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4 辨析并修改病句专项练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2 正确理解运用实词、虚词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1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5 体察语境文脉,语言表达连贯(含句子补写)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0 立足形神兼品,全解形象分析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5 增强采分点意识,译准文言翻译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 培养逻辑思维,解码观点评价与推断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7 品悟情境设置,研读看法措施与实际应用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 强化检索意识,速解信息理解与分析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42 揣摩语言规律,分析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
1、文言文阅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过秦论·上》)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选自《过秦论·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B、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C、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D、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庶民相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的称谓。 C、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名义上服从王室政令,忠于王室。 D、社稷,“社”,谷神,“稷”,土神。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借指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写了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在消灭了各国诸侯之后,继续扩大版图,靠武力征伐创建了史无前例的秦帝国。 B、文段一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文段二写了秦始皇、二世、子婴都没有对自己的残酷暴虐的统治进行反思,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覆灭。 D、文段二中,作者将秦王朝与上古先王进行了对比,指出秦早亡,而先王却能使天下大治,原因是治国法令不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
2、文言文阅读
(一)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 , 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天汉二年,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选自《汉书·李陵传》)
(二)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注] ,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在桓公与鲁庄公订立盟约时,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B、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C、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D、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之风,李广的风范。李广曾多次抗击匈奴,保卫国家,被称作“飞将军”。 B、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我国古代中原人对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用称呼。 C、戟,古代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兼备直刺、旁击,横钩的作用。 D、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大夫之死称为“卒”,士之死称为“不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诏前往与匈奴作战,先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察看地形,后又率五千步兵前往浚稽山扎营迎敌。 B、李陵作战勇敢,虽受匈奴骑兵多次围攻,但他率领军队出击,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的军队陷入绝境,但他对生擒单于很有把握,于是黄昏后独自身穿便衣出营前去,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没有成功。 D、李陵在饯别苏武归国时,向其表明自己原想以曹沫之事为榜样,委身诈降,以此接近单于,孤身涉险,誓还汉恩的心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②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5)、李陵抗击匈奴失败的因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
3、文言文阅读。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上募能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元狩元年,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欣然以骞言为然。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 , 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文中元朔、元狩、元鼎均为汉武帝的年号。 B、郎,官职名,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文中“以郎应募”,就是以“郎”的身份接受召募。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郡,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天下三十六郡,郡下设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出使月氏须途经匈奴,张骞仍勇敢接受招募,率领一百多人出发,历经艰辛,最终只有他和甘父二人回到汉朝。 B、张骞坚毅守节,忠于汉朝。张骞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不忘故国,坚守汉使职责。 C、张骞忠勇机智,不辱使命。张骞久困匈奴,伺机而动,成功逃脱后并未返回中原,而是几经曲折找到月氏,完成了与月氏结盟的使命。 D、张骞富有远见,立功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献言献策,获得汉武帝的认可,二度出使西域的张骞分派副使联络西域各国,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道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②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5)、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的目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 ,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中郎将:秦置中郎,至东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西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品秩为“比两千石”,属九卿之一光禄勋管辖。 D、舍人:古代官职名,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文言文阅读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⑤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助词,无义。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退默:引退隐居。⑤冯夷:河伯。⑥九关:九重天门。⑦中浦:水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汇确的一项是(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鬼/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兮/高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记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义同史册。 C、国:古代公、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对人的尊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②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5)、从这篇赋来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 -
6、文言文阅读。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5)、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
7、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官阶之一,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 C、《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楚辞》的代表作。 D、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怀王在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写了《怀沙》赋。(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对内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B、《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作者生活的汉武帝时期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特殊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并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
9、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 B、③④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⑤⑥⑦ -
10、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其后楚日以削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④身客死于秦
⑤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故内惑于郑袖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邪曲之害公也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D、①⑦⑧//②③⑥//④//⑤ -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②谗谄之蔽明也
③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④蝉蜕于浊秽
⑤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⑥亡国破家相随属
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⑨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A、①④⑨/②/③⑧/⑤⑥/⑦ B、①④⑦/②⑤/③⑧/⑥/⑨ C、①④⑦/②/③⑧/⑤⑥/⑨ D、①④/②/③⑧/⑤⑥/⑦⑨ -
13、与“泥而不滓”中“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昭王与楚婚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复释去张仪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邪曲之害公也 遂取楚之汉中地 D、外欺于张仪 大破楚师于丹、淅
-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事其君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以剌世事 ④以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 ,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B、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C、形容枯槁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B、秦,虎狼之国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C、故内惑于郑袖 明于治乱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率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
C、人穷则反本 穷:处境艰难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屈原既绌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被发行吟泽畔
-
2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