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给如图这组漫画写一个标题,并分别对四幅漫画进行解说。要求:标题不得为“无题”,解说要符合情境
-
2、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名人中任选一个写几句话。
契诃夫
讽刺,是你身上的血液
如针灸刺向疾病
轻轻一捻
变色龙与别里科夫都自羞无比。
要求:要与例子的格式、句式一致。(待选名人:鲁迅、海明威、李白、白居易)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让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舞台下爸爸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可见。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百年来,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家喻户晓。一部《水浒传》,更使英雄好汉的故事深入人心。说起《水浒传》,而深层印象则是“忠义”。梁山英雄们的誓词“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保境安民”更是一语破的。于是,《水浒传》被冠以《忠义水浒传》,水浒英雄们也被研究者们称为“成也忠义,败也忠义”。
虽或褒或贬,但是有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象,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产生的。 本来,在我国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发展史上,“忠”与“义”在先秦之前,“忠”指的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当时不分对上对下。“义”则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为了防止这种“义”的观念越出“普天之下,朝廷的谋臣策士们有意在“忠义”二字连缀上下功夫,( )。这也正是梁山英雄们难以跳出封建意识形态的历史局限,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悲剧所在。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但愿共存忠义于心……保境安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A、“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B、遇到困难的事就推给别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 C、“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妈妈上前说道。 D、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中旬,淞沪会战结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A、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产生的。 B、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象,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造成的。 C、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从“忠义”文化中产生的。 D、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象,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从“忠义”文化中产生的。(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A、努力把“忠”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臣民之间的结义来诱导“忠”效力朝廷 B、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义”来诱导“忠”效力朝廷 C、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努力把臣民之间的忠控制在为朝廷尽义的政治框架内 D、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 -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冷冻车间。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怎么了?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不会吧?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像放着一盆火,他站了起来,咬咬牙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哦?说吧。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为什么这样说?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 B、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C、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 D、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2)、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 -
7、分析下面句子的语病。
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
分析:
-
8、辨词填空。(1)、辖制•挟制
辖制:管束;控制。挟制: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被人。但是,我们不能让人家抓住把柄,处处受人。
(2)、不止•不只不止: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
①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
②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可供灌溉、防洪,而且可用来发电。
(3)、声明•申明声明: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声明的文告。申明:郑重说明。
此前中国政府已发表严正 , 向全世界了鲜明的立场。
-
9、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叙利亚反对派对驶入大马士革一家清真寺庆祝开斋节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车队进行了攻击。但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播出的画面显示阿萨德安然无恙。(判断对错)(2)、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敬畏生命,敬畏制度,切实抓好责任落实和制度执行。(判断对错)(3)、眼看马上就腊月三十了,他身无分文,又气又恼,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判断对错)
-
10、厚积成语。
①经过数次洪水袭击,这棵老树仍旧安然无恙 , 它强大的生命力让人赞叹。
②在遇到困难时,与其唉声叹气 , 不如努力想办法克服它。
③不要垂头丧气 , 即使失去一切,至少还有一个希望等着你。
④华山以险闻名天下,走在山梁上,就是再胆大的人也难免战战兢兢
⑤自从匪首被捕后,助纣为虐的党羽也陆续落网,真是大快人心。
⑥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像个正人君子 , 实际上一肚子坏水,是一个伪君子。
[释义]
①安然无恙:
②唉声叹气:
③垂头丧气:
④战战兢兢:
⑤大快人心:
⑥正人君子:
-
11、字形积累。
róu( )皱 杂róu( ) róu( )躏
难kān( ) kān( )误 zhàn( )蓝
纯cuì( ) 荟cuì( ) 憔cuì( )
cuì( )火 鞠躬尽cuì( ) 通xiāo( )
云xiāo( ) xiāo( )遥 xiāo( )烟 红xiāo( )
-
12、识记字音。(1)、规矩(2)、祈祷(3)、谗言(4)、怂恿(5)、讥诮(6)、周济(7)、陶冶(8)、辖制
-
13、多音字。(1)、稽
滑稽。
稽首 。
(2)、撮撮合 。
一撮胡子 。
(3)、丧垂头丧气 。
丧服 。
(4)、吓惊吓。
恫吓。
(5)、济周济。
济济一堂 。
(6)、降降服 。
降低 。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浣衣母
废 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⑪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⑫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⑬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1)、小说第①段中,婆子们“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的原因是什么?(2)、小说中哪些事表现出李妈是一位“公共的母亲”的形象?请概括作答。(3)、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线词“寂寞”的含义和作用。(4)、请探究小说结尾“那汉子不能不走”的意蕴。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这绝不是____,事实就是如此。不用多说,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____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____安分,手脚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朴素简单的人生愿望却因身边的种种人事而无法实现,她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在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一直被人们____的祥林嫂,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和身体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B、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C、身体所受的折磨是无法和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相比的 D、因为它不但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骇人听闻 显而易见 不只 唾弃 B、危言耸听 显而易见 不只 厌弃 C、骇人听闻 不言而喻 不止 唾弃 D、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不止 厌弃(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B、她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C、虽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D、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 -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 “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鲁迅《祝福》
按照对联的有关知识,书房墙上挂着的这一联应是上联还是下联?它应挂在“寿”字的左边还是右边?
-
18、学校近期拟举办校园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高一48班排演了课本剧《祥林嫂的故事》准备参加这一活动,请你写一则海报推介你班的节目,不少于60字。
-
19、小说中细节描写往往是作家的神来之笔,具有超越文字的画面感和言外之趣。下面对教材中小说的某些细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鲁镇的女人们不断撕揭自己关于阿毛的伤疤,祥林嫂最后“单是一瞥,并不回答一句话”,表明她感受到了自己并不能从她们那里获得想要的温暖和同情,内心悲哀无助到极致,只能用沉默来对待她们。 B、林冲“探半身去摸时,火盆中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一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林冲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同时也证明了草料场起火乃人为所致,使后面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C、“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写出了成名内心巨大的焦虑和绝望:一方面是为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一方面是为捉不到蟋蟀,限期内无法交差而一筹莫展。 D、“少尉的装束,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这句对格里高尔相片的描述,表明他是从一名健康乐观、令人敬畏的少尉异化成一只可怜的甲虫的,这种命运的变化,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B、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采用倒叙手法,围绕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 C、鲁迅可以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等。 D、《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