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如何,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节选自《贞观政要》)

    【选项】詹何在回答楚王关于治国之要的提问时,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进而拓展至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

  • 2、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00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图表中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2)、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对图表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评价。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90个字。
  • 3、复兴中学校广播台“新闻现场”和“观点碰撞”栏目准备各招一名学生记者。你作为校文学社社长,请根据下图的写作成绩折线图,拟写推荐信的正文部分,推荐张亮同学或者李小明同学到合适的栏目,字数不超过50个字。

    学生写作成绩

    推荐信

    校广播台:

    获悉贵台“新闻现场”和“观点碰撞”栏目要招收学生记者,特推荐我社

    此致

    敬礼!

    推荐人:×××

    ××年9月7日

  • 4、西宁北川学校为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情况,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下图是调查数据柱状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信息。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时间节点

    1994—2008

    2008—2016

    2016—

    技术特性

    PC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物联网

    联结主体

    电脑互联

    人与人互联

    物与物互联

    代表性应用

    门户(邮件、搜索、新闻)

    博客、微博、微信

    云、短视频、VR、AI

    普及率

    0%~20%

    20%~50%

    50%~

    中外比较

    追随阶段

    部分自主阶段

    部分引领阶段

    (1)、下面对“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1994年融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现在已经超过50%。 B、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 C、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微信、短视频、抖音等。 D、中国互联网从模仿与追随起步,通过多年努力,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2)、请根据图表信息分条概括“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特点,不超过60个字。
  • 6、阅读下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红楼梦》阅读状况专项调查信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图表一: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原因(有重合)

    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原因

    百分比

    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

    59.4%

    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

    44.0%

    书店、图书馆里看到

    8.2%

    书摘书评中看到

    3.1%

    现场或电视讲座

    2.9%

    相关社团、读书会等影响

    1.5%

    浏览网上论坛、贴吧、读书频道等

    1.2%

    其他

    3.6%

    图表二: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

    请概括上面图表反映出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概括准确条理,表述中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80个字。

  • 7、下图是“健康中国行动”标识,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标识以中国(China)首字母“C”为创意主体,将图腾龙、____、____、____、飞鸟巧妙组合成标识图案,直观地体现标识的主题文化内涵,点明了健康中国行动的品牌形象。

    (1)、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
    (2)、请为标志C形①②部分分别配上不同颜色,并紧扣标识主题说明理由。(每句不超过10个字)
  • 8、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简要描述漫画的内容,语言生动形象,不超过65个字。
    (2)、为配合交警部门对“礼让斑马线”工作的宣传,请结合漫画内容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有鼓动力,不超过20个字。
  • 9、下图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它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请根据图表总结出遗忘规律并提出合理的复习建议。

  • 10、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简要介绍“嫦娥五号”返回器落地的过程,要求不超过70个字。

  • 11、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 12、2023年5月,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在东昌湖(金风广场)水域举行。下图是此次龙舟公开赛的徽标,请你介绍徽标的主要内容。

  • 13、按要求作文。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认识。《尚书·说命》中对“知”与“行”的观点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近代,孙中山根据时代的变化提出“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命题;当今,我们迈入了新的时代,你对“知”与“行”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以“‘知’与‘行’之我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 14、高三的路,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上有老师、同学、父母伴你同行,他们陪伴着你度过紧张又难忘的每一天。请以“同行”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抒发你对同行者的感激之情。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 15、“汉语盘点2024”活动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或短语描述当年中国与世界最突出的变化或特点。假设你是该活动的参与者,请你推荐一个汉字、词语或短语,并写一段推荐文字。如:质、振、松弛感、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宝藏小城等。要求:突显活动主题,理解深刻,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 16、对于网络直播带货这种新兴的销售模式,有人认为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它存在很多弊端。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秦山里的中国》是一部有温度有高度的作品。②秦山核电传奇是由中国人民谱写的,是由《秦山里的中国》中的主人公创造的。③秦山的故事,就是一代代中国核工业人二次创业的故事,特别是“老秦人”筚路蓝缕创新奋斗的故事。④他们不仅创造了中国核电事业的历史,而且还树立了核电人的精神丰碑。⑤作品塑造了秦山核电人的群像,其中既有高级科技专家、院士,也有把控关键岗位的“黄金人”,还有诸多身怀绝技却心怀“小石头精神”的大国工匠、技术能手。⑥通过作品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表现出秦山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句“创造”应换为“制造”。 B、第③句中“筚路蓝缕”使用恰当。 C、第④句中“而且”一词可以删除。 D、第⑤句中两处引号作用是一样的。
    (2)、第⑥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1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苦楝树

    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有一棵苦楝树。为什么叫苦楝树?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故也,中医视之为宝物,能清热、利湿、解毒。少小时,它和我的个儿一般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着得一个儿子。”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村里有人觉得是苦楝带来的苦命。

    母亲在我少小时便告诉我:“这树和你岁数一般大。”母亲还说:“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两间茅屋、一只狗、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

    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落地的苦楝果,母亲说:“只能玩,不能吃!”于是,虽说是父亲种下的苦楝树,却觉得是母亲的苦楝树。其实,父亲、母亲在这一棵长着苦果的树上,已合二为一,无分彼此了。

    我长大,苦楝树也长大。虽然苦楝树生长的速度很缓慢,却因宅沟岸边湿润,又有江南气候环境的滋养,它长得比我快,越来越高大。到我上学的时候,它已经有丈把高了。初小、高小、初中,九年过去,苦楝树已让我“高山仰止”了。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树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树叶和小紫花,闻那淡淡的花香,这是植物生命对我最早的启蒙。

    初中二年级暑假前,我想写我家苦楝树的故事,教语文的汤老师特地对我说:“写好文章首先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建议我到学校的小图书馆,去看看有没有苦楝树的资料。图书馆的袁老师帮我找到一本小书《中国的树》,其中一节是写苦楝树的,我印象深刻。我又请教母亲、昌囝阿哥、品元伯,还专门去问了父亲生前将我“寄名出姓”的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私塾先生徐家寄爷:“苦楝树和乡下常见的杨柳有什么区别?苦楝树有什么特点?”不想,有意外收获。徐家寄爷说:“楝为材也,杨柳不及。”他又取出一本旧书《花镜》,翻开,读给我听:“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我有点明白了,梅花开时,春风得意,苦楝花落,夏日开始,梅始楝终也。也就是品元伯说的:“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苦楝树是故乡崇明岛上的大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每年四五月开出一树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浓郁,清雅宜人。我的少小时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赐也。淡紫色的小花会在枝头聚合成簇,摇曳生姿,摇曳生香,与墨绿色的苦楝树叶相依相偎。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

    楝花有长存于诗人笔下者,如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又如杨万里的《浅夏独行奉新县圃》。苦楝花花期极长,大约能飘香一个月。若细细品味那香,还略带隐约的苦意,却因此而更加沁人心脾。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二)》中写下了他的观察:“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不知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家后门宅沟岸边的苦楝树,已经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浓密的大树。我去当兵了,只有它陪着母亲,我去北大读书了,也是它陪着母亲。鸿雁来往,我有时会问及苦楝花开了没有。母亲让侄子小达写回信,告诉我:“苦楝花香,木已成材。

    关于苦楝树名字的起源,我在北大请教林庚先生,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楝树全身均可入药,叶子亦然。他还提及《庄子·秋水》,其中写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即楝实也。

    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开后门看楝树,母亲便心有不舍地告诉我:“云丽出嫁,便让昌囝把苦楝树锯了,送给云丽做嫁妆。”云丽是昌囝阿哥的女儿,昌囝阿哥虽只是堂兄,然而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云丽出嫁,这自然是应该的。但,我还是打开后门想再看一眼。只见那苦楝树锯掉后残留的树墩,也在望着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二十米高的青枝绿叶、绿色树冠和小花们没有了,芳香也远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怅。

    母亲说,锯树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来看,都是见过那绿叶,闻过那花香的乡亲呵,谁都恋恋不舍。一棵树的离去,竟然成为村里的谈资,直到我回家,乡人还在说:“元郎(父亲的小名)有眼光呵,树成材了,儿子到北京做大学生了!”“苦楝树材质好,值不少钱呐!”母亲告诉我,云丽很开心,说要做个梳妆台,千恩万谢的。“给昌囝女儿添点喜气,你父亲也高兴!”

    又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话:“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两间茅屋、一只狗、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父亲早逝,以致我不记其面目,当然可悲,但父亲所留给我的,让我受用一生。为我守寡终身的娘,哺育我长大,如今想来,还让我养成了一些习惯,留给我不少人生警语,如“前半夜想想自家,后半夜想想人家”“做人勿怕穷,就怕没志气”等。母亲还教我怎么拒绝诱惑。儿时有一年快过年了,宅子上有人做糖炒核桃仁,芳香四溢,飘入家门,母亲说:“儿子,关门。”至今我仍习惯于一个人闭门写作,远离喧嚣,远离各种圈子,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宁静而致远,致远而心境开阔,开阔而尽精微,而风景迭生 , 而神清气爽,此境界之一乎?还有苦楝树,那是我的绿色启蒙;那只大黄狗,一直护卫在我身边,学步时每次跌倒,它都会把我叼还给母亲;至于那茅草篱笆墙屋,有多少儿时的梦……

    昌囝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饭,喝米酒。阿哥特别高兴,还特地把云丽叫了回来。云丽告诉我:“苦楝树的纹理清晰漂亮,那木材也有香味。”阿哥说:“那树是和你伯伯一起长大的,陪了叔祖母二十多年。我是看着这树栽下的,一边锯一边想到元伯(即我父亲)。”阿哥高兴,多喝了几碗——乡人喝酒用青花饭碗,喝的是自酿米酒。哥哥喝,我得陪着,哥哥说话,我得听着。我竟喝得有了三分醉意,摇摇晃晃地回家。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

    (取材于徐刚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墨绿色的苦楝树叶相依相偎            相依相偎:紧挨着,亲密地靠着。 B、却因此而更加沁人心脾                      沁人心脾:气味让人感到舒适、愉悦。 C、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产生。 D、开阔而尽精微,而风景迭生               风景迭生:周围的风景不断地出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认为种苦楝树有吉祥的寓意,故借栽种此树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B、文章在多次引用古籍介绍苦楝树特性同时,巧妙地交代我的成长经历。 C、苦楝花的花期极长且气味清雅宜人,受到了历朝历代众多诗人的钟爱。 D、苦楝树最终变成了亲戚的嫁妆,我内心充满了遗憾与不舍,难以释怀。
    (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八段中划线句“苦楝花香,木已成材”的内涵及作用。
    (4)、“苦楝树”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纵观全文,谈谈“苦楝树”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九回:

    (贾政)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应“是”。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选文中多处提到了“四书”,宝玉、贾政、黛玉、宝钗四人对“四书”的态度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书中其它情节,任选二人分别予以解说。

  • 2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古代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舍生忘死的勇士形象。面对强敌,他们视死如归,如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面对强敌,他们同仇敌忾,如《无衣》:“王于兴师,。”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的人痛心于统治者不能铭记历史教训,最终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有的人痛心于家国的危亡,警示统治者不能沉溺于所好,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写道:“ , 岂独伶人也哉!”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