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 B、曷不委心任去留 C、既窈窕以寻壑 D、亦崎岖而经丘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舟遥遥轻飏/农人告余春及 B、设而常关/饥冻切,违己交病 C、感吾生行休/深愧平生 D、既自以心形役/胡乎遑遑欲何之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感吾生之休    行:行走

    脱然有怀,求之  靡途:没有门路

    B、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拿起

    有“归欤”之情  眷然:思念的样子

    C、化以归尽    乘:顺随

    矫厉所得  矫厉:造作勉强

    D、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感叹

  • 4、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朱拓  聊赖  鄙薄  俨然  沸反盈天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宽洪大量 D、蹙缩  歆享  怨腑  渣滓  走投无路
  •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sǒng)         秘(guǐ)         形(hái)         朱(tuò) B、(jué)          熟(xùn)         雪(rù)           祭(sì) C、(xiá)          渣(zǐ)          跚(pán)         炮(luò) D、(léng)         弃(tuò)         一(biē)         响(dùn)
  • 6、“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 7、下面是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的歌词,试结合歌词分析歌名的好处。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①  ),即依托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若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科技的发展则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  ②  )。 阅读典籍,我们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羊角上,“行且读”: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杯。知晓了这些,今天在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却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更是为了培养( ③ )。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1)、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3)、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字。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其____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重在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在于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富且贵,如果缺乏自我____,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地位不保。(    ①    ),则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    ②    ),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    事必躬亲    临深履薄    控制力 B、针对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控制力 C、针对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约束力 D、面对    身体力行    临深履薄    约束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3)、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的过去做了反思,对将来也进行了安排的两句是“”。
    (2)、 《滕王阁序》里用“”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渔舟在晚霞中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景色,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的两句是“”。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两句是“”。
    (5)、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两句是“”。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 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 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 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2)、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
    (3)、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
    (4)、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
    (5)、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
  • 1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情感

    王冰

    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

    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

    (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

    (1)、第③段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 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 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 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 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从第②段画线部分所举文章中任选一篇,运用本文的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 平海夕漫漫。

    注:①盂浩然,盛唐诗人,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因顿后归隐终身。此诗写于诗人应试不第后,漫游东吴的途中。②《论语.微子》中有孔子使子路向隐者长沮、集斓问津。两人不说出津的所在,反嘲讽孔子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发孔子的番感慨。

    (1)、“归帆天际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孤帆天际看”。你认为“归帆”好,还是“孤帆”好?请说明理由。
    (2)、有人评价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矛盾”的。请运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节选)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吾,止一岁,请归取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致汝。呜呼!孰谓汝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蒙国恩  不久 B、犹蒙育  怜悯 C、汝来吾  顾惜 D、孰谓汝去吾而殁乎  突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进退/仰观宇宙 B、刘日薄西山/斧斤时入山林 C、请归取孥/未有知修者 D、将成家致汝/渔父见问之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李密在字词的表达上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在句式的运用上,连用大量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C、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 D、韩愈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深刻地感染着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

    吾 与 汝 俱 少 年 以 为 虽 暂 相 别 终 当 久 相 与 处 故 舍 汝 而 旅 食 京 师 以 求 斗 斛 之 禄 诚 知 其 如 此 虽 万 乘 之 公 相 吾 不 以 一 日 辍 汝 而 就 也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 1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愿意为他效力?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而攻齐,大破                          此魏国宝也 B、文侯吴起善用兵                          拒秦、韩 C、卒母闻哭之                              害吴起 D、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使令尹尽诛射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吴起者,卫人也,鲁君                    事:侍奉 B、武侯西河而下                            浮:泛舟 C、魏置相,田文                            相:以……为相 D、故楚之贵戚尽欲吴起                      害:厉害
  •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 19、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 2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可以模拟得之 B、吾爱汝之心 C、以今日事势观之 D、快意当前 , 适观而已矣
上一页 686 687 688 689 6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