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埋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兵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在当今仍有价值,“诚”则是指真,“立其诚”则是要坚持真实性。 B、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C、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一切空话。 D、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二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哲学和科学都能揭示客观规律,文学不表现客观规律,所以文学不符合名实一致的要求。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要彻底避免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材料二中“懒婆娘的要脚”是表象,结果是群众不想看,危害是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大量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 B、材料一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论证结构。 C、材料二语言严谨,周密且生动活泼,引用谚语歇后语等群众语言,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D、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谈话是给什么人听、给什么人看的 , 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1)、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然讽刺和幽默都是用笑的方式实现对客观对象的精神超越,①。人通过讽刺实现的是与被讽刺的事物的感情决裂,而通过幽默实现的是与被笑的对象的感情和解。讽刺是对被讽刺对象的揭露和鞭挞,② , 而幽默所笑的对象的缺点是可以被原谅的。③ , 幽默的对象主要是愚。假、恶、丑具有侵犯性,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或欺骗,体现的是一种品质,一种对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生态度。
-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裹脚(guǒ) 幼稚(zhì) 恐吓(xià) 胆怯(qiè) B、残酷(kù) 损害(sǔn) 名誉(yì) 卑劣(bēi) C、老鸦(yā) 瘪三(biē) 蹩脚(bié) 惬意(qiè) D、庸俗(yōng) 薄弱(báo) 檄文(xí) 窒息(zhì)
-
5、判断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1)、这部作品一经发表,立即赢得文学界一致好评,毁誉参半 , 作者也因此迅速走红。(2)、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绝不会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裹足不前。(3)、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最好是别写,不然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
6、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对“党八股”的文风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指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主观感情、审美评价的统一体,构成要素有题材、主题、情节等;形式指内容赖以显现的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构成要素有结构、语言、体裁等。那么,你认为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内容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
-
7、《反对党八股》一文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和向外国、向古人学习语言,但具体学法各不相同,请比较分析有什么不同。
-
8、《反对党八股》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9、请基于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劝学》(《荀子》)、韩愈《师说》、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鲁迅《拿来主义》的阅读、学习与探究,完成以下小题。(约300字)
议论文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当我们发表意见时,心中总是有一个对象,或者是具体的人和事,或者是一种现象、风气。一篇议论文,有针对性就有意义、有启发,没有就是无病呻吟。论述有针对性,必然还要有概括性,即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论述的概括性是指提炼观点是否有概括力,分析问题是否有穿透力。请联系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有理有据地分析其针对性和概括性分别是什么。
-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 , 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3)、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
1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 , 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八句,通过群山环绕的环境和淳朴敦厚的民风,表现了诗人安居于此的喜悦。 B、“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二句,诗人遗憾周公与管蔡生活于战乱中,没有此处生活的安宁闲适。 C、“我饱一饭足”到“酣歌饯华颠”六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感到满足,自得其乐。 D、诗歌最后四句写“我闲物自适”的人与自然关系,谈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理趣十足。(2)、请谈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诗歌的前八句写诗人因本性不合于仕途而选择归隐田园。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通过借代手法,用自然意象写出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B、“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四句,以动写静,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景交融。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最后两句和开头两句呼应,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入诗,呈现出天然的田园风光;同时本诗层次清晰,次第分明。(2)、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五)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感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3)、《归园田居(其一)》与归园田居(其五)都再现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历程,请从意象特点及情感角度加以比较赏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大臣震A恐B不见臣等C计事D顾E独与一宦者F绝乎G且陛下独H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即“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右陪坐者称“参乘”或“车右”。 B、如,意为“如果”,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或知尔”中的“如”意思相同。 C、让,意为“责备”,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相同。 D、适,意为“往,到”,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险境之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 B、樊哙出身低微。他原以杀狗卖肉为生,后跟随汉高祖攻打胡陵、方与成功之后,做了舍人。 C、樊哙忠直可嘉。刘邦晚年患病不见朝臣,樊哙直入宫内,说以赵高篡权一事,使其振作起来。 D、樊哙垂名流芳。可马迁认为樊哙等依靠努力名垂汉室、百世流芳,表达了对他们的赞许之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
(5)、《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
14、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
15、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
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
17、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②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③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D、④处以写景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 -
1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āo) 榆柳荫后檐(yìn) B、鼓瑟吹笙(shēnɡ) 绕树三匝(zhā) 暧暧远人村(ài) C、何时可掇(duō) 越陌度阡(mò) 羁鸟恋旧林(jī) D、周公吐哺(bǔ) 枉用相存(wǎng) 守拙归园田(zhuó)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陶渊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在官场中____,只有回到大自然中他才感到自由舒畅。刚欲归田时,乡村田园便是他的理想国,在他的想象之中,乡村清静淡远,没有官场与政治的黑暗和混浊,那里是他最亲切的身心所安之居。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描写了他归田前悲伤怅惘的心境。接着他想象归田时的情景:自酌自饮,无比自在,亲戚看望,叙旧道新,弹琴看书,忧愁烦恼____;春天即将到来,农事也____,生活将忙碌而充实,归田后的日子安宁而美好。
结庐在人境,能无车马喧吗?当然不可能。诗人却并不觉得,他以一句简洁而____的话道破了此中奥秘——“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中一片安宁欢欣,因而他看到的田园是那么悠然自在。这句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许多田园诗的解释: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景色和谐静美,而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鸟与林、鱼与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战战兢兢 烟消云散 接踵而至 意味深长 B、兢兢业业 云开雾散 接踵而至 语重心长 C、战战兢兢 云开雾散 络绎不绝 语重心长 D、兢兢业业 烟消云散 络绎不绝 意味深长(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B、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 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D、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解一通。(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决定情境。 B、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 C、事实上的田园虽然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境决定心境。 D、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心境决定情境。(4)、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20、根据语境默写(1)、《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好比早上的露水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诗句是“ , ”。(3)、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是诗句是“ , ”。(4)、《短歌行》中“”点出了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间,他是在参加宴会,正在喝酒。(5)、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