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东曦。
掭以尖草
俾人
万椽。
邑庠。
-
2、对课文的《促织》最后一段“异史氏曰”的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揭示了黎民百姓悲剧命运的根源,寄讽谏之旨。 B、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C、作者借古讽今,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涅逸,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D、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形象面深刻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感。
-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B、丁口,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男子称口。 C、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凡府、州、县的生员等,每年都要参加岁考。 D、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巡抚”这一官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
4、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
5、选出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句子( )A、两股间脓血流离 B、填塞门户 C、成不敢敛户口 D、儿涕而去
-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冀日进宰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折藏之,归以示成以促织富,装马扬扬 B、近抚之 , 气息惙然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昂其直,居为奇货 D、而心目耳力俱穷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
8、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为奇货居:囤积、储存 B、科敛丁口 科敛:分类、收集 C、宰严限追比 追比:旧时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 D、蹑迹披求 披:拨开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文和小说中的物象,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或道具意义上对象化的存在——如铺叙场景陈设,以展现人物活动环境;描写山川风物,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呈现日用起居之器皿,以暗示人物身份等等。中国文学中的物象更多地被表现为一种“意象”,可以“赋”、可以“比”、也可以“兴”。它投射和寄托了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过往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就是“心”的外在形式。一方面,泪眼可以问花,人与隔雨的红楼,也可以心物相望,彼此窥探心思;另一方面,物象恰恰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是时间箭镞的回响,是瞬息万变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中国人用来记述、追忆时间的物象通常有两类。第一类是名胜古迹,它作为历史遗存,大至巍峨的城池宫殿、巷陌街道,小至埋入沙中的箭头、坐轿前的断肠銮铃。将箭头磨洗即可听到前朝的萧萧马嘶,而感慨东风周郎、铜雀春深;夜雨闻铃则令人肠断欲绝,仿佛连行宫的月色也凄冷刺心。
另一类用于标刻时间和空间的物象,则是自然之景。对杨慎或是辛弃疾而言,滚滚东去的长江,俨然就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在青山常在的背景中,目赌夕阳几度、朝代兴替、强虏灰飞烟灭。而陈与义在“长沟流月去无声”的寂静之中,也感受到了“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伤感与悲痛。在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咏叹之中,一国之兴衰,似乎不过是不变山河的浮光掠影。在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际,竟然也有“山河仍在”的慰藉。
毋庸讳言,在所有山川风物之中,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最多的核心意象,正是“月亮”这个超级典故。每当诗人们抬头望月之时,月亮显然就成了联想和记忆的枢纽。一方面,它所凸显的是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似乎整个长安城在融融的月光下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杵声之中,而“捣衣”这一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玉关良人”联系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形象生动地将自己与远在他乡的思慕对象,置于同一个苍穹之下。
另一方面,月色自古就有,赏月之人亦如恒河沙数。被月光所照亮的,既有秦、汉的雄关,唐、宋的二十四桥,也有明、清的秦淮河水。将时间“纵轴上”的意象,强行拉至空间并置的“横截面”,自然的物象所串联起来的,恰恰是纷乱历史的时间碎片。有时,“望月”这一日常行为所连接起来的,还有时间长河中的芸芸众生——诗人在这里抒发的幽思,并无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正是历史性的无名个体。诗歌所呈现的主题既非怀人,亦非思妇,而是对时间本身的抽象思考。
(摘编自格非《物象中的时间》)
材料二:
诗人比常人更敏锐地意识到:生死问题乃是时间问题的核心,人的时间意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恰处于时间的有限与无限一对基本矛盾之中,一方面,人的个体生命是绝对的有限。另一方面,人又于群体生命的延绵中体验到无限的含义,每个人都在本能地渴求以有限之身而入无限之境。这样,人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就很自然地集中到对时间的思考上,时间相对于人生也就具有了普遍而本质的意义。
如何化解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矛盾呢?中国人不接受彼岸世界的诱惑,这决定了中国诗人只能采取从此岸亦即从有限中体验无限的方式,而这只有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才能实现。中国诗人主观地赋予他所体验到的时间一种普遍意义,通过时间的价值生成而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由此突破具体时间的限制而体验到无限的意义。中国诗人实现了一种时间的转换,即在内心转换一下时间的透视侧面,使时间的具体意义无碍地升华为一种普遍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意识支配下,中国诗人建成了自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时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诗人自我超越了具体时空限制而化为茫茫宇宙唯一的认知标准,时间可以因人而宜,人心可以自由往返吐纳,具体时间被淡化了、被消溶了,有的仿佛只是一体同仁、普运周流。诗人可以对不同时空中的经验一见如故,所谓“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个体时间被衍化为一种历史时间乃至宇宙时间,人也由此实现了对有限的超越。
中国诗人透视时间的视野非常广阔、贯通,面对历史和宇宙,他所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表象,而恰是未被分割、川流不息的现象本身。这使得中国诗人意识中的时间既可流淌于巨山长川之间,也可栖止于小花小草之上,但无论在永恒的山川还是在易凋的花草,时间都具有同样自足的意义。无疑,这种时间已在很深层次上接近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从本质上讲,它无法完全被逻辑和经验所接纳,而只能属于诗,一种本体的诗。
(摘编自王向东《中国古典诗歌与时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中的物象寄托着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记忆,既是心灵的投射,也是不断变迁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B、作为记述时间的物象中被歌咏最多的意象,月亮能凸显出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所以能够联结不同时空的众生。 C、每个人的生命都难以摆脱时间的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的矛盾,中国诗人只能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来化解。 D、中国诗人意识中的时间在深层次上接近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很难用常规的逻辑与经验来解释,而只能属于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居处陈列着西洋钟、锁子锦靠背、雕漆痰盒等用品,由此可见其身份地位。 B、杨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和陈与义的“长沟流月去无声”在表情达意上颇有相近之处。 C、标刻时间的物象通常可分为历史遗存和自然风景两类,故《虞美人》中的“朱颜”应无时间意义。 D、杜甫关注的非具体表象而是未被分割、川流不息的现象本身,《登高》中长江在时间上意义自足。(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4)、材料一在论述“物象中的时间”时,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请简要分析。(5)、闻一多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具有“宇宙意识”。请结合材料,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①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②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 , 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 , 有忱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所贻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注】①上: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魏指北魏。②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B、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C、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D、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虏,俘虏,奴仆;中国古代也指对敌人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B、庚午,是天干庚与地支午的组合,它和“惟庚寅吾以降”中“庚寅”都是干支纪日。 C、石头城,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天南京的别称。 D、佛狸,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均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说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贪婪好杀,所率军队兵士众多,武器精良,却久攻滑台不下;等到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采纳众人建议,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军乘胜追击,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后,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逃离出城;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
②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宋文帝的典故,并用“赢得仓皇北顾”生动描述了其北伐失利的败状。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宋文帝“赢得仓皇北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关于历史的慨叹。 D、诗的最后一句,“后庭遗曲”为陈后主所做《玉树后庭花》,常被认为是亡国之音。(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 ,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桂枝香,词牌名。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②门外楼头,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运用的灵活性,能有极大的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成“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相、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zhuì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bì,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文法” , 遵循着中国建筑的“词汇”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以及注音字的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fù 辍 壁 B、fú 辍 璧 C、fù 缀 壁 D、fú 缀 璧(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C、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D、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14、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洋中生活着一种战斗力极强的长线鱼,它有500多颗牙齿。为了保持牙齿的锋利,它每天都要换掉约3%的旧牙。这种换牙,从出生开始直至死亡,从不间断。凭借这些锋利的牙齿,长线鱼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休,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针锋相对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 ① , 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肃然起敬。 ② , 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
他的《窦娥冤》 ③ , 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丝丝入扣、严丝密缝,且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无恶不作。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一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激光如果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
随着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类型演唱会 A 。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 B , 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 C ”。
(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由”和文中加点的“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 B、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由此可知,小张确实生病了。 D、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3)、“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休表现: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 , ”,最后唱着歌回家。(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都直接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前者为“”,后者则是“”。(3)、舟不仅载诗人远游,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成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 , ”。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接连使用“萍”“白首”两个比喻,使老友重逢的场景让人倍感唏嘘。 B、颔联向老友讲述自己当下的状态,看似不合常理,但细思起来又饱含酸楚。 C、颈联中诗人的情绪最是激愤,无理的怀疑与推想背后,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D、尾联“且”字,道出诗人心中无奈。而一“应”字,又尽显自我安慰之意。(2)、全诗以“泪”起笔,又以“笑”收尾,请简要分析“泪”“笑”中分别蕴含的思想情感。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二)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公向A未道时B都自谓C所行D不变E及见公F论说G过失堪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B、“创业与守成孰难”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得一生”与“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 D、“见人谏”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在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在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在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5)、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