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联考试卷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B卷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卷A卷
-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适应性考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岭上多白云①
汗漫
西湖九月,游船点点。偶有水鸟飞掠而下,把湖中颤动不已的荷叶当成了停机坪。西湖边,浙江美术馆前的广告牌——“岭上多白云: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吸引了我的视线。
我知道汪先生有三大爱好: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食材。
他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的一个指点:“贴着人物写。”就是贴近所写人物的内心去写,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八十年代起,他有《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相继发表,延续废名、沈从文一脉风致,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
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朋友们边吃边举大拇指,“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有秘诀:“粗菜细做。”比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出人意料,境界高迥。看他写的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
受父亲影响,汪曾祺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六十岁重新开始写小说,依旧大密度作画,被赞曰“文人画”。求画者多多,有求必应,腾出书桌一角就画。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汪曾祺嘿嘿嘿嘿笑,不言。
庚子年,疫情未了,我在西湖边“偶遇”汪曾祺,喜悦起来。想到了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一画展,是汪曾祺生前与身后的首次画展。题材大都是花木虫鸟,人物画只有一幅《子瞻样》,子瞻或者说东坡,站在一棵树下沉思,身姿清癯,不胖。规格大多是尺幅小品,受制于汪曾祺位于北京蒲黄榆家中的书桌。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他嘿嘿嘿嘿自我欣赏一番,待画晾干,就卷起来扔在书柜上,抽烟、盯着天花板、摇荡着腿,去想小说中的人与事了。想着想着,眼睛木木着亮起来,一篇好文章就问世了。
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其笔墨,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自由复自治,这恰恰是文人画与商业画差异所在——不取媚于世人,独与天地自我相往来。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他们是文人画的源头人物,创造一种画风,其实就是创造一种人格。当下,许多作家操持水墨油彩,自称画文人画,并试图进入市场。他们或许不明白:文人画难在有文、贵在有人,文须佳,人贵真醇,非率尔操觚者所能为。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如是说,是谦谦君子言,也是磊磊孤傲者独白——孤独的白,岭上云朵的白,来自秦、汉、魏、晋、南北朝⋯⋯那个在云朵间获得愉悦感的陶弘景,汪曾祺喜欢。苏东坡也喜欢白云,曾作诗:“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达官为何怕?东坡未明说,大概怕以云朵对比出一己的凝滞、污痕、不自在。
展厅安静,我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些花卉虫鸟,如同在逶迤峰岭上看白云。
两枝紫薇花,在风中纷乱纠缠在一起。这画面上方,是汪曾祺落款:“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亦无章法。”无章无法,得解放,画画如此,作文亦如此。随风吹而动静起伏就美好,紫薇如此,岭上白云亦如此。
一只蜻蜓,从一盏灯似的荷花上空,振翅而起。寥寥几笔,画出一幅《蜻蜓荷花》。汪曾祺在右侧题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等水开时而作。”我笑了。他慢性子,悠悠然作此画,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西湖上的天色吸引了它?汪曾祺爱吃面,有此为证。画画也属餐桌、书桌之间的即兴之作。
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夏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气闷热”。题款旁,是两叶芭蕉、一枝紫藤。他爱画紫藤。一九八四年五一节,画兴大发,作十幅画,最后一幅画就是满纸紫藤,题款曰:“后院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
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
在西湖边,我“遇到”汪曾祺,写下这些散乱文字,忽觉得白纸如云、黑字连绵如峰岭——风吹岭上多白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
【注】①这句话出自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岭上白云,形容汪曾祺自由灵动的创作风格,也比喻其自在洒脱的个性、真醇高洁的品格。 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这恰恰彰显了他的人格操守。 C、作者将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仰之情蕴含于叙述和描写中,感情充沛饱满、真挚深厚。 D、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汪曾祺,绘形传神,富于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2)、汪曾祺和苏东坡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都表达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情深,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解说他“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情深”。(3)、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作者这样形容的妙处。 -
2、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枥,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昌耀的诗在用词和修辞艺术上往往显示出简洁倾向,大多充满隐喻。 C、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D、“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姑娘姑娘我随时都将可能不告而辞/何况死神说他待我也不是二意三心。”(昌耀《一十一支红玫瑰》) 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3、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拥有钝感力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为琐事所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也有人觉得,过于钝感可能会使人对周围的变化反应迟钝,错过一些重要的机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找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 A 的发展,人类过去几十年在信息收集研究、疾病治疗和医患沟通等方面完成了众多创新——从望闻问切到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从治病到治未病;从医生为主到( 甲 ),让患者也参与到疾病的管理。
①随着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的逐步融合,②新兴技术将会进一步为医疗赋能,③增加智慧医疗建设的进程。④当前医疗科技行业方兴未艾,⑤尤其是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下,⑥这些技术的集成在疾病监控、辅助决策、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为现代化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⑧使患者就医更从容,医者行医更轻松。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AI技术在医疗当中的应用。医生常要面对 B 的医学数据,以影像科医生为例,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海量影像中( 乙 )。AI技术帮助医生减少了重复劳动,使他们可以专注于诊断。此外,AI还可以快速圈定病灶,提供结构化报告,有助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效率。可以说,AI技术是一缕春风,吹开了我国医疗科技的一扇大门。
(1)、请在文中A、B两处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4)、从前,在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该哲学家说了什么话呢?( )A、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理性。 B、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C、无论如何我都会死。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 , ”,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古人常常感叹时光流逝之迅速,在古代诗词中就有借助比喻手法写时间流逝的句子,比如“ , 。”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末秋初的雨后,幽居的村舍周围蝉声杂乱、衰草肆生的景象,流露出词人的失意情绪。 B、词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在他手拄藜杖,缓步慢行于城边小道至日暮时分的行为中窥见一二。 C、天公饶有情义,下的这场好雨使得词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进而生发出飘然如仙的快意。 D、全词先写游赏村景,最后点明游赏之景与昨夜之雨有关,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2)、多角度描写景物是本词特色,试结合“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加以赏析。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
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卒未免于陋之名 , 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住地,蔡为流放罪人的所居之地。②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夷之A俗B崇巫C而事D鬼E渎礼F而任G情H卒未免I于陋之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反驳、质问,与《五石之瓠》中“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中的“难”意思不相同。 B、亡,同“无”没有,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老子》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D、因,于是、就,与《鸿门宴》中“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容易治理的中原尚且行不通,在难以治理的九夷就更难实行了,所以孔子或许并不是真想去九夷,只是担心主张行不通,一时激动才说的。 B、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但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教化裸国人穿衣服,是为了证明孔子不能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九夷。 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寻得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表现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D、王守仁认为中原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夷地,致使夷风显得粗陋,但夷人质性纯朴,是可以教化的,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落后的蛮风。(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
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对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房,老画家拍拍身上的灰尘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画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木条来钉油画内框,后来和青年到干休所看房时,在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中找到了。 B、老画家和丁副师长是同乡、旧友,也是中学同学,恰好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养老。 C、“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这两个细节,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 D、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的毛巾围脖”,表明他不注重穿戴,生活俭朴,穿着打扮不赶潮流。(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而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小题大做、严酷苛刻的神态。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小说在写到青年看房这一情节时,对房屋的结构布局和室内设施进行了详尽的陈述和描写,旨在从侧面反映丁副师长是一个追求奢华的人。(3)、小说写了哪两种“构思”?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4)、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深圳至珠海的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正式开通,为商务往来、旅游观光、家庭出游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丰富了大湾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这是当地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的一个缩影。
①何谓“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一般是指各类航空器在真高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进行各类飞行活动及其辐射产生的经济形态。其主要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板块,具体涵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呈现出产业链条强劲、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辐射效果明显等特点。其发展主要依托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进步为低空飞行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航空器和飞行控制系统。目前,国内低空飞行器行业在无人机及通用航空器的设计、研发与制造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众多企业纷纷涉足无人机制造、应用服务等领域,在适航审定、航线执飞、上线销售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无人机、飞行汽车为代表的“新通航”已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举措不断优化。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各省市也正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竞相发力建设“天空之城”。作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强劲赋能已渐露蓬勃之势,迎来了重大机遇期,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低空经济迎来风起之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超万亿市场规模逐渐显现,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机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接近1200亿元。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超5.7万家企业正在加快抢占“低空版图”,试图“乘风起飞”。从区域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呈现出各自的产业特征。其中深圳作为全球闻名的“无人机之都”,凭借着产业政策与资源上的优势,集聚了大量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飞行规模全国领先。
但也应看到,相较于高空飞行成熟的空域管理和商业运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引导低空经济乘势起飞,助力低空经济“飞”得更高、“飞”得更快,基础在于优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要充分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动能,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扩大低空空域开放,与此同时,要夯实低空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直升机停机坪等通航基础设施的同时,推动通信导航、气象装备、能源动力以及低空空域管控系统、无人机飞行信息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期待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空中的士”能加速走进大众生活,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出行选择,为经济增添增长的动力。
(摘编自孙新《低空经济乘势起飞,开拓“万亿规模”新蓝海》)
材料二:
今年春天,江苏省无锡市丁蜀机场“空中赏樱”专线在樱花盛开期日均起降超30架次,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春日美景的新视角。目前,低空应用场景仍在不断丰富,从“赏樱游”到“城市游”,更多特色低空旅游项目正在酝酿。此举为实现低空领域的市场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为高技术产品提供了试验场,为企业提供了市场,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向。②当前,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各类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为培育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拓展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多个城市启动专门计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实现场景与产品的“双向奔赴”,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供需联动是场景创新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出现供需不匹配。一方面,要从群众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出发,打造智慧化、便捷化、普惠化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重视并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拿发展低空经济来说,可聚焦“低空+观光旅游”,策划多样化的低空观光产品;聚焦“低空+城市治理”,更好赋能环境、交通、应急、安防等治理需求,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以场景育产业的文章。
开拓应用场景,不仅要挖掘现实需求,还要突出创新思维,探索更多“人无我有”的应用场景。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现实能力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形成自身特色。开发低空经济场景,可以与数字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场景结合起来,培育智慧城市、文旅发展、数字生活等领域的潜在场景,进行协同开发。这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数据共通、资源共享、发展共谋,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为新技术新产品寻找更多应用场景,正成为各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现实选择。抓住机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推动场景资源向企业开放,定能促使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摘编自杨丽《用新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低空经济涵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是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其发展虽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B、以通用航空器、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行业近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蕴含着万亿级市场规模。 C、地方政府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力争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和特征。 D、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低空经济,也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以场景育产业的文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无人机之都”的深圳,到2030年,其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基本实现翻番。 B、优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作为引导低空经济乘势起飞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重视。 C、建设“天空之城”将便利消费者出行,而“空中的士”的运行增添了经济增长动力。 D、把低空经济场景和数字经济场景结合起来开发,必然能探索出独特的应用场景。(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的“重要因素”的一项是( )A、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技术进步的支撑。 B、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C、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巨大的市场潜力。 D、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高空飞行的加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中两处画横线内容的论证效果。(5)、材料二第一段无锡市丁蜀机场为实现低空领域的市场化提供的“范例”,体现了低空应用场景怎样的发展思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
10、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过后,时代会更好吗?2024年似乎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战争爆发,经济下行;个人丧失意义和目的,无所适从。面对时代困境,有的人为时代之困而担忧,有的人选择专注思考自己的人生。
那么,时代之困和自我之思是否同等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英雄?在中国古代, A 。刘劭《人物志》中写道:“英”是野草中精秀茂盛者,所以“英”代表聪明秀出的英才,指的是文韬;而“雄”指自然中善战的所有雄性动物,所以“雄”代表胆识过人的雄才,指的是武略。千年大变局中的盗火者严复,在一片颓废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这便是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三国豪杰,于群雄逐鹿的时代里,用战戟搅动风云,这就是雄才。如今,英雄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①2020年不畏劳苦的抗疫中的医护人员,②2023年重庆山火期间自发组织的救援队,③2024年拯救一整车人的钱云剑、蒋成磊等浙江“好汉”……④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⑤我们如果套用《人物志》里对英才和雄才的描述,⑥就很难判决哪些人是英才,⑦哪些人是雄才。他们在成为英雄之前,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称他们为英雄,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点, B 。英雄的内涵,经过时光的淬炼,已经从个人的才能、成就,转变为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英雄的形象和中国古代是很相似的。比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战斗英雄奥德修斯,他以机智和勇毅在各种困境中生存下来。他表现出来的智慧、胆识,都是中国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质。
但到了近现代后期,一些不太典型的英雄形象开始重新被挖掘,比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哲学家加缪称他就是真实世界里的你我他,似乎毫无意义,但一直在努力。人生在世,哪来那么多的英雄伟业,即使人生毫无成效,西西弗斯也在用自己的抗争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在哲学家的重新诠释之下,西西弗斯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英雄。从被仰望者到普罗大众,再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外历史文化里,英雄的内涵,在不断丰满。
(1)、第一段划线句中将严复比喻为“盗火者”,其效果如何?“颓废的土壤”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2)、下列句子中的“丰满”与文中加点的“丰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状态显得如此丰满。 B、经过几年的写作,他的作品集逐渐丰满,每一页都充满了深情与哲思。 C、她的脸庞丰满,肌肤饱满有光泽,给人一种健康和活力的感觉。 D、这只天鹅的羽毛丰满,如同一件华丽的羽衣,优雅而高贵。(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大家在讨论某位历史人物是否是英雄。有人说:“这位历史人物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所以是英雄。”另一个人反驳说:“这位历史人物在个人生活中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不是英雄。”这一对话是否违反了同一律?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强则国强,《〈论语〉十二章》中“ , ”也强调青年应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2)、《春江花月夜》中,借人类的绵延与月之恒常相比,表达哲思的句子是:“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却默然无语的句子是:“ , ”。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晚悲怀
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① , 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② , 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①化用南朝梁·江淹《别斌》:“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②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借“多忧”“心伤”突出悲怀主题。 B、颔联词语极具表现力,“数分”以显叶渐变,“一瞬”以明短暂。 C、颈联前句于吟想中见柔情,后句于激奋中见劲节,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策励。 D、全诗以悲怀起兴,以自求振拔结束,中间两联对仗自然,语言清新洒落。(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士余世 , 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鲍叔A既进B管仲C以身下之D子孙E世禄F于齐G有封邑者H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友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不同。 B、死,为……而死,和《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中的“死”意思不同。 C、恶,厌恶,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恶其声而然也”这句话的“恶”用法不同。 D、进,推荐,和《论语十二章》中:“进,吾往也。”中的“进”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与管仲交往时,多次受骗却始终相信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会当上宰相。 B、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归台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C、齐国能够崛起,通过努力成为春秋一霸,离不开桓公的贤明和管仲的智谋。 D、文章通过叙述管鲍之交等事迹,活画了人物形象,叙议结合,强调了识才举贤的重要性。(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5)、孔子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体现了孔子对管仲政治才能的肯定。文中管仲有哪些施政之宝?请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凡·伊里奇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法院大厦里,当梅尔文斯基案审讯暂停时,法官和检察官都聚集在叶果罗维奇办公室里,谈论着闹得满城风雨的克拉索夫案件。费多尔情绪激动,认为此案不属本院审理范围;叶果罗维奇坚持相反意见;彼得一开始就没加入争论,始终不过问这事,而翻阅着刚送来的《公报》。
“诸位!”他说,“伊凡·伊里奇死了。”
“真的吗?”
“喏,您看吧!”他对费多尔说,同时把那份散发出油墨味的刚出版的公报递给他。
公报上印着一则带黑框的讣告:“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沉痛哀告亲友,先夫伊凡·伊里奇·高洛文法官于1882年2月4日逝世。兹订于礼拜五下午一时出殡。”
伊凡·伊里奇是在座几位先生的同事,大家都喜欢他。他病了几个礼拜,据说患的是不治之症。他生病以来职位还给他保留着,但大家早就推测过,他死后将由阿历克谢耶夫接替,而阿列克谢耶夫的位置则将由文尼科夫或施塔别尔接替。因此,一听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办公室里在座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一死对他们本人和亲友在职位调动和升迁上会有什么影响。
“这下子我很可能弄到施塔别尔或文尼科夫的位置,”费多尔想。“这个位置早就说好给我了,而这样一提升,我就可以在车马费之外每年净增加八百卢布收入。”
“这下子我可以申请把内弟从卡卢加调来,”彼得想。“妻子一定会很高兴的。如今她可不能再说我不关心她家的人了。”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使每个人不由得推测,人事上会因此发生什么更动,同时照例使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
“嘿,他死了,可我没有死,”人人都这样想,或者有这样的感觉。伊凡·伊里奇的知交,他的所谓朋友,都同时不由自主地想:这下子他们得遵循习俗,参加丧礼,慰问遗孀了。
费多尔和彼得是伊凡·伊里奇最知己的朋友。彼得跟伊凡·伊里奇在法学院同过学,自认为受过伊凡·伊里奇的恩惠。午饭时,彼得把伊凡·伊里奇的死讯告诉了妻子,同时讲了争取把内弟调到本区的想法。饭后他不休息,就穿上礼服,乘车到伊凡·伊里奇家去。
伊凡·伊里奇家门口停着一辆自备轿车和两辆出租马车。在前厅衣帽架旁的墙上,靠着带穗子和擦得闪闪发亮的金银饰带的棺盖。
彼得的同事施瓦尔茨从楼上下来,一看见他进门,就站住向他使了个眼色。施瓦尔茨脸上留着英国式络腮胡子,瘦长的身体穿着礼服,照例表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派,但这同他天生的顽皮性格不协调,因此显得很滑稽。彼得心里有这样的感觉。
彼得慢吞吞地跟着上楼。施瓦尔茨在楼梯顶上站住,没有下来。彼得懂得施瓦尔茨的用意:他想跟他约定,今晚到什么地方去打桥牌。太太们上楼向孀妇屋里走去;施瓦尔茨却一本正经地抿着厚嘴唇,眼睛里露出戏谑的神气,挤挤眉向彼得示意,死人在右边房间。
彼得进去时照例有点困惑,不知做什么好。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逢到这种场合,画十字总是不会错的。至于要不要同时鞠躬,他可没有把握,因此选择了折衷办法:他走进屋里,动手画十字,同时微微点头,好像在鞠躬。后来,他觉得十字已画得够了,就停下来打量死人。
死人躺在那里,也像一般死人那样,显得特别沉重,僵硬的四肢陷在棺材衬垫里,脑袋高高地靠在枕头上,蜡黄的前额高高隆起,半秃的两鬓凹进去,高耸的鼻子仿佛压迫着上唇。同彼得上次看见他时相比,他的模样大变了,身体更瘦了,但他的脸也像一般死人那样,比生前好看,显得端庄。脸上的神态似乎表示,他已尽了责任,而且尽得很周到。此外,那神态还在责备活人或者提醒他们什么事。彼得却觉得没有什么事需要提醒他,至少没有事跟他有关系。他心里有点不快,就又匆匆画了个十字——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十字画得太快,未免有点失礼——转身往门口走去。
施瓦尔茨宽宽地叉开两腿站在穿堂里等他,双手在背后玩弄着大礼帽。彼得瞧了瞧服饰雅致、模样顽皮可笑的施瓦尔茨,顿时精神振作起来。他知道施瓦尔茨性格开朗,不会受这里哀伤气氛的影响。他那副神气仿佛表示:伊凡·伊里奇的丧事绝没有理由破坏他们的例会,也就是说不能妨碍他们今天晚上就拆开一副新牌,在仆人点亮的四支新蜡烛照耀下打牌。他就把这个想法低声告诉从旁边走过的彼得,并建议今晚到费多尔家打牌。
普拉斯柯菲雅同几位太太从内室出来了。她个儿矮胖,尽管她千方百计要自己消瘦,可是肩膀以下的部分却一个劲儿向横里发展。她穿一身黑衣,头上包一块花边头巾,眉毛像站在棺材旁那个女人一样弯得出奇。“什么事都是我自己料理。”她对彼得说,“要是说我悲伤得不能做事,那未免有点做作。相反,现在只有为他的后事多操点心,我才感到安慰……至少可以排遣点悲伤。”她掏出手绢又要哭,但突然勉强忍住,打起精神,镇静地说:“最后几天他真是难受。”
“三天三夜极度的痛苦,然后死去。这种情况也可能随时落到我的头上,”彼得想,刹那间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他自己也不知怎的,一种常有的想法很快就使他镇静下来:“这种事只有伊凡·伊里奇会碰上,我可决不会碰上。这种事不应该也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他想到这些,心情忧郁,但施瓦尔茨分明向他做过暗示,他不该有这种心情。彼得思考了一下,镇静下来,详细询问伊凡·伊里奇临终前的情况,仿佛这种事故只会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可决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
在闻过神香、尸体和石碳酸的臭味以后,彼得特别爽快地吸了一大口新鲜空气。
“上哪儿,老爷?”马车夫问。
“不晚。还可以到费多尔家去一下。”
彼得就去了。果然,他到的时候,第一局牌刚结束,因此他就顺当地成了第五名赌客。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草婴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伊凡·伊里奇生病以来,工作的职位还给他保留着。伊凡·伊里奇死了,同事们虽然喜欢他,却首先想到了职位变动的问题。 B、认识伊凡·伊里奇的人,通过想象死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来宽慰自己。运用心理描写,体现人们对死亡的回避。 C、施瓦尔茨穿着“表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气派”,但却在丧礼上约彼得晚上一起打桥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他十分讨厌死者伊凡·伊里奇。 D、彼得是伊凡·伊里奇最知己的朋友,但从“遵循习俗”可以看出,他参加丧礼,慰问遗孀,画十字表示哀悼,只是按部就班的行动。(2)、关于文中伊凡·伊里奇的丧礼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凡·伊里奇死亡的神态,让彼得觉得在责备或提醒活人,彼得因此心生不快。 B、施瓦尔茨服饰雅致和模样的顽皮可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显得滑稽。 C、彼得在丧礼中感到毛骨悚然和忧郁,是因为他想到伊凡·伊里奇的死。 D、彼得并未在丧礼上答应施瓦尔茨打牌的邀请,却在事后用行动表达了他赞同的立场。(3)、参加丧礼的过程,彼得的心绪被伊凡牵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所思所感。(4)、传统小说依靠矛盾和别出心裁的结构来推进情节,但作家李栩云从托尔斯泰那里得到的写作启示是“简单明了的结构完全可行”。请据此分析本文的情节安排特点和效果。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反英雄缺乏传统的英雄品格。所谓传统的英雄品格,是指从中世纪、17世纪以来的世俗英雄的品格,例如,英气勃勃、执著追求真理的热情,超人的智慧和才能,坚强的生活意志,战胜困难的非凡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急公好义的品德等等。20世纪初以来,现代主义思潮中的非道德化倾向改变了作家的社会观和文学观。随着小说主题的非道德化,流氓恶棍和英雄人物一同逐渐退出了作品,道德冲突的传统形式变得模糊不清。英雄是社会的产物,面临着精神危机和心理困境的现代西方难有一个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因而社会的典范难以确立,文学作品只能塑造接近普通人、反传统英雄品格的“反英雄”。
其次,反英雄的自我都是不稳定的、处于分裂状态的。现代派作家认为,现代人面临着异化的困境,人们无法把握自我。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每个人都处在本能的要求与现实原则的约束的冲突之中。这些就是现代小说的人物缺乏一个明确的、稳定的统一自我的根本原因。
再次,反英雄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往往充当受难者、牺牲品。他们的困境包含外在的和内在的,或者说社会的和心理的两方面。从外在社会方面来说,非英雄或反英雄与周围的环境是不协调的,甚至是对抗的。他们遭受外在力量的压迫和敌视,处于受苦的境遇之中。反英雄较为明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对立状态,并且力图摆脱困境,争取自身的自由。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英雄同环境的冲突使他们的内心生活充满焦虑、不安和痛苦,特别是当他们几经挣扎无法摆脱困境时,就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不管他们对自身的境遇有无明确的认识,实际上他们往往都充当了非理性世界的受难者或牺牲品。
(摘编自赖干坚《反英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角色》)
材料二:
海明威式英雄是西方文学中英雄谱系中的别样族类。他们不同于古希腊英雄对于无法逃避的命运的畏惧,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式的英雄在思索中延宕了行动的能力,他们生来不会多思想,从不去追究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们只凭着本能和直觉同残酷的现实抗衡。海明威式英雄不同于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在“英雄死了”的现代文明的暮霭中,仍然坚守着英雄神话的塑造与英雄角色的承诺。他们倍感科技神话、理性秩序、乌托邦神话破灭的怆痛,于是选择了逃避,走向斗牛场、拳击场,森林里、雪原中和海洋上,走向现代文明难以波及的边缘,以行动与自然、死亡相抗争,展现了人类的生存意志与崇高的英雄形象。然而他们以生命换取荣誉,以死亡拯救理性的悲剧性努力,最终无法完全走出现代性中人性所具有的苍凉、困惑与无奈。
海明威式英雄首先给人以崇高的悲壮之美。他们在与强大的敌人、自然力的殊死搏斗中体现了这种巨人般的力量:曼努埃尔与公牛搏斗,展现了压倒公牛的气势;圣地亚哥征服鲨鱼与大海,展现了英雄气概。这无不表明,为人的尊严而战的信念足以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力量。他们所具有超人的力量未必能带来具体的胜利,但定能让人感到自由意志的凯旋。曼努埃尔与公牛一起倒下的同时,场上升腾起了人的尊严;圣地亚哥的风帆和马林鱼骨架,象征着他对意志的锤炼和收获。海明威式英雄的胜利,不是物质表象上的得失,而是精神领域的升华。透过海明威式英雄的伟大心灵,我们体会到崇高的另类美学意义。
与其他悲剧英雄相比,海明威式英雄有一种极力淡化死亡威力的倾向。他们对死亡的蔑视和超然风度扫荡了传统的崇高美所必然带有的痛楚感、恐惧感以及失落感。具体而言,他们以平常的心态挑战死亡,以平静的态度对待失败,以优雅的姿态与死亡共舞,也因而赋予了死亡一种特有的美丽。从美的关系而论,这是在产生崇高的严重对立与激烈冲突中,交织进的一种和谐。海明威通过威尔逊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超然态度:“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样,反正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再死。”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感受到在死亡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这种反叛的乐观主义,是对于死亡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也正是海明威式英雄的精神内核。
海明威是异化世界中英雄神话的守望者。尤其是在远离战争、英雄气质匮乏的时代,其对海明威式英雄的塑造呼唤英雄的归来,具有一种崇高与悲壮的色彩。海明威式英雄是力量型的英雄,尽管他们少言寡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器官的退化和功能的丧失,他们同样具有思想和行动上的伟力。海明威式英雄是明显带有尼采式超人气质的英雄,他们以英勇进击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意志对抗强权,捍卫自我的尊严。海明威式英雄浸润了海明威对人类生存意志与生命哲学的毕生思考和全部感情,展现出极富激发力和引导性的一种生命模式。海明威式英雄是以信念和勇气在生命领域中创造奇迹的文学形象,从更高的意识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人性魅力之谜的底蕴。
(摘编自张岩《英雄·异化·文学: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母题及其流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缺乏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典范难以确立,是反英雄形象诞生的原因之一。 B、大家处于本能要求与现实原则约束的冲突中,是现代小说人物缺乏稳定统一自我的根本原因。 C、反英雄较为明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对立状态,力图摆脱困境,但始终无法实现。 D、海明威式英雄的胜利并不体现在物质的得失,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体现了崇高的悲壮之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题的非道德化,道德冲突的传统形式变得模糊不清,是反英雄形象诞生的文学背景。 B、无论反英雄角色是否认清自身境遇,他们都充当了非理性世界的受难者或牺牲品。 C、海明威式英雄直面现代文明的暮霭,摆脱了生命的困境,展现了崇高形象。 D、在死亡的控制下反抗死亡,是对死亡的超越,也是海明威式英雄的精神内核之一。(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反英雄形象特征的一项是( )A、《复活》中心存善念的聂赫留朵夫 B、《大卫·科波菲尔》中努力成长的科波菲尔 C、《哈姆莱特》中决意复仇的哈姆莱特 D、《变形记》中化身甲虫的格里高尔(4)、材料二第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与材料一“反英雄”形象的不同之处。 -
17、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劳动是辛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是充满收获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是富有情趣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班级将组织以“劳动”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 ① 。
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最早最深刻。他认为,凡担任领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只看书面报告。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② 。1930年5月,毛泽东花了10多天时间做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 ③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论断,并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坚持亲身到实践中去调查了解清楚情况,然后再下结论、作决断。经济特区创办后备受争议,邓小平说:“我要来看一看。”1984年初,他先来到深圳,深入商业区、工厂、蛇口工业区、渔民村等了解情况。他以自己亲自调研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作出给予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的结论,推动进一步搞好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
(1)、下列选项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里是交通要道。 B、我没向他要东西。 C、他要学习。 D、天要下雨了。(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三月的草,是有灵性的。三月的柔软,先是从土地开始的。三月,随手抓起一把土,是松软的,有一种近乎体温的暖。春风暖暖地一吹,春雨细细地飘落后,草儿便有了回应。起初,它们是小心翼翼的,探头探脑,仿佛是和人们捉迷藏一般,它们躲在枯草根下,躲在墙角,躲在石缝间。可仔细地观察,还是能发现那些柔弱的星星点点。“____”,是初春里草的神韵。春草是不需要任何搅扰的,它们毫不张扬,安静地蓄积力量,等待着一夜间的绿遍山野。
三月的草,裹挟着生命的力量。在乡村,草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布景。草绿了,鸟儿也就来了,叽叽喳喳的,一个个珠圆玉润。这时,水清了,亮了,流动了,欢快了,像珍珠落在玉盘里似的。在乡村,草的一丁点儿绿都逃不过牛羊们的眼睛。此时,吃了一冬干草料的牛羊们眼里柔柔的,它们都分明嗅到了青草的气息,听到了草儿们的呼唤。草是不惧怕牛羊的,我甚至相信,在千万年的对视中,牛羊们早已和草儿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是生与死的对立,而是彼此对生命的敬畏。
(1)、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草色遥看近却无 B、草色人心相与闲 C、嫩绿柔香远更浓 D、浅草才能没马蹄(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俗羁绊,返归自然的理想。(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 , ”两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5)、张老师在课上用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提醒同学们最近天气冷热不定,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保养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