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风”。 B、汉乐府指汉时民间所采制的诗歌,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C、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丑时”相当于3时至5时。 D、悲剧《窦娥冤》《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元代的关汉卿和英国的莎士比亚。
-
2、把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是( )
①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
②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
③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离尤莉金斯湖不远的花园别墅。
④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
⑤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
⑥“有小偷!”我一个箭步上楼。
⑦我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贼无疑。
A、③①⑥②④⑦⑤ B、①⑥②⑦③⑤④ C、③②①⑤④⑥⑦ D、①⑥④②③⑦⑤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是( )A、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信心。 B、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C、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小明多年的夙愿。 D、他从各方向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檞树生意盎然 ,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B、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 , 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C、有人将他们比作无所不为的超人,事实上,他们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坚守着平凡的岗位,默默地发光发热,展现出新时代奋斗者本该有的模样。 D、五名记者完成了赴大西北雪山哨卡采访边防战士的任务,明天就将飞回南方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
-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 )A、评判时,我一直觉得他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B、“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 C、最后,在我准备告辞时,她给我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希芭女王的舞蹈》。 D、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中,最恰当的是( )
①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经常______情况。
②王大夫正在给病人______穿刺手术。
③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欧洲近代的大航海时代,______秉持探索、开放、勤奋的精神,______不断登上新大陆。
A、沟通 实行 只要 就 B、勾通 实行 只有 才能 C、沟通 施行 只有 才能 D、勾通 施行 只要 就 -
7、下列几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抽搐 迁徙 脉搏 提纲挈领 B、崇奉 虐待 绿州 声名雀起 C、帷幕 精萃 钦定 惩前毙后 D、拂逆 闲遐 和煦 蛛丝蚂迹
-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寥(liáo)落 追悼(dǎo) 曲高和(hé)寡 B、黯(àn)然 宝藏(cáng) 济济(jì)一堂 C、尸骸(hái) 不惮(dàn) 千乘(shèng)之国 D、愚(yū)昧 绯(fēi)红 爱憎(zèng)分明
-
9、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幸福的感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10、根据要求作文。
当记者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数学时,他回答到:“别的都不会,只好学数学。”当记者问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画,他的回答同样也是:“别的什么也不会,只好作画。”
两位大师的回答不谋而合。可见,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请以“找准位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通顺,书写清楚,不少于700字。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1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潼湖书声
①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穿行在生满青苔的村落小巷里,那种年代久远的阴湿气息在鼻腔内经久不散。这是惠州市潼湖镇的琥珀村,此地因发现琥珀化石而得名。此刻,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包裹在一枚巨大的琥珀之中,那时间积累而成的透明松脂 , 正在浸润我的周身。我觉得每一步都如此费力,因为我在寻找,寻找那些逝去事物的隐秘痕迹,寻找那块历史琥珀中的内核。
②越过一把倒地的旧拖布,以及一捆倚墙斜靠的稻草,就在不经意间,我找到了我要寻找的。那比寻常人家更加破败的门面立在我的眼前,门框上方四个黑色的楷体大字“南嵩书室”笔画圆润,一望便知不是今人手迹。只是那字迹虽然黯淡,却散发着说不清的光泽 , 仿佛有种举重若轻的内涵随意地藏在里边。我站在原地,呆呆望着这四个字,体会着它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当一件事物获得了时间的纵深,以前熟视无睹的细节便凸显而出了。是的,正是这四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汉字,将这座破败的建筑照亮了,使得这种与死亡比邻而居的破败获得了历史赐予的大美。
③大门框的石头呈现出深沉的暗红色,红色的砂岩,包裹着腐朽的木门框。门口两侧静静躺着两块小板凳大小的青石,支撑着木门框的两只脚。在这两块青石之间,原本应该有一块高高的木门槛,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青石侧面的凹槽。没有了门槛的书室大门,依然让我敬畏,让我迟迟不愿迈步走进去。我在想,为什么这间不大的书室就会令我敬畏呢?我读书也十几年了,经历了许多学校,期间不乏令人肃然起敬的院校,但这样一间朴实、破败的书室为何能让我敬畏呢?而且,这种敬畏与以往在高校体会过的那种敬仰还有所不同,有一种令我无法索解的神秘,像青蛇一样,盘踞在我的心底,让我无法摆脱。
④深深呼吸,像个迟到的胆小的孩子,我小心翼翼地抬脚走进书室,仿佛那道高高的门槛依然还矗立在那里。绕过面前的那面破损不堪的照壁,来到一座小庭院里,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继续前行,穿过一个优雅的青砖月门洞,来到书室里边,置身在充满灰尘气息的厅堂里,我不由自主打了个喷嚏,这突兀的声音令我胆战心惊,担心打扰到那些沉淀下来的安静的事物。我看到右侧是宽敞的天井,天井边那间宽敞的房间就是当年授业解惑的地方。我轻轻走了过去,地面上厚厚的灰尘留下了我的足迹。抬头望,在屋檐下方的墙壁上看到了一束束灰色的花朵,当然,那不是活着的生命,只是栩栩如生的浮雕。岭南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灰塑,清代以来,在岭南发展起来的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历经百年,那些花朵依然挣扎着,想从颓圮的绝望中脱颖而出。百年前,多少双清澈的眼眸望着那些花朵,体验着一种莫可名状的美,就像他们不可预知的未来,就像他们已经在时间中走完的一生。不知有多少个失意的书生在这书室里幻想过日后的青云直上,不知有多少个潦倒的老学究在这书室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那灰塑的花,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感到悲凉。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时间之河对岸的诵读声,期间还有一位老先生抑扬顿挫的迷人声音,那是另一个中国,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他们身外的世界已经阴影重重了,但他们沉浸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心灵有着今天我们难以企及的宁静。
⑤书室还有二楼,因为过于陈旧,我便不敢贸然登楼了。从外面来看,二楼的木栏杆和楼板多已朽坏,许多瓦面都修补过。这时我才对这间书室有了更加全面的感知,发现它的建筑结构是很精致的。它由门楼、过道、平房构成,呈双竖轴状,左高右低,左长右短,两轴中隔一院子,连以围墙,在这不大的空间内,尽显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这时,我感到进门前心中关于“敬畏”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古代书室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尊严与今天迥然不同。古人对文化的那种敬畏,是与他们的宇宙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即便只是小村的小书室,也会将那种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融入到空间、建筑的设计当中。而今天,每村都在建的文化室,很多只是实用的房间,里边放些实用书籍罢了,这与通天地以润泽万物的世界观越来越遥远了。我想,这就是那种敬畏的深层原因了。
⑥在南嵩书室后边不远处,是面积稍小的毯轩书室。也就是说,在一个小小的琥珀村,就有两间书室。而在潼湖镇,遗存下来的还有两间书室:赤岗村美乾书室,黄屋村敦伦书室,它们都各具特色。自从苏东坡被贬惠州以后,那种文化的气息早已渗入了当地的历史血脉。不知东坡先生在惠州期间,有无到过潼湖。在潼湖的乡间,村民们自古农耕劳作,有着极为浓厚的崇文重教之风。我在潼湖造访这些古雅的书室之时,心里一直默默认定,东坡先生是一定来过这里的,因为这里是风景极美的湖泊湿地,黑水鸡、白翅浮鸥、苍鹭、大白鹭等美丽的鸟类随处可见,像东坡先生这样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岂可错过。遥想当年,东坡先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构思诗篇,而在他的足迹之下,在他的吟哦之后,一座座书室悄然兴起,就像是一朵朵洁净的莲花。书室内朗朗的读书声,愉悦了潼湖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深邃,看到了生的希望。
(取材于王威廉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间积累而成的透明松脂 松脂:喻指历史文化积淀。 B、寻找那块历史琥珀中的内核 内核:指核心、内涵。 C、却散发着说不清的光泽 光泽:光彩、魅力。 D、他们身外的世界已经阴影重重了 阴影重重:形容扑朔迷离、难以捉摸。(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书室门框腐朽,门槛缺失,一片破败之景,意在表达对书室年久失修的惋惜之情。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南嵩书室给作者带来了独特而神秘的敬畏感。 C、作者写自己走进书室时,心情如迟到的胆小的孩子,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内心的慌张与胆怯。 D、书室里灰塑的花具有浓厚的岭南气息,其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让作者感到既温暖又悲凉。(3)、作者对南嵩书室为什么充满敬畏?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 -
1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10分)
①吾师道也,?(韩愈《师说》)
② ,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③何以解忧?。(曹操《短歌行》)
④ , 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⑤ ,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⑦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
⑧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⑨想当年, ,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⑩ ,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
1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从天上来【注】
吴激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注】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海角飘零”写老姬也写自己,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B、词人写琴瑟之音如娇莺呖呖,山泉泠泠,体现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 C、“鬓变星星”中的“变”字,将过往之美好与如今之衰老突显出来。 D、“舞破中原”写得惊心动魄,干戈撞击、战尘弥漫之状,如在眼前。(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里”两句如实描绘词人在金碧辉煌的金国宫殿听音乐的场景。 B、“尘飞沧海”化用“东海三为桑田”的典故,隐喻现实的沧桑巨变。 C、词人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流落金国,飘零憔悴,内心幽怨。 D、词作将视觉听觉相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3)、词作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作结,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曰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 , 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 , 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 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 , 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 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 , 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 , 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5)、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听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了解一个群体或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学习它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这其实是在要求,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等。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点,就很难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背后的贬义。不同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像德语等西方语言,在表达上通常更加直接明确,而中文则更为含蓄多义。
(取材于肖贤彬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族生活的所有信息都积淀在民族的语言中。
语言和人的关系,就像云和天的关系,是如此牢固,只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语言的生命就不会断绝,而只要语言的生命的种子还存活着,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多年,成为人类历史上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因此语言的意义绝不止于为人们提供单纯交流的“工具”,它还从根本上使得交流中的人们的存在成为可能——语言不仅使人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即不仅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神秘的黏合剂,它还使人们在时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只要有语言,人们就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因为当人们要在时间中确认自己的时候,最先给他凭借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走不出去的生存的极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自己的母语中迷失。
传统文化的生命,有赖于语言文字的生命。语言如果“转向”了,扎根于这种语言的传统必然也要跟着“转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从技能层面谈论如何提高汉语修养,更要把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看待。
(取材于郜元宝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登的话强调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于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B、屈原、李白、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汉语的最高成就。 C、不同语言的作品很难转译,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 D、要想真正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需要破解文化的深层编码。(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用于联络、思维和识别的一种系统。 B、“一言不合,拳脚相加”的现象,表明人类也生活在语言世界中。 C、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贬义,说明中国人追求思维的整体性。(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息。 B、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C、语言使人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成为可能。 D、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转向。(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听到汉语独有的词汇时流泪,与语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意识有关。 B、“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几十年保持乡音不改,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 C、“供给侧”“云看展”“碳中和”等新语汇的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特点。 D、几句家乡话能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说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凝聚的黏合剂。(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学好母语有哪些重要意义。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竞技场上,有的赛马,有的摔跤,有的放矢 , 非常热闹。 B、他的口才非常好,每次开班会的时候都夸夸其谈 , 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C、反腐倡廉的活动已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 , 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 , 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
1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己所作,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韩愈,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 C、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体诗,唐以后的诗一般叫作律诗、格律诗,也叫近体诗。 D、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演唱,又叫曲子词。
-
18、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士,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教他们书法,帮助他们学习断句。 -
19、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②枉用相存(保存,保留) B、①而绝江河(横渡) 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 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 ②吾师道也(学习) 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 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
-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吾尝终日而思矣 C、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