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 )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缝在我心里。 -
2、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深度伪造是指技术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效果。最司空见惯的方式就是AI换脸,其他较为常见的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
A、我们厂不但增产了,还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的成本。 B、这几个人哪儿够哇,还得再来几个。 C、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D、这根绳子还比较结实。 -
3、标点符号有时能增强句子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号是怎样增强句子表现力的。
群山绵亘,泉水潆洄,梦泉村静谧地藏于山坳里。老屋石墙,汩汩清泉,历经数百年沧桑,生生不息,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步入村子,游客络绎不绝;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如今的梦泉村,建成40多处民宿,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巧妙融合,游客多了新体验;搭建的露天营地,与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相得益彰;特色的研学游线路,让孩童们拥抱大自然……古村落绽新颜,吸引了八方游客,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
4、对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
5、在阅读文段时,小语和小文发现文中“□”处漏印了一处标点符号,小语认为此处应为冒号,而小文觉得应该是破折号,你认为二人谁是对的?请说明理由。
我还碰到过一匹狼。几乎是迎面遇到的。我们在相距约二十米处同时停住:狼和我都感到突然□两个低头赶路的敌对动物猛一抬眼,发现彼此已经照面,绕过去已不可能。狼上上下下打量着我,我从头到尾注视着狼。这匹狼看上去就像一个穷叫花子,毛发如秋草黄而杂乱,像是刚从刺丛中钻出来,脊背上还少了一块毛。肚子也瘪瘪的,活像一个没支稳当的骨头架子。
-
6、(2024·长郡中学4月调研)文段连续使用多个句号,富有表现力。请分析这些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三十八摄氏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
7、(2024·广州二模)文中画横线处的省略号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其作用加以简要分析。
战斗是异常激烈的,敌人的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就在彭绍明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眼前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彭绍明醒来了,睁眼一看,身旁是连队的指导员,他负了重伤,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话都含糊不清了,“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
8、(2024·江淮十校5月调研)文中的破折号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宿舍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一下,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
9、(2024·淄博三模)文中的两个省略号分别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儿又推到湖那边儿。春天的湖水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
-
10、(2024·武汉5月模拟)文中画横线句“直至”前可以加逗号断开,而作者没有断开,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把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缸放在阳光充足的窗跟前或者菜园的中央。用不了多久,酱就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 , 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馋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
-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①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愁。
【注】 ①戏马台:项羽所筑,宋武帝刘裕北征,九月九日在此会僚属,赋诗为乐。②络头:指马笼头。③簪花:唐宋时期,男性头上戴花是一种风俗和时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对比鲜明,诸将论说封侯之事,侃侃而谈,而词人却独自倚楼,和笛长歌。 B、“万事”一句叹世事荣辱淹没于历史长河,与“千古兴亡多少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C、项羽、刘裕等英雄已成为历史,词人举杯劝酒,希望在座各位及时建功立业,莫要迟疑。 D、全词用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叠词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也让情感的抒发更为强烈。(2)、“白发簪花不解愁”一句,有人将“解”字释为“消除”,也有人释为“明白”,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江 亭①
杜 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②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 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逃避战乱,隐居在成都草堂。此诗是一次游临江之亭有感而作。②野望: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对兄弟离散、时局艰难的忧虑和伤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起笔点题,写作者在一个温暖的天气里游览江亭,吟诗望远,自然引出下文游江亭的所见所思。 B、颔联写诗人观水望云,于俯仰动静间体味哲理:水流不滞,闲云自在,都出自本性;自己的心也当不争不竞,自如自在。 C、颈联融情于景,“寂寂春将晚”流露出诗人心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 D、本诗是杜甫晚年隐居草堂之作,安宁的生活也使作者一改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田园之风与禅理意味。(2)、本诗尾联另一版本为“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历代评论家对这两个版本评价不一。你认为哪一版本好,请结合全诗,从诗人形象、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①
陆 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 ①本诗为1194年陆游七十岁奉祠家居山阴时作。②据《吕氏春秋·举难》载:“宁戚,春秋时卫人,以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扣牛角而歌。齐桓公以为非常人,召见,拜为上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笔调自然轻松,紧扣题目中的“暖”字,写出了天气的温和宜人,以及睡眠饱足的惬意。 B、颈联中视觉与听觉转至户外,“梅”象征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性,“雁”暗含了思乡思亲的情感。 C、尾联诗人借宁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发情感,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D、诗人截取晚年闲适生活的片段,写得真切细腻,让读者能够从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却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林黛玉又推荐香菱应该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你认同谁的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补子瞻赠姜唐佐①秀才
苏 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③。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 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100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标题和注释可知,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在第三联,自己补充了其他三联,本诗实为苏轼苏辙兄弟共同完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到,即使是贫地茅间也能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诗人借此对姜唐佐这位来自民间的良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C、颔联写来自鱼龙之地琼州的姜唐佐,终在高中举人后成为广州文坛的新秀。“琼管”“羊城”两名称对举,颇有意味。 D、“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凸显了苏轼的豪情和才气,也写出了他的殷殷厚望。(2)、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6分) -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② , 九霄③还放彩雏来。
【注】 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2)、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字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2)、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
九域志泫然有感①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 ①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2)、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句子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5)、本诗第六句“孤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归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 , 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2)、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台山杂咏
[金]元好问
其 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 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2)、谈谈《台山杂咏》(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 -
20、(2024·衡阳二模)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 , 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
, 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 , 以提高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