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老舍曾用一句话,对他所理解的幽默语言技巧做了概括,就是,“想得深而说得俏”他解释说,“想得不深,则语言泛泛,可有可无。想得深而说得不俏,则语言笨拙,无从得到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所谓“想得深”,正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是对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的要求。这要求与“笑”有着先天的联系。老舍认为,“笑”是幽默语言的一大特点和显著优点,但假若运用得不好,则很可能成为其致命的弱点。

    在“想得深”提供了意蕴基础和限度保证的情况下,幽默语言就必须“说得俏”。这里,“说得俏”倚重的是“笑”,是幽默最终成为幽默的最基本的特征。按老舍的理解,没有“笑”,也就没有了幽默语言。它非归于郑重,与正剧、悲剧艺术语言混为一谈,便落于“笨拙”和“枯窘”,而毫无韵致。因而他多次指出,幽默作家必须具备写得“风趣”“漂亮”的本领。“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他“须由人物的性格的发展中创造出极富有机智、使人惊喜的词句来”;他写得“非极精练、极生动”,从而使幽默语言“肉儿多而皮薄”“一咬即破,而味道无穷”。总之“说得俏”,是幽默语言技巧获取“笑”的效果的一个总原则。至于怎样才能“说得俏”,则须有一个宽泛的理解。

    在老舍看来,任何一种修辞手段,都可以“说得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有了这些,即使方言土语,也可“说得俏”。因为有些方言里有一种“味儿”,这“味儿”就是“笑”的意识的积淀。《正红旗下》中小贩们吆喝,“赛梨哪,辣来换”;大姐婆婆总把“去”说成“克”;熟透了的旗人们,动辄就“哐!是!”地说话等,便很诙谐风趣,富有幽默意味。另外,有了特定的语言组合复沓等手法也能带上幽默色彩。《马裤先生》中的主人公,自坐上火车,便开始一迭连声打雷般地吼叫,“茶房!茶房!茶房!”一个简单的称谓,被不断地重复,就产生了“笑”的意趣。正可谓,秉持笑心便能游刃有余,横操竖纵自成为无穷妙趣。仅此一点,也足以让人对老舍那兼收并蓄的真正艺术家的气度,赞叹不已了。

    (选自聂宏刚《老舍幽默技巧观片谈》,有删节)

    材料二:赵树理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人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说话幽默,为人乐观“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具有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不绝的笑声。他的幽默风格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赵树理式”的风格。赵树理曾在《语言小谈》中说过:“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须说得好——或者说,‘说得技术’。”这“说得好”“说得技术”就是老舍先生曾说过的“说得俏”。“说得俏”就诙谐幽默,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深刻启迪。

    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写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显得愚蠢可笑。

    为了强有力地表现异常、反常,以显示语言的幽默感,赵树理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了卓越的幽默才能。曲折含蓄是幽默讽刺常用的语言手段,给人物起绰号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手段。这是赵树理式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志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等。他把自己爱憎鲜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常常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为三字格,顺乎习惯。它们具有形象、突出、易说、易记的特点,因而比人物的正名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异常说法用得最多的是所谓“大词小用”、即“降用”。这种用法在他的作品中呼之欲出,俯拾即是,可以说是赵树理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之一。说孟祥英的婆婆找牛差差老婆商量对付媳妇的对策是“开个座谈会”;说革命中坚分子铁锁在太原待过一段时间是“太原时代”;说三仙姑找二诸葛老婆闹事,见那老太婆已不顾了性命,就先胆怯了几分,要回家去时是三仙姑“不敢恋战”。我们不能不说这些话“说得技术”,说得曲折含蓄,说得幽默有趣,说得深刻,耐人寻味。

    (选自朱强《论赵树理的幽默语言风格》,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是语言大师,他认为幽默的语言,要做到“想得深”和“说得俏”,二者要兼顾。 B、“想得深”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要求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 C、著名作家赵树理从听众角度,以“听得懂”“愿意听”两个方面来定义幽默创作的方法。 D、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赵树理认为“曲折含蓄”应该是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老舍的理解,幽默语言如果离开了“笑”,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生存”。 B、材料一中举《马裤先生》主人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运用方言土语,也可以“说得俏”。 C、材料二中举二诸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反常”这一生活现象可引起幽默风趣的效果。 D、起绰号的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营造幽默的语言氛围。
    (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幽默作家和幽默作品,不是其中含有“哀怨”和“讽刺”,就是含着挣扎和战斗。(鲁迅) B、(李贵)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红楼梦》第九回) C、(幽默就是)玩玩笑笑,寻开心。(林语堂) D、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钱锺书)
    (4)、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以下两组句子分别是怎样做到“说得俏”的。

    第一组:“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儿”;“我从来不念秧儿,今儿就先打你了”

    (选自老舍《茶馆》)

    第二组: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选自老舍《有声电影》)

    (5)、在谈到怎样使语言“幽默风趣”时,老舍和赵树理都认为要“说得俏”,请概括出两人“说得俏”的主要手段有什么不同。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②(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文本二: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地点同前幕。

    (初夏,上午。)

    B(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 , 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害怕周萍吃亏,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的专制作风。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 C、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从她梳着时兴圆髻的打扮和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的语言,可以看出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王淑芬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潜台词内涵丰富。 B、“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正是戏剧冲突的呈现,显现出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C、“远处有隐隐的炮声”的画外音,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战乱时期,暗示了时代背景。 D、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兼有口语化与动作化的特点,既利于表演,又能反映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如“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让人感受到人物无奈的神情与心理。
    (3)、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线台词的内涵。
    (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的。文本一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分析A、B两处文段在文中作用的异同。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十分____。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当仁不让地彼此打擂;茶客们,则在观看中____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使它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一座有诗歌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如花开一般,处处都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它靠的不是一时的推崇和追捧,而是漫长岁月的____,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一如何绍基先生题写在草堂工部祠门前的楹联所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今天的草堂之所以仍是成都人民的文化圣地,(   ),并写出了后世我们所见到的“浑然天成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也是因为杜甫自身及其诗歌的人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是他和他的草堂,让诗与这座城市的人们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涨  随心所欲  浸润  水乳交融 B、高涨  直言不讳  浸润  合而为一 C、昂扬  随心所欲  熏陶  水乳交融 D、昂扬  直言不讳  熏陶  合而为一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B、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C、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D、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出来。
  •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冯玉祥政变成功后,随即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国是),后者接电后欣然同意,决定北上。

    ②经过黄胖子的说和,两家决定握手言和,以前的恩怨(一笔抹杀/一笔勾销)。

    ③王利发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要小心点,因为他深知来茶馆的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招来灾祸。

    ④秦仲义说:“小王,你提前付明年的房租吧,我最近开销大,手头拮据,有点(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 5、下面是从老舍《茶馆》中选取的一个片段,请根据语境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宋恩子 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 那点意思!

    宋恩子 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 6、课外阅读《茶馆》全剧,观看电视剧《茶馆》,电视剧《茶馆》的结尾是王利发火烧茶馆并与之同归于尽。你觉得与原剧本相比,哪个结尾好?为什么?
  • 7、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
  • 8、《茶馆》节选部分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 9、《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节选部分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 10、大傻杨“数来宝”是《茶馆》中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请根据三幕“数来宝”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照应该幕中什么情节?

    第二幕:“王掌柜,动脑筋,事事改良讲维新。”王掌柜不断对茶馆进行改良体现了什么?

    第三幕:“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做奴才”暗示了作品什么主题?

  • 11、在《茶馆》中,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定搞实业救国,但最终他的努力化为泡影。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游手好闲,民国时期不能自食其力,最终饿死,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
  • 12、简答题。

    裕泰茶馆唯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改变?

  • 13、完成下面的填空。

       “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这句台词出自 , 暴露了她的“有奶便就是娘”的人生信条。

       “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她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是感喟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命运的 的一句台词。

  • 14、下图是《茶馆》的一幅插图,请简述插图所反映的剧情和象征意义。

  • 15、下面是话剧《茶馆》中,秦二爷最后发出的“劝告”。有人说这是秦二爷经历一生坎坷之后说出的一句真心话。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请结合秦二爷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

    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 16、《茶馆》一剧用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其中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是贯穿三幕的关键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梳理他们个人生活的变化。
  • 17、对下列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 B、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除独幕剧外,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C、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 D、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他的话剧还有《龙须沟》等。
  •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 B、“工部”,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 C、“詹事”,秦朝开始设置,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 D、“少保”,太子府官职名,其职位和俸禄一般要高于闲职太师、太傅、太保。
  •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割据    掌腰    老气横秋    说媒拉纤 B、抱怨    舒服    硕果仅存    珍馐美味 C、寒酸    麻烦    兵慌马乱    庸人自扰 D、津帖    鞠躬    绫罗绸缎    魑魅魍魉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①)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1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②)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③)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④,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有删改)

    文本二

    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反语、讽刺、夸张这几个词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讽刺是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夸张即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过甚其词。

    (老舍《谈幽默》(节选)有删改)

    注:王利发(茶馆老板、城市市民)松二爷、常四爷(闲散旗人)二德子(打手、善扑营当差)马五爷(吃洋教的小恶霸)秦仲义(茶馆房东)[1]外场人:指在外面做事见世面的人

    (1)、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④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
    A、①不肯示弱    ②凑过去    ③并未立起    ④左顾右盼 B、①不肯示弱    ②要动手    ③并未立起    ④四下扫视 C、①趾高气扬    ②要动手    ③拱手作揖    ④左顾右盼 D、①趾高气扬    ②凑过去    ③拱手作揖    ④四下扫视
    (2)、下列对文中人物语言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抖威风,……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见常四爷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敢于指出事件的实质。 B、“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可见秦仲义是一个有报国之心、想要富国裕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C、“我说这位爷……我们也都是外场人”显示出松二爷作为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高人一等的气势。 D、“甩闲话”“这位爷”“外场人”“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眼拙”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语,独具地域特色,“京味儿”十足。
    (3)、结合文本二的内容,请就文本一中相关人物语言是如何体现幽默效果的,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页 620 621 622 623 6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