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创作皆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了孤独惆怅的心绪,表达方式都是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B、孟诗前四句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运用日暮、啼猿、江流等意象叠加,意境清峭寂寥,颇增孤独之感。
    C、韦诗首联写李主簿的居住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意境萧条冷清,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
    D、韦诗中的“寒山”表明此时为深秋时节,“独过雁”比况李主簿的生活境遇,“远来舟”引出下联的“逢归客”。写法细腻,情景交融。
    (2)、“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孟诗颔联用了“叶”,韦诗颔联中用了“树”,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净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②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③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遂答云A业已为之B或道C业已许之D竟不为E停改F此则危G亡之祸可H反手而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文中指安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理”意思相同。
    B、期,文中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同。
    C、所以,文中指……的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D、比,文中指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不论是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还是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都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明君和忠臣相处共事,天下方可太平。
    B、谏议大夫王珪的看法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相近,都强调了虚心纳言的重要性,谏议大夫王珪也借此来劝谏唐太宗广开言路。
    C、在讨论周和秦国运长短的问题时,太宗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创业,而是出在守成上。周努力推行仁义,而秦还是崇尚诈力,所以国运会有长短不同。
    D、唐太宗翻阅前朝史书,意识到:当臣下进谏时,如果君主仅仅作出口头上的答复,实际上却终究不肯直面问题,这样做终将招致危亡的灾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古者圣主必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5)、唐太宗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劝谏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祭器,褚遂良是如何解释的?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蘩漪,不说话)
    周蘩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蘩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周朴园(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蘩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蘩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蘩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蘩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蘩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蘩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周萍走至蘩漪面前。)
    周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蘩漪和周冲;蘩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周蘩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半晌。)
    周朴园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周  冲   (抬头,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周  冲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周  冲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节选自《雷雨》第一幕)

    【文本二】

    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我的剑术荒疏已久,只能给你帮场,正像最黑暗的夜里一颗吐耀的明星一般,彼此相形之下,一定更显得你的本领的高强。

    雷欧提斯   殿下不要取笑。
    哈姆莱特   不,我可以举手起誓,这不是取笑。
    国 王   奥斯里克,把钝剑分给他们。哈姆莱特侄儿,你知道我们怎样打赌吗?
    哈姆莱特   我知道,陛下;您把赌注下在实力较弱的一方了。
    国    王   我想我的判断不会有错。你们两人的技术我都领教过;现在既然众人皆说他胜你一筹,那就叫他让你几招。
    雷欧提斯   这一柄太重了;换一柄给我。
    哈姆莱特   这一柄我很满意。这些钝剑都是同样长短的吗?
    奥斯里克   是,殿下。(二人准备比赛)
    国    王   替我在那桌子上斟下几杯酒。要是哈姆莱特击中了第一剑或是第二剑,或者在第三次交锋的时候争得上风,让所有的碉堡上一齐鸣起炮来;国王将要饮酒慰劳哈姆莱特,他还要拿一颗比丹麦四代国王戴在王冠上的更贵重的珍珠丢在酒杯里。把杯子给我;鼓声一起,喇叭就接着吹响,通知外面的炮手,让炮声震彻天地,报告这一个消息,“现在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来,开始比赛吧;你们,裁判员,留心看啊。

    哈姆莱特   请了,先生。
    雷欧提斯   请了,殿下。(二人比剑。)
    哈姆莱特   一剑。
    雷欧提斯   不,没有击中。
    哈姆莱特   请裁判员公断。
    奥斯里克   中了,很明显的一剑。
    雷欧提斯   好;再来。
    国    王   且慢;拿酒来。哈姆莱特,这一颗珍珠是你的;祝你健康!把这一杯酒给他。(喇叭齐奏。内鸣炮。)
    哈姆莱特    让我先赛完这一局;暂时把它放在一旁。来。(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雷欧提斯    我承认给你碰着了。
    国    王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节选自《哈姆莱特》第一幕)

    (1)、潜台词是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语境能领悟出来的言语,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下列对《雷雨》《哈姆莱特》选段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原文:(周朴园)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潜台词:你和你妈都太自以为是,竟敢不听从我的话!
    B、《雷雨》原文:(蘩漪)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潜台词:药凉了,晚上让下人热一热再喝!
    C、《哈姆莱特》原文:(国王)我想我的判断不会有错。你们两人的技术我都领教过;现在既然众人皆说他胜你一筹,那就叫他让你几招。潜台词:国王对哈姆莱特曾说过他看好雷欧提斯,是为了激起哈姆莱特的好胜心使比赛激烈。
    D、《哈姆莱特》原文:(国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潜台词:是防备毒剑之计不成功,为毒酒之计作铺垫。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在“喝药”这一情节中,四凤的出现,缓解了原本紧张的气氛。她的出现,冲淡了逼迫繁漪喝药这一冲突的批判性。
    B、《雷雨》周朴园向周冲询问“刚才说的事呢”是“喝药”事件的余波,不仅是对周冲的追问,也是对整个家庭道德秩序的维护。
    C、《哈姆莱特》文中在比剑时,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D、《哈姆莱特》文中“这一个消息”是指哈姆莱特比剑胜利、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的消息。国王用如此排场预祝哈姆莱特的胜利实际是一箭双雕之计。
    (3)、请分析文本一中矛盾冲突的实质,并梳理文本一的情节。
    (4)、请从人物、语言这两个角度鉴赏《哈姆莱特》(文本二)中的艺术特色。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②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于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③除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④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之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被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第一,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借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第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借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正因为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和图像都有自身的叙事策略,为了强化叙事效果,相互之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对方的影响,以打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B、鲁迅小说《药》中对破灯笼的“红红白白”、包的“碧绿”、人血馒头的“红黑”等颜色加工利用,能引发读者视觉层面的联想。
    C、刘巍认为,我们应承认图像对文学有冲击,但不该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要努力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特殊性,以最终超越图像。
    D、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非语言信息,这依赖文学具有区别性的特质,语言有能力使图像、舞蹈、雕塑等信息语言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既可以拍成电影、电视剧,也可以绘制成图画书,这表明艺术形式之间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
    B、学生上学路上看到车辆、马路、行人和树木等意象,可能会被这些景象感动,这属于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C、土耳其地震、俄乌冲突、中东的沙特与伊朗和解等大量图像信息见诸报刊、手机等载体,可见图像能让人迅捷、直观地了解世界。
    D、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中女子的微笑呈现了她的愉悦,可几秒钟前她心里是否难受则无法表现出来,这属于图像的局限性,无法揭示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即将进行影视化改编时,王蒙说:“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硬通货’,使它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B、以线条、色彩、体积为媒介,包括绘画、雕塑等都属于造型艺术;以音乐、节奏、旋律和形体动作为媒介,都属于表演艺术。
    C、金伟信的长篇小说《塑像》在尾声部分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四爱国运动”的浮雕,善于利用雕塑艺术歌颂英雄的人格。
    D、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论述文学语言存在的方式,对语言有两种细分:一是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二是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4)、相较于图像,文学有哪些优势?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
    (5)、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祝福》里有下面一段话,并据此配有赵延年的木刻画。材料一中有“(文学和图像)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的表述,请仔细观察木刻画内容,从“模仿”和“创造”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体裁的“赋”有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名篇极少,仅有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等千古。有批评家说,那些一味追求辞藻华丽、修辞之美的文章往往空洞,而文章的精华在于言之有物,诸如《祭十二郎文》《与妻书》等平白如话亦可感人肺腑。

    你是否认可“批评家”的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求卓越”  “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____。____。____。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②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③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C、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D、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高深的代名词,关乎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 ①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②  ,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  ③  , 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我们如今的社会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其实是社会对浮(/)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是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造诣(yì) 墓志铭(míng) 浮躁 B、造诣(yì) 墓志铭(mín) 浮躁 C、造诣(zhǐ) 墓志铭(míng) 浮燥 D、造诣(zhǐ) 墓志铭(mín) 浮燥
    (2)、下列成语,填入原文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不谋而合 小道末技 游刃有余 B、不谋而合 雕虫小技 炉火纯青 C、不期而遇 小道末技 游刃有余 D、不期而遇 雕虫小技 炉火纯青
    (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B、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D、……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使三个弟子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沁园春·长沙》中“”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强劲有力,意气风发之貌。
    (3)、“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在中唐时开始作为诗的意象概念出现,之后诗人常借助此意象来表情达意。借“六朝”意象表达个人际遇或王朝运数变迁的有:“。”
  • 9、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诗歌沿袭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以“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B、采用了“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典故,或引用,或化用,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 C、“杜康”是借代之法,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实际上忧不在酒解,写忧在于“借酒吐真言”。 D、“忧”是诗眼,作者直抒胸臆,以热烈之情渴望贤才到来,实写眼前之景,寄托自己虚心求贤、礼贤下士之意。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绳 中:符合 B、𫐓以为轮 𫐓: 以火烘木 C、声非加也 疾:增强 D、江河 绝:横渡
    (2)、下列句子“而”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思矣 C、吾尝跂望矣 D、顺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开头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要靠后天学习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等观点通过阐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引申而来,使道理浅显化,也适应当时民众的知识水平。 D、作者整篇设喻,从事物“青、冰、轮”到人“登高见,顺风呼”,反复设喻,旁征博引,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者来来往往,(两国)共同来解决缺少的资粮。 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
  •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且知 C、夫人之力不及此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13、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繁漪等。 C、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了诗人“谪居卧病”的人生遭际。 D、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罢、免、废、除、黜、谪、拜等词也有降、免官职之意。
  • 14、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的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 )
    A、姑母 姨母 舅母 B、舅母 姑母 姨母 C、姨母 舅母 姑母 D、舅母 姨母 姑母
  • 15、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拔刀相助 ④日新月异 ⑤羁鸟恋旧林

    ⑥眉目传情 ⑦人怕出名猪怕壮

    A、③⑥⑦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③④⑦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选文甲,作者为何在第二段宕开一笔, 先写江南的秋?
    (2)、选文段落中,画线句描写景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 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因为被时间逻辑统治,从而忽略空间逻辑,因此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感到不耐烦。 B、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变得非常重要,人们不考虑空间性的事情,如外卖小哥哪个点到餐馆取餐,如何跟保安怎样交涉等经历。 C、“附近”的消失,因为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常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建立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而不是对周边的体悟。 D、作者提出要关注“附近”:重构自己的生活,摆脱“时间的暴政”;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下年轻人更多关心两极:一是关注自我;二是关心远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担当。 B、“附近”是以每一个“你”为中心的,如卖菜的、搞保洁的,都是附近真实的人和生活。 C、乡土社会中,在熟人社群中长大的人更容易对“附近”有具体的认知。 D、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可以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 ①  , 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 ②  , 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 ③  , 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 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____”,“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1)、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不动安如山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D、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2)、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归去来兮辞》中“”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
    (3)、《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闲适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上一页 618 619 620 621 6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