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8 理清脉络主线,突破情节结构类题
-
1、 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 挥斥:排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 B、悠悠我心 悠悠:悠闲。 少无适俗韵 适俗:适应世俗。 C、何时可掇 掇:摘取。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信息。 D、青冥浩荡 青冥:天空。 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停:刚刚停止。
-
2、 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岁月 曼山遍野 甘霖 愁怅 尴尬 倦殆 虔诚 B、不事雕琢 挥斥方遒 宽恕 踌躇 执拗 皱褶 推搡 C、霞尉云蒸 握发吐哺 掇取 迁谪 超拨 怂恿 宛转 D、鄙弃尘土 转徒江湖 青冥 长嗟 山颠 磕拌 霓虹
-
3、 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争流(gě) 石砾(lè) 蠕动(rú) 渗出(shèn) 殷岩泉(yīn) B、一派嚣鸣(xiāo) 慰藉(jí) 忸怩(ni) 脂膏(zhì) 谢公屐(jī) C、酣畅淋漓(hān) 摈弃(bìn) 炽热(chì) 号叫(háo) 水澹澹(dàn) D、钿头银篦(tián) 踮起(diǎn) 讷讷(nà) 娇嗔(chēn) 悄无言(qiāo)
-
4、作文;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citywalk最近火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寻找安放心灵的地方,在繁忙的生活中努力调整呼吸的节奏。以往人们总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但是,城市漫步的风靡恰恰是一种提醒:心仪的景可能就在身边,入目的美可能就在平时。
①请以“安放心灵”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抒写清晰。
②请以“风景竟在眼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抒写清晰。
-
5、微写作
⑴2023年10月16日,四川崇州一小区2岁女童被烈犬扑倒撕咬,受伤严重,引发持续关注。遛狗不拴绳、不清理狗便、纵容狗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养狗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针对这一不文明现象,拟写一封倡议书。要求:态度友善,有号召力。150字左右。
⑵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⑶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更有着独特的味道。请以“秋天的味道”为主题,写一段文字,描绘你生活中的秋之味。要求:有层次,描写生动。150字左右。
-
6、语言基础运用;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 , 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青海可可西里的一头野狼因经常被过往游客和司机投喂,已经“判若两狼”。②不但体型变得滚圆,还会向过往车辆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③随后,这头“被投喂成网红”的野狼迅速走红,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④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也就此表示,不应该随意投喂,“我愿意相信投喂者的善良,____善良需要理性的支撑,____就可能好心做坏事。”⑤他还在回复中表示,死亡本身就是自然的一环,也是其他食肉者生存的需求……⑥目前这只狼的状况不需要救护,需要的是“住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近日”可以换成“日前”。 B、应该在句②“不但”前添加主语。 C、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D、句④中的“此”指投喂野狼事件。(2)、请根据文意在句④画横线处添加两个关联词 。 -
7、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
肖复兴
①在城市已经看不到地平线。被高楼大厦遮挡,地平线在遥远的天边。地平线,对于人们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②有时我也会想,地平线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指向非常明确,大到历史与文化,小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以至更小到柴米油盐。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③我看到地平线最多的时候,在北大荒。无论出工到田野里,或者垦荒到荒原中,或者捕鱼到松花江上,或者收秋在场院,或者冬天伐木到完达山,都可以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连接着田野荒原的尽头,水的尽头,山的尽头,和天边紧紧镶嵌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地和天相连的那一线,是笔直的,是阔大的,像天和地在亲密地接吻。天气不好的时候,那一线的衔接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即使雷雨天,地平线有惊鸿一瞥的电闪,却也是平静安稳地等着电闪雷鸣消失。这便是大自然,真正的宠辱不惊。
④早晨或黄昏时候的地平线最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阳和落日,地平线的色彩格外灿烂。有一年的麦收,我们连夜把地里的麦子抢收,拉回到场院里来。坐在铺满金色麦秸的马车上,迎着东方走,看见了地平线一点点的由暗变青,由鱼肚白变成了玫瑰红。那一刻的地平线,真的是诗情浓郁,像是变化万千的舞台,上演着魔术般的童话。
⑤1974年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橙红色的灯笼一样的落日,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我的生活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样的近。
⑥第二天早晨,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起来。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辆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的后车兜里。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我看见,她跟着雪花在跑,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线,似乎在我的周围,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
⑦回到北京,除了在列维坦和透纳的油画中,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这样让我感慨又难忘的地平线。
⑧再一次和地平线邂逅 , 是几十年之后,在遥远的戈壁滩。那一年夏天,我去米达木盆地西部寻访沙吉老人之墓。这位老人是第一位带领勘探队到青海寻找石油的向导,为我国的石油开发立下汗马功劳。墓地在尕斯库勒湖畔,湖水清澈如泪。湖水的尽头,便是地平线。站在湖边遥望地平线,水天荡漾,天如水,水如天,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
⑨几十年前,一群北京学生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当石油工人的。他们来寻访沙吉老人墓地。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站在尕斯库勒湖边,被那水天相连的地平线吸引。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竟然脱下鞋,挽起裤腿,走进湖水中,向着那遥远的地平线走去。那个时代,对于年轻人,拥有很多的诱惑,膨胀着很多的激情,便毫不犹豫地泼洒出最可宝贵的青春。这一群年轻人被地平线诱惑,全部沉没于尕斯库勒湖中。
⑩想起这一切,地平线给予我的感觉,竟是那样的复杂,一言难尽。
⑪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画家何多苓的近况。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经历过同样的岁月沧桑。他说,以前风景画中要有地平线,用地平线体现一种诗意。现在,不会了,不必怀念年轻的自己,现在,他会更自由地画。他说的这番话,肯定有他的沧桑之后的感悟。我想起他那幅有名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记得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在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的时候,很感动。那种忧郁的调子,那种迷茫又充满渴望的情感,那种时代交替之际的隐喻,觉得和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决然不同。画中那个坐在草地上、咬着手指的小姑娘,望着画面之外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地平线。
⑫无论如何,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迷茫、失落,乃至整个青春与生命的代价,还是要相信,地平线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画面之外。
(1)、原文中的加点词语可以和括号中互换的一项是( )A、暗淡(黯淡) B、惊鸿一瞥(昙花一现) C、邂逅(偶遇) D、一言难尽(百思不解)(2)、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写法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出写作对象——地平线。 B、第3段从颜色、形状等角度描写不同情况下的地平线。 C、第6段既有远去的青春回忆,又有离开北大荒的愉悦。 D、结尾对比两幅画作重在肯定何先生艺术创作突破常规。(3)、请鉴赏第4段中的划线句子。(4)、学校校报在选登本篇文章时,为了简洁明了,将文章题目改为《地平线》。请给编者写一封短信,阐述不能更改的理由。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 -
8、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脂砚斋于《红楼梦》第48回末尾评:“一扇之微,而害人如此其毒,藏之者故自无味,构求者更觉可笑。多少没天理处,全不自觉。可见好爱之端,断不可生。”和这个事件无关的人是( )A、贾宝玉 B、贾琏 C、贾雨村 D、贾赦(2)、雪芹先生惯用“一字评”褒贬人物,下列“一字评”与人物不匹配的一项是( )A、贤袭人 B、慧紫鹃 C、时探春 D、酸凤姐(3)、一部“红楼”以“梦”为题,请概括四个书中人做的梦。
-
9、 在横线处填写原句。(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2)、孔子要求弟子们学习《诗经》,他认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感情,观察政治得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最低还可以达到“”的目的。(《论语》)(3)、“ , ”是诗人在月下生发的哲思。(《春江花月夜》)(4)、 ,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5)、 , 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6)、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7)、《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过秦论》)
-
10、阅读《论语·子罕》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请概括达巷党人、太宰、子贡、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早期生物学中,人们只是从吃与被吃的角度说明生物世界存在一种互相依赖的链条——食物链,即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吃和被吃的关系。现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物之间不仅存在吃和被吃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更广泛、更多样、更深层的相互依赖、相互滋养的关系,这种关系进一步被概括为“生物链”。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除了一些被人类驯化和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物种,以及只能寄生于人身体之中的微生物外,人基本上不被其他生物所依赖和依靠,不是其他生物所必需的食物和生存条件,但人却永远都与其他生物一样,必须依赖和依靠另外一些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
虽然在超越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来意义上,即在客观性本体论意义上,生物安全就是所有生物不受各种威胁和危害的客观状态,其中包括不受人类的威胁和危害,但是在与人类的关系中,以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生物安全只能是对人有益的、起码是无害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威胁和危害的状态。由此,人类就自觉不自觉地把生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因而应该安全的生物,另一类是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因而不该安全的生物。指向前一类情况的恰当概念,是“生物安全”;指向后一类情况的恰当概念,是“生物威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生物物种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还是植物种子安全、珍稀动物安全,以及生物基因安全,在人类安全体系中,包括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中,都是对人无害的安全,是至少对人无害的生物及其对人无害状态下的安全,而不是超越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和安全的绝对安全。为此,早已存在的动植物保护,以及当前人们强调的生物安全保障,都是有限的相对保护和保障,而不是无限的绝对保护与保障。对于威胁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物来说,人类就不会让它们安全,也不应该去保护和保障它们的安全。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生物科技日新月异,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也隐含着新型生物安全风险。因而需要国际社会就面临的新型生物安全风险进行综合治理,其中核查机制就是重要手段。2001年,国际社会本已就建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机制达成一致,但个别大国因一己私利,阻碍核查机制的建立,导致生物武器风险上升,为推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重要维护者与建设者。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的双边治理。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内部生物风险交织并存。这是当前全球生物安全风险的新特点。破解这些风险,双边治理是一条重要路径。一方面,中国通过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推进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目前,中国已与德国、意大利、挪威、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边合作。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合作。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夯实根基。绿色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中国积极拓展全球生物安全的多边治理。2021年11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举行,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大会通过的“昆明宣言”,是联合国多边环境协定框架下首个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政治文件,为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注入政治推动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12月5日至17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虽然会址有所改变,但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的角色没有根本性改变,中国将继续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
中国坚持以科学规则推动新冠病毒溯源工作。生物安全威胁中最为紧迫的并非来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于微生物本身,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畸形商贸需求所导致的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接触密度前所未有加大,这使得细菌、病毒及其变体更加频繁传染人类。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物安全威胁,必须对其进行治理,而治理的关键一步则是病毒溯源工作。中国积极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共享,依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全球共享的新冠病毒信息库。截至2021年7月19日,已经收集分享全球范围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253万余条,为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近30万用户提供了服务。
总之,在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全球生物安全风险日渐凸显的当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需要全球共同治理。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是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及时雨”和“风向标”,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迈上新台阶,为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生物链”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于现代生物学观念 B、包含吃和被吃的关系 C、驯化物种不在生物链内 D、人需依靠其他生物发展(2)、根据材料一推断,下列不属于维护生物安全的做法的一项是( )A、将种子带到外太空培育 B、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 C、击毙出笼袭击人的猛虎 D、网购稀有物种并放生(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给生物安全带来新挑战。 B、核查机制是治理新型生物安全的重要手段。 C、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威胁生物安全最紧迫。 D、任何国家在生物安全面前都难以独善其身。(4)、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材料不能证明的一项是( )A、中国是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重要维护者。 B、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的双边治理。 C、中国积极拓展全球生物安全的多边治理。 D、中国以科学规则推动新冠病毒溯源工作。(5)、阅读链接材料,请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分析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危害,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需要如何应对。链接材料:2023年8月24日,日本罔顾国际社会和组织的质疑和反对,正式开始将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的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这些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导致生物体内的辐射剂量增加,引发各种疾病和基因突变。核污水排海带来的危害将是不可逆的,造成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宝藏。”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13、语言文字运用Ⅱ
长期以来,严肃文学依靠杂志社、出版社、以高校为核心的学术评论圈等,建构出一个自洽的园地。____,往往需要投身学院,接受长时间教育后才能掌握一套“行话”,才具备进圈发言的资格。久而久之,严肃文学一方面在文学史建构、语文教育中不断被经典化,另一方面却逐渐与大众“隔”了开来。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up主,____。从鲁迅到沈从文,从路遥到汪曾祺……这些大家的作品被一遍遍解读,让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一个个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学家,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复活”。严肃文学不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
严肃文学的年轻化,也说明历经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和网文零食的投喂后,____。他们渴望用严肃文学中极具情境性的画面,对抗现实中的功利和浮躁。同时,走进严肃文学,与文学中的人物对话,与时代对话,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屏蔽嘈杂、抵抗焦虑、回归自我。近年来大火的影视剧《人世间》《平凡的世界》《觉醒年代》等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很多年轻人在追究剧后就回归文学阅读本身,体悟文学本身的穿透力、感染力,进而构建起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孙犁《荷花淀》) C、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沈从文《边城》) D、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老舍《茶馆》) -
14、语言文字运用I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展出的宋、明两套12卷全本《大唐西域记》,记录了唐代中国主动学习域外文化的探寻之旅。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千年前的玄奘西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超越了对佛学知识的探求,彰显了中国古人对异域文明的向往和对理想主义的渴求。正如玄奘述录“随所游至,略书梗概,举其闻见,记诸慕化”,《大唐西域记》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留下重要见证。
作为记载公元7世纪南亚西亚等地历史情况最系统、最详细的版本,保存了珍贵史料的《大唐西域记》对于拓宽当时中国人的眼界,反映丝路之上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照《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和艺术瑰宝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得以发掘和复原。可以说,《大唐西域记》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突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媒介,见证了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之姿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问世至今1300多年,《大唐西域记》历久弥新,愈加散发版本记史的恒久魅力与联结文明交流的新鲜活力。当下,我们重温《大唐西域记》,这一珍贵典籍焕发新的生命力,发挥出当代更大的价值,让丝路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从世界走向中国,续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的“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B、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 -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说:“事物的发展要有限度,在一定范围之内才是最好。”老师解释到过于质朴或者粗俗都不可以,小刚领悟了,其正是《论语·雍也》中的“ , ”。(2)、唐朝时期,朝廷在全国施行击鼓劝农制度。农忙季节,每个村五更便击鼓,百姓听到鼓声,一起下地耕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就体现了这一场景。(3)、很多诗人喜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写景物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类诗句有“ , ”。
-
16、古代诗歌阅读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②锦,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④ , 似二陆⑤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光”“山色”“晨霜”“朝露”构成一幅旅途早行图,但作者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 B、“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写法相同,均为虚写。 C、词中多处用典,以“二陆”自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并化用杜甫诗句,表现作者心理,传达出一种乐观之情。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2)、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 -
17、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① , 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随绳而斫,因攒②而缝。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已,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伊尹、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船骥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
【注】①伛剖背,像驼背人那样受无辜的刑罚。②攒,通“钻”,指锥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意者A君耳B而未之C目邪D为中E大夫F若此G其易也H非晋国之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鼓励、勉励,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劝”的含义相同。 B、危,指险境,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中“危”字的含义不同。 C、举,指举荐,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中“举”字的含义相同。 D、绝,横渡,与《石钟山记》中“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中的“绝”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明的君王设立赏罚时会考虑实际,如此才能让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谐。 B、韩非子认为君王的评判标准、教导、法制都明了易行,他就能够做到没有私心。 C、赵襄子听从任登举荐,召见胆胥己并任命胆胥己为中大夫,是因为他相信任登的为人、品格。 D、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都是身份卑微却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帮助君王建功立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
②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
(5)、两则材料关于“用人”主张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8、现代文阅读Ⅱ
麒麟的舞者
我要描述一种从不曾存在的事物,一种传说中的神兽。
我是说麒麟。你见过吗?一个沉默的老人忽然说:“我会让你看见的!”在老人背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村落。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樟树底下已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搬走了,但这个老人偏偏就愿意住在这里,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我终于听懂了,他是说麒麟。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果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无尽的争战与杀伐,一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千百年来的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平安与幸福,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太平吉祥。然而,现在,忽然有了太多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却特别沉着,灵巧。手中的黄竹,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在我眼里晃成金黄的一片。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看起来简单,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鲜艳的图纹……这个过程很烦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小机关,轻轻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头。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
“我会让你看见的!”
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给麒麟开光!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便托起麒麟,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老人,老人端起酒,一杯敬天地;一杯敬麒麟;一杯敬大家。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这只麒麟将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麒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家老少出门奉迎。此时,你看见那个老人挥动着彩棰,边舞边唱,你不知道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神。
麒麟舞动的地方,是一个绝对圣洁的禁区。
此时夜空高远明净。突然有一个黑色的身影闯进了禁区,手里拿着一截树棍模仿着那老人的动作扭动起来,唱了起来。等人们反应过来,才发现是一个不知从哪儿流浪来的疯子,一身邋遢的破西服,还滑稽地打着领带。他丝毫不理会众人的惊愕,只管自己狂舞,歌唱。这样的事好像从未发生过,这是对客家人神灵的亵渎!人多手杂,我没有看清是谁出手了,那猛地一击让我惊悸了一下,他一下仆倒在坚硬的地上,他的疯狂之舞猝然终止了。但很快,他居然又爬了起来,又唱又跳。他的舞蹈里除了疯狂,还有血。他的歌声里有血。月光把刚才发生的情景又重新照亮了一次,这一次动作更猛烈了,他瘦小的身子被倒提起来,一下扔到了老远的地方,嘣地一响,那是以头撞地的声音。他……不会……死吧?我的心在下沉……
这时我看见,老人的眼睛再次变得血红了,他的目光第一次离开他一直虔诚地看着的麒麟,转向了那个疯子。他沉默地看着这个不知来路的疯子,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老人的手,我看见他慢慢地把手伸向那个躺在地上的疯子。我感觉到了这只手的力量,那疯子被他拉起来了,我觉得自己也被他拉起来了,我那不断下沉的心,被这只手及时挽救了。
后来,老人把这个疯子收留了,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我常去那里看老人教疯子手艺。说到这个徒弟,老人开心得不得了:“你别看他是一个疯子,他可用心了,很多事你都不用教,他看看就明白了,他的心眼豁亮呢!”老人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
这就是我要描述的一种真实,那传说中的麒麟不是别的,是一个客家老人。我也真实地感到了这个客家村落的存在。麒麟是客家人的灵魂,麒麟舞是客家人的灵魂之舞。——她的魂还在。
(取材于陈启文同名小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因为扎麒麟是“很烦琐、很漫长的事情”,所以“我”渐渐的失去了耐心。 B、关于麒麟的传说诠释了麒麟是老人的信仰、客家人的精神图腾的缘由;写找不到麒麟传人,揭示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原因。 C、村子里长得到处都是的樟树和一直不愿搬离的老人相互映衬,他们都是古老村庄的守护者。 D、麒麟开光和舞麒麟的表演过程中重点写老人的动作、神态,突出其对古老图腾的信仰和虔诚。(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写“我”的所思所感,则强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与感染力。 B、小说在首、尾段写到“我要描述”的东西分别为“从不曾存在”和“真实”,貌似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我”的认识过程。 C、小说写了从各处回来的客家人的表现,侧面烘托出老人手艺精湛以及客家人对麒麟的虔诚。 D、作者大量运用对比,如过去与现在、老人与其他客家人、老人与麒麟、“我”与疯子等,突出了老人与“我”对传统的坚守。(3)、 反复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4)、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小说中的“疯子”具有独特非凡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与“疯子”相关的事件及其设定为“疯子”的原因。 -
19、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建筑群的基本布局单元是“院落”,从普通住宅到府邸官署直到皇宫,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建筑都是如此。功能复杂,需要更多建筑,就增加更多院落,而很少建高楼。所以中国的建筑艺术,一方面表现在建筑实体的构造和装饰上,一方面表现在院落与建筑室内形成的空间里。
明代初创时期皇宫的布局,虽然嘉靖时期作了一些改动,清代乾隆时期有些改建和添加,但是总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它可以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外围是防御体系,包括筒子河、守卫围房和城墙及其城楼、角楼。城内南部是外朝区域,占地轮廓成凸字形。中轴线上依次有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太和门东的协和门,到达外朝东路文华殿。太和门西的熙和门到西路武英殿。太和殿周围用庑房和大门组成院落,殿前两庑中部,东有体仁阁、西有弘义阁,四角立崇楼。外朝北部是内廷,占地成凹字形,用四条街分成东西并列的五个板块,分别是外东路的南三所、宁寿宫;东路的奉先殿、东六宫;中路的后三宫、御花园;西路的养心殿、西六宫;外西路的慈宁宫与花园、寿安宫和英华殿。另外,外朝和内廷的外围和城内零星地块,安排内阁、内官衙署和手工作坊等服务性用房。
在故宫黄色琉璃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分辨这些大屋顶其实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以及单檐、重檐等差别,它们的屋脊上装饰着形式、等级和数量都有讲究的正吻和小兽。这些用厚重的琉璃瓦、泥灰和橡子建成的屋顶,屋角却微微翘起,显出轻盈面貌。我们可以观赏屋檐下形状特异、凹凸有致的斗秩,这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形成明清古建筑檐下的装饰带,又标志了建筑的等级和性质。我们可以观察成排的大木柱之间安装的隔扇和槛窗,它们虽然只不过是门窗而已,但是玲珑剔透的窗格棂花也是造就中国建筑特色的因素。用青砖砌就或用汉白玉包砌的高大台基,庄重地衬托着建筑物,而自身也形成建筑体量和外观的一部分。它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呈现着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栏杆拍遍,感慨万千。遍布紫禁城的琉璃花门、影壁、精美的石雕,还有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拥有的建筑彩画,这些丰富而节制的建筑艺术手段,营造了故宫建筑物的个性。
(摘编自晋宏逵《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知识链接:
①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且四个斜坡面都是曲面。所谓“正脊”,即屋面前后坡的交线;“垂脊”,即屋顶前(后)坡与左右斜坡的交线。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特别重要的建筑。
②歇山式屋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屋顶最边缘分岔的那四条比较短的脊)。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常用于紫禁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
③悬山式屋顶是两坡顶的一种,等级次于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建筑前后出檐,左右两侧山墙也有屋面外出。常用于较为重要的值守用房。
④硬山式屋顶等级最低,其造型与悬山顶类似,但建筑两侧屋面不外露,由砖墙封护,常用于普通值守用房。
⑤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无论屋面有多少条垂脊,最终在屋顶正上方汇聚为一点。攒尖顶没有正脊,不属于正式建筑,被称为杂式建筑,没有等级。多用在亭阁式建筑,园林建筑。
材料二:
故宫古建筑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已有近600年历史,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故宫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的一类建筑,故宫则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水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在中国古建营造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种工艺不仅保持着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
其次,故宫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规划设计上,故宫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礼制,反映了皇权至上的伦理观念。其主要建筑,则是附会《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而布置的。而风水、阴阳、五行等的影响,在方位的选定、环境的处理、建筑的装饰、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其三,作为长达491年的明清两代皇宫,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并掌权执政,这里是国家政治中心、权力中枢,曾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军国大事、扑朔迷离的宫闱秘闻以及权力斗争的刀光血影。养心殿、军机处、文渊阁、武英殿等都有大量遗物,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文物藏品与帝王,宫廷遗存与典章制度,宫廷文化与时代风貌,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四,故宫与北京城市规划和其他明清皇家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是以故宫为中心、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规划思想。以故宫为中心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7.5公里,成为北京最明显的标志,使城市布局更为稳定,也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帝王意识。故宫不仅是北京的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丰富内涵的核心,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的象征物。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里绵延不断的中华历史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建筑群具有的功能越复杂,需要的建筑就越多,设置的院落也就越多,但偶尔也采用建筑高楼来解决这个问题。 B、故宫的布局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防御体系区域、外朝区域和内廷区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故宫的布局始终未变。 C、故宫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也让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上渗透了帝王意识。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故宫古建筑展开说明的,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2)、下列关于古建筑屋顶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B、
C、
D、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测下列诗句与皇宫中“御花园”相关的一项是( )A、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 B、祥光浮动紫烟收,禁漏初传午夜筹。 C、月转苍龙阙角西,建章云敛玉绳低。 D、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4)、 中国的建筑主要分为徽派、京派、苏派、晋派、闽派、川派。京派建筑,又称北京建筑、京式建筑,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是北京作为古都的标志性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以故宫为代表的京派建筑具有哪些特色?(5)、 春节假期,北京故宫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有序开放。游客们或亲子同游,或三代共乐,流连于红墙碧瓦之间,拍照打卡,漫游细品,在故宫中体验别样年味。故宫一直以来都是深受人们喜欢的旅游胜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
20、 作文。
孔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有人认为:君子不应该只是做一件器皿,囿于一技之长,而应该博学多能;
有人认为:君子不拘于技能和方法,而应有志于“道”;
还有人认为:当今时代,“君子不器”的观点已经不适用于专业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这个时代恰恰呼唤甘做小“器”的匠人。
……
以上对于“君子不器”的不同理解引发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