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的有些乡村或许已经衰败或者说“沦陷”了。如果说故乡沦陷了,那么①。我们都不过是雪崩中的一枚雪花,共同造成了这个“恶果”。对于这样的“恶果”,即使不向苟延残喘的故乡表示敬意,②。衰败起于逃离,③。期待故乡能够有复兴的一天。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红绿绿的“舞台”上正演着《霸王别姬》,那条紫色灯芯绒做的条幅上有几个黄色大字“横山县艺术剧团”。寒酸的横标____地耷拉着,天太热了。
那个舞台还叫舞台吗?薄薄的一层土上铺着一些高粱秆,演员在台上深一脚浅一脚,上来下去,可真难为他们了。我看到三伏天里,“霸王”“虞姬”穿的都是露胳肢窝的戏装,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____的演出。
我看了兵败如山倒的霸王退到乌江边,以及虞姬自刎的那一场戏。本来秦腔的做派、唱腔就有一股豪中有悲、____之势。霸王一上场,“哇呀呀”一声吼,见到虞姬,三步并作两步弯腰将她托起,仰天长啸,( )。他抓住虞姬的乌丝往嘴里一叼,左腿一抬;金鸡独立……我顿时感到一股英雄气概,没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也有这样落魄的一天。但见他把头一扭,大吼一声向前冲去,自刎于滚滚乌江边,千古英雄就这么与美人同归于尽……我见到过各个剧种对霸王与虞姬永诀的艺术处理,都没有他们处理得那么悲怆。我在这小小的山洼里竟找到创作的源泉,是现今艺术家还未开垦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对这几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感受。
演出结束后,我们赶紧去了“后台”。我看到化着简单妆容的“演员”,千金不卖的破烂戏服和没了盖的道具箱。我拉着“霸王”,对他说:“我们是来学习的,您一定要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垂头丧气 谨小慎微 声势浩大 直言不讳 B、垂头丧气 一丝不苟 气吞山河 畅所欲言 C、没精打采 一丝不苟 气吞山河 畅所欲言 D、没精打采 谨小慎微 声势浩大 直言不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吼着那绝望的、触及灵魂的秦腔 B、把那绝望的、触及灵魂的秦腔吼出来 C、那绝望的、触及灵魂的秦腔被吼出来 D、那绝望的、触及灵魂的秦腔出自他的口(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在这小小的山洼里竟找到创作的源泉,这里是现今艺术家还未开垦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对这几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感受。 B、我在这小小的山洼里竟找到创作的源泉,是现今艺术家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对这几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感受。 C、在这小小的山洼里,我竟找到创作的源泉,是现今艺术家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对这几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感受。 D、我在这小小的山洼里竟找到创作的源泉,这里是现今艺术家的处女地,即便我有八张嘴也讲不完对这几千年丰富文化积淀的感受。 -
3、某青年记者去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山村,准备采访一些年老的村民,下列几个问题中较得体的一项是( )A、听说这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活水平也不高,请您谈谈你们的生活现状好吗? B、不久就会有新铺的公路从村边过,村里的面貌肯定会有大的改观,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会上一个新台阶。听到这个消息,您有什么感想? C、您长到这么大,还没有出过山,是不是觉得很遗憾呀? D、路修好了之后,我还会来,到时候接您到山外面看看好吗?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一些好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培养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B、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 C、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剧种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的原因,故又名“梆子腔”。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 , 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历来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王道和霸道两派之间的斗争,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企图找到一条折中的道路。 D、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革命者没有动摇,更没有屈服。
-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采撷(xié) 嗥叫(háo) 茸毛(róng) 悚然(sǒng) B、矜持(jīn) 赭色(zhě) 过瘾(yǐn) 逞能(chěng) C、靛蓝(diàn) 飓风(jù) 麂子(jǐ) 熨平(yù) D、驯服(xùn) 如晦(huì) 敦厚(dūn) 疙瘩(gē)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②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③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④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⑤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材料二: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
《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第七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八节)。
《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
(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经历了从冲决、破坏到建设、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规范化”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 B、新诗的“规范化”和旧诗的格律化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特定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的追求。 C、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的道路上既从旧诗,也从西方格律诗中进行借鉴,体现出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 D、“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也规范着新诗创作的外在形式。(2)、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 B、《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既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 C、《红烛》所选取的“红烛”色彩鲜明,红烛“放光”“流泪”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 D、《红烛》的情感复杂而不杂乱,这是因为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闻一多《死水》) 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D、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红烛》是否体现了“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2)、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3)、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4)、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9、阅读《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奏。 C、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D、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C、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3)、下面是对《再别康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B、本诗的意象选择也是独具特色的。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但在这首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C、在本诗中,作者与大自然有一种本能的感受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等,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 D、“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句主要是突出丰茂的青荇在水中摆动的情形,并借以来表明作者对自由的追求。(4)、你喜欢这首诗中哪一种意象?请将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5)、“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什么深刻含意?
-
10、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在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B、“云彩”这一意象在诗歌结尾再次出现,象征了诗人在康桥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又映照出诗人自己追求“诗化人生”的信念。“不带走一片云彩”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感伤。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2)、这首诗的二、三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2)、《赠别(二)》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后人尊称他为“”。(3)、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4)、七律《登高》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杜甫的诗被称为“ ”。
-
12、补写下列名句名篇。(1)、寻梦?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她静默的走近,走近,。(3)、 , 终已不顾。(4)、 , 包羞食万钱。(5)、尝怜古图画,。(6)、村舍外,古城旁,。(7)、直自凤凰城破后,。(8)、 , 疑有碧桃千树花。(9)、星点点,月团团,。(10)、 , 两三星火是瓜洲。
-
13、按要求默写。(1)、 , ,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 ,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3)、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4)、惨象,;流言,。(《记念刘和珍君》)(5)、《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直接描写音乐的声调来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分别是:“”,“”。
-
14、阅读
我的秦腔记忆(节选)
陈忠实
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原上原下的村庄去看戏。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可以断定是上学以前的事。我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可以断定不过五六岁或六七岁,再大他就扛架不起了。我坐在父亲的肩头,在自己都感觉腰腿很不自在的时候,就溜下来,到场外去逛一圈。及至上学念书的寒暑假里,我仍然跟着父亲去看戏,不过不好意思坐父亲的肩膀了。
同样记不得跟父亲在原上原下看过多少场戏了,却可以断定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看的戏种叫秦腔。知道秦腔这个剧种称谓,应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进西安城念中学以后,我13岁。看了那么多戏,却不知道自己所看的戏是秦腔,似乎于情于理说不通。其实很正常,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乡人只说看戏,没有谁会标出剧种秦腔。原上原下固定建筑的戏楼和临时搭建的戏台,只演秦腔,没有秦腔之外的任何一个剧种能登台亮彩,看戏就是看秦腔,戏只有一种秦腔,自然也就不需要累赘地标明剧种了。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在不知晓秦腔剧种的时候,已经接受秦腔独有的旋律的熏陶了,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的顽固心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镑和小铜镑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激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得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武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这是“四人帮”倒台不久的事。西安城里那些专业秦腔剧团大约还在观望揣摩文艺政策能放宽到何种程度的时候,关中那些县管的也属专业的秦腔剧团破门一拥而出了,几乎是一种潮涌之势。他们先在本县演出,又到西安城里城外的工厂演出,几乎全是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西安郊区的农民赶到周边县城或工厂去看戏,骑自行车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我陪着妻子赶过20里外的戏场子。我的父亲和村里那几个老戏友又搭帮结伙去看戏了。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化大革命”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便买了电视机,不料竟收不到任何节目,行家说我居住的原坡根下的位置,正好是电视信号传递的阴影区域。我不甘心把电视机当收音机用,又破费买了放像机,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像带,不仅我把包括已经谢世的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看了个够,我的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常常要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才能满足越拥越多的乡党。我后来又买了录音机和秦腔名角经典唱段的磁带,这不仅更方便,重要的是那些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大约在我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得累了需要歇缓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我看过、听过不少秦腔名家的演出剧目和唱段,却算不得铁杆戏迷。不说那些追着秦腔名角倾心倾情胜过待爹娘的戏迷,即使像父亲入迷的那样程度,我也自觉不及。我比父亲活得好多了,有机会看那些名家的演出,那些蜚声省内外的老名家和跃上秦腔舞台的耀眼新星,我都有机缘欣赏过他们的独禀的风采。然而,在我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
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有删改)
随我一起读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其中的关键字词应该是眼睛的“波光”与“情感”。
本文题目中“记忆”一词,犹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文题中的“再别”,犹如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题中的“消逝”,演奏着作者情感的主旋律。
“记忆”贯穿全文:
“我已记不得……我记着一个细节……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这是记忆中的叙述。“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这是记忆中的感受。
这是记忆的“起点”——对“秦腔”的初知。
“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这是记忆的“继续”——对“秦腔”的启蒙。
“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非听戏不行了”。
这是记忆的“终点”——对“秦腔”的认知、热爱。
本文作为回忆性文章,行文紧紧围绕着“记忆”两字,有详有略,有描写有记叙,有介绍说明,有阐发议论。
作者调用了多种手法写“记忆”,尤其是记叙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议论,如“点睛”之笔,给读者以启发。
如:“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的顽固心理。”又如:“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
作者在调用多种手法写“记忆”后,又再现了行文时的“联想”与“想象”。
文章第7段中“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成了文章中“记忆”的最后定格:“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似乎是在描述场景,又似乎是在描绘作者自己。
这就是“秦人”,这就是“秦腔”,这就是“我”。
文章结尾三段,独句成段,融入了抒情、议论,总结全文,写出了作者对秦腔的深刻感悟。
读思结合
(1)、根据文意,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点拨,使作者逐渐找到欣赏戏曲的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B、作者认为,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少了点什么,让人觉得不过瘾。 C、文中写听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D、作者创作《白鹿原》的灵感,由秦腔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似有秦腔风韵。(2)、如何理解文章第5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3)、结合全文内容,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对“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不超过1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伦、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象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灵感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事物都充满着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这些认识是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的。 B、“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 C、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而达到远方的感觉。 D、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诗人、读者两个角度谈论了“诗意”问题,并重点在诗人创作方面进行了阐述。 B、文章从人们认为的“诗意”出发展开论述,从而阐释了“诗意”的具体内涵。 C、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体现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D、文章引古论今论述“诗意”,进而阐述生活与诗意的关系,论据典型而语言概括简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诗人要能表达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并能发现其中的诗意,才可使诗歌有诗意。 B、只有勇敢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灵感,你才能真正发现诗意。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无论禅味或是幻象,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第一节中把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这一美丽的意象,再用三个“轻轻的”,把这感人至深的情思拉得绵长久远,让人不禁有着淡淡的怅然。 B、第二、三、四、五节,诗人连续用了“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那榆阴下的一潭”几个意象,来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流露出诗人对在康桥的那段人生经历的美好回忆和留恋。 C、第六节诗人在前四节情感奔放高亢之后,突然转为低沉,选用了“别离的笙箫”,“沉默”的“夏虫”和“康桥”几个意象,颇有几分“欲语泪先流”的低沉、哀婉。 D、“云彩”这一意象在诗歌结尾再次出现,它象征了诗人在康桥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又映照出了诗人自己追求“诗化人生”的信念。“不带走一片云彩”透露出诗人无限伤感。(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3)、《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请解释“三美”是如何体现的? -
17、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小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2)、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3)、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 -
18、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诗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节奏轻缓、徐舒,感情温柔细腻。 B、第二诗节运用拟人的修辞,把“金柳”当成“新娘”,写出了夕阳映照下的柳树明媚动人,摇曳多姿。 C、第三诗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D、第四诗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用“彩虹”来修饰“梦”,写出了梦境的美好,也写出了往昔生活的美好。(2)、《再别康桥》节选部分选取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如“沁园春”。 B、新诗,又叫今体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如《再别康桥》。 C、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 D、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韵律,写作方式灵活。《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都是写人记事的散文。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演员张颂文凭其顽强的毅力,在表演艺术上执着追求,最终在《狂飙》中赢得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 , 。”(2)、苏洵《六国论》在概括六国赂秦而亡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引申,指出了六国可以改写命运的另一条道路,即“ , ”,进而合力攻秦。(3)、“荇”这种植物在古诗文中常用来表情达意,如“ , ”。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也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