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3+2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1、根据解释写出对应成语(1)、——憎:恨,厌恶。爱和恨的界限十分清楚,态度十分鲜明。(2)、——安然:平安。恙:疾病。形容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害。(3)、——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办坏了。(4)、——跋:在山上行走。涉:从水上经过。渡。翻越山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5)、——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厌倦,比喻非常喜欢。
-
2、理解性默写。(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两语句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三句):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 , ”(两句)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5)、《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
3、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1)、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2)、下列对联分別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 ②辛弃疾 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 ②范仲淹 ③辛弃疾 ④李煜(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4)、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浩荡江水起笔,“浪淘尽”一句,则把眼前的江水与历史人物巧妙联系起来,引出怀古之意。 B、上阕描绘江水腾涌的壮阔景象,让词人不禁赞叹这大好河山,更引起他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的向往。 C、下阕描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写“小乔初嫁了”是为了表现周瑜生活幸福,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幸。 D、“故国”三句,词人以自嘲的口吻叹惋自己与周瑜相比,光阴虚掷,抒发被贬谪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5、下列对《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大江东去”出语不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并且同样不事雕琢,脱口而出,显示豪放派词章的本色。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既是实写眼前景色,又是摹写古战场境况;“卷起千堆雪”,形象如画,力夺千钧。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赞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叙述中融入抒情。 D、全词选景择事,遣词造句固然很豪放,但结尾却透露出消极色彩。“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全然没有豪放不羁的气魄。
-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7、默写。(1)、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两句。(3)、《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 。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 , 。
-
8、默写。(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
9、从下面这则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将材料概括成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不超过50字。
听到乐刘会的呼救声,救援人员闻讯赶到此时乐刘会压在废墟中已近70个小时,援救过程中她断断续续告诉记者:
“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我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
“我听到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
“没有(你们的)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
“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
“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
在废墟中,她告诉其他被埋的同事:“一定要坚持,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正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她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5月15日下午4点,被埋72个小时后,乐刘会终于获救当躺在担架上的乐刘会看到妈妈时,她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
论点:(不超过10个字)
论据:(50字以内)
-
10、下列加横线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
11、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速)颜色故(旧.老)击节碎(节拍)低眉信手(随便) B、耳暂明(忽然,一下子)欲语迟(迟疑)添酒回灯(拿回灯)惨将别(悲惨) C、声声思(深长的情思)漂沦憔悴(流落)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歌以赠之(作歌) D、却坐(退回)轻拢(顺手下拨)整顿衣裳(整理)恬然自安(宁静安适的样子)
-
1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zhě) 六幺(yāo) 慢捻(niǎn) 霹(pī)雳 B、贾(jiǎ)人 荻花(dí) 钿头(diàn) 青冥(mín) C、天姥(mǔ) 剡(shàn)溪 訇然(hōnɡ) 渌水(lǜ) D、憔(qiáo)悴 猿啸(xiào) 潦倒(liáo) 浊酒(zhuó)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把王维与李白、杜甫一比,就马上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
李白、杜甫是“大”的,王维显然是“小”的。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①____。承担的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的身上,直至使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此时他们发出的,就是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而王维则一直在推卸,他连自己个人的一些生活挫折都难以承受,都要想方设法地躲避,直至最后躲到空门——当然,他也没有力量承受真正的空门的清苦,他只是一个在家的居士;正如他无法真正过一个清苦隐士的生活,而要亦官亦隐——家也要,官也要,禅也要,隐也要,在追求精神的同时,物质的一切也不愿放弃。
李白一生求“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是躁动的,一刻不闲的,永远生活在别处的。杜甫②____,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要进入圈子,得入魏阙,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乃是他对自己终当能入台阁的信心。李杜二人,无论是“出”还是“入”,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
而王维则追求一个“归”字,这在盛唐,实在是较为少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日归于渊,牛羊归栏,③____,雉雊蚕眠,田夫荷锄归……句句写归,写自己受此感染,而欲归隐。实际上,王维的心中,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他要有一“宿”处安顿自己。
(摘编自鲍鹏山《王维:艺术囚徒》)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2)、请各以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上文第二、三、四段的主要意思。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3)、杜甫在《登高》中用“ , ”。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4)、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5)、杜甫《登高》中“”一句,描绘了长江边上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一句,则写出了长江奔涌向前之势。(6)、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
-
15、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领起全篇。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视线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动静结合中寓动于静,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水墨画,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B、颔联紧承首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用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怀。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2)、前人评价此诗尾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悲凉之意”。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
17、默写。(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的语句是: ,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报国之情不死的三句: , , ?
-
1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
19、“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词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惨痛后果,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
20、下列对《永遇乐》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