理想归宿,乃是死者灵魂的升入天国,到天国世界去寻找欢乐。

    由此,我们再来看屈原《离骚》中的神游,也就更可明白问题的实质了。作为生于楚地、长于楚国的屈原,深染楚风,是不容置疑的,加上他博闻强记,熟谙文史,对天文星象之类,一定深怀好奇之心,并有所专研,正因此,当他一旦思想受到强烈冲击,情绪难以自已时,抒发升天国神游、寻找理想境界和归宿之情,便是自然而然的了。鉴此,我们可以断言,屈原《离骚》中的神游描写,与楚国的出土文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楚国的出土文物,为我们寻求屈原神游思想及其创作表现,提供了最好的来源和富有说服力的实据。

    (摘编自徐志啸《从楚国出土文物看<离骚>的神游》)

    材料二

    所谓的神游,就是超越时空,出入古今,在时间隧道中穿行,在虚实相兼的空间中漫游。对于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的精神寄托,古今楚辞学者所作的论述可谓多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的一个重要的指向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在时间隧道中的逆向穿行,追本溯源,最终把楚族祖先圣地作为精神家园。由对时间隧道的逆向穿行而导致精神依托空间挪移,表现出深沉的恋祖情结。

    《离骚》正文最末一段提到的旧乡,指的不是楚国疆域,而是指此次神游的目的地——西海。西海是楚族的发祥地,传说颛顼就在那里出生。西海是孕育楚族的摇篮,屈原把那里称为旧乡,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抒情主人公神游太空,来到西海的上方,当他俯视到自己祖先出生之地,就悲伤怀恋而不离去。言外之意,抒情主人公要在这里驻留,守护楚族发祥的圣地。正因为如此,乱辞称“又何怀乎故都”,他认为自己决定在楚族发祥地驻守,就没有必要再怀念当下楚国的首都。由此可以断言,《离骚》正文结尾及乱辞,所表现的不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而是他的恋祖情结,即对楚族发祥地西海的眷恋,也是对祖先的崇敬和守护。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之后所作的选择,以此作为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

    把屈原定性为忠君爱国诗人,这个历程从贾谊、司马迁就已经开始。到了王逸为楚辞作注,把这种看法渗透在楚辞注解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到古今注家的普遍认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屈原的爱国情怀又被进一步放大,把他说成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的恋祖情结则被淡化,乃至被忽略。对屈原所作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定性成为主流话语,从而诗人的恋祖情结被遮蔽埋没,很少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屈原的确没有离开楚国,这是历史事实。可是,先秦楚辞作为浪漫之作,抒情主人公的神游却是上天入地,远离楚国,并且把自己的最终归宿锁定在祖先圣地,以恋祖情结取代先前的忠君爱国情怀。

    文如其人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理念,人们往往根据作家的立身行事去解读他的作品,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这种理念出发,既然屈原是爱国诗人,最终没有离开祖国,那么,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对自己归属的设定,就只能是楚国故都,而不应该是其他的地方。根据这种逻辑推理,本来是祖先圣地的旧乡,却被说成是当时的楚国,把诗人在现实中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叙事抒情混为一谈。

    (摘编自李炳海《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离骚》中存在神游情节,取决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 B、材料一认为贯穿《离骚》首尾的神游情节,依靠屈原个人的想象力是难以完成的。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神游情节蕴含着诗人受挫后找寻人生的理想或归宿的努力。 D、材料二认为,很多人正是由于忽略了诗人的恋祖情结,才将屈原定性为爱国忠君诗人。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多个论据,从宇宙空间意识和灵魂升天意识两方面证明了楚文化具有想象力。 B、材料一第四段指出帛画在屈原时代的功能,强化了当时楚人已具灵魂升天意识的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此证明了《离骚》并没有表现屈原的爱国情怀。 D、材料二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首先提出问题,接下来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是( )
    A、贾谊因贬离京,内心抑郁,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抒发心中的怨愤。 B、欧阳修忧北宋朝廷命运,借助《伶官传序》表达了对国家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深入思考。 C、1879年的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这也激发了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剧本的热情。 D、《大卫·科波菲尔》虽是狄更斯带自传色彩的小说,但童年狄更斯并非像大卫一样是孤儿。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疑问句,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离骚》中神游情节的关注和分析,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班级拟举行一次辩论赛。正方的辩题是“知易行难”,即在生活中,难的不是明白一个道理,而是去如何践行这个道理,相比于“知”,难在“行”;反方的辩题是“知难行易”,即只要认清了一个道理,践行也就变得容易了,相比于“行”,难在“知”。

    这个辩题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从正反双方中,任选一方的立场写一篇文章,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阐明己方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让皇帝宠臣高力士亲手为自己脱靴,而读者在展读其“____,____”的人生宣言时,焉能不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绝?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作者的人品与文品是( )的。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雷同 B、统一 C、亦步亦趋 D、不谋而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段的逻辑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请在文中横线处写出引用的李白诗句,要求符合语段表达逻辑,引用正确完整。
  • 13、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情形,如被告知或者声明一些情况,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理由或者原因。对此,我们不要忽略相关信息,特别是那些有可能会推翻结论的反例信息。有个叫阿拉斯的年轻女孩,要贷款买一套公寓。她的观点如下:

           该给自己买一套公寓的时候了,我使用的这个贷款甚至不需要我支付首付款,利息也很低,并且随着我的逐月偿还,利息还会更低。另外,我已经非常厌倦租房的生活了,我真的很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并且每个月还钱的数目也低于租房的租金。过去的两年里,房价一直在飙升,所以今后我就是卖掉这套公寓也会赚钱。现在我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我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来渡过这个难关。

           如果房产泡沫全面爆发而房子的价格持续走低,并且短期贷款的利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支付能力,那么这个名叫阿拉斯的女孩,以及数以万计的与她有同样际遇的人,也可能会破产。通过阿拉斯的观点,使我们不难看出她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对市场应有的调查。

    (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通过阿拉斯的观点,使我们不难看出她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对市场应有的调查。

    (2)、阿拉斯的观点里隐含她怎样的推理?请简要梳理。
  • 1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着相似的意境。
    (2)、在影视中,蒙太奇镜头将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效果,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也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久戍之苦和两地离情深重。
    (3)、小刚阅读《红楼梦》,当他读到贾宝玉前世是女娲补天剩下未用的一块顽石时,不由得想到了《李凭签筷引》中““”两句。
  • 1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各题。

    阳关①

    宋•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②。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注]①“引”是词体的名称。宋代,多取唐五代轻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声,翻成新调,称之为“引”。“阳关引”此调始于宋代寇准之词作,依据唐代王维《阳关曲》而作。②歌曲的最后一遍为“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塞的青草茫茫无际,渭水波涛发出呜咽之声,写景远近结合,有色有声。 B、春天的清晨细雨初停,尘土不扬,柳色青青,渲染出送别时伤感的氛围。 C、下片结尾两句融情于景,与《春江花月夜》“江月年年望相似”寄托情感相同。 D、本词化用了前人的诗意,由眼前设想未来,叙说错落起伏,抒情绵邈深婉。
    (2)、这首词与李白《将进酒》都描写了劝人饮酒的场景,二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6、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濂水。漉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馍镖;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东:指东夷,东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中原各国。命:名,指事物的名称。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②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蠢》)

    【注】楚国,又称荆、荆楚。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荆人弗知A循表B而夜涉C溺死者D千有余E人F军惊G而H坏都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意思是因为,与《五石之瓠》中“吾为其无用而搭之”的“为”意思相同。 B、寿民,指长寿的人,“寿”与《老子》中“死而不亡者寿”的“寿”意思相同。 C、上古,一般指在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文中所指的是尧舜禹为君王的时代。 D、不期修古,指不要照搬老办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期”是希望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不能盲目效法,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犯楚国人袭击宋国时的错误,就像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从而使人短命。 B、与老百姓不敢议论法令,官吏死守成法不同,贤能的君主能因时变法,他们的法令都不一样,正如对良剑千里马应不务虚名而求实效。 C、有巢氏发明在树上搭窝棚来避免遭到伤害,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他们得到当时人们的爱戴,却受到后世鲧、禹的耻笑。 D、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策,不少国家割地给徐国并朝见徐偃王,这引起了楚文王的猜忌,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灭了徐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5)、材料一提出了“不法先王之法”的观点,后人为什么不能全面效法先王之法?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17、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嘱咐

    孙犁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

    家近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打开大衣披在身上。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

    “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

    “来!我抱抱。”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

    “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

    女人在外面拉着风箱说:

    “真的!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

    水生没答话。她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山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夜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

    “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儿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的。”

    “你能在家住几天?”“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

    “赶快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是这个苦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用竿子向后一点,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

    冰床跑进了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铺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

    “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于河间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近了,水生“想起许多事”,这些内容除了表现他对家人的牵挂,还说明这些年与家人音讯基本断绝。 B、见到水生,女人先是笑,后是哭泣,这一看似矛盾的细节真实表现了女人突然见到丈夫悲喜交加的心理。 C、水生靠在炕头上,觉得这屋里很“暖和”,“暖和”既指屋子的温暖,也暗示了水生此刻对亲情的感受。 D、父亲虽然不理解水生的选择,但依然支持水生出去“打开一条活路”,表现了老一代农民的忠厚与善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夜团聚和再次送别是小说的情节主线,作者在看似自然平淡的情节推进中,表现了人物情感的波涌和起伏。 B、小说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又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文中画线句子的比喻令人遐想,与其说是描写孩子,不如说是在表现久别重逢时水生妻子内心强烈的幸福感。 D、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充满诗意,而且富于象征意蕴。
    (3)、 作为革命战争年代普通劳动妇女的代表,水生妻子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在班级读书会上,有同学提出本文的标题改为“归来”更好。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18、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材料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极强的实践影响,包括对当时社会变革的历史影响和对当下理论创新的现实影响。

    驻足远眺是阔步前行的前提。客观地审视时代和全面地正视自我是科学研判时代方向和自我方位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把世人的焦点从对“两个凡是”政治口号的盲从中拉回到实事求是的实践上来,使得全党和群众的思维视角重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轨;奋斗基点重回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历史影响在于,它迅速引爆了一场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核心的思想解放活动,并以此助推了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它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新突破,把形而上的学术盲从拉回到形而下的生活实践,更在于实践上完成了大作为,拉启了真理标准思想讨论的活动大幕,为后继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足了思想准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践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劳永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现实影响在于启迪和引导后人持续理论创新、继续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是实践的理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是全党和各族人民奋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历史不会终结,实践会继续前进。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实践的发展。没有持续的理论创新,也就不会有持续的实践发展。因此,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重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著的意义也在于接续理论创新继续伟大实践,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朱中原、黄明明《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旨趣与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所进行的每一次具体实践,无论其广度是多么宽泛,也决不能一次遍涉宏观世界的全部,而总是其一个局部。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德提出内三角和等于180度的定理,当时实践检验确是真理,于是人们断然认为它“放之四海皆准”。可是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将其真正放入“大海”,却不那么“准”了:在负曲率的空间让位于罗巴切夫几何,在正曲率的空间让位于黎曼几何。为何?原来检验其为真理的实践,并非所有空间,而仅仅是“零曲率”的空间,即不是“四海”而是一个个“湖泊”。

    人们的每一次具体实践无论多么深入,决不会一次涉足微观世界的底层,而总是其一个层次。恩格斯曾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当时实践证明这确是真理,于是人们便认为这已揭示出生命现象的底蕴。到20世纪中叶,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发现了DNA螺旋结构,使生命现象的研究一跃深入到分子水平。由此可见,任何具体实践只能是复杂世界的一个认识层次。而这种层次性就表明一次具体实践只能检验现阶段的真理问题,随着实践的不断向前推进,新的阶段的真理,就需要新的阶段的实践来检验了。

    有道是:一眼望不穿天下事,一网打不尽海中鱼,一书写不尽世上理,此之谓也。可见,以为只要被一时一事一处的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就是逾千古而不变、放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既有碍于实践的创新,也有碍于理论的创新或者真理的向前发展。

    列宁告诉我们,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人们的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即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已被实践证明是真理,也是有限度的,还必须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今天,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要以一次次勇于不断创新的无数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以推动真理不断向一个又一个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董树君《改革与创新背景下对“实践观”的新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活动,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直接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B、今天持续的理论创新与持续的实践创新都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启迪,可见其影响的深远而持久。 C、科学发展证明人类每次具体的实践既不能一次就广泛地普遍涉及全部宏观世界,也不能一次就深入地涉足微观世界的所有层次。 D、世界上没有逾千古不变、放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因为实践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接受实践检验的真理也会不断向前发展。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地审视时代和全面地正视自我,科学研判时代方向和自我方位,推动了时代阔步前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从理论上实现新突破,也从实践上完成大作为,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足了思想准备。 C、罗巴切夫和黎曼以自然中的“湖泊”证明欧几里德提出的内三角和等于180度这一定理有时代局限性,说明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一眼望不穿天下事”说明被一时一事一处的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并非逾千古不变、放四海皆准,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先总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强大影响,再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具体阐述,最后总结强调重读的重大意义。 B、材料一从文章的历史影响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具体成就两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材料二运用事实论证从人们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阐述了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新阶段的真理需新阶段的实践检验。 D、材料二引用俗语说明了一事一时的实践不能检验不断推进的真理,通俗易懂;用理论论证说明实践不断发展,增强了说服力。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引爆”“拉回”“拉启”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华为的成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新时代应如何推动科技创新?请结合相关链接和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

    苹果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一直以来都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创新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等领域是偶像级的存在。面对苹果,有的企业选择错位发展策略,在苹果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华为则依靠庞大的研发团队和持续的科研投入,在5G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取得创新突破,不断推出高端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截至2022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专利许可收入为5.6亿美元,正在挑战苹果在全球的垄断地位。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人说:“用善行回报仇怨、恶行,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善行呢?用公正正义回报仇怨、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过春夏秋冬,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① , 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通常于公历1月20日至21日交节,此时正位农历岁末,挨着年节,不论城乡,家家都将房屋彻底打扫一番,俗称“掸尘”,也有叫“换新”“掸新”的。掸尘有祓除晦气之意,“尘”与“陈”谐音,意味着除陈布新、除旧迎新。掸尘不仅要打扫得干干净净,②。钟毓龙《说杭州》记载掸尘时要“扎竹枝为大帚,承之以竿”。天台一带,掸尘要使用新竹扎的竹枝、新早稻草制成的掸刷,断竹枝象征迎新,早稻草则是迎春早得吉祥之意。

    在二十四节气中,③ , 却也是开始。过了大寒又立春,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替。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