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诗的前两节,一共十行,有三处重复表达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层意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这三节诗,简要概括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1939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在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

    1940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

    材料二:

    年过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的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选自杨匡汉《艾青评传(节选)》)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再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后便将艾青解聘了。 B、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多次以诗的方式抨击黑暗。 C、艾青在诗歌创作中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其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D、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之一体现在他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这里将其与“中国的路”结合起来,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B、艾青在《广西日报》编副刊时,官方想方设法挤副刊,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而艾青愤然辞职的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 C、材料中大量引用艾青的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艾青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物传记中的真实性这一基本文体特 D、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旷野寂寥,抚慰了艾青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的表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 B、善于从绘画、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C、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 D、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4)、文中写艾青在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上奔走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材料二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诗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中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B、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大堰河的赞美,体现了作者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C、鲁迅的《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D、《玩偶之家》的作者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4、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母亲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C、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D、诗中有些笔墨,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 5、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节选,回答问题。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A、排比  夸张  反复 B、对比  反复  拟人 C、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1986年2月

    (有删改)

    (1)、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为什么会有许多“感慨”?
    (2)、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
    (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1939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在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

    1940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后艾青便被解聘了。 B、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于是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就以诗的方式,抨击黑暗。 C、在1937年的早春,为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预感着人间的春天终要从墓窟里走来。 D、艾青1938年创作的长诗《向太阳》,是一首能让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首诗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题目《跋涉者与中国的路》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这里将其与“中国的路”结合起来,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B、艾青在《广西日报》编副刊时,官方想方设法挤副刊,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而艾青愤然辞职的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 C、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旷野寂寥,抚慰了艾青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D、文中大量引用艾青的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艾青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物传记中的真实性这一基本文体特征。 E、文中多次写到艾青的预感,《春》预感人间的春天终要从墓窟里走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预感中国的路崎岖泥泞等,都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
    (3)、文中写艾青在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上奔走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对这首现代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离地兀立着”“纠缠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树”这一形象,对现实进行思考。 B、诗歌语言典雅生动,“告诉”一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风与空气”人情味,显得亲切。 C、诗歌结构清晰,分别写树的地上、地下形象。“但是”二字,自然地使诗意有了转折。 D、与《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一样,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表达深沉的情感。
    (2)、诗中树的意象有什么特征?作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索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两节为一层,写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心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B、本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洁白的浪花”“铁索的喧哗”组成。 C、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诗人对这段完美的航程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 D、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使诗歌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 B、本诗艺术结构巧妙。“洁白的浪花”和“铁索的喧哗”,分别写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 C、本诗第一、二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 D、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二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3)、“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
    (4)、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索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0、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之作,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厘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海子在他的诗歌中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传递温暖的愿景,与唐代诗人张若虚具有哲理性的思考的《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内容极为相似。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表示承认。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在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 11、下列各句对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沁园春”“破阵子”,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同时点明了词的实际内容。 B、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一种新诗体,《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都是新诗佳作。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中的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通过音乐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说:“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的梦无法向人言说,可有些梦我们却可以与人分享。总有些人让自己魂牵梦萦,总有些梦让自己永难忘记。

      请以“梦中的你”或者“记梦”为题将让自己心动的梦写下来。

      要求:①选择标题后,紧扣标题构思文段;②文段中至少要有一个梦境的记叙;③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④不少于200字(不含标题)。

  •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碾压/辗转 保姆/永保青春 堤堰/偃旗息鼓 B、推诿/枯萎 炕头/引吭高歌 浆洗/奖掖提拔 C、佼美/矫健 瓦菲/雨雪霏霏 赡养/高瞻远瞩 D、欺侮/诲暗 苔藓/怡然自得 沉沦/天伦叙乐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 , 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 15、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片段,回答问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1)、诗中划线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
    A、①说明其卑微。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倾注了对她的感情。 B、①交代我与她的关系。②表明我以她为骄傲。③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C、①说明我与她的关系。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表明我的深厚感情。 D、①点明身份。②突出对她的热爱。③倾注对她的深情厚谊。
    (2)、“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话告诉我们(   )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C、“我”不忘养育之恩。 D、“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是回忆性写人散文,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在苦难中保持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D、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2)、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方法、叙事方式、语言特点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2)、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
    (3)、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九二七年五月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 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最后“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运用了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之情,总结全文。 D、文本二面对繁重的劳动,大堰河用“笑”来掩饰;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大堰河用“笑”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写出了她的坚强和对孩子的爱护。
    (2)、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
    (3)、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一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二十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二十七岁,我去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任劳任怨的美德。 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在贫苦生活中即将失去“右手”的痛苦心情。 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亲切自然,鲜活真实,也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第⑥段,“笑”“愣”“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语调富于变化,由平静内敛到深沉激昂,但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
    (3)、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
    (4)、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文本二: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 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开始平静,最后呼天抢地,感情真挚,深沉动人。 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交代我与她的关系,表明我以她为骄傲,同时也倾注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B、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这纯属巧合,没有什么深意。 C、诗中多处运用排比手法,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D、诗歌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
    (3)、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三个并列的判断句,从三个方面突出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交代大堰河勤劳的形象,同时积蓄自己压抑的情感,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B、作者反复强调“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句话,是在平实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C、“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话告诉我们,“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D、“她”是客观的交代,“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悄然转换,直接倾诉了诗人内心热烈的情感。
    (4)、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一首自传性抒情长诗,在诗中他塑造了大堰河这个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回忆了自己在大堰河家成长的过程。 B、《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向太阳》都是艾青创作的无韵新诗,不押韵,但有诗的节奏、意境。 C、“诗言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D、“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一句属于间接抒情。
    (5)、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写道:“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诗句中对大堰河的称呼由“她”而改为“你”。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上一页 613 614 615 616 6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