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3+2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
2、读准字音。
撂下
山坳
讷讷
忸怩
讪讪
磕磕绊绊
踌躇
执拗
-
3、文言文阅读
帝【注】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
三年,帝以义武节度使王都将入朝,欲辟毬场。张宪曰:“比以行宫阙廷为毯场,前年陛下即位于此,其坛不可毁,请辟毯场于宫西。”数日未成,帝命毁即位坛。宪谓郭崇韬曰:“此坛,主上所以礼上帝,始受命之地也,若之何毁之!”崇韬从容言于帝,帝立命两虞候毁之。宪私于崇韬曰:“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
夏六月,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金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傥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注】帝: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B、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C、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 D、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也称优伶,优人,古称演戏的人为伶。伶人可为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B、闾阎:里巷的门,此处泛指民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闾阎”的含义与此处相同。 C、毯场,即球场。毯,即“球”,古代一种习武用的皮球。革制,中间以毛填实,足踢或杖击为戏。 D、宫苑使:官职名,一为武臣迁转之阶,无实职;一为掌皇宫内苑之事的实职官。此处当为后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自幼喜好音律,甚至不顾天子之尊,亲施粉墨,与伶人同台演戏,并且他还有一个“李天下”的艺名。 B、庄宗时,伶人权势熏天,朝臣备受压迫,有的即使被侮,也不敢出一言;有的选择委曲求全,依附伶人。 C、庄宗想毁掉即位时修筑的神坛,来修建毬场。对此,张宪认为,神坛是庄宗承受天命的地方,毁掉不祥。 D、郭崇韬认为,庄宗居住在华丽舒适的台馆之中,仍觉得酷热难耐,是因为庄宗忘记了曾经的艰难困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
②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
(5)、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兴亡之由,认为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请结合选文,说明欧阳修这样说的依据。 -
4、文言文阅读。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 , 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 D、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本义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一般指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所设,初置时主管军事,后来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权力甚大。 C、辛未,为干支之一,可纪日亦可纪年,此处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均为干支纪日。 D、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苏武传》中苏武出使时就有斥候同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李克用病重后,命令弟弟李克宁及诸重臣拥立李存勖为继承人,托付他们全力辅助。而李存勖终究走出悲痛,袭位为王。 C、李存勖继位后,回到晋阳,休整军队,而后对后梁发起突袭,敌军对此没有防备,晋军乘势进军,敌人溃不成军。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5、文言文阅读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欧阳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少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牛、羊各一头叫少牢。太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6、文言文阅读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B、“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 C、“居乡闾,出入不乘马”,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D、“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中“亲戚”指“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上到朝廷国家大事,下到日常谋生手段都可以入诗,从他的诗歌中,后人也能看到他的性格。 B、苏序对待官员极尽恭敬,对待乡野村夫也是如此,不仅外表恭敬,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C、苏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最终苏涣的学有所成,这也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退隐不求名利,因为儿子苏涣为官才被授予官职。而乡人大多知道他的善行,认为古代的隐居君子也比不上他。(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
②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5)、两段选文中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有何不同?(每条不超过15个字) -
7、文言文阅读。
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注],霸诸侯,攘夷狄 , 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 , 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吾观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威公,即齐桓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B、薨,古代称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有时也用来称呼皇妃及帝王子女之死。 C、弹冠,本义指拂去帽子上的灰尘,如“新沐者必弹冠”,也指将要做官或做官。 D、不肖,文中指不才、不贤,与“臣等不肖”中的“不肖”语义相同,均为谦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所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齐桓公死后国家混乱与晋文公死后国家稳定进行对比,意在突出培养选拔贤臣的重要性。 C、文章借萧何将死之时向刘邦举荐曹参来代替自己担任相国的例子,论证了举贤任能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D、本文是一篇史论,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审视,层层深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②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请简要分析苏洵评价管仲“可谓不知本者”的原因。 -
8、文言文阅读
【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
【乙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 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 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 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9、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项是(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赵尝五战于秦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4)、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逢何必曾相识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2)、与“必能致位卿相”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与“杨素为不诚矣”的“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至诚高节,堙没无闻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与“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5)、与“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6)、与“素负贵恃才”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乎文学史上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会涉及方言的运用。那么,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主要功用呢?
第一,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载体。在欧美文学史上,英国在9世纪时就出现了方言诗。接着到14至16世纪,骑士传奇故事和戏剧盛行,部分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方言。如“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使用了伦敦方言,使得书中的语言生动幽默,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生动画面。著名诗人彭斯从地方生活和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运用苏格兰方言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歌谣,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观中国文学,也不乏将地方方言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大家。如老舍,他于1925年在伦敦写的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几乎就是20世纪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语教本,直至今天,那些纯粹的京腔韵致,依然会从许多老北京人的嘴里不经意地飘出来。老舍在创作上强调保持口语化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用文字的构筑展现了北京世俗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全景,表现了纯粹的“京味”和北京的精神文化意蕴。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应该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它进行解释的时候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而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地域方言承载的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对社会、文化、人生的经验和感受,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方言中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通过方言可以了解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方言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就能发现,一般上层社会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不讲方言的。讲方言则说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虽然这一传统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但作家们常常利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着的这一印象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例如,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方言使用者吉姆和哈克都是没有或者受过极少教育的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方言也是被虚伪的恶棍使用。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用方言塑造了一批社会地位低下的人,Morel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上层社会的人物主要使用的还是标准语言。
同样,方言的运用也可以表示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另一方面,它也与标准语形成了对比,能在交际成员之间形成障碍。如家庭成员之间使用方言,这点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例证。
第三, 方言是作品中“情感激发”的手段。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由说话人到听话人的接受过程,文学言语行为同样如此。成功的文学作品若要争取激发读者的情感,那就要争取得到读者在情感层面的共鸣。方言的使用能拉近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从这一点上来说,方言在争取读者情感方面无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婷婷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材料二:
闻一多说过:“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而观之,各种色料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这便正符那条艺术的金科玉泉‘变异中之一律’了。”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包含着地方色彩的地方生活经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怎样理解地方色彩呢?我们不妨把“地方色彩”理解为地方文化形式,它包含地方的语言表达形式、特有的民俗、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审美形式等。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我们重点讨论“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这两个问题。
“地方语言”或者说方言是体现地方色彩最为直接的呈现形式。刘半农认为“方言”是文学创作中最感动人的一种语言。今天,纯粹的方言写作似乎有太大的局限,但优秀的作品不能没有地方语言的韵味和特点。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韵致,张炜小说中的胶东风情,贾平凹小说中的西北味道,都在证明着地方语言的审美力量。张炜曾对“语言”充满敬意地写道:“大概不仅仅是职业习惯,我总是急于寻找一种语言。语言对于我从来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人生之路上遭逢的万事万物之所以缄口沉默,主要是失去了语言。语言是凭证,是根据,是继续前行的资本。我所追求的语言是能够通行四方、源发于山脉和土壤的某种东西,它活泼如生命,坚硬如磐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它就撒落在野地上,潜隐在万物间。”这种与野地、山脉、泥土息息相关的语言,自然包含地方的文化经验和气息。这是富有生命力量和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我们强调文学语言地方特点的原因所在。
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是构成地方文化经验的重要文学内容。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形式包含着风景、仪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内容。地域的、不规范的民间文化,对于作家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包含的生动的、鲜活的地方文化经验往往给文学带来审美活力,并且启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应避免过分技术化和观念化的倾向,重视切实的地方生活经验和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把握生活的变化、文化的变化,才能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王光东《小说家要善于从“小地方”看到“大世界”》)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叟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意识地使用了伦敦方言,呈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作品语言生动幽默。 B、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运用了北京方言,其原汁原味的口语化方言使得该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成了北京的口语教本。 C、方言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方言了解这一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D、要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同样离不开“地方语言”和“地方风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了总一分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用。 B、许多文学作品会通过是否讲方言来表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C、小说《哦,香雪》中运用方言描述凤娇与伙伴们的对话,这表示她们之间关系的亲密。 D、方言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方言写作会使作品受到局限,须舍弃。(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方言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A、小说《你以为你是谁》中吴桂芬数落女儿说:“你吃多了糊米酒蒙了心了!”运用武汉方言,把妈妈怜爱、责备女儿的情状描摹得细致入微。 B、《丁跛公》中,丁跛公难敌众人的取笑,喊出:“龟儿子,我要毛脸了哇……”以四川方言“毛脸”形容发火、生气,形象生动,恰如其分。 C、民间小调《小阎王造反》歌曲中“吆咕咚咚”“哩哪”这些拟声词、俚词的加入增加了感情色彩,使歌曲的艺术风格有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D、在绍兴戏文里,官员秀才用官话,劳动群众用土话,鲁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警句或炼话,讥刺和滑稽,十之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的”。(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及效果。(5)、2018年最新版的沪教版语文课本将《打碗碗花》一文中的方言“外婆”一词全部换成了普通话“姥姥”,请结合材料内容对这一做法提三条反对的理由。 -
13、文言文阅读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自今以来,除谥法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伐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于骊邑,五万家于云阳,赋皆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 , 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明年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癸丑,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禄”,士死叫“卒”,庶人死叫“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兼并六国后,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诸生皆诵法孔子,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②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5)、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却秘不发丧,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
14、文言文阅读。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 , 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B、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C、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D、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引申为监狱。决狱指判决关进监狱。 B、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通侯:秦汉以爵位赏有功者,通侯最高;初称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 D、裨将:裨,此处读pi,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分别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也不例外。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蒙恬不肯像扶苏一样就死,被使者交于官吏囚禁起来。胡亥本想将蒙恬释放,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②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
15、文言文阅读。
臣闻吏议逐客 , 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课文中文言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2)、下列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任事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所以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实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那么这决不是用来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16、文言文阅读
与李翰林建书①
[唐]柳宗元
杓直足下:州传速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藿者,闻人足音,则恐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②、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
仆囊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③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供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假令病尽己,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杓直以为诚然乎?
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④煦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宗元白。
(有删改)
[注]①这封信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学士。②蝮虺(hui):蝮蛇。③癃(lo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逊,当时任常州刺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 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又称“百越”等。 C、尧,文中指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唐尧”,他之后由舜继任。 D、诸子,文中指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个学派的总称。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便用了庄周的话写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贬永州喻成“逃蓬藿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凉,思想的抑郁。 B、作者介绍永州的环境,南方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则是毒蛇出没之地,即便遇到“幽树好石”,也只能“暂得一笑”。 C、书信末尾,作者说自己在读书,写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逊,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 D、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谈谪居生活的,作者倾诉忧郁的心情,信的内容广泛,语言精练,意味深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仆囊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
②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
(5)、文章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哪些心思? -
17、文言文阅读。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清朝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①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 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②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
【注】①踬踣: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B、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C、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②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5)、分析本文写作意图。 -
18、文言文阅读。
与 妻 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 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B、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C、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D、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眷属:这里特指夫妻。 B、意映卿卿如晤 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C、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 九泉: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四鼓:即四更,指夜晚2点~4点。(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B、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反映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C、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既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D、理贯于情,情中见理。全篇语言华美,感情色彩浓烈,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19、文言文阅读
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多幻术,共名之“仙”。先子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赌,因先子亦识韩。值大佛寺来一僧,专事樗蒲①,赌甚豪。族人见而悦之,罄赀往赌,大亏;心益热,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淡,言语失次。韩问之,具以实告。韩笑云:“常赌无不输之理。倘能戒赌,我为汝覆之。”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嘱曰:“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陇复望蜀也。”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族人大喜而往。僧验其赀,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僧笑而从之。乃以千钱为孤注。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僧复以两千为注,又败;渐增至十余千,明明枭色②,呵之,皆成卢雉③:计前所输,顷刻尽覆。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乃复博,则色渐劣;心怪之,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大惊而罢。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已乃愧谢失符之罪。韩笑曰:“已在此矣。固嘱勿贪,而君不听,故取之。”
异史氏曰:“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入其中者,如沉迷海,将不知所底矣。夫商农之人,具有本业;诗书之士,尤惜分阴。负耒横经 , 固成家之正路;清谈薄饮,犹寄兴之生涯。试问赌中谁最善?群指无袴之公。甚而枵腹④难堪,遂栖身于暴客;搔头莫度,至仰给于香奁。呜呼!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赌符》,有删改)
【注】①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博戏,后世亦以指赌博。②袅色(xiāo sè):指旧时博戏的胜彩名。③卢雉(lú zhì);古代樗蒲戏中两种贵采之名。④枵腹(xiāo fù):空腹,指饥饿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B、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C、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 D、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诸如此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子,又称先公、亡父,多用于称呼自己的过世的父亲。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过世,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逝者。 B、得陇复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叫他平定陇右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后来用“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C、负耒横经,是“出而负来,入而横经”的简说,意思是耕种和读书可以兼顾,古人曾有日出扛着农具去耕作,日暮手执经书阅读的行为。 D、异史氏,《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因此后人称之为异史,著书人蒲松龄自然也被称为异史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人称为“仙”的韩道士懂得不少幻术,这可通过他给作者的族人画了一道纸符并起了一定的作用来判断。 B、作者族人中的赌徒具有先见之明,在参赌之前就央求“先父”认识了韩道士,为后来求助做了铺垫。 C、作者族人中的赌徒在赌博中很难自控,甚至典当了房子与田产,却在一夜之间又输了个精光。 D、作者不赞同赌博的行为,他认为赌博可以让人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甚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淡,言语失次。
②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
(5)、爸爸作者叙述完族人豪赌的故事之后,写一段很长的“异史氏曰”,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请概括说明。 -
20、文言文阅读。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人:“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 , 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刍”,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如现代汉语常用的刍秣、反刍等都是这个意思。 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如“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 D、“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