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句中,不是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旅皆出于王之涂 失其所与,不知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振之以威怒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技盖至此乎 D、不复一一自辨 毋吾以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 居域中之大 B、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挙匏尊以相属 C、盘盘焉,囷囷焉 或师焉,或否焉 D、赵尝五战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戍卒叫,函谷举 C、终必不蒙见察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曾皙后②刑于寡妻 ③良庖岁更刀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⑤吾得兄事之 ⑥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⑦晋军函陵⑧且贰于楚也⑨危士臣

    A、①②⑦/③⑤/④/⑥⑨/⑧ B、①②⑦/③⑤/④⑥/⑧/⑨ C、①③⑤/②⑦/④/⑥⑨/⑧ D、①③⑤/②⑦/④⑥/⑧/⑨
  • 5、阅读

    现场展位“一位难求”,采购商历史最多且来源最广,新品首发首展首秀精彩不断……第135届广交会已经落下帷幕,但不少“名场面”“网红品”,令人难忘。

    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常办常新、越办越好。本届广交会线上线下“新”意十足,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____,展现了中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图景;采购商、参展商____,从“先进制造”到“品质家居”再到“美好生活”,一次次____,一笔笔订单,让新老朋友纷纷感叹“不虚此行”……(        )

    广交世界、互利天下,广交会“永不落幕”。除了现场签约,采购商探工厂、看产能等后续活动也预约不断。欢迎全球客商借此机会多在广东走一走、看一看,充分感受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____脉动,共享市场机遇,共赢未来发展。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是(   )
    A、大放异彩  好评如潮  洽谈  强劲 B、大放异彩  有口皆碑  洽谈  强大 C、五彩缤纷  好评如潮  会谈  强大 D、五彩缤纷  有口皆碑  会谈  强劲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透过外商云集、客流如潮的广交会,世界看到中国外贸新趋势、世界经济新前景,感受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 B、透过外商云集、客流如潮的广交会,世界看到世界经济新前景、中国外贸新趋势,感受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 C、透过外商云集、客流如潮的广交会,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感受到世界经济新前景、中国外贸新趋势。 D、透过外商云集、客流如潮的广交会,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感受到中国外贸新趋势、世界经济新前景。
  • 6、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并感慨王朝接连覆亡的句子是
    (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后,提出了“”,合力对抗秦国的策略,并认为这会让秦国“食之不得下咽”。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 7、古代诗歌阅读

    危稹

    楚楚雪衣明,烟霞径里行。

    不管陶令野,有节伯夷清。

    一见消尘虑,相亲长道情。

    秋风着梧叶,时作九皋[注]声。

    [注]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郑玄笺:“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将鹤的羽毛比作白雪,叠音词“楚楚”强调了鹤羽鲜亮整洁的特征。 B、次句中的“烟霞”泛指红尘俗世,这是以鹤的生活环境反衬其精神品格。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陶令”指彭泽令陶潜,“伯夷”是商周之际的贤人。 D、颈联议论,意为初见鹤即可消除俗念,常相亲则能培养超凡脱俗的情操。
    (2)、“鹤”是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禽鸟,本诗刻画了“鹤”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8、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 , 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恃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剂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王见A人B恭敬C慈爱D言语E呕呕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文中指谦逊、谦让,其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的“谢”字词义不同。 B、诚,文中指如果,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一句中的“诚”字词义不同。 C、所以,文中指……的原因,其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一句中的“所以”用法和词义相同。 D、如,文中指及、比得上,其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任命仪式结束,与汉王谦让之后,韩信便简明扼要地给汉王分析了当下的形势,极大地增强了汉王信心。 B、韩信一方面向汉王极力肯定项羽勇敢、强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确指出项羽只是施与小恩小惠,难得人心。 C、汉王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评价,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驾驭有方,展现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D、“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乃楚败汉胜一个原因的总结,也隐含汉王自负其胆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项羽最终败于刘邦的原因?
  • 9、文学类文本阅读

    响器

    刘庆邦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

    她以为有人大哭,惊异于是谁哭得这般响亮!当她听清响遏行云的歌哭是著名的大笛发出来的,就忘了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把活儿一丢,快步向院子外面走去。

    他们这里生孩子不吹,娶新娘不吹,只有死了人才吹打张扬一番。

    大笛不可抗拒的召唤力是显而易见的,不光高妮,庄上的人循着大笛的声响纷纷向死了人的那家院子走去。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响器班子在院子一角,集体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吹奏。这是镇上崔豁子的响器班子,那个老头儿就是四乡闻名的崔豁子。他们吹奏出的曲调有着古朴单纯的风格,它绝不模仿任何哭声,而更接近旷野里万众的欢呼,天地间隆隆滚动的春雷。人们静默地听着,只一会儿就不知身在何处了。

    死者出殡时,响器班子是在行进中吹奏。响器在旷野里吹奏,跟在庭院里吹奏给人的感觉又不同些。收去庄稼的千里大平原显得格外宽广,麦苗长起来了,给人间最隆重的仪式铺展开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在长风的吹拂下,麦苗又是起伏的,一浪连着一浪。高妮不认为麦苗涌起的波浪是风的作用,而是响器的作用,是麦苗在随着响器的韵律大面积起舞。不仅是生性敏感的麦苗,连河水,河堤外烧砖用的土窑,坟园里一向老成持重的柏树等等,仿佛都在以大笛为首的响器的感召下舞蹈起来。响器的鸣奏对举哀队伍的帮助更不用说,有了响器的点化,哭就变成了对生死离别的歌咏,就有了诵经的性质,并成为人类世代相袭的不朽的声音。

    高妮走在响器班子左侧前面一点,为了听得真切,看得真切,她不惜倒退着走路。高妮心中热浪翻滚着,她不可避免地流泪了。

    死者入土后,响器班子拐上大路,直接向镇上走去。高妮有些不由自主地尾随过去。崔豁子问,你跟着我们干什么?高妮的回答连她自己事先也没想到,她说,我想跟你学吹大笛。崔豁子把高妮上下打量了一下,说,回去请你爹来找我吧!高妮大喜过望,两眼顿时开满泪花,一路小跑回去了。

    高妮家的人不同意高妮去学吹大笛,因为吹大笛不是女孩子家干的事。母亲对高妮采取了控制措施,不让高妮走出院门,用活儿占领高妮的手脚。高妮在家穿着辣椒串子,穿到半截儿,她的手哆嗦了一下,把头直起来了。她听见起风了,风呼呼的,一路吹荡过来。在劲风的吹荡下,麦苗拔着节子往上长,很快就变成了葱绿的海洋。风再吹,麦子抽出穗来,开始扬花。乳白色的花粉挂在麦芒上,老是颤颤悠悠的,让人怜惜。当风变成热风时,麦子就成熟了。登上河堤放眼望去,麦浪连天波涌,真是满地麦子满地金啊!母亲问她不好好干活儿愣着干什么?她回过神来才听清不是起风,空气中隐隐传来的是大笛的声响。高妮怎么也坐不住了,她借口去趟茅房,攀上茅房里的一棵桐树,登上茅房的墙头,轻轻一跳,就摆脱了母亲的监控。

    高妮的父亲从镇上的崔家叫回了他。父亲打了她,下手很重,把她打哭了。她听见了自己的哭声,哇哇的,通畅而嘹亮,像是从肺腑里发出来的,底气相当足,跟大笛的声音也差不多吧。父亲不许她哭,命她憋住,憋住!可是她却往大里调整了口型,哭得更充分了。父亲拿过一块毛巾,塞进她嘴里去了。鼓着腮帮子貌似吹大笛的高妮,只能在脑子的记忆里重温大笛的音响。大笛响起来了,满地的高粱霎时红遍,它与天边的红霞相衔接,谁也分不清哪是高粱,哪是红霞,哪是天上,哪是人间。然而好景不长,地上刮起了狂风,天上下起了暴雨。大风把成熟的高粱一遍又一遍压下去,倔强的高粱梗着脖子,一次又一次弹起来。暴雨下了几天几夜,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时候,高粱仍有上佳表现,举出水面的高粱如熊熊燃烧的火炬,暴雨不但浇不灭它,经过暴雨的洗礼,大片的高粱简直成了火的海洋。高妮脑子里的大笛响到这里,眼泪又禁不住滚落下来。

    母亲把她嘴里的毛巾掏出来时,是让她吃饭。她咬紧牙关,当然不会吃。母亲解开捆她的绳子,她还是不吃。她不光不吃饭,连话也不说了。

    父亲请来一位亲戚,帮着做高妮的工作。这位亲戚用历史的观点,说吹大笛属于下九流行业,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吹大笛,一辈子就被人看不起了。说得苦口婆心,可高妮仍坚持绝食,拒绝说话。后来这位亲戚对高妮父亲说,人各有志,算了,给孩子一条活路吧!

    没人会关心高妮为练习吹大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一个人来到世上,要干成一件事,吃苦受罪是不言而喻的。两三年后,高妮吹出来了,成气候了,大笛仿佛成了她身体上的一部分,与她有了共同的呼吸和命运。有人说她的大笛能呼风唤雨,要雷有雷,要闪有闪;能让阳光铺满地,能让星星布满天。只要一听说高妮在哪里吹大笛,人们像赶庙会一样,蜂拥着就去了。

    消息传到外省,有人给正吹大笛的高妮拍了一张照片,登在京城一家大开本的画报上了。照片是彩色的,连同听众占了画报整整一面。有点可惜的是,高妮在画报上没能露脸儿,她的上身下身胳膊腿儿连脚都露出来了,脸却被正面而来的大笛的喇叭口完全遮住了。照片的题目也没提高妮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响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庄上有白事时,才会请响器班子来吹奏,暗示了后文高妮想学吹响器时,可能会与父母发生矛盾。 B、高妮从不由自主的尾随、脱口而出的拜师到一路小跑回去的言行,既写出她对大笛的神往,又凸显了她学艺的心切。 C、高妮“往大里调整了口型,哭得更充分了”,是因为父亲下重手打高妮,她对自己私跑到崔家,欠缺考虑感到后悔。 D、高妮两三年就学有所成,凡有表演人们就蜂拥过去听她吹奏大笛,可见她有一定音乐天赋,让人们感受到音乐魅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死者出殡时响器班在旷野上的吹奏,运用拟人、借代等手法,凸显乐声的感染力。 B、“有人说她的大笛能呼风唤雨,要雷有雷,要闪有闪”,侧面写出了高妮吹奏技艺的高超。 C、文中在故事情节发展之中,夹杂了较多散文化的语言,使得小说带有较浓郁的抒情意味。 D、本文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叙述灵活自由,便于向读者展现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状态。
    (3)、文中描绘笛声时三处写到庄稼,其中蕴含着高妮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作者刘庆邦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发出自己最惊心动魄的声音。”小说结尾处画报上没有出现高妮的脸和姓名,只出现大笛的喇叭口和“响器”二字。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结尾这样安排的用意。
  • 10、 现代文阅读(35分)

    1.非连续文本阅读

    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难以磨灭的辙痕。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史的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可以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

    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特别多。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因著名古迹禹王台而得名。禹王台又称古侯台,最初与大禹并无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称此台为“吹台”。自元朝以来,开封屡遭黄河水患,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人们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

    以知名度而论,杭州绝对算得上“顶流”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些渊源。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等,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

    打开河南省地图,在洛阳、焦作、新乡这三座城市下辖的区县里,会发现有不少地名皆因3000多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役而诞生。周武王率大军行至黄河北岸一处渡口时,举行了一次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阅兵仪式——“盟津观兵”。武王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有军演性质,熟悉地形与路线,预先作好部署,以便日后大军渡河北伐;二是约定诸侯在此会盟,约定日期,今后于此会合誓师打响灭商的最后一战。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盟津”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今天地图上有两处地名与此皆有渊源,一处是河南洛阳市下辖的孟津区,另一处是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相距大约60千米。 

    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诸国部落组成联合军,渡过盟津,东进伐纣。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的武陟县之名,与这场大进军有关。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陟”有登高之意,认为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

    大军向商王都朝歌不断推进,在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当时都城朝歌由内而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牧野”指的是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人们但凡见到此地名,联想到的却是这场决定商亡周兴的命运之战,以及发生决战的那一片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灭商后,周武王罢兵西归,我们也跟随武王回师的路线,将目光再转回洛阳地区。与孟津区毗邻、位于洛阳盆地东隅的偃师区,其名同样源于这场战役。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载其名之源:“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

    西周时,统治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的功臣谋士。至今,在中原大地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国封邑的名字。比如今天河南省省会郑州与其下辖的新郑市的来历,就都与春秋时期的郑国有关。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最初分封在西周王畿之内的“郑”,就以地名称其国。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身为皇叔,在镐京担任司徒。他眼见“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只得替自己家族留一条退路。公元前779年,郑桓公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颖(济水、洛水、黄河、颖水)之间”,建了一个新邦,仍然称之为“郑”,于是就有了“新郑”这个地名。

    西周王朝还在汉水以北、淮水上游一带设置了随、蔡、蒋、唐、息等诸多同姓封国,“来头最大”的大概是蔡国了。其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可惜进入春秋时代以后,蔡国国势不振,

    先为楚灭,而后幸运地异地复国。这一来一去,就在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留下了“上蔡”“新蔡”两个县名。

    秦统一六国后,改分封设郡县,此后近百年间诞生的一系列地名,绝大多数与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政治强人有关。今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新安县在秦时属战略要地,秦始皇给地名取“安”字,有长治久安之寓意。我们再来看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获嘉县。仅凭地名,人们恐怕很难想到,它的由来与一场千里之外的叛乱有关。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宰相吕嘉起兵反汉,后被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诛杀。汉武帝出巡行至汲县新中乡时,正好收到献来的吕嘉首级,武帝大喜,改新中乡为“获嘉县”。

    丰富多彩的神州地名里,三国这个时代自然也有巨大贡献,例如今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的魏都区和建安区。前者是1986年2月设立的,命名由来也比较好理解,曹丕称帝后,定都洛阳,又设了4个陪都,曾经曹操王霸之业的“起飞点”许昌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建安区,是2016年11月才改的名,意在纪念许昌建安文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唐时,武则天称帝后曾驾临嵩山,并亲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她将少室山下的阳城县改为“登封县”,年号改为“万岁登封”,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河南省登封市。河南省灵宝市之名也是唐玄宗因个人崇信道教,喜得“灵符”后御赐。从远古到现代,留在神州版图上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地名,可以说是几千年风雨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的见证。这些名称从诞生到演变乃至含义发生变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

    (摘编自国家人文地理《华夏青史的地理印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禹王台”的原名为“吹台”,后来人们为表达对大禹治理水患的感激之情而在其上建庙,自此改称。 B、武王会盟诸侯的所在地“盟津”之名逐渐演化为“孟津”,地域范围也分划为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 C、武王伐纣后,“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比决战打响前的所指缩小了。 D、新安县会对军事战争有重大影响,秦始皇用“安”取名,寄予自己希望此地安宁、江山永固的理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孟津、孟州出师,途经武陟,战于牧野,西归偃师,这些地名反映了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 B、“郑”与“新郑”、“上蔡”与“新蔡”这两组地名命名的源头一致,每组地名在时间上前后相继。 C、曹操的帝王霸业从许昌开始,不断发展兴盛,后来曹丕继位,将许昌设为魏国的五都之一。 D、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内涵,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可以从中找到出处。
    (3)、“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下面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此观点的一项是( )
    A、通过溯源发现,与大禹相关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当地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 B、夏禹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下,交通闭塞,禹不可能同时活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处地区。 C、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的《余杭县志》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 D、远古时代的夏部落联盟活动地区,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地。
    (4)、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表格名称:河南省地名得名来源对比表

    地名

    A

    偃师

    魏都区

    登封县

    得名来源

    远古传说

    B

    C

    纪念帝王个人行为

    关涉事件

    大禹治水

    武王伐纣

    曹丕设陪都

    D

    A、禹王台 B、重大历史事件 C、帝王命名 D、武则天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
    (5)、文本在讲述地名文化时,是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物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很多人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持续专注在一个点上,是成事的最快捷径;选择太多,反而会迷失本来的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铮铮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①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 , 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②“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选自汪曾祺《受戒》,有删改)

    (1)、画横线①处为何在举例中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这句话?
    (2)、分析画横线②处“呀”字的作用。
    (3)、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我国血脂疾病发病率高,②但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③就血脂而言,也存在很多误区。④第一,认为血脂高是吃出来的,⑤降血脂只要少吃肉多吃素就行;⑥高血脂症虽然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⑦饮食调整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⑧但是有些患者是无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的,⑨此时就需要服用降脂药物达到治疗。第二,认为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第三,血脂检查重点关注甘油三酯的指数;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人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胆固醇的高低密切相关。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事实上,A____。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可以依附在脂蛋白上从周边组织进入到肝脏内,继而被代谢分解、排出体外,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而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胆固醇会将自己送往动脉内,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B____。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君主如果能“”齐心协力对付秦国,秦国恐怕早就应付不暇了。
    (2)、古人善于借“雨”来描写音乐,如《李凭箜引》中“”句以“雨”烘托箜声的高亢嘹亮,又如《琵琶行》中“”句用“雨”形容琵琶声的沉重急促。
    (3)、“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情怀,如“”。
  •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大肆打击元祐旧党。秦观接连被贬杭州、处州、郴州等地。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郴州之时。据传郴州以北有桃花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漾”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喝醉酒,也指词人陶醉于眼前美景。 B、“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迷蒙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给人天涯漂泊之感。 C、“山无数”“烟水茫茫”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住”。 D、“乱红”句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纷纷飘落的唯美画面,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2)、这首词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写了“桃源”,但抒发的情感有同更有异。请结合两首诗歌对其情感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冯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②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5)、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些癖好与生俱来,比如嗜糖,比如嗜茶。我也有一癖好,就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宁的月光下听字。

    一片素美、干净的字便如同一首静入心扉的《高山流水》,或是《春江花月夜》,让人不自禁地心醉如斯。

    于文字里倾听天地间的灵魂,倾听天地间的风吹蚁动是一种享受。好的文字总是如洪钟巨鼓,响遏行云,或是发出太阿剑器般的清鸣;再就如一件古老的青铜方鼎,须使劲去敲击才能传来遥远但却震撼人心的重音,让人沉迷;又或如一个倾城女子在秦淮河畔,借着上古之风传来的低吟浅唱,把人的心思穿透。

    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它由符号汇聚成了文章,进而演绎成了思想与哲理,大凡思想与哲理,都是心灵深处的绝响,外收内敛,如一首听似杂乱、实却美极的交响曲,能听懂者在相通处,自然与墨蓝天空里自在飞翔的灵魂们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听字的时候,眼睛是辅助的工具,它只不过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书则是一部传神的机器,把思想者心灵深处的声韵,点点滴滴的凝起,掷地有声地释放,或宏大,或具体,或粗犷,或细腻。这时,洗净双手,去翻书,竖起心灵的耳朵,去听字,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我一直在想,伯牙与子期在当时而言,也该是一位惊世的作者和一位崇高的听者。灵指如眼,琴音如字,似有风从峰巅而降,若有蝶自南方飞掠,句句声声击打那座坟之黄土,思想的相通直碎瑶琴,将作者与听者的忠贞,长天化碧。

    思想者的字会哭,也会笑,时而凝重庄严,时而颠扑狂乱。如那地球上生命的母体——海洋,平静时懒散惬意,躁动时惊心动魄,但无论怎样,海洋里都一直不断地孕育着生命,如文字里承载涵纳着思想。在文字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放逐自己,便能感受到那些有灵魂的人们所有的苦与痛,倾听到他们的悲与喜,怒与哀,千折百转,荡气回肠。

    听一次字,便死去活来一次,如同欣赏完《二泉映月》后接着就品味《命运》,在磨难与激昂瞬间转折的痛苦中多一次尘世里的阅历,增一分看透世事的灵性,完成一次人性中由浮躁向深沉的蜕变。

    也许花落无香,席散茶凉,即使一幅旷世之丹青妙笔也难逃岁月的磨难,但融在书中的字却可以持日月之恒,并历久弥香。

    每当翻开一本古老书籍那微微泛黄的书页,历史的厚重便向我走来。先人们隔着遥遥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纵然再远,声音也如金石之声铮铮响于耳畔,钝响沉沉,无丝毫间断,一下下震于心的鼓膜。

    时令之书也并非都是昙花一现,正如人在尘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切,都源于用心听字者的评说。时令声音的精者,或是警世之作,足以振聋发聩,让闻者啧啧;或有清新之作,亮丽婉转,让听字者心境旷远,寻幽探胜。也偶有盛行之嘈杂之音,但萤虫之光终抵不过朗朗晴日下的白光,日月会见证着它的自生自灭。

    这便是字了,古字、今字、远字、近字……每一个好字都如同一滴剔透的珍珠,每一篇好字都是一副璀璨的珠琏,发出耀眼的豪光,直撼天地,起伏跌宕,让听字者怎不动情,怎能不听?

    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无憾。

    等到躺在坟墓里时,将绕梁之余音奉在手里,听在心里,再不冷清孤单、寂寥落寞。

    (选自林文钦《在文字中倾听》,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散文的交流活动是一种以物达心的活动。现代散文文本的创造活动必须将散文家的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况物化形成文本中的意境。物化过程就是化虚为实的过程,赋无形的意境以感性形象,使之成为可把握、可感受的对象。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没有内在感觉,外在之物是一种自在之物;离开了外在世界,内在感觉便失去了依附之物。由于内在感悟的私人性,因而,作为主客观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意境,并非一种可以用符号性语言加以描述的实体,它不仅包含外在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融有作者的内在感悟,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之境。因而,现代散文文本作为一种人造的“客体”,要完成对意境交流的目的,就不可能“对世界逼真逼肖地‘复写’”,而是对与本世界类似的另一世界的真实创生,但并不企图摹写本来世界,而是使其成为可解释的。

    (选自胡永喜《中国现代散文结构论》,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意义的字没有国籍与时空的界限”中“真正意义的字”指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它们包含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B、文中的“听字”即用心阅读的意思,作者多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阅读带给人们的感受及影响,如第三段就是如此。 C、文中时令之书是今字、近字,时令之书中的“盛行之嘈杂之音”指书中揭示的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黑暗的、不公平的现象。 D、本文清新典雅,极富诗意的语言使得文章意味隽永、动人心弦,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充分展示出阅读的魅力。
    (2)、下列与两则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出“听字”的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又紧扣标题“在文字中倾听”。 B、文本一多处运用生动的感官描写来形容“我”听字时的感受,如“先人们隔着遥远的时空向我喃喃絮语”。 C、文本一中“我愿在听字中或悲或喜,终老一生”,体现了“我”从听字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及对听字的深深眷念。 D、文本二认为,现代散文创作不是对本来世界进行复写或摹写,而是对另一世界进行创生,以便交流意境。
    (3)、文本一引用伯牙、子期的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现代散文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意境,意境由外在世界和内在感悟构成”,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借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D、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B、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C、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D、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B、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C、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人之中,总有大家渴望追赶的“最好”榜样;一个人心中,也总有梦想达到的“最好”目标。“最好”能引领我们变得“更好”,但是也容易变成前进的阻力——不少人在难以成为“最好”时,便会放弃变得“更好”的努力。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如何协调“更好”与“最好”的关系?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父亲曾是一位篾匠,凭借精湛的手艺而深受乡邻敬重。当举家搬离农村时,父亲虔诚地取下他的那把挂在墙壁上的篾刀,还执意到灶房外的土里起出那块他磨了几十年刀的石头,用报纸小心翼翼地包裹了,放进我车的后备厢。进城后,父亲的篾刀和父亲一样,不再威风,沦落为只配砍骨头的家伙。再后来,父亲终于找到钢筋水泥的一处软肋。那块磨刀石在小区花坛的一个角落,悄无声息地立了起来,像它依然默默站在故乡的土里一样。我一直在想:父亲固执地将坚硬的磨刀石插入柔软的泥土,是否也算在坚硬的都市生活中固执地留存了温柔的乡土记忆?

    这么多年,父亲日常磨刀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磨刀时,父亲来回推拉,额头沁出汗珠。父亲的汗水,和着石与刀的汗和血,磨成了石浆。石浆从磨刀石上一股一股往下流,流成一条条灰褐的蚯蚓。磨一阵,父亲直起佝偻着的腰,眯起一只眼,对着光看刀刃。刀终于磨好了,我仔细观察父亲的那把篾刀,刃正,不偏不卷。我的拇指在刀刃上横向轻轻滑过,有强烈而细密的颗粒感。至此,父亲的篾刀又一次洗心革面,火中凤凰一样涅槃,成就了全新而锃亮的自己。

    (1)、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粗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现在敌人虽然承认了以实际接触线为停战线,可是还不断捣乱。 B、桥下河里虽结满了冰,还有水声,从那冰下潺潺地流。 C、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 D、林先生勉强安慰着,心里的难受,比刀割还厉害。
    (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B、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D、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
    (3)、文中以“我”的视角来审视父亲的磨刀过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