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B、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五彩斑斓 别出心裁 欢呼鹊跃 D、微乎其微 因地治宜 踌躇满志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2)、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3)、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4)、幼稚盈室 古义: 今义:。(5)、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 今义:。
-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②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③。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漉:过滤。③近局:近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诗人一天工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仕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这样的饮酒场面,虽然很寒酸,但也可见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好、往来密切。 D、最后两句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开始的新生活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2)、本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月,壬申,师①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② , 诘朝③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④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克伤于失,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⑤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⑥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左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注:①师:指晋师。因救鲁、卫而伐齐。②赋:兵士。③诘朝:明天一早。④舆:众多。⑤张侯:即上文的“解张”。⑥殿:镇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以:带领 B、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淹:长驻 C、师陈于鞍 陈:摆开阵势 D、不介马而驰之 介马:给马披甲(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至于靡笄之下
②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③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④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A、“至”和“及”相同,“若”和“苟”也相同 B、“至”和“及”相同,“若”和“苟”不同 C、“至”和“及”不同,“若”和“苟”也不同 D、“至”和“及”不同,“若”和“苟”相同(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请见:外交辞令,是“请战”的委婉说法。 B、癸酉,师陈于鞍。 癸酉:干支之一,用来记日,指壬申的后一天。 C、克伤于矢…… 克:晋军的主帅,在战车上位置居左。 D、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吾子:对克的敬称。(4)、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A、卫国和鲁国前来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排解它的忧愁。” B、卫国和鲁国前来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发泄它的气愤。” C、卫国和鲁国前来告发你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排解它的忧愁。” D、卫国和鲁国前来告发你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发泄它的气愤。”(5)、下面两句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寡君不忍 ②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A、①我们国君不能忍受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B、①我们国君不能忍受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回朝吃饭。 C、①我们国君心肠不狠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D、①我们国君心肠不狠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回朝吃早饭。(6)、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A、穿上铠甲,指挥部队,本来就有死的危险。 B、穿上铠甲,指挥部队,本来就是抱定了战死的决心。 C、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抱定了战死的决心。 D、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有死的危险。(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③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④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下面对“齐师败绩”、晋军获胜的原因作了简要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自恃强大,草率进攻;晋军兵强马壮,将士奋勇。 B、齐师骄傲狂妄,麻痹轻敌;晋军上下一致,团结奋战。 C、齐侯缺乏谋略,用兵不善;晋师奋不顾身,指挥得当。 D、齐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晋帅忠于王事,奋不顾身。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无怀氏、葛天氏:均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B、不戚戚于贫贱(哭泣) C、常著文章自娱(写作、著述) D、衔觞赋诗(酒杯)(2)、对下面两组句子加粗词意思、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因以为号焉 以此自终
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得”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得”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得”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得”也不同(3)、对下面两个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不吝情去留 ②不求甚解
A、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B、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C、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D、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4)、对“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话很像这一类人所说的吧 B、他的话说的好像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C、他说(五柳先生)就像是这样一类人吧 D、他谈到(五柳先生)这类人,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吧(5)、下面对文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开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到“因以为号焉”一段话中可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平常人。 B、“赞”是附在正文之后,用来评论史事或认识的文字,最早的“史论”即指此而言。 C、文中“箪瓢屡空”语出自《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后人因而用“屡空”代指安贫乐道。 D、文末“无怀氏”“葛天氏”句,表明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上古那种生活安乐、恬淡自足、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中。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箫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年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成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① , 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② ,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③ ,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④。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⑤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 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笺注陶渊明集》,有删改)
【注】①弦歌: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门徒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②秫:黏性的高粱,多用来酿酒。③秔(jīng):粳稻,稻谷的一种。④舁(yú)篮舆:抬竹轿。⑤宋高祖:南朝宋武帝刘裕。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圣贤/志不及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是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专用词语之一,指起用人任以官职。 B、解绶:解去官印之绶,文中借指辞官归隐田园。绶,即绶带,用以系官印或勋章。 C、九月九日: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故名“重阳”。在重阳节那天,民间有插茱萸、饮菊花酒、 登高等习俗。 D、卒:指人死亡。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称谓,天子、诸侯死为“崩”,大臣死为“薨”,士死为“不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他擅长文章写作,《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仕途短暂。他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因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任职不久,就自请解职归家。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起初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率真任情。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自己如果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
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犹望一稔 B、辩乎荣辱之境 C、而征一国者 D、汤之问棘也是已
-
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和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景翳翳以将入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吾真不能忘汝也!(2)、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3)、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4)、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汝可以模拟得之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瓜分之日可以死 B、渔人甚异之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意洞手书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汝初闻言而怒 B、①今逐客以资敌国 ②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C、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1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作此书 , 泪珠和笔墨齐下 书:信 B、汝幸偶我 偶:婚配、嫁给 C、吾充吾爱汝之心 充:扩充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死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陶渊明,或云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 , 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亦不能致也。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有删改)
文本二: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 , 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旧,居大郡,统强兵,脱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咸和九年六月疾笃,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有删改)
(1)、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时A仓卒B无以C待D宾E其母F乃G截发H得I双髲J以K易L酒肴M乐饮N极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少有高趣”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趣”字含义不同。 B、“亦不能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 C、“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D、“咸和九年六月疾笃”与“而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喜欢饮酒,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原想把公田都用来种植高粱,在妻子和孩子的坚持请求下,他才将二顷中的五十亩用来种植粳米。 B、陶渊明虽然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每逢喝酒喝到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 C、陶侃受到刘弘的赏识,刘弘称赞陶侃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在陈敏之乱时,因为内史扈怀的挑拨离间,刘弘逐渐疏远了陶侃。 D、陶侃严格约束部属。下属中有人因清谈博戏而贻误公事,他就命人收取这些酒器和赌博用具并投入长江,如果是小吏,就加罚鞭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②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5)、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陶渊明“不堪吏职”的原因。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顺随自然的人生态度。(3)、“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流云倦鸟、令作者留恋不已图景的句子是“ , ”。
-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常见代称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B、辞,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的《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C、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指在南郊祭祀。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指限制农业生产。
-
20、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