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腔 》作者在第7段中写道:“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请联系全文,说说秦腔表演的环境是怎样的?并分析秦地、秦人和秦腔之间的关联。
  • 2、下列对《秦腔》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目的是渲染气氛,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突出秦腔在秦人生命中的分量。 B、作者写作注重点面结合。如写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点”;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面”。 C、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其场面细节描写可谓出神入化。 D、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 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1年1月18日,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大使走进中国探月工程”活动,邀请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来到国家天文台,宣介《月球样品管理办法》。这是《月球样品管理办法》首次对外发布。《办法》明确,月球样品原则上分为永久存储、备份永久存储、研究和公益四种基础用途。在国际合作方面,《办法》明确,月球样品的管理和使用遵循中国缔结和参加的相关国际公约,国家航天局鼓励开展基于月球样品的空间科学国际联合研究工作,促进成果的国际共享。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所记无非家常琐事,但几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这表明,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 , 而往往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记录一个时代,宏大叙事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可以是大江东去,;可以是黄钟大吕,也可以是洞箫牧笛;可以是国色天香,也可以是小草闲花;可以是鲸鱼碧海,也可以是翡翠兰苕……不管选择怎样的题材, , 就有可能创造出感人肺腑的佳作。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纯甫行状

        [明]归有光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黄公奇先生,留语。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先生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开化方豪来为县,先生以书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书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其赀甚厚。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令有迎馆先生 , 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宫,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艺桔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也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予于先生,相知为深。

    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呜呼!先生不用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注》,有删节)

    注财:同“才”,刚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  恣:听凭 B、父卒,其赀甚厚    遗:馈赠 C、先生籍    按:查看 D、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    营:料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B、先生故无所不观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令有迎馆先生

    求人可使报秦

    D、先生不用

    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纯甫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喜爱读书。父亲为他买来上千卷的书,任凭他看自己想要看的书。 B、作者善于用烘托的手法写人,如用“莫可当意”的方侯和“竟莫能出一语”的县令分别来表现吴纯甫的少年有才和“人莫敢以利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吴纯甫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学不苟同成说,为人不拘小节,焚烧“假贷不能偿者”的债券,又对后生乐于提携,中南都举人后就益厌世事,彻底淡泊功名。 D、文章叙述和抒情相结合。作者记叙吴纯甫从少时直至去世的经历,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与朋友“相知为深”,行文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 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 经》有不必尽求也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书,引与游,甚欢。

    ②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 , 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为温令而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1 烝烝(zhēnɡ):淳厚的样子。②谯周: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B、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古代任职授官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身世坎坷,孤苦无依。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己体弱多病,福分浅薄,内外无亲,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祖母刘氏生病时,李密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每次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C、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李密心怀不满,因怨被罢。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于是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②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5)、文中说“密有才能”,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密“有才能”的三个事例。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2)、在《陈情表》中,李密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其中提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的两句是“”。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 
    (4)、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 
    (5)、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6)、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7)、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8)、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 
  • 8、下列各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 B、“束发”,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顶上。“归”,旧指女子出嫁。 C、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D、“表”,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臣陨首所能

    A、郎署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臣具以表 D、是以区区不能废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明知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再变矣
    四遭火,得不焚
    C、久之,能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改之,无则加勉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门衰祚    世情 , 人情恶 B、仕伪朝    主人何为言 C、臣生陨首    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无以余年    衣带渐宽不悔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余稍为修葺 , 使不上漏 ④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⑤臣之辛苦 ,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三五之夜 ⑦庶刘侥幸 , 保卒余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⑤⑦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微志      听:判断 B、门衰薄,晚有儿息       祚:家门,家庭 C、洞然                     始:才 D、客逾庖而              宴:宴请
  • 14、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②这位老人孑然一身 , 在女儿朝夕相处的陪伴中过着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③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适中距离,不偏不倚 , 不太疏远,也不太亲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④写散文,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当简,可一字传情,绝不用两字;当繁,则大可不必回避冗词赘句 , 务求酣畅淋漓。

    ⑤西部大开发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使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

    ⑥两位董事长相谈甚欢,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就签订了一份君子协定 , 敲定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⑦别里科夫被脾气火爆的柯瓦连科揪着衣领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溘然长逝了。

  • 15、秦腔在八百里秦川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 16、秦川百姓对秦腔的痴迷表现在哪些方面?
  • 17、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体现了黄土地上怎样的文化底蕴?
  • 18、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 19、有人认为“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的“灵魂之笔”。你怎么看?为什么?
  • 20、贾平凹的《秦腔》向我们展示了八百里广袤的秦川孕育了原始豪放的秦人,狂野朴实的秦人又创造了高亢激昂的秦腔。有人说从中看到了作者对故土人民的深厚情感,但也有人说从中看到了作者一缕淡淡的忧思,你怎么看?
上一页 622 623 624 625 6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