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③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 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④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⑤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⑥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莱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⑦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 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
⑧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商业化趋势下,新闻报道也进入了“故事化”时代,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不存在虚构,一定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B、新闻叙事也可以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作用不同于文学叙事,是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凸现个人化的特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C、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是为了避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D、文学塑造忠于时代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则是选择典型,要求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叙事主题以情感发展为主线,其叙事母题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通过感性打动读者。因此一篇叙事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感性叙事能否打动人。 B、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生动展示了决策者做决策时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C、堂吉诃德、哈姆莱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D、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但有时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最后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香港历经沧桑变迁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极具现场感。 B、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详细记录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工作精神,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崇高形象,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精神。 C、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中所叙述的故事,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历史的阴影,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意识和情感倾向。 D、《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罗贯中通过现实人物的性格特征合理推断而塑造的。(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这一观点的理解,并举例说明。(5)、在“新闻故事化”时代,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叙事时通常要注意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
2、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古今中外,“家”都是一个有特别念义的地方。放学的孩子渴望家中的晚餐,晚归的上班族心系家中的灯火,回乡的游子近乡情怯……回家的路上,几多心绪,几多故事。
请以“回家路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3、微写作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高一语文备课组组织了古诗鉴赏学习系列活动。请从下列微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1)一首诗既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古代诗人很注重诗歌开头和结尾的设计。请从本学期所学的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中选择一首,针对其开头或结尾,写一段点评文字。要求:角度明确,思路清楚,有思考有认识。
(2)古人作诗,常托物言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请你从一零一校园中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植物或动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的结局。
(3)《琵琶行》反复出现的“月”是情的重要载体:白居易与客人无奈分别时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曲终了众人沉醉时“”;琵琶女风头正盛时“秋月春风等闲度”,而当她繁华逝去独处江头时只见“”。
(4)“猿”善攀爬,叫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此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的诗句,《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
(5)“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压不住内心的凄苦。
(6)诗歌中常用借代手法,请在《短歌行》《琵琶行》中任选一首,写出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 , ”。
(7)小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聪明,张老师引用《劝学》中的“ , ”两句鼓励他:我们的天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要靠后天的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 , 乐亦在其中矣。 , 于我如浮云。”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2)、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邵亨贞)(3)、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②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论语》中蕴含很多“学习之道”,这些内容多为后来者所继承或发展。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一则,结合《劝学》或《师说》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其中所蕴含的“学习之道”的理解和认识。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 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佚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 , 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犬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①理固当然 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②非人之私智独见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③昔之论封建者甚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⑤争必以利 輮以为轮(《劝学》)
⑥利莫大于封建 青,取之于蓝(《劝学》)
⑦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⑥(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藾、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习近平
长期以来,美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但是他们越是封锁,我们越是在不断突破。据统计,2018年《科技日报》开列的光刻机、操作系统等35项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至2023年已有20多项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特别是2024年10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拥有完全自主生态的鸿蒙操作系统,一举打破了安卓和ios的垄断,也为我国进一步实现信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从《芣苢》与《插秧歌》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如《插秧歌》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农作场景。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 A , 齐心协力。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甲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 ),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短板,通过调查,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②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1)、在画横线处(AB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5)、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崇尚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作者用“”和“”说明出行有所凭借,先后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中有好开局的很多,然而“”;这并非因为创业易而守业难,而是因为其人一旦得志“”,最终导致民心背离。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嘲①
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注]①本诗作于1200年,此时陆游被主和派大臣排挤出朝廷,闲居山阴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少时与暮年、诗书与农桑的对比,含蓄地点出了“自嘲”的原因。 B、诗人骑驴闲逛、酒不离手,一个远离朝堂、无所事事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用“虽”“尚”两个关联词,表明诗人年华已老却心存对生活的热爱。 D、整首诗语言平易质朴、明白晓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2)、本诗与《书愤》的尾联都以典明志,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往来塞下,勤苦忘寝食,期有以报上。出按屯至泾原,闻元昊乞和,公谕诸将曰:“无约而降者,谋也。宜益备不可懈弛。”遽调兵瓦亭。兵未集,贼果犯山外。公指图授诸将曰:“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皆无得,辄出。待其归且惰也,邀击之。”而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公遣府吏耿传就诘责,不从,则又檄福曰:“违节度,有功亦斩。”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嫉公者乞置公大罪,后大帅使收余兵,得檄福衣带间,封上之。安抚使王公尧臣亦以实奏朝廷,知罪在诸将,止。
(节选自《韩忠献公琦行状》)
材料二:
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为判官,同诣阙献入攻元昊之策。时吕夷简居上弼,天下之务一断于己。吕因谓人曰:“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然吕不计事之可否,而但持此说,识者非之。韩、尹既遂请,即驰驲而西。自畿甸近郡,道路拥塞,晓夜不绝。其诸用度尽于关中括取,州县不胜其扰。范仲淹虽与琦同副帅任,已专守延安,不预此议。及师举有期,仲淹固执不可。洙径走延安见仲淹,图为协力,仲淹终不从。元昊遂并兵来寇,欲逆折官军之锋。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将佐皆庸人无谋虑,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时任福辈竟至好水川,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流矢如雨,杀声震地,任福而下将佐死者五十余人。
(节选自《儒林公议》)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琦谓A诸将曰B今勇将C锐师悉萃D于此E而贼辄来F犯G其胜H必矣。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文中指阻拦、截击,与《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于书写重要文书的较长竹木简,文中此处特指信函。 C、诣阙,指赴朝堂或京都。阙,本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 D、逆折,指摧折、挫折,与《蜀道难》中“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逆折”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在出外巡察时听到了元昊求和的消息,认为这是阴谋,应当加强自身防务,结果军队尚未集合,敌兵就从山外发动了袭击 B、裨将任福遇伏战死,有人请求从重处置韩琦,后在任福衣带里发现了证据,王尧臣也将此据实上奏朝廷,韩琦才得以洗清罪名。 C、在吕夷简同意了进攻元昊的请求之后,韩琦、尹洙开始采取行动,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 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专守延安,即使尹洙径直到延安拜见他,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他也没有听从。(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
(2)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
(5)、从材料二看,韩琦入攻元昊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
廖玉群
还是从我父亲的工作说起吧。
父亲那时不过二十出头,能噼里啪啦打得一手好算盘,这手艺帮了他大忙,让他无限风光地被招进都安镇的供销社,谋到一份又清闲又体面的工作——坐柜台前当售货员。
但到了那年年底,父亲却卷着铺盖打道回府了。
任凭我的爷爷奶奶怎么追问,父亲始终都不开口。后来才得知,原来供销社遭了贼,一百二十八块钱款,在我父亲的手里搞丢了。父亲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赔偿,一是辞工。
这一百二十八块钱的威力直接把父亲的胆子吓破了,他没头没脑地选择了辞工回家这条路。
用我奶奶的话来说,这就是我父亲的命。父亲没有当干部工人的命,他命中注定要在米糠湾的土里刨食。
父亲从供销社带回来的,除了原先带去的铺盖、脸盆、水壶这些家什之外,还带回一身的“毛病”。
米糠湾夏天的午后是忙碌的,太阳当头晒着呢,得赶紧收谷子晒谷子啊。午饭都送到地里头,干活的人勿忙间塞饱了肚子,丢下饭碗,又得接着忙田里的活儿。
我的父亲可不是这样,他必须要回家吃饭。饭后,按部就班地先来一支烟,一支烟过后,他还要给自己安排个午睡。
午睡的事情彻底把我母亲弄恼了:“周友亮啊周友亮,你以为你还是干部工人啊,还午睡!”
在我母亲看来,一介农夫,天生就不该午睡,午睡是干部工人的专利。母亲的声音如惊雷,雷声之后,一瓢水直接泼向父亲的被窝里。母亲的瓢泼大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父亲的沉默中有着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他在这种力量的保护之下,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不知道母亲是不是为嫁给父亲的事而后悔,她其实是被父亲的另一个“毛病”给蒙骗了。
父亲能写得一手好字,他悬臂、提笔,不用摆什么架势,下笔就成字。父亲写得又快又好,我曾想过,那些文字如果会发出声音,一定是发出奔马一般“嘚儿嘚儿”的有力声音。那些字看起来如腾飞的骏马,像在跑,又像在飞。
我的母亲年轻时曾被那些奔马一样的字深深吸引,后来渐渐领悟到,在盐巴都要淡着吃的日子里,这个爱好是个吃钱的爱好。笔墨纸哪个不要钱?再说,一个侍弄土地的人,你弄啥子笔墨!母亲越来越觉得这爱好其实就是父亲的一个大毛病。好在父亲及时调整了策略,以河水代替墨水,而且把一张旧报纸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反复使用,这才使得这爱好幸存了下来。
这爱好终究没有辜负父亲,让他晦暗的日子发了一次光。
临近春节的一个圩日,县文化馆在集市的圩亭举行现场写春联比赛。我父亲那时刚卖完菜,他赶上了比赛,结果,父亲一挥毫,博得了人们的喝彩,还获得了十元钱的“巨额”奖金。
我的父亲拥有了这十块钱的独立支配权,他决定用这笔钱来做一件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父亲的决定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他不用来买肉,不用来买糖果,不用来买鞭炮,也不用来买年画,他要用这十块钱来请我们去镇上的电影院看一场真正的电影。
看电影?看那一闪就过去的东西?那还不是打水漂一样?母亲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可反对有什么用呢!
荞麦花开那时候,父亲总算兑现了他的诺言。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在真正的电影院里看电影,才发现那个有声有影有光的世界,和露天电影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我们的位置在电影院的正中间,放映师在调试的时候,把我们的头像都投到屏幕上了。电影是咿咿呀呀唱戏的那种电影,父亲看得津津有味。我们看不懂,但声光影制造的效果也足够让我们兴奋了。等到结束,我们意犹未尽,齐刷刷地站立起来,借着光把手指和头像又投射到屏幕上一回。
回来的路上,我们仍然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与电影相关的细节。走进米糠湾时,小妹忽然出声地叫起来:“电影!我们走进电影里了!”这还是我们天天劳作的田地么?天上的月光如同白色的荞麦花,地上的荞麦花如同天上的白月光,它们相互映衬着,铺天盖地,形成了一大片朦胧的银光,照进我们的眼里。那么美,比电影银幕上的还要美呢!又那么大,大到我们无法用眼睛来丈量。一时间,我们都选择了沉默,一齐静默在那一大片的银光里。
我的父亲,后来就像米糠湾每个老去的人一样,躺到山脚下那片荞麦地的后面去了。荞麦花年年开,白天黑夜,我又无数次从荞麦地经过,却再也看不到像那晚一样散发着银光的月色和荞麦花了。
(摘自《红豆》2023年第11、12期合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年轻时在供销社当售货员,但最后却因害怕赔偿而选择辞工回家,家人反复追问后只能无奈接受。 B、母亲用水直接泼向父亲的被窝,对父亲写字很不满,反对用奖金看电影,这一系列行为,体现出母亲的俗不可耐。 C、父亲的两个“毛病”,在“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毛病,“我”甚至还有些钦佩父亲的定力和坚持。 D、看完电影回去的路上,皎洁的月光照射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给了我们从未有过的体验,让我们不胜惊喜。(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米糠湾夏天村民农事忙碌,而父亲却还要回家吃饭、午睡,衬托出了父亲的与众不同,最终引发母亲发火。 B、父亲决定用十块钱请我们看电影,虽然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前文埋下的伏笔又使得这个决定符合父亲一向的性格。 C、文中画横线处文字用了拟人、比喻、想象的手法,还用了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书写水平的高超。 D、本文文笔平易、流畅,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看似平淡,但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意味绵长。(3)、文中画波浪线处文字没有直接表露情感的词句,但却让人“悲不可禁”,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在晦暗的日子里追光”是理解父亲形象的关键,结合全文探究“追光”一词的意蕴。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六一诗话》)极确。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摘编自赵晓岚《孟郊与贾岛:寒士诗人两种过然不同的范式》)
材料二:
同是吟苦,然诗风有异,大体上中晚唐诗坛的吟苦诗呈现两派:一派加张籍与姚合,以“苦”来抒写自己的闲适、疏野的性灵,呈现清雅,念蓄的特色;另一派如孟郊、贾岛,因苦而写苦,呈现险峻峭拔、僻寒险奥之风。
张、姚一派的“吟苦”诗语言平淡,少奇僻之语,诗风平淡简净、清雅含蓄。写缺衣少食、居无安身之所、仕途偃蹇等“苦”,都平平道来,没有愤激之色,甚至还有闲适、自在的情绪在里面。他们以“苦”来抒写闲适疏野的性灵,虽“贫富常交战”却“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
孟,贾诸人多以锋锐凌厉的语言,呼天抢地的悲号、质问甚至哭诉自己贫病生浩中的琐细、蹇涩仕途的苦闷等,多因苦、感苦而写苦,他们的吟苦诗“词旨酸怆,几于怨矣”(《剡溪漫笔》),峭拔怒张。如孟郊诗:“饥鸟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饥雪吟》以及《老恨》等诗,被视为“寒虫夜号”“穷如秋露”,气促词苦。贾岛更甚,善写其贫苦生活的琐细寒俭之事,营造一副苦寒景象,如“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寄乔侍郎》)。其《客喜》等诗,被评为“气韵幽寒,骨响崎嵌”。总之,吟苦诗风固有差异,然所吟都是坎坷穷苦的生活,是为广大底层苦难民众发声,也是对千百年来儒家“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吟苦”作为曾在中晚唐诗坛风行一时的创作风尚,与贞元、元和之后险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积重难返,朝政败坏,文人有深重的忧患感与惶遽感,多数文士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所以便形成了自述困境愁怀的诗风。
吟苦诗具有“安慰剂”的诗学功用。诗人以自叙苦难来消解生活贫困、仕途偃蹇带来的心理压力,以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探求摆脱苦难的精神手段。对此肖占鹏先生在《韩孟诗派研究》中曾言:“韩孟诸人主张‘吟苦’是以抒写一己之穷愁不遇为宗尚,在客观上使诗歌导向了较为自觉的主观抒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可见“吟苦”正是诗人发挥诗歌“勉”“慰”功能的具体运用。纵观这时期的主要诗人,韩愈、白居易、张籍、孟郊等都有困窘之时:韩愈、白居易有被贬斥的经历,孟郊参加科举多年不第,张籍在太祝之职上十年不调。因此中晚唐诗人的吟苦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摹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劝勉,以消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
吟苦诗也是中晚唐诗人们摆脱社会角色、立足个体生命存在体验的一种反映。人既是个体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在社会趋于稳定、社会意识形态呈高度一体化的时代,文人学士在飞黄腾达、春风得意之时多写社会角色意识占主导的应景酬唱之作,只有在仕途失意、坎坷流离之时,才写出表现自己个体生命体验的诗作。因此初唐的宫廷御用文人多精工雕琢的应制诗,而中晚唐出身寒门的韩孟张贾诸人,多呻吟和嗟叹自己的不幸,“吟苦”是中晚唐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
吟苦诗源于中晚唐诗人的“缺失性体验”。“马斯洛讲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导致缺失性体验。”(《现代心理美学》)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可能导致作家产生一种缺失性的体验,从而激发作家与此相关的创作欲望。中国文学史上处于缺失状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这些都力证了人生的缺失是创作的动因。中晚唐诗人之所以纷纷吟苦,都是因为自我无法实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得不到满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所以才对这种缺失体验反复吟叹。
(摘编自宗瑞冰《论中晚唐吟苦诗的内涵和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讽喻诗以“义”见长,即是“为君、为臣、为事而作”。 B、孟郊的诗歌是他穷愁生活的实录,反映了自身深切的体验,与之相比,白居易的讽喻诗则缺乏了感同身受之情。 C、中晚唐吟苦诗大体分为两派,呈现出不同特点:张、姚一派以“苦”来抒写闲适的性灵;孟、贾一派则以“苦”为底层苦难民众发声。 D、中晚唐时期政治环境险恶,文人大多生活状况不如意,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吟苦”创作风尚的产生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认为白居易的讽喻诗,只是有意创作的“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他更推崇孟郊的写实诗,认为其更具研究价值。 B、欧阳修很赏识孟郊的诗句,认为其《答友人赠炭》《秋怀(其二)》《借车》等诗歌,如果不是有亲身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C、诗人的创作受到自我个体与社会角色两种不同体验方式的影响,诗人的境遇不同,其所创作的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D、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中晚唐诗人创作吟苦诗的动因和司马迁、韩愈以及欧阳修等人一样,都是源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谁见衡门里,终朝自在贫。(张籍《闲居》) B、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惟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C、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贾岛《朝饥》) D、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4)、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了孟郊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中说:“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从正气节操修身的角度,告诫友人不要作戚戚怨嗟之文,否则与庸人同流,丧失了应有的崇高气节。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道德经》云:“自知者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也镌刻着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两句话都在提醒人们:认知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MBTI测试(也叫“性格测试”)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年轻人正热衷于通过“做题”快捷地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对这些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人崇尚阅读,希望人生每个阶段都与书相伴。如颜之推所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A , 还是很讲究的,最著名的俗语也许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年读书,“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皆不可偏废,应相辅相成。读“有字之书” , 是走进字里头;而读“无字之书” , 是要走到天尽头。①好比看西湖,即便把所有对于西湖的诗词典故、人文风物背得滚瓜烂熟,②如不亲历,也还是不能明白它的美;③所以,虽到了宝石山下,雷峰塔边,④若对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无知,那也是走马观花一场。
从青年到壮年,我们会面临择业、晋升、婚姻、养育等诸多人生关键节点。这时读书,要学会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取舍。所谓“有用”之书,便是各种实用、实战之书,能让你有一技之长,能帮你解燃眉之急 , 各类升学、求职、考公、炒股的书就是此类典型。而“无用”之书解决的主要是精神世界的问题。如《资治通鉴》,如《四书五经》,如《老子》《庄子》,如《苏轼文集》。这些书读起来似乎跟现代世界相隔甚远,却让我们有了穿透历史的目光,有了走出困境的精神定力。
人到晚年,阅历渐深,面对世事已宠辱不惊。此时读书,“无字”“有字”之书皆已翻阅,对“有用”“无用”也已不再纠结, B 。凡能连接灵魂的“有趣”之书,皆可“大快朵颐”;凡与心灵有隔阂的“无趣”之书,都可泰然处之 , 拒之千里。
(1)、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语病,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合理。(1)序号 , 改为:
(2)序号 , 改为: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相辅相成 B、燃眉之急 C、宠辱不惊 D、泰然处之(4)、简要分析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观点;《师说》中,韩愈也以“ , ”明确指出从师学习不必在意双方的年龄差异。
(2)《短歌行》中“ , ”两句出自《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化用诗意,用来比喻自己对贤士的渴望。
(3)天姥山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水网溪流纵横交织,易形成雾凇、雨凇等烟雨朦胧的气象景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符合这一景观特点。
(4)朱自清《松堂游记》云:“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用诗句表达该意,可引《琵琶行》中的“ , ”。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步
杜甫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①。
芹泥随燕觜② , 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③。
[注]①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②觜:同“嘴”。③如愚:出自《论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为“徐步”,正因“徐步”才能观察到蜂须、花蕊等细微之物;“徐步”也表现出作者的闲情逸致。 B、颔联描写所见之景,“随”“上”二字让原本被动的芹泥和蕊粉有了主动性,这使画面充满生机,妙趣横生。 C、颈联中“信”字写出诗人只能依赖拐杖而行的艰难之状,与上句酒洒衣襟相呼应,流露淡淡的无奈之情。 D、尾联“敢论才见忌”暗写诗人遭排挤的辛酸经历;“醉如愚”则既是自嘲,又借颜回的典故委婉表达自许之意。(2)、《徐步》和《登高》都出现了“酒”,简析两首诗分别是如何借“酒”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袭,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摘编自《说苑·建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学者A崇名B立身之本也C仪状齐D等而饰E貌者好F质性同G伦而学H问者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愈,治愈,与《送东阳马生序》中“色愈恭,礼愈至”的“愈”意思不同。 B、益,更加、越发,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益”字意思相同。 C、所以,用来……的,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此之谓也,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相同。(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可以利金
A、不耻相师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其一犬坐于前 D、非能水也(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劝学》用“𫐓木为轮”来强调后天影响,从而论证学习对于后天成长的作用。 C、《说苑》指出世人都能细察事物的变化,通晓大道的要领,可以在宇宙中逍遥自在。 D、《说苑》引用《诗》的句子旨在说明增长德行学问要亲近贤人,结交益友,相互切磋。(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
(6)、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各自强调的治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