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5 写作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3 图文转换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2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1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0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9 正确适用标点符号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8 辨析并修改病句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7 正确适用词语(包括熟语)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6 文段组合型语用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
③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一览无余。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 ② 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B、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诸侯以割地换取安稳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会使秦的侵犯更加厉害,其原因是“ , ”。(2)、学校组织登山春游活动,你登上山后,看到漓江像一条丝带环绕桂林,山下群峰林立,会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3)、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 ”这句。(4)、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 ”。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明著名诗人。诗人曾隐居于吴淞青丘,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诗。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行踪,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 B、颔联炼字准确,“翻”“拂”表现出江村动物的生机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C、颈联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夫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车的纺丝声,令人想到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 D、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蛙鸣声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刘邦起兵于沛,项梁起兵于吴,田儋起兵于齐。韩广将兵北徇燕,燕地豪杰欲共立广为燕王。韩广乃自立为燕王。
(秦)二世数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不能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殉百姓,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莫之敢逆。”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冯去疾、李斯、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救之。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敇政教,官斗士,尊功臣。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此皆臣之罪也,臣当死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白《通鉴纪事本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关东A群盗B并起C秦D发兵E诛击F所G杀亡H甚众I然J犹K不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文中意为受刑罚,与《齐恒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意思相同。 B、莫之敢逆,即“莫敢逆之”,与《促织》中“不知何词”句式相同。 C、负,文中意为倚仗,与《谏逐客书》中“客何负于秦哉”的“负”意思不同。 D、幸,文中意为希望,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期,国家内部动荡不安,刘邦、项梁、田儋等人纷纷起兵反抗秦朝统治,韩广也在燕地称王。 B、为了爵位利禄,李斯建议秦二世对臣民加强督察责问,将权力集中到君王手中,这一建议恰好体现了李斯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为了迎合秦二世的心意。 C、冯去疾、李斯、冯劫劝谏秦二世减少对四方边防的戍守和转运,结果招致秦二世不满,冯去疾、冯劫最终二人自杀。 D、李斯认为自己有功,并没有反叛之心,于是上书辩解,但赵高让狱吏毁弃了奏书,以致奏书没有被秦二世看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二世数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
②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
(5)、秦之所以能“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为天子,“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成为强国,李斯功不可没,请结合本文概括他在秦有哪些举措。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路返回
阿微木依萝
新娘子是从矮山来的,她那个地方就好比眼前这座高山的脚背,而现在她站到山的肩膀上来,已经是一处艰险的崖口,媒婆还要她继续往前走一走。
“我不走了。”新娘子流着眼泪说。汗水从她在山下画得齐齐整整的那张脸上淌下来。妆容早就花了,两只眼睛贴了假睫毛,一只哭掉了,一只勉强粘在眼皮上,画的眼线溶于泪水,眼皮周围都是黑的,脏兮兮的。
“你再往前走一走就好啦。”媒婆说,“我敢保证你会喜欢那个地方。当初你不是一眼就看中你的新郎官吗?再往前走一走,你肯定也会一眼看中他住的地方。”
“你不要再说了。难道我是瞎子看不见这是什么地方吗?你看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
新娘子摘掉剩下的一只眼睫毛,捏在手指尖:“你说的那个地方就让它见鬼去吧。”
“我已经通知了新郎官,他会到崖口亲自接你。”
“那正好。我当面告诉他。”
新娘子丢掉捏在手尖的假睫毛,擦一把脸上的汗水。
新郎官到崖口了。他没想到送亲队伍会集体昏昏欲睡,尤其他的新娘子,露着一张糟糕的脏脸。
他摇醒媒婆,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媒婆张着无辜的双眼,嘴里什么话也说不出。不过她伸手指了指新娘子。
“我来接亲。”新郎官说,他有点儿害羞。
“正好我有事要跟你谈一谈。”新娘子说道。
“我们先回家。”
“回家?不不不,我的家不在这里。”
“你在出嫁的路上,家当然在前面。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那是你家。”
“也是你家。”
“我连那儿的一口水都没喝过,那个地方的泥土一脚都没有踩过,那儿的天什么样子从来没见过。那儿不是我家。”
“只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到了。”
“我为什么要翻过这个崖口?我已经想清楚了,那不是我要去的地方。”
“你已经快走到那个地方了。”
“那又怎样?我还在路上,还没有走到那个地方,跨进那道门槛。”
“我听明白了,你要悔婚。”
“你看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新娘子毫不客气地说出心里话。她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都是痛苦的——痛苦的一整张脸。
“我以为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说。
“出门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新娘子说。
“你看我全身上下穿得新新的。”新郎官说。
“我也是。”新娘子说。
然后他们就不说话了,什么声音都没有从嘴巴里传出来。不过风声一直从他们那儿传出来,就仿佛他们两个的心里都有一个深深的峡谷,风在峡谷里面左跳右跳,跳得人一阵一阵心慌魄乱。
“你们走了很长的路……天不亮就出门了。”
“是呀,天不亮就出门。你看我的鞋子都要走坏了。我还以为你会雇一匹马来接我。”
“我是故意让你走路来的。”
“为什么?”
“你看到了,这些山,这些石头,这些路,如果新娘子能一直走到这个地方再翻过这个崖口,那她一定是下了决心要跟我走后面的路。”
“她要是不翻过这个崖口呢?”
“到了这个地步我也不瞒你了。在你之前已经有两个女子从这儿原路返回。她们和你一样,都快走到我住的地方,只需要翻过这个崖口就可以看到我住的地方,却不走了。”
“你要是雇一匹马,她们或许就走过去了。”
“不能。马不能代替人的双脚。马有马的路,人有人的路。”
“你请了很多人参加婚礼吗?”
“不,一个也没有。”
“噢?”
“如果有人真正愿意翻过崖口,我和她的婚礼才会真正开始。”
“这会儿天要黑了。”
“是呀,我看到了。”
“路要变成黑色的。我是说,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月亮。有月亮也躲在云层后面照不清路。天黑下来空气也会变冷。”
“你想让我留下来。”
“是这个意思。”
新娘子站起身,从崖口的风尖上站了起来。
“我要回去了。”她说。
“噢。”新郎官说。
新郎官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新娘子眼里的光在一点一点熄灭,在暗下来,因为天色暗下来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新郎官打破沉寂。
“是呀。”新娘子附和道。
然后他们沉默下来,像崖口上方被黑暗死死咬住的石头,沉默下来。
“喝杯酒再走,夜路风凉。”新郎官对新娘子说。
“好。”
新娘子接过酒瓶,喝了满满一口。“算是我向你赔罪的。”她说。
新郎官接回酒瓶,喝了满满一口。他什么都没说。
天擦黑了,最后一丝阳光在对面的山顶滑下去。空气果然冷了许多,接下来会更冷。来自矮山的新娘子从未体验过的高处的寒冷,将很快降临在她身上。
有星子从天空中冒出来。紧接着,堆积了好几个晚上厚厚的云层逐渐变薄,月亮出来了。黑了好几个晚上的天空亮起来,他们的心情瞬间有了改变。
“路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变成黑色,我能照着月亮回家。”新娘子说,她心情愉快。
“是啊!你回去的路上亮晶晶的,本来这儿黑了好久的天。两个人分开的路都是亮的,那说明我们应该分开。也许你翻过崖口走到那边,走到我家,天空说不定一直黑下去,月亮不会出来。”新郎官说。他的心情变得舒畅,仿佛看到一大片桐子树开花。
“是我做得不对,但这个崖口我不想走过去了。我习惯在矮山生活,那些路我闭着眼睛就能走。”新娘子说。
“我知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习惯的路上走。”新郎官说。
新郎官伸手到嘴边打了一声响亮的口哨,一匹马跑来了。
“骑着走吧。它很听话,会稳稳地将你送到山下。”
“我要怎么将它还给你?”
“留着吧,说不定你会骑着它再来找我——哈哈哈,我开玩笑呢!将它拴在山下岔路的最上边那条路上,那条路上的第一户人家是我的朋友,你就将马儿拴在门口那棵桃树上。”
新娘子骑马而去。她将重新跨越峡谷的河水,走到对面那片山林,回到她熟悉的路上。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新娘子决定不走了,是因为山路崎岖,使她痛苦不堪,动摇了继续前行的决心,此时她已作好悔婚的打算。 B、小说写新郎并没有雇马匹接新娘过崖口,是因为她对新娘翻过崖口有十足的信心,毕竟他这个新郎官是新娘“一眼就看中”的。 C、媒婆劝说新娘继续坚持,并告诉她即将到达“那个地方”,且新郎已到崖口迎接,但这一切并不能挽留新娘,媒婆也只能无可奈何。 D、新娘拒绝了新郎的挽留,作出返回矮山的决定,新郎虽然感到遗憾,但仍然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并为新娘准备了马匹。(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崖口”这一地域环境既指艰险的自然环境,也是横在男女主人公面前的一道关隘,具有独特的象征意蕴。 B、小说中有较多篇幅的人物对话,语言平实却能有力推动情节的发展,男女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也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新郎曾遭受婚姻的挫折,但他对爱情仍然充满着希望;而曾主动追寻幸福的新娘却在即将到达彼岸时选择放弃:在对比中突显了新娘的自私狭隘。 D、小说中有多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天色、风声等,这些描写既折射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又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耐人寻味,颇具哲学意蕴。(3)、小说中写了新郎新娘分别前喝酒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4)、“原路返回”的结局并不“美满”,但颇具美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 ,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 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大多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附加值”原本是经济学术语,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的新价值,如产品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情绪感受。随着社会发展,“附加值”渗入到了各个领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一种超越预期的体验,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增益。
对于“附加值”,有人认为应该讲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更稳定、持久;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前规划,主动追求更能激发潜能,保持动力。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一般都不会很大,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天气通称为秋雨。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的雨, Ⅰ 。很显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第二,秋雨通常与连阴雨天气相关,也就是说,秋雨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下好几天,所以古人常用(甲)来形容秋雨。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雨量不大,唐代诗人曾以(乙)形容秋雨的轻轻柔柔。还有(丙),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视觉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声音。不过,我国因为地域辽阔,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比如江苏、浙江等,秋雨不但不温柔,而且有时还会非常迅猛。如以(丁)来形容秋雨,可见当时降雨强度很大。 Ⅱ ?原来,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
为什么天气转凉,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呢?原来,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因此台风更易出现在这一时段。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处的“一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远远望去,哥俩长得一般高 B、他这一番话,让人内心别有一般滋味 C、一般来说,离赤道越近,气温越高,但也有例外 D、火车飞一般地向前驰去(2)、下列古诗词,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夜来秋雨如决堤 ②秋雨绵绵无绝期
③细响鸣林叶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甲
乙
丙
丁
A
④
③
①
②
B
②
③
④
①
C
④
②
③
①
D
②
④
③
①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文本最后一段可以像下文这样修改,语意基本不变,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台风在天气转凉后还会如此频繁出现的原因在于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
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就有一场台风,于是出现了“寒雨连江”的景象。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丰年行
陆 游
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①声。
稻陂正满绿针密,麦陇无际黄云平。
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涕泣伐桑柘。
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赛春社。
吏不到门人昼眠,老稚安乐如登仙。
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续放身丁钱②。
【注】①地碓:舂米的工具;②身丁钱:人口税,一般对男丁征收。宋庆元元年春正月,免除台、严、湖三州贫民一年的身丁钱;第二年春又免除临安府民三年的身丁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转晴,农人忙于劳作,家家户户都传来了舂米的声音。 B、雨后的稻田里蓄满了水,秧苗正绿;麦垄一片金黄,远远望去,绵延无际。 C、养蚕已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当前谷价极高,农人纷纷砍掉桑树,改种水稻。 D、本诗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在质朴平实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幅农家和乐的图景。(2)、本诗洋溢着喜悦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喜”体现在哪些方面?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华三洞
王士性
金华山高千丈,一名长山,又名北山。山巅双峦,曰金盆、曰玉壶。壶水分两派,下乎山之阳者,由山桥以达于溪。泻乎山之阴者由鹿田而入于洞盆水惟一派落而为赤松涧。山桥者,两崖峙百仞,上有石横跨之,溪流下注焉,故于诸涧为尤胜。山之右为赤松山,又右为知者寺。寺在芙蓉峰西畔,出城二十里乃至。西去则为三洞,东行乃望紫岩,岩东三里则赤松宫也。宫傍山,为黄初平①叱石处。宫长松茂竹,涧水如环流,宫东北两崖间,则小桃源在焉。水石相搏,时引出桃花数片,可觞也。返观羊石,色苍白,卧、立各异态。遂过小桥,西行三里,为东、西鹿田,俗称玉女驱鹿而耕处也。复五里为三洞,上朝真,中冰壶,下双龙。双龙外洞堪百榻,石壁上现仙桃霞衣,龙首左昂而尾右垂。内一穴如蟆颐,水淙淙从中出,即伏流。洞外旧有覆石,可仰卧小舟以入。入则见华盖垂衣,狻猊龟蛇,町者为田,方者为床,滴者为砚,击有声者为钟,矫如玉者为双龙。兹水捍石塞,未入也。登又一里,至中洞,窥黑穴无底,徒闻水声暴至。久之,乃有帘泉飞下三十余丈,盛以巨石,双石笋崭然壁立于前。复披莽三里,至上洞,大石如龟,横当其穴,穴中数石,如群仙俪立,内垂衣伸一足者为观者。此朝真②所由名也。洞列诸怪奇相,不类人世,道书亦以此为三十六洞天之一。时余游以甲戌九日,与同年章德卿俱也。东南行二百余里,至缙云,则有仙都之胜。
(选自《五岳游草》)
【注】①黄初平:流传于浙江省金华市一带的神话人物。据说他擅长炼丹和医术,一生以“治病救命、济贫扶弱”为己任。②朝真:朝见真人,“真人”指道教中品德高尚之人。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泻乎 A山之阴者 B由鹿田 C而入 D于洞 E盆 F水惟一派 G落 H而为赤松涧。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乎山之阳者”中“阳”是指玉壶峰的北面,古人常将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称为“阳”。 B、“诸涧为尤胜”的“胜”与“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的“胜”意思不同。 C、“不类人世”中的“类”与“有类橐驼者”(《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类”意思相同。 D、“甲戌”,“甲”属于天干,“戌”属于地支,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可以纪年、纪月。(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华山有金盆和玉壶两座山峰,其中从玉壶峰流下来的一股泉水经由山桥汇入小溪。 B、赤松山的左边是金华山,右边是赤松宫,出城以后再走二十里路,就可以到达赤松宫。 C、从赤松宫出发,先经过小桥,然后一路向西行走,再走八里路,就可以到达金华三洞。 D、作者在文末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同行之人,并称距此二百余里的缙云,风景也非常美丽。(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宫长松茂竹,涧水如环流,宫东北两崖间,则小桃源在焉。
②登又一里,至中洞,窥黑穴无底,徒闻水声暴至。
(5)、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朝真洞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中的镜子
田 鑫
我对镜子,总是心怀敬畏的。
但我却曾故意打碎过一面镜子。
过程是这样的,我正因为一件事情哭得很伤心时,一抬头就看见那面镜子里的另一个我也哭得很伤心,于是,我的伤心就被镜子复制,导致我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从伤心里走出来。
我攥起拳头,冲着镜子上站立的鹤头打过去,咔嚓,原本直立的鹤,随着镜子碎成了很多片。顾不上手的刺疼,我被眼前这些碎片吓坏了,打它之前我并没有考虑过后果,现在它破碎了,我害怕了。镜子像是报复,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
这是我们家当时唯一的一面镜子,是母亲的陪嫁。现在,它不完整了,这意味着我闯了祸,一顿教训是躲不过了。当天,父亲打完我,找来胶布,把面积比较大的碎片粘连在一起,那只完整的鹤的形象,荡然无存,一面因破损而丑陋的镜子就一直立在我的记忆里。本来清苦的生活,被镜子照出来的时候,更多了破败之感。
经此一事,我怀疑,这面被我打碎的镜子把我们家那点事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家的贫穷、无奈、伤悲以及偶尔的小喜悦,它都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人知道我们的底细,随时准备在我们要紧的时候揭开伤疤,如此看来,我打碎它是正确的。
幼时的我,喜欢躺在麦草垛上看天空,这给了我无穷的遐思空间,以至于我认为,我的文学创作起源于对天空的凝视。我当时就发现,天空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天空的平面和镜子一样,我想知道从天上看,我躺在草垛上是个啥样子,我就一直盯着它看,却发现这硕大的镜子里,根本没有我。我就在想,镜子里没有我的原因,肯定是天与地离得十万八千里。可不是吗,从地面到天空,孙悟空要用好几个筋斗云呢,哪面镜子能照到那么远呢?
天空这面镜子,太高太远太难以琢磨,我就在大地上寻找镜子。大地有根,大地之上的镜子就不会像天空这面镜子一样神秘莫测。不信你看,湖面这面大大的镜子上,随时等着为万物留下影像。湖面上老有鸟在徘徊,它们臭美地照镜子,跟我的妹妹一样,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套在身上,就站在镜子前比画大半天。
大地的镜子,大到看不到边际,小到一滴水,这大小不一的镜子,盯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它们好像担心一不留神就有人从它们的镜面里消失。甚至连天空都到大地上来照镜子,在安静的水面之上,硕大的白云变成了棉花,夜里,月亮还把自己复制到大地上。
曾看到过一种说法:明镜能避邪魅恶祟,凡人家宜悬年夜镜,可避邪魅。后来读书,也发现很多“文学中的镜子”。最厉害的镜子是《西游记》里的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可见其威力;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里有这么一句: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凡此种种可见,这明镜绝非简单之物,它能照见凡人的面容,也能识破恶人邪魅的伎俩。
在甘渭河一带,“明镜”也是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一面圆镜,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吉祥顺利。拿一面镜子照亮前路,我的奶奶就这样用过,镜子挂在毛驴头部,阳光照下来,远远看到反射形成的亮点,指引祖母抵达她此生生活得最久的地方。后来,迎亲的队伍从毛驴变成了汽车,中间有一段时间,拖拉机风光了好几年,我至今记着姐姐出嫁的时候,那台头部挂着镜子的拖拉机,发出来的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
在我们村,祖母把自己活成了最老的那一个,可是我总觉得二十多年来,她的模样没怎么变过。她端坐在炕上,套上顶针,让重孙子穿根针,就低头缝她的被子去了,老花镜都不用。祖母做女红的家什都放在她的嫁妆里,一个漆面很奇怪的木柜,中间镶嵌着一面缺了一角的镜子,一个油漆写上去的双喜字,只剩了一半。我见过很多次祖母从柜子里取东西的场景,却从来没见过她照镜子的样子。我问祖母:“你咋不照镜子?”她不看我,看了一眼柜子,说:“镜子有啥照的,我不照都知道自己有多老。”
我恍然大悟,祖母不照镜子不是怕老,是怕从镜子里看到年轻的自己,看到那个陪了她一辈子最后先她而去的祖父。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家中的镜子是“当时唯一的一面”,并且还是“母亲的陪嫁”,这使后文父亲教训“我”、粘连镜子等内容更具合理性。 B、文中写天空“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表现其明净澄澈;湖面这“大大的镜子”“为万物留下影像”,表现其平静开阔。 C、祖母表示到老年后,自己不愿照镜子,因为这会让她追忆起往昔的经历和曾经的青春年华,并勾起她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 D、在甘渭河一带,女子出嫁时要用镜子照亮前路,此时的镜子既是新娘前行的指引,也暗含了亲人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福。(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运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打碎镜子后,“我”内心的恐惧。 B、作者在叙写天空这面镜子的时候,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展现了一个孩童对于天空的想象,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C、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臭美地照镜子”,既展现了鸟儿在湖面盘旋的画面,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写拖拉机发出“洋洋得意”的突突声,柴油的尾气“让人着迷”,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3)、作者在文中写“文学中的镜子”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作者为什么会对镜子“心怀敬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课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闲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强调“文”有韵,而萧绎所说的“文”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他强调“文”之抒情和语言的形式美。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课、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D、“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表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4)、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文学
自觉
①
(自觉的开始)
南朝时期地位
文笔之分强调
文学文体辨析
始于《汉书艺文志》
③举例论证
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
《典论论文》分四科更自觉
《文赋》分十类文体
《文心雕龙》《文选》更系统
审美特性追求(②)
语言形式美的追求
艺术特征的追求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材料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人间世》)
材料三: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致辞)
材料四: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用”,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四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立意,也可用其中任意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仅躯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指挥, ① 。A调控内脏活动的神经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意识不能支配它们,可以“自作主张”,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C以心脏为例,我们不能凭借意识发出指令让心跳变快或变慢,D因此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跳就变快了。这是因为 ② , 交感神经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加快,收缩力加强。各种内脏活动通常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可以随环境变化,当强则强、当弱则弱。
神经系统的指挥和调控可以使身体做出各种反应。但如果仅仅这样,人体就只是一部精巧的机器,毫无灵动可言。人类与低等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不凭借外界刺激和感觉,依靠大脑的思维而发生反应,比如到达一个十字路口,到底是向左转、向右转,还是继续前行,这是大脑在思考决定, ③ 。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标点不计)。(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A、B、C、D四处中有两处存在语病,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质朴与文饰应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否则“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几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大学之道》中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应该“”。(4)、《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
16、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暮春
王禹偁①
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啭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樽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①王禹偁: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调。②梁冠: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本诗描写晚春景物,既有惜春之意,又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B、赏花、磨剑、喝酒等一系列动作,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 C、作者着一“老”字,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对比青年时代,感叹青春易逝。 D、作者借景抒情,抓住了景物跟独特感受的契合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2)、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圣臣是江南大学中文系声名赫赫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岁五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文化大革命”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破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陶淘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圣臣教授自谦为“无用之材”,对《庄子》诸熟于心,颇有研究心得,为人也颇有庄子之风。 B、贺教授积极乐观,虽然身患肝癌,但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最终完成心愿。 C、贺先生虽然在生活中对陶淘很刻薄,训斥他遇事慌乱;但在学术研究上赏识尊重他,选他做了关门弟子。 D、贺先生在文革中遭到批斗时,一点沮丧之色都没有,从容镇定,体现了他的坚韧不屈。(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提及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既增添了文化意蕴,也有助于塑造贺先生的人物形象。 B、小说综合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的同时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细腻传神地刻画贺先生,人物形象丰富鲜明。 C、小说的伏笔照应十分自然,如前文写到贺先生除会做菜外还“稍懂医道”,知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后文他用艾灸救醒陶淘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不显突兀。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别具匠心,把主人公置于各种危机困境中进行刻画,以突出其性格特点并揭示小说的主题。(3)、陶淘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就能实现中国梦。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4)、材料二运用那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民族精神的大问题。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呢?班级将召开班会,就“坚定文化自信”展开讨论,请你自选角度,拟定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