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奏刀騞然,莫不音             合乎 B、庖丁刀对曰             放下 C、刀而藏之                           好的 D、乎技矣             超过
    (2)、下列句子中画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今臣刀十九年矣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B、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C、善刀而藏 D、始臣解牛之时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蚓无爪牙之利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娴熟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说明主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 2、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人体,其构造之精妙,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②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它和手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脑平均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左右。如果用与脑神经元数目相同的相应半导体器件制造一台计算机,其体积将有1万立方米,是人大脑体积的600多万倍,需要电能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7-1010比特的信息,而人脑的信息容量可达1015比特。

    ③人的心脏像一部有双重功能的水泵,通过压力将血液注入循环系统。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沿着9000多公里长的血管永不停息地流动着。血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体细胞来发挥的。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细胞,然后再提取细胞排出的废物。血液从心脏流出再返回,一次完整的循环连一分钟也用不了。血液流动的血管粗细不一,粗的直径约2.5厘米,有自来水管那么粗;细的如毛细血管,细到血球必须排成一行才能依次通过。血液中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圆饼形的红血球数量约有25兆,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同时它也是清洁工,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④呼吸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我们每分钟呼吸18次,每次吸进0.5升空气。我们体内的呼吸系统很像一个风箱,隔膜向下压,胸膛壁随之向外扩张,使空气流进,填补因体积变大后出现的真空。气管向下分成两个支气管,各与左肺右肺相通。两个支气管又分出许多小的支气管与肺连成许多小通道。从结构上看,肺的外形很像一棵树。因此有人把肺的结构称为支气管树。支气管树上最小的枝杈分别与肺泡相连,一个肺泡只有一粒米的1/10,人肺共有3亿个肺泡。肺泡之间是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网,肺泡与血管中间有透明的薄膜相隔,通过这种薄膜,红血球可以提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随着人体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肺和心脏可提供的空气和血液是实际需要的10倍。

    ⑤人体还是一座复杂的工厂,能够把原材料加工成能量和身体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消化系统是这座奇特工厂的主要车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除氧是从呼吸获得以外,其他都必须从食品中提取。我们吃东西之前,口内就准备好了唾液。唾液中主要是水以及各种消化酶,唾液的功能是帮助咀嚼和吞咽食物。食道一直通到胃,是一根长20多厘米、直径不到2.5厘米的管子,食道壁布满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使食物慢慢往下移动。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胃壁上有一层光滑的黏膜,保护着胃壁不受胃酸的腐蚀。整个消化过程大部分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胃主要起原料堆积站的作用。小肠的内壁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绒毛,绒毛的作用是促使营养变得更能使人体吸收。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需要一天时间,全程9米多。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人脑具有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B、血液有将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人体细胞的主要功能。 C、红血球通过肺泡与血管之间的薄膜提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D、小肠承担了整个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过程的大部分工作。
    (2)、下列说法,与本文不吻合的是(     )
    A、人脑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当,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B、人体轻微的炎症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可以靠血液中的白血球来消除。 C、在腹部作来回按摩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 D、适量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人体对氧气、水分和营养物的吸收,还能增大肺活量,使人体气体交换更加完全。
    (3)、本文围绕着“人体”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其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奇妙的神经系统 B、多效的血液循环系统 C、结构复杂、功能奇特的消化系统 D、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很多的人体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比较开明的盛世。 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 4、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首联下句是上句的说明,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愤世嫉俗、离群索居。 B、诗歌前两联从成就地位、气质个性、作品风格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其诗其人。 C、尾联中“何时”一词表明了作者对相聚的热切期待,而“重与”是说曾经如此过。 D、全诗由诗到人,又由人回到诗,文题中的“忆”字贯穿始终,勾连衔接,极其自然。
  • 5、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是(     )
    A、朋友经常请我到他家中聚会,每次他都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 B、“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啊!” C、“看到您老98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D、小明丢失了书包,他在“寻物启事”中写道:“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C、春节、元宵、清明、夏至、重阳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D、《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有悲伤,也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 8、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在这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学生的减负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C、老师走进教室,班长从里面走出来,他马上把获奖的消息告诉他。 D、他们精神饱满,谁能相信他们是年逾古稀甚至年过花甲的老人呢?
  • 9、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森林大火基本得到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学校出台新举措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真是大快人心
  •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越。 B、“非常抱歉,孩子,”老人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有什么可以帮你的了。” C、他不爱学习,喜欢运动,为人热情正直,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D、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______。

    ②戴望舒把这深厚的感情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______偶然因素所致,______新自由主义长期泛滥的必然结果。

    A、情结             灌注       不是/而是 B、情节             贯注       不是/而是 C、情节             灌注       不仅是/而且是 D、情结             贯注       不仅是/而且是
  •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稀罕             诘难       与日俱增       相形见绌 B、豁达             祈祷       举世闻名       消声匿迹 C、帷幕             笼罩       语无纶次       骇人听闻 D、聒噪             癖好       老谋深算       汗流夹背
  •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zhuó)                    酝(niàng)                    河水汤(shāng) B、时(shà)                    然(cuì)                           头晕目(xuàn) C、满(chù)                    结(zhēng)                    春秋实(huá) D、形(chú)                    磅(bó)                           玲珑透(tì)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网上一则关于成都一高中设置“学霸就餐区”的短视频火了。学校回应,这是学校每次月考后对优秀同学的奖励,奖项包括每班的总分第一名、单科第一名和进步第一名等。获奖者可以凭借奖状到食堂指定区域免费享受一顿美食,同时还赢得一套学校的文创产品。学校负责人反复强调,“所有考好的,达到标准的都可以获奖,不存在区别对待学生的问题”。

    即便如此,在视频的评论区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如:

    “难道从小就要区分三六九等?成绩差的会怎么想?”

    “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成绩差不能批评,成绩好还不能奖励啦?”

    “这是在引导一种唯成绩论的错误的价值观!”

    “学生不按成绩行赏,难道拼爹吗?”

    “挺好的,从小培养竞争意识和争优意识!”

    “制造教育不公,引发学生对立!”

    “学生没说什么,家长们先破防了。”

    “还应该有最佳值日生、最佳运动员、最佳劳动者、最佳艺术生等等也来一起吃饭。”

    …………

    作为高三的学子,你认同学校的做法吗?试结合新闻内容和相关评论,参照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残雪而言,①被写的对象给她仅仅提供了各种表象。就像古典主义作家笔下的细节,章回小说作者讲故事的效果,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叙述方式与情节贯通等(甲),但残雪不想和他们一样罗列这种表象,而是要把这些表象通过各种关系组合起来,使其通过语言的视觉和想象,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效果。

    ②《天堂里的对话》同时又是她对自己创作态度的一种隐晦的表明。“”坚守在“屋后的那片荒坡” , 哪怕“他们兴头十足地在远处比画着讥笑我,还用竹子做成的弓箭来射我的背,把我那件白色的外衣射得       A       ”。“”依旧不改初衷,因为“”在等候着你的到来。

    真实、恳切、诗意、本真,是“我”要去约会和对话的基本情绪,它来自一种本能的冲动,是作者与艺术神灵之间情感交错的情绪体验。③散文、诗歌通常表达的便是此类情绪。对某种事物的热切企盼和渴求,类似于一种天然的生物需求,“我”只能由着性子去约会和对话,④然而,心里的矛盾不可化解。但是,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这种看起来似乎属于形式范畴的因素,但实际上又不是形式表现本身,⑤而是形式特征的某些内在含义。所谓逻辑的与直观的,有秩序的与混沌的,内向的与外向的等等范畴,恰恰都是关于文章自身结构特征的总结。是什么体裁已经根本不重要。

    如果一定要把它作为散文来分析,它也具备了散文的许多特征。传统散文与另类文字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学范畴上,比如传统散文的展开脉络       B        , 非常清晰,前后的感情逻辑关系也非常清楚。而残雪的散文,它的展开路径缺乏必然的逻辑性。一些出乎意料的画面不期而至,它需要一个沟通渠道或者中介,那就是想象和联想。同样,阅读这样的作品,需要一种能力:情感体验的能力。与阅读残雪小说一样,(   乙   )就难以进入。然而,残雪的散文好就好在,由于文字的诗意美,以及画面和视觉形象的杰出表现,读者停留在任何一个层次,都会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它的深层次表现力,人物的多棱镜式变幻和挪移,每个单元细胞的再生能力等,又同时具有小说的特征。这是残雪作品的魅力。

    (1)、材料第二段加点的“我”都有双引号,请解释这个双引号的作用。
    (2)、材料中五个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说明语病类型,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亮,如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来烘托离愁,借“”来衬托琵琶声,借“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来表现时光飞逝。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3)《琵琶行》中的“”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注】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月夜》是杜甫被叛军囚禁时写就的望月思家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为“月夜”,可谓匠心独运,既交代了环境背景,又触发了思亲之情,还成为统摄全诗的经典意象。 B、诗歌前两联可看出杜甫在鄜州,妻子在长安,两地分隔,却彼此思念,而年幼的儿女却难解其中的辛酸味。 C、诗歌颈联强调妻子头发被打湿,手臂生寒意,着力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守候之久,思念之深,孤独之甚。 D、诗歌尾联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并坐床上的夫妻悲喜交集的画面如在眼前,让人心有共鸣,深受感染。
    (2)、现代评价论此诗,多推崇其“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就此进行简析。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蒯通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 , 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大夫种、范蠡存亡越,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信本项氏臣,虽无异 , 非有深嫌,曲而事刘,可也,反而攻故主,亲斩杀之,可乎?故友钟离昧为汉所深怨,穷归信,即斩其首归汉,其倾危至此。范雎怨魏齐,欲杀之,魏齐亡匿平原君所。秦绐平原君入关,而谓曰:“愿使人归,取魏齐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平原君曰:“魏齐者,胜之友也。在,故不出也!”其意铮铮,读之令人气壮。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陈平称昧为项王骨鲠之臣,信固尝与昧比肩事项王。信亲诛故主,何有于故交?昧欲依之,固为不智,而信之惟利是视,诚反复小人也。钟室之祸 , 要非不幸也!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信反面攻故主》)

    【注】①绐(dài):欺骗。②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为刘邦屡立奇功,建汉之后,因遭吕雉猜忌,被杀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野兽已尽A而猎狗烹B愿足下C深虑之D且臣闻E勇略F震主者G身危H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与《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的文言句式不同。 B、霸,使动用法,让……称霸,与《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中的“师”用法不同。 C、“虽无异遇”的“遇”与《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中的“遇”意义和用法相同。 D、“穷而归信”的“而”与《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涉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刘邦剿灭项羽后,紧接着就会对付韩信,建议韩信趁早与项羽联手,除掉刘邦,再共分天下,自立为王。 B、蒯通引用大夫文种、范蠡的例子,是想告诫韩信以史为鉴,及时认清自身“功高震主”的危险处境,早做打算,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C、材料二写平原君在被挟持的情况下仍强硬拒绝秦国的要求,竭力保护投靠他的魏齐,与韩信杀害故友钟离昧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D、王鸣盛对韩信攻打故主、斩杀故交的做法进行了彻底否定,对其后来惨遭钟室之祸也未给予同情,从中可以窥见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2)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

    (5)、王鸣盛认为韩信是个唯利是图的“反复小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城(节选)

    余华

    这场长达十八天的大雪刚刚来到时,溪镇的人们没有感到这是灾难降临,以为只是入冬以后的第一场雪。然而大雪没有停止,太阳的光芒也没有照耀溪镇,雪花不断飘扬,时大时小,虽有暂停的时候,可是天空一刻也没有改变它灰白的颜色。

    林祥福怀抱女儿,在积雪越来越厚的街道上艰难跋涉,为女儿寻找奶水。他一边艰难行走一边仔细聆听两旁房屋里有没有婴儿的哭声,如果他听到这样的哭声,就会去敲开那家的屋门。

    林祥福初次见到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时,不知道他在溪镇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仍然是婴儿的哭声指引他来到这气派的深宅大院。他走到宽敞的大堂,两根粗壮的圆柱支撑着上面的横梁,有十多人分坐在两旁的椅子里,六个炭盒分成两排,供他们烤火取暖,一个清瘦黝黑的男子坐在正面主人的位置上。他们看见林祥福走进来,停止了说话,诧异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林祥福伸出放有一文铜钱的右手,说出自己的来意后,顾益民,就是那位清瘦的男子扭头对一位仆人说:

    “叫奶妈过来。”

    仆人进去后,奶妈出来了,一个体态丰满的女人走到林祥福面前,接过他的女儿,转身走回里面的房间,林祥福的手仍然伸在那里,奶妈没有拿走他的铜钱。案厅里的人不再注意他,继续他们刚才的话题。

    林祥福看见这些男人说话时都是弯身凑向炭盆,只有这位清瘦的顾益民笔直坐在椅子里,他的双手没有伸向炭盒,而是搁在椅子的扶手上,嘴里哈出的热气在他脸上消散,他一直在凝神静听。

    这时候奶妈出来了,林祥福从她手中接过吃饱后已经睡着的女儿。奶妈离去后,那文铜钱仍然在林祥福手掌上,这使他有些苦恼。顾益民注意到了林祥福的处境,向他微微点了点头,林祥福知道应该将这一文铜钱放回口袋了。林祥福带着女儿前脚离开顾益民的家,一个陌生女子便追上来,送给他红色绸缎的婴儿衣服和鞋帽,林祥福诧异之后说话时,陌生女子已经匆匆离去。

    这一天林祥福来到陈永良家。满脸络腮胡子的陈永良怀抱两岁的大儿子,他的妻子李美莲正在给三个月的小儿子喂奶,一家人围坐在炭火旁。

    陈永良给了他一只凳子,让他坐到炭火旁。与溪镇其他女人木然的表情不一样,李美莲把女孩抱到胸口时,林祥福看见一个母亲的神情,李美莲赞叹女孩的美丽,既而赞叹女孩红色绸缎衣帽手工的细致,她不断凑到女孩的头发上闻一闻。这时的陈永良抱着两个儿子,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妻子。

    对溪镇口音有所了解的林祥福,从说话的语调里听出来他们也是外乡人。陈永良告诉林祥福,他们的家乡往北五百里,因为连续不断的旱灾,他们只能背井离乡,一路南下,靠打短工为生。直到两年前遇上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才结束漂泊的生涯,在溪镇住了下来。当时顾益民有一批绸缎要从沈店带回溪镇,雇用了四个脚夫,陈永良是其中的一个。陈永良挑着绸缎和其他三个短工向溪镇走去时,他的妻儿紧随其后。与陈永良一样,李美莲也挑着一付担子,担子的一头放着衣物和棉被,另一头是他们的儿子。这个身材娇小的女人为了跟上男人们快速的步伐,一直在小跑。然而她一直在微笑。到了溪镇,顾益民拿出工钱让那三个脚夫回家,把陈永良一家留了下来。

    林祥福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孩子吃饱以后起身离去,陈永良的真诚和李美莲的热情让他坐了很长时间,这是他在溪镇雪冻时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情绪。他走进过不少人家,死气沉沉的气氛让林祥福觉得雪冻渗透进所有人的家中,可是在陈永良这里,雪冻被关在了门外。

    这里有红彤彤的炭火,一个随遇而安的男人,一个知足而乐的女人,还有两个初来人间的男孩。林祥福不愿意从凳子上站起来,长时间孤单的生活使他这一刻倍感温暖。当李美莲递给他一碗热气蒸腾的粥汤时,他接住碗的手微微颤抖了。他把他们的大儿子抱到自己的腿上,一边用嘴吹着粥汤一边小心喂给孩子,自己一口没喝。等陈永良的大儿子喝完以后,林祥福起身告辞,将两文铜钱,不是一文铜钱,悄悄放在凳子上,他突然羞怯起来,不像此前那样伸出右手将铜钱递过去。

    林祥福第二次敲开陈永良的家门,那时候女儿的啼哭持续不断。林祥福还没有说话,陈永良就将林祥福拉了进去,似乎他应该回到这里。黑夜随之降临,林祥福的女儿一直在啼哭,她吃了几口奶水马上呕吐出来。李美莲伸手一摸婴儿的额头,失声叫道,孩子的额头很烫。李美莲的话让林祥福手足无措,他不知道该怎么办。陈永良从水缸里舀了一盆凉水,将一块布浸湿后拧干,放到婴儿的额头上。这天晚上,陈永良和李美莲将家中唯一的床让出来,让林祥福和他女儿睡。

    夜深时分,女儿似乎睡着了。林祥福怀抱女儿一直坐到黎明来临,一直没有声音的女儿突然啼哭起来,这一次哭得十分响亮,惊醒了里屋的李美莲和陈永良,他们两个人披衣出来。李美莲说,听孩子的哭声像是退烧了。李美莲抱过婴儿,伸手一摸说真的退烧了。李美莲给婴儿喂奶,饥饿的婴儿发出响亮的吮吸声,林祥福不由泪流而出。

    李美莲看见窗户上的光芒,又看见光芒从门缝齐刷刷穿透进来,仿佛要将屋门锯开,不由惊叫一声,问陈永良那是不是阳光。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屋外已是人声鼎沸,陈永良打开屋门,旭日的光芒像浪涛一样迎面打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陈永良的微笑和李美莲的“微笑”,借此表现夫妻恩爱和家庭温馨,林祥福因为被善良的夫妻感动,才比平时多留下一文铜钱。 B、小说多次提到林祥福右手里的“一文铜钱”,可见其虽处境艰难却依然坚忍不拔、虽不善言辞却依然心怀感恩。 C、小说写顾益民的身姿“笔直”,其他男人“弯身”,可见地位差别;而李美莲赞美林祥福女儿的衣帽,侧面反映顾家的优渥。 D、小说语言简洁流畅,以恶劣的自然环境为背景,抒写了残酷世界里的温情和暖意,展现人们对于真诚、善良、诚信、仁义等美好品质的持守。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顾益民“双手没有伸向炭盆”,扭头喊话等细节,让其乡绅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B、小说用倒叙的手法,再现了陈永良一家在顾益民的帮助下结束漂泊、定居溪镇的往事,这些内容也丰富了小说的情节。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叙事,既显得客观可信,又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各类人物的身份及社会背景。 D、小说以“林祥福为女儿讨奶水”作为叙事线索,脉络清晰,笔墨集中,通过林祥福的视角,动态地展现出溪镇的人情风貌。
    (3)、小说开头介绍了溪镇雪灾的情况,结尾描写了溪镇久雪初晴的风光,试简析这两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由小说内容可知,顾益民帮助过林祥福,陈永良一家也帮助过林祥福,可林祥福的感受是有差别的,试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 20、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同一场棋局,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最终的胜负却取决于整体的布局。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