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从第1自然段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
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有何特征?
-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作者笔下的兰亭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
5、某导演想为《兰亭集序》拍一个纪录片,以《流觞曲水图》为其中一个镜头,请你为其配上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合理,文字优美。200字左右。
-
6、理清思路(1)、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 ——()—— ()
(2)、第一部分(1~2):记叙 。第二部分(3~4): 抒发 。
-
7、特殊句式(1)、死生亦大矣。(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4)、不能喻之于怀。(5)、当其欣于所遇。(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7)、虽无管弦之盛。
-
8、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1 映带左右。
2 一觞一咏。
(2)、形容词作名词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②死生亦大矣 。
(3)、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
-
9、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
今义: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古义:。
今义:①怀里抱着。②胸前。③心里存有。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
今义:指文化或文人。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
10、一词多义(1)、临
①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专心致志 。
③听妇前致词。
④何意致不厚。
⑤无从致书以观。
(3)、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③列坐其次。
(4)、修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修书一封,以表敬意 。
(5)、期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②业根,死期至矣。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1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____,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____,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____,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选自《乡土中国》)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请结合材料,从阅读的现实意义角度,为《乡土中国》这本书设计一句腰封推介语,不超过30字。注:腰封也称“书腰纸”,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8月)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人们,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 C、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地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B、小说中使用了借代、拟人以及整散结合的错落句式,生动地写出了宁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寓情于景。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 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既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着伤逝之情。(3)、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4)、请结合文本,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 -
14、请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选段(含标题、作者)誊抄至答题卡作文方格内。
差序格局(节选)
费孝通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
。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
16、古今异义。
始为篱,已为墙
三五之夜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且何谓阁子也
余自束发
-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中,“刺史”是指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秀才”是指地方推选人才制度的一种科目,可译为“优秀的人才”。 B、《陈情表》凸显了三种交错的感情:首先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其次是对祖母的孝情;最后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C、“垂髫、束发、弱冠、而立”等都是古代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项脊轩志》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是指作者成童了,束发为髻,开始了轩中的读书生活。 D、《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细节、场景表现人物,寄托情思。如母亲用手指轻叩门扉、嘘寒问暖的场景,生动表现了母亲的慈爱与作者的思念之切。
-
18、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C、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D、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19、下列关于《名实的分离》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 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材料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 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礼仪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
材料三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 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材料一、二、三均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四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73.8%)的婚姻都收过彩礼,81.0%的受访者直言身边有待婚情侣因为彩礼达不成一致而闹不和。山东以将近九成(86.6%)的比例成为最流行送彩礼的地区,浙江以超过18万元的彩礼平均值排第一。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中国结婚彩礼数据调查》、谷雨数据《2020国人彩礼调查》)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予以治理。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知识,分析农村频现“高额彩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