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词填空(    )

    ①天空被夕阳成桃花色。

    ②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祖父听到了这种带着 , 有点儿的声音。

    ④溪面着一层薄薄白雾。

    A、烘 放肆 娇 埋怨 浮 B、照 惬意 焦 怨气 飘 C、染 大胆 怒 反感 流 D、漂 烦恼 怨 害怕 升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B、鲁迅可以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 C、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D、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及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3、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阳

    ①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鲁迅的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徽标设计及他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影影绰绰显出一张可爱的面虎,那分明是一个颓童,忘我地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的贝壳。

    ②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③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④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瓣上。少时的经历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木刻家,不遗余力……

    ⑥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印的是许广平喜食的枇杷,一张印的是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许广平领会其意,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⑦鲁迅十分关心美术教育。1913年,任职教育部金事的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教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鲁迅尽管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 , 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在这一点上,鲁迅正是最好的例子。

    ⑨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做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2)、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说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如此不同的鲁迅”。
    (4)、第⑧段中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②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在193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③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④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⑤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

    ⑥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广泛汲取了现代新诗的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诗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很大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当中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并非艾青特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D、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第三段中以艾青代表性作品为例,表明艾青的诗歌紧密联系现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英勇斗争。 C、艾青诗中有“忧郁”这一特征,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艾青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 D、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以及课内相关篇目的内容及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大堰河”的形象,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乳母真挚深切的情感。 B、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C、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 6、阅读《边城》第六章,完成第文后各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并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1)、选文中有句话:“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2)、“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理想?
    (3)、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4)、选文最后一段,“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翠翠真的是在看云吗?这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内心世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父似乎生谁的气,脸上笑容减少了,对于翠翠方面也不大注意了。翠翠像知道祖父已不很疼她,但又像不明白它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很久的事,日子一过去,也就好了。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祖父过河街去仍然可以得到船总顺顺的款待,但很明显的事,那船总却并不忘掉死去者死亡的原因。二老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毫无结果,在各处税关上贴下招字,返回茶峒来了。过不久,他又过川东去办货,过渡时见到老船夫。老船夫看看那小伙子,好像已完全忘掉了从前的事情,就同他说话。

    “二老,大六月日头毒人,你又上川东去,不怕辛苦?”

    “要饭吃,头上是火也得上路!”

    “要吃饭!二老家还少饭吃!”

    “有饭吃,爹爹说年青人也不应该在家中白吃不作事!”

    “你爹爹好吗?”

    “吃得做得,有什么不好。”

    “你哥哥坏了,我看你爹爹为这件事情也好像萎悴多了!”二老听到这句话,不作声了,眼睛望着老船夫屋后那个白塔。他似乎想起了过去那个晚上那件旧事,心中十分惆怅。老船夫怯怯的望了年青人一眼,一个微笑在脸上漾开。

    “二老,我家翠翠说,五月里有天晚上,做了个梦……”说时他又望望二老,见二老并不惊讶,也不厌烦,于是又接着说,“她梦得古怪,说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

    二老把头偏过一旁去作了一个苦笑,心中想到“老头子倒会做作”。这点意思在那个苦笑上,仿佛同样泄露出来,仍然被老船夫看到了,老船夫就说:“二老,你不信吗?”

    那年青人说:“我怎么不相信?因为我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晚的歌!”

    老船夫被一句料想不到的老实话窘住了,口中结结巴巴的说:“这是真的……这是假的……”

    “怎么不是真的?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

    “可是,可是……”

    老船夫的做作处,原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自己叙述这段事情时,方法上就有了错处,因此反被二老误会了。他这时正想把那夜的情形好好说出来,船已到了岸边。二老一跃上了岸,就想走去。老船夫在船上显得更加忙乱的样子说:

    “二老,二老,你等等,我有话同你说,你先前不是说到那个——你做傻子的事情吗?你并不傻,别人才当真叫你那歌弄成傻相!

    那年青人虽站定了,口中却轻轻的说:“得了够了,不要说了。”

    老船夫说:“二老,我听人说你不要碾子要渡船,这是杨马兵说的,不是真的吧?”

    那年青人说:“要渡船又怎样?”

    老船夫看看二老的神气,心中忽然高兴起来了,就情不自禁的高声叫着翠翠,要她下溪边来。可是,不知翠翠是故意不从屋里出来,还是到别处去了,许久还不见到翠翠的影子,也不闻这个女孩子的声音。二老等了一会,看看老船夫那副神气,一句话不说,便微笑着,大踏步同一个挑担粉条白糖货物的脚夫走去了。

    过了碧溪岨小山,两人应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竹林走去,那个脚夫这时节开了口:

    “傩送二老,看那弄渡船的神气,很欢喜你!”

    二老不作声,那人就又说道:

    “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渡船吗?”

    二老笑了,那人又说:

    “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二老说:“我回来时向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坊吧。

    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老船夫见二老那么走去了,翠翠还不出来,心中很不快乐。走回家去看看,原来翠翠并不在家。过一会,翠翠提了个篮子从小山后回来了,方知道大清早翠翠已出门掘竹鞭笋去了。

    “翠翠,我喊了你好久,你不听到!”

    “喊我做什么?”

    “一个过渡……一个熟人,我们谈起你……我喊你你可不答应!”

    “是谁?”

    “你猜,翠翠。不是陌生人……你认识他!”

    翠翠想起适间从竹林里无意中听来的话,脸红了,半天不说话。

    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

    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

    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

    《边城》(节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爷爷似乎生谁的气,脸上笑容少了,也不大注意翠翠了,翠翠认为祖父已经不很疼她,其实这跟大老的死有关。 B、翠翠大清早就出门掘竹鞭笋去了,可是当她回来时筐里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这表明翠翠还有些贪玩不谙生计的艰难。 C、尽管大老的死因与老船夫不无关系,但祖父过河街去仍然可以得到船总顺顺的款待,这表明当时茶峒的民风仗义淳朴。 D、这部分内容,情节看似很简单,叙事也很平淡,实际上出场人物内心的尖锐的矛盾就寓于这平淡的叙述中。 E、《边城》中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诗意和抒情意味,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正体现出这些特点。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②你并不傻,别人才当真叫你那歌弄成傻相!

    (3)、文中三次写到二老的笑。谈谈你对二老几次笑的理解。
    (4)、文中老船夫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可以看出老船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节选内容进行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一)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佬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佬,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佬,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

    “大佬,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佬所唱的。大佬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他拍了大佬一下,轻轻地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佬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老船夫搓着手说:

    “大佬,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分的!”

    那大佬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二佬,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四章)

    (二)

    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祖父到后来发问道: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佬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得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五章)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契合翠翠当时的现实处境。 B、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主动退出竞争,离开茶峒。 C、“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心思细腻,他不想让孙女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所以瞒着孙女。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爱情的关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描写翠翠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是通过梦境来表现翠翠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也巧妙地点出了傩送为她“唱了半夜的歌”的事实。 B、选文(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人物心理、人物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形象特征。 C、文本情节集中,运用了两条线索,以船夫对翠翠的关心为明线,以天保兄弟对翠翠的感情为暗线,明暗结合,富有韵味。 D、小说语言夸张幽默却又生动形象,主要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3)、文本(二)的结尾为什么要描写月光和白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对于“唱歌”,翠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9、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故事起始阶段,刘备、关羽、张飞虽有英雄气度,能转战四方,但由于缺少具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智谋之士,未能成就大业。 B、《红楼梦》中,平儿心地善良,处事得体慎重。她知晓丫环坠儿偷了虾须镯,但为了顾全宝玉的面子,没有将此事告诉王熙凤。 C、《边城》中,爷爷和翠翠愿守清贫,乐于助人。第八章中,团总妻女过渡时,翠翠见到小女孩手上带的银手镯,毫无歆羡之意。 D、《茶馆》中,黄胖子与二德子等人在茶馆后院调停鸽子之争,卖东西的老人一句“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表达了对清朝末年民不聊生的愤慨。 E、《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发疯后,手握花草与众人告别。其中,她送给王后的迷迭香象征阿谀, 三色堇则象征善变,以此暗讽王后的匆匆再嫁。
  • 10、下列对课文《边城》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节(第三节)、两年前的端午节(第四节)、上一年端午节(第五节)”的顺序展开情节。 B、小说中的三个端午节依次主要写了边城龙舟赛(第三节)、翠傩初相会(第四节)和端午看龙舟,大老夸翠翠(第五节)。 C、本文第六节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擦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D、本文赞美了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直接批判了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 11、请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有的家长过分(放肆/放纵)孩子,给孩子买手机不说,对他们使用手机也缺乏有效管理。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并做出了紧急(处置/处治)。

    ③法庭上,对方律师无视我方出具的各种有效证据,(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多次被法官警告。

    ④蓬莱地处海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但认为蓬莱为仙人所居之地,应是一种(穿凿附会/牵强附会)的说法。

    ⑤阿Q对赵太爷之流作威作福的样子是十分看不惯的,有时还会在背后朝着赵太爷远去的身影挥一挥拳头,似乎有点(嫉恶如仇/深恶痛绝)的意味。

  • 12、下面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70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 13、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请选择《老人与海》《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红楼梦》中的一部,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180 字左右。
  • 14、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简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要求:写出关键人物、关键事件。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三小题。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合在那里。

    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莫可奈何却停顿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地咳着,调理他那副枯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也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瞻望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已。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地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来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大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学生。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全身做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那件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把愧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独自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变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得出场面上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把傀儡重新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怕热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南京国术会打擂台,给北方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他看看围在四方的帮场人已不少,便四向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曾挪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儿,皱着眉毛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儿,照例沿了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便很可笑地左右摆着。

    这老头子也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为做得特别妤,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也照例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一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一切,各自跑开了。

    柳树荫下卖莲子的小摊,有人中了暑,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去,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儿,又蹲下去把愧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地摇着肩背。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之间却走去了五个人。等到另外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到后便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身边的铜子儿,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是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暗示了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老头子孤独人生的寄托。 B、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地笑着”到“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又哄然大笑”,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 C、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已死了十年,但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老头子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D、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的情怀。
    (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的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我们,家何尝不是一只船?。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①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 ②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③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④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⑤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通知:兹定于 6 月 5 日下午 3 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 18、下列对《呐喊》和《边城》两部作品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B、《呐喊》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思想内容很丰富:《祝福》对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进行了揭露;《一件小事》对知识分子自身卑微的灵魂进行批判;《药》对新旧时代交替和辛亥革命成果进行深刻反思。 C、小说《边城》用三次端午节串起了整个爱情故事。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两人暗生情愫;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去看赛船,傩送外出,天保和翠翠结识;第三次端午节,翠翠无意中知道了傩送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爱意。 D、《狂人日记》既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迫害症”精神病人;又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寄寓着深刻的真理,清醒的精神品格。
  •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B、鲁迅可以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C、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D、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及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20、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曾经是一名企业高管,因为经济犯罪而落马;在他炙手可热之时,大家都要怕他三分。

    ②老张经常会出现一些危言危行 , 让人觉得他特别怪异,正因如此,很少有人和他打交道。

    ③鲁迅在他的《阿 Q 正传》中,对阿 Q 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 , 这得益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

    ④他们这些人撸起袖子努力干,胜利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这真是三人成虎 , 人多力量大啊!

    ⑤有人说耿老二不学无术,是个胸无城府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大智若愚。

    ⑥老师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有如沐春风之感。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上一页 615 616 617 618 6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