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语言文字运用Ⅱ

    早在周代,①我们的祖先才发明了利用冰来给食物保鲜、降温的器具,古人称之为“冰鉴”。冰鉴是一种双层的器皿,材质一般是青铜。在外者为鉴,鉴内有一缶。夏季,在鉴和缶的空隙内装冰块,在缶内装酒,②就可达到降温。

    冰鉴的材质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多样化,到了汉代,③笨重的青铜器被更加轻便的漆器取代,明清时期更出现了珐琅器。____,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冰桶”“冰盆”“冰碗”等词语。

    ____,这就催生了一种获取、储存天然冰的职业。周代设有专门的官员——凌人。储存冰需要场地,④这被称为“凌阴”或“凌室”,后被称为“冰窖”。在古代, ____,寻常百姓不能随便建造。即便到了末代王朝,⑤冰窖的建造管理制度仍然严厉。

    现代人看来平常无奇的“冰”,在古代都是宝贵的稀罕物,⑥但普通百姓也有给食物保鲜、降温的方法。人们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⑦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井水中,这种方法叫作“拔”。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在人类学范畴内,我们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2)、文中标有序号的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3、语言文字运用Ⅰ

    这一家就住在村边上。虽然家里不宽绰,新卯从小可是娇生惯养,父亲死得早,母亲拧着纺车把他拉扯大,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现在他已经是二十五岁的人,娶了媳妇,母亲脾气好,媳妇模样好,过的是好日子。媳妇叫浅花,这个女人,好说好笑,说起话来,像小车轴上新抹了油,转得快叫得又好听。这个女人,嘴快脚快手快,织织纺纺全能行,地里活赛过一个好长工。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得像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像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

    婆婆有时说她一句:“你消停着点。”她是担心她把纺车抡坏,把机子碰坏,把案板切坏,走路栽倒。可是这都是多操心,她只是快,却什么也损坏不了。自从她来后,不仅院里屋里都干净整洁,连鸡牛牲畜都不曾挨饿受屈。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复句改写成几个并列的短句,使之更符合全文语言风格。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4、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提到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所以遵循道的人不做这种事。
    (2)、在《春江花月夜》中,“”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容月色之美,营造江、月、花相融而空灵曼妙的意境。
    (3)、《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登上宝座后用严酷的刑罚控制天下的句子是“
  • 5、古代诗歌阅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①万事非

    贺铸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②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闾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新垅:新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的“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句,表明苏轼与妻子因生死两隔时间太久而忘了对方的模样。 B、苏词中梦里梦外的“泪千行”“肠断处”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仕途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C、贺词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来比喻自己丧妻,刻画出作者对妻子的悼念与孤寂之感。 D、贺词中“露初晞”描写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晨光晒干,阳光即将驱走心头阴霾,以乐景衬哀情。
    (2)、以上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 6、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 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上十二月羽猎,雄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虽颇割其三垂以赡齐民,然至羽猎、田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复修前好,不折中以泉台,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节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每断对一处给1分,断处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为君子A得时B则大行C不得时D则龙蛇E遇不遇命也F何必湛身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含义相同。 B、《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以宫廷乐曲为主,一般在贵族宴会上赞颂统治阶级。 C、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仅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 D、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和庄子《五石之》中的“石”是一样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小人的谗言谄媚所遮蔽,不能明辨是非。 B、《离骚》写的都是寻常事物,但旨趣极大,列举的都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C、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不研究章句,只是通晓字词解释而已。为人平易宽和,清静无为。 D、扬雄责怪屈原明明颇富文采,却由于过于清高孤傲,容纳不了周围人的污浊而投河自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②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5)、明代文学家茅坤评点《屈原贾生列传》的写作内容为“变格”,即与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有所不同。请结合所学内容简要说明其“变”在哪里。
  • 7、现代文阅读Ⅱ

    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

    三仙姑的来历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了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人。村里的年轻人们觉得新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动的来跟新媳妇作伴,不几天就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哄伙。于福他爹看见不像个样子,有一天发了脾气,大骂一顿,虽然把外人挡住了,新媳妇却跟他闹起来。①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躺在炕上,谁也叫不起来,父子两个没了办法。邻近有个老婆替她请了一个神婆子,在她家下了一回神,说是三仙姑跟上她了,她也哼哼唧唧自称吾神长吾神短,从此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就下起神来,别人也给她烧起香来求财问病,三仙姑的香案便从此设起来了。

    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是去问神,还不如说是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她转来转去。

    这是三十来年前的事。当时的青年,如今都已留下胡子,家里大半又都是子媳成群,所以除了几个老光棍,差不多都没有那些闲情到三仙姑那里去了。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也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②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三仙姑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

    三仙姑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呢?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

    小芹

    三仙姑前后共生过六个孩子,就有五个没有成人,只落了一个女儿,名叫小芹。小芹当两三岁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三仙姑的老相好们,这个抱过来说是“我的”,那个抱起来说是“我的”,后来小芹长到五六岁,知道这不是好话,三仙姑教她说:“谁再这么说,你就说‘是你的姑姑’。”说了几回,果然没有人再提了。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③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已经是三十年来的老规矩,不过小青年们也这样热心,却是近二三年来才有的事。三仙姑起先还以为自己仍有勾引青年的本领,日子长了,青年们并不真正跟她接近,她才慢慢看出门道来,才知道人家来了为的是小芹。

    不过小芹却不跟三仙姑一样:表面上虽然也跟大家说说笑笑,实际上却不跟人乱来,近二三年,只是跟小二黑好一点。前年夏天,有一天前晌,于福去地,三仙姑去串门,家里只留下小芹一个人,金旺①来了,嘻皮笑脸向小芹说:“这会可算是个空子呢?”小芹板起脸来说:“金旺哥!咱们以后说话要规矩些!你也是娶媳妇大汉了!”金旺撇撇嘴说:“咦!装什么假正经?小二黑一来管保你软了!有便宜大家讨开点,没事;要正经除非自己锅底没有黑!”说着就拉住小芹的胳膊悄悄说:“不用装模作样了!”不料小芹大声喊道“金旺!”金旺赶紧放手跑出来。一边还咄念道:“等得住你!”说着就悄悄溜走了。

    小二黑

    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说到他的漂亮,那不只在刘家峧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那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

    小二黑没有上过学,只是跟着他爹识了几个字。当他六岁时候,他爹就教他识字。识字课本既不是五经四书,也不是常识国语,而是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名等学起,进一步便学些“百中经”、“玉匣记”、“增删卜易”、“麻衣神相”、“奇门遁甲”、“阴阳宅”等书。小二黑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二诸葛也常把他引在人前卖弄。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这个说:“二黑,算一算十岁属什么?”那个说:“二黑,给我卜一课!”后来二诸葛因为说“不宜栽种”误了种地,老婆也埋怨,大黑也埋怨,庄上人也都传为笑谈,小二黑也跟着这事受了许多奚落。那时候小二黑十三岁,已经懂得好歹了,可是大人们仍把他当成小孩来玩弄,好跟二诸葛开玩笑的,一到了家,常好对着二诸葛问小二黑道:“二黑!算算今天宜不宜栽种?”和小二黑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一跟小二黑生了气,就连声喊道;“不宜栽种不宜栽种……”小二黑因为这事,好几个月见了人躲着走,从此就和他娘商量成一气,再不信他爹的鬼八卦。

    小二黑跟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那时候他才十六七,原不过在冬天夜长的时候,跟着些闲人到三仙姑那里凑热闹,后来跟小芹混熟了,好像是一天不见面也不能行。后庄上也有人愿意给小二黑跟小芹做媒人,二诸葛不愿意,不愿意的理由有三:第一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第二小芹生在十月,是个犯月;第三是三仙姑的名声不好。恰巧在这时候彰德府来了一伙难民,其中有个老李带来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因为没有吃的,愿意把姑娘送给人家逃个活命。④二诸葛说是个便宜,先问了一下生辰八字,掐算了半天说:“千里姻缘使线牵”,就替小二黑收作童养媳。

    虽然二诸葛说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却不认账。父子俩吵了几天,二诸葛非养不行,小二黑说:“你愿意养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结果虽把小姑娘留下了,却到底没有说清楚算什么关系。

    (有删改)

    【注】①金旺是刘家峧老村长的儿子。他十七八岁成了父亲的帮手,逞威作福称霸一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仙姑下神的过程既离奇又平常,她仅仅通过模仿神婆的行为,自称神上身,就使村民们都信奉她,可见当地百姓的愚昧无知。 B、在金旺调戏小芹的片段中,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用金旺的流氓行径衬托出小芹的善良、正经与机智。 C、作者依次介绍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情节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结构顺当,贴近百姓的农村生活,符合大众的文学审美观。 D、作者善于塑造平凡而又典型的角色,比如二诸葛和三仙姑代表落后、传统、愚昧的农民,金旺代表邪恶、顽固的封建势力。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连用四个“也不”,与一系列的动词构成排比,体现了那时的三仙姑深受打击,心情哀痛,无心打扮。 B、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仙姑脸上的粉比喻成驴粪蛋上的霜,调侃三仙姑刻意打扮却沦为笑柄。 C、句子③中小芹的“好”不仅体现在外貌上,在生活作风和行事脾性上,小芹也比年轻时的三仙姑端正、谦良。 D、句子④二诸葛表面看是依照算命的结果决定小二黑的婚姻,实则是考虑到收逃难姑娘为童养媳的成本更低。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二黑这一人物形象。
    (4)、有学者评价赵树理的作品语言为“土而不僻,通而不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8、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完整准确地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拒绝空谈和教条,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真正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理论必然反映实际,切中实际的需要;反之亦然。理论的力量终究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能够直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内在包含“实际要联系理论”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当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找出规律性的特点,使之上升为理论,为进一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际联系理论”与“理论联系实际”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这一要求的两个方面。

    当前在实际工作中,违反“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不正确倾向和思潮有所抬头,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实际要联系理论”这一重要视角。

    一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轻视、鄙薄理论的作用。一些同志认为,具体落实工作,只要有实际经验就行了。“讲理论是耍嘴皮子,做好工作还得靠实干”,在决策上吃老本,按照老经验、老办法决策行事,不结合时代的变迁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我们重视经验,但绝不局限于经验,更不迷信和受制于经验。经验主义所崇奉的经验是局部的、狭隘的,往往导致片面化。经验主义信奉“土教条”,因而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经验若不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经验。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既反教条主义又反经验主义、既反“洋教条”又反“土教条”的原因所在。要防止将本地区本部门一时的、局部的、片面的经验夸大为普适性的“规律”,照抄照搬。

    二是事务主义。事务主义表现为长年累月从事具体事务、重复单一工作,有时甚至沦为缺乏创造性的执行工具,荒于学习,懒于思考,疏于总结。邓小平指出:“过去所以发生许多毛病,就是因为有些同志不重视学习,陷于事务主义的泥坑,不能经常吸收新的营养。”事务主义容易导致庸俗化,往往与不良作风、文风、会风紧密关联。工作上的事务主义反映的是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学习上的实用主义表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为了掌握思想武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对自己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断章取义,为我所需。

    三是去主观主义。去主观主义指否定主观能动的反作用,不能理解社会过程中主体因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理论虚无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随遇而安,以一种被动的精神状态对待生活,以一种随波逐流的职业心境从事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必须强调主观条件对客观前提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必须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客观规律归根结底是通过人的行为和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在实践中,就要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必须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和去主观主义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表现为忽视、轻视甚至敌视理论,没有做到实际联系理论。在理论阐释层面,这三种倾向多用“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来兜售其轻视理论的理论虚无主义主张。只有既坚持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又坚持用理论总结实践,才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摘编自王巍《完整准确地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有删改)

    材料二:

    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拒绝空谈和教条,因为理论满足一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决定了理论在这个国家的实现程度。 B、经验主义否认理论的作用,他们工作时依照老办法,最终得出的经验是局部的、狭隘的、盲目的。 C、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就学习,没用的就不学,这样的实用主义和工作上的事务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D、我们对材料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找出客观规律并以之为行动的向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形成盲目的经验,所以“洋教条”“土教条”和经验主义都是我们工作时坚决反对的倾向。 B、材料一列举的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和去主观主义侧重点不同,但都表现为对理论的不重视,不符合“理论要联系实际”的要求。 C、我们不仅要了解西方历史,还要了解中国历史,在这样的态度下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并从中找方法,才是正确的态度。 D、材料二运用了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联系中国现实,将主观主义外在表现、现实危害等内容进行阐释,有理有据,浅显易懂。
    (3)、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材料一列举的三个主义的一项是(    )
    A、某村村民世代以养鸭为生,每户每年折损30%的雏鸭却习以为常,拒绝农学专家科普与建议。 B、某基层干部办公桌上常年放有几册书籍,《公文处理实用手册》稍显破旧,其余书籍崭新。 C、某知名电台主持人在一期节目中朗诵《论语》却读成了“莫春者……浴乎斤,风乎舞亏”。 D、网上有一条盛传的人生哲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抢不走;不该是你的,再争也没用。
    (4)、材料一作者认为“去主观主义”是不正确的思想倾向,而材料二作者批判“主观主义”,这两者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观点并分析。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布隆伯格在房产公司做中介时,其业绩始终比别人都好。当时没有手机,租客都是通过打中介公司的座机来咨询相关事宜。布隆伯格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走。假如租客早上7点或晚上9点打电话到中介公司,布隆伯格是唯一能接电话的人。布隆伯格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到场,可以确保自己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缺席。

    在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这种“到场”被很多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效率低的表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它很有必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想法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语言文字运用Ⅱ

    学习逻辑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维和严密地展开论证。有人说,不学习逻辑也能有逻辑地进行思考,照样写出好文章。的确,____,正如不是先学了语法才会说话一样。但是,学和不学有着很大的不同,____:一是遇到不合逻辑的话或文章,不能做出逻辑分析;二是对自己所写文章中的逻辑错误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从逻辑上分析出错误原因。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如“这个厂的领导很重视思想工作,在领导班子中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这句话中“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是三重否定判断,实际意思是“人人都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与前一句“重视思想工作”相矛盾。再如,“科技人员都应学外语,我不是科技人员,所以我不必学外语”,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又如著名的梁之辩 ,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使用诡辩术,把惠施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偷换成了 , 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下列选项和文中“濠梁之辩”庄子所犯的逻辑错误,不同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这本书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B、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C、“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D、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因此张三是猿猴进化而来的。
  • 11、语言文字运用Ⅰ

    当下,微短剧、微综艺发展如火如荼,在影视领域掀起一股注重强情节、快节奏的“短视频化”创作热潮。因而,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类弘扬农耕文明的影视作品主打工笔细描为重心,给观众创设了慢生活一个沉静美好的空间,在治愈心灵、疏导情绪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了立意和审美的创新突破,彰显了长视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在影视创作领域引领了一种新风尚。田间嫩绿的秧苗、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观众们看过之后瞬间感觉“被治愈”了。

    但随着作品数量增多,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如何避免变成电子榨菜 , 这些问题成为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瓶颈。单靠打卡旅游,走马观花地体验田园生活,已经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必须对农耕文明进行切实了解,深刻体会。

    (1)、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B、也许因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阿Q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D、都是天公不作美,我们才没法玩得痛快!
    (2)、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外“电子榨菜”的引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雪时用了一个“紧”字,鲁迅赞它有神韵。 D、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梦幻般的景象。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列锦法描绘的羁旅天涯的游子沿途所见的景致。陆游在《书愤》中也用了该手法,绘制出一幅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即“”。
    (3)、荷花,别称芙蓉,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品德。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 13、古代诗歌阅读

    夏夜

    孔平仲

    小雨初收深夜凉,杖藜徐步立回塘。

    一天星月清人意,四面芙蕖遗我香。

    大隐尝闻在朝市 , 昔人何必濯沧浪

    应官粗了心无事,便是逍遥物外乡。

    [注]①大隐朝市: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有“大隐朝市,本无车马之喧;不出户庭,坐得云霄之致”。②濯沧浪:《孟子·离娄》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的意思。③应官:当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歌标题,在小雨初停的夏夜,诗人拄着藜杖缓慢行走在曲折的水塘旁。 B、颔联写夜晚的天空使人的心灵澄澈、清明,四面荷花送来的阵阵清香,令人愉悦。 C、颈联“濯沧浪”,指在清水中洗涤冠缨,表达了诗人对“昔人”隐居山林做法的否定。 D、尾联“粗了”,道出了诗人草率地应对官场之事,只想享受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2)、 关于“归隐”的认识,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写道“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而本诗与之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14、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为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聪明,弄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命司马光等置局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用不足,在用度大奢,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大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上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审察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也,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独与三人共为天下耶?”

    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成效。”光自是绝口不复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昧者A则苟简B怠惰C便私胶D习E而不知F变通之G权H此其所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指草率,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苟”意思相同。 B、宗室,一般指国君的宗族。通常有专门的官衙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人府”等。 C、趣,指促进,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意思不同。 D、论,指议论,与《苏武传》中“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的“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安常习故、乐于无事和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两种议论,但没有表明作者更倾向于哪一种议论。 B、材料一认为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能成就事业,这是其认识合理的一面。 C、王安石受到皇上破格召见后,他建议皇上采取正确的方法,效法尧舜处理政事,这一建议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司马光喜欢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一做法为有异论的人树立了旗帜,因而他在与王安石的论法中没能得到皇上的支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士大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

    ②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也,天下皆以为非也。

    (5)、王安石和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原因各是什么?司马光对王安石提出的原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15、现代文阅读Ⅱ

    我不是一条鱼

    非鱼

    我是一条鱼。

    鱼戏莲叶间,是理所当然的。每天,我所有的快乐就是在那片荷塘里游来游去,嬉戏、觅食。夏日来临,荷叶田田,荷花绽放,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偶尔,我会和其他鱼们比赛,那就是看谁能吃到荷花的花瓣。

    老实说,花瓣并不好吃。作为鱼,我们天生就不是吃花瓣长大的。可有时候,那些淡粉、鹅黄、洁白的各色花朵,实在是太过鲜嫩娇艳,让人,不,让鱼们调皮一下,从水里跳起来,叼一口。

    大多时候,我们谁也吃不到,毕竟荷花端端地高高在上。有时候,偏就有那么一朵低了一点儿,运气好的话,就会成功。对此,我比它们经验略多,胜出的次数也更多。

    我不是一条鱼。

    我是岸边捕捉鱼戏莲的一个摄影师。

    说实话,我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临近退休,我需要给自己找个事做。想来想去,唯有摄影还略有兴趣和基础,就在几个老朋友的撺掇下,我置办了一套相机,周末有空了,就来这荷塘边随意拍拍。

    有人说这片荷塘里的鱼会吃荷花,我不信。鱼就是鱼,怎么会吃荷花呢?可从他们发来的照片上,我的确看到了一条张着嘴的鱼,正跃出水面,奔向头顶的那朵粉色荷花。另一张照片上,那条鱼已经得嘴,一瓣花朵衔在唇边,正欲沉入水中。开眼界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吃荷花的鱼。

    我决定蹲守一下。

    和他们一样,大清早太阳还没出来,我就把三脚架支在荷塘边,对着那几朵贴近水面的荷花,等待着阳光和鱼,如果运气好,也许就会抓拍到一幅完美的作品呢。

    盯着取景器,我慢慢地等着鱼跃出水面咬上花瓣的那一刻。

    为了有一张“镇得住”的照片,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我是一条鱼。

    岸上架起的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这个小小的池塘。我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荷花?不。年年岁岁花相似,他们已经对那些花失去了兴趣,他们等的是我们。我记得我说过,我们偶尔会调皮一下,会比赛,就是比看谁跳出去能吃到花瓣,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我们一跃出水,那些“炮口”就会齐刷刷地“咔咔咔咔咔咔……”

    我告诉他们,别急。看谁能耗过谁,反正我们在水里,有的吃有的玩,让他们慢慢等去吧。

    我不是一条鱼。

    但我此刻有些恨那些鱼。连着七八天了,我的耐心快耗尽了,还没有一条鱼跳出来,别说拍了,连看我都没看到。荷花深处,倒是听到有鱼们跳出水面弄出来的动静。

    太热了。那些聒噪的蝉们拼了老命在叫,好多人已经收拾设备准备撤了,我也打算走。电话响了,一个熟悉的号码。他问我,在哪儿?我说,在钓鱼。他说,发个位置,我马上去。我赶紧告诉他,没在钓鱼,在拍鱼,等着鱼吃荷花呢。他说,鱼会吃荷花?我不信。很快,他就来了。

    我们席地坐在一棵树下,我给他说了鱼戏莲,是真的,我在等那个惊艳时刻。他看了看我的设备,又看了看别人的。他笑道,哥,你这装备不行啊,入门级的。我说,就是玩玩儿。

    过了几天,他又打电话,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土特产?他老家离我老家不过三十里,他的土特产还能比我爹娘种的更土更特别?我说,不用了,家里人少,吃不了多少。但他还是送来了,一个大纸箱,箱子上真的写着山珍特产。我压根儿不会相信。打开,果然是一个硕大的照相机镜头,佳能,六百变焦。

    我立马封上,打电话让他拿走。他说,哥,就一个镜头,不值几个钱。我咨询过了,想拍那种鱼戏莲,得用这种设备,你那个是拍不到的。我说,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门卫室了。

    我是一条鱼。

    那个老头儿太执着了。最近每个大清早都来,在众多的长“枪”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机,跟他们一样耐心地等着。

    嗨,看在他这么大年纪的份儿上,我就跳一下,给他表演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

    我不是一条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等到了。我盯着取景器,手一直放在快门上。看到一条青色的大鱼在水中绕着一朵花盘旋,我就觉得可能有戏。

    果然,那条鱼好像知道我做好了准备,它晃了晃尾巴,一跃而起,嘴巴大张,咬住一片花瓣,又一个甩尾,那片花瓣就被它衔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

    从出水到入水,不过短短的一两秒钟。我全部拍了下来。

    等那些长“枪”短“炮”们听到动静,调整相机,去摁快门,那条鱼已经完成了它的全部动作。我给他发信息,说我拍到了鱼戏莲,就用我的破设备。这么久了,那条鱼终究还是没忍住。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

    他没回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认为花瓣并不好吃,但因其太过鲜嫩娇艳,才有了鱼戏莲的惊艳时刻,说明鱼难以抵挡花瓣的诱惑,亦如人面对诱惑一样。 B、小说中“他”“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实则是送“我”照相机镜头,其目的只是想帮“我”实现拍摄鱼戏莲的计划。 C、小说呈现了一个老头儿的心理变化,对鱼吃荷花的不相信→看到照片,决定蹲守→久未等到,耐心将尽→拍得成片,喜悦得意。 D、“我不是一条鱼”反复出现,但意义不断变化:从陈述客观事实,到强调“我”即便是临近退休,也不会成为轻易上钩的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鱼”,如“嬉戏”“比赛”“调皮一下”“表演一下”等,使得“鱼”的形象更加生动。 B、小说写鱼猜透人有拍自己戏莲的想法并迎合人做出的行动以及“我”拒绝收礼等情节,虽十分荒诞,但也能给人启发。 C、小说善于运用双关语,如“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既指鱼的行为,也暗指“我”忍不住收了礼会被人抓住把柄。 D、小说语言幽默诙谐,意趣横生。如“那条鱼已经得嘴”“在众多的长‘枪'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机”等均可体现。
    (3)、 小说结尾句“他没回我”意味颇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使用“我是一条鱼”和“我不是一条鱼”的双视角切换法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 16、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材料二:

    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顶的下面。”

    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

    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座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的兴趣,奏折呈交了半年以后,据说皇帝突然想起来,问身边人,“那座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座钟!”

    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

    利玛窦始终没能见到皇帝,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后继者来实现。据统计,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与皇帝私交甚好。

    地球彼端,他们的家乡欧洲兴起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英国花园里出现了中国凉亭,乔治三世和华盛顿留起满人辫子,一位冒充康熙女儿的“中国公主”震惊了巴黎上流社会。伏尔泰、莱布尼茨、亚当·斯密等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对欧洲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

    材料三: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

    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重城制度,还附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五门三朝”等古制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为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最高典范。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和”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237年,都有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清宫绘画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宫廷画家之手。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不同于中国的水墨写意,西洋画师郎世宁、贺清泰、潘廷章、王致诚等人画出的人物、花鸟、马匹、大象等,都逼真写实,栩栩如生。如《哨鹿图》《贲鹿图轴》《贡象马图卷》等,都是此类佳作。

    新世纪以来,“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多次举行。展览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文明在此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这种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章丽《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艺术大师黄永玉亲自为其颁奖,这是对单霁翔工作的高度肯定。 B、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马窦,终于因一座自鸣钟而荣获一睹紫禁城风采的机会。 C、紫禁城设计理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体现了天人、社会以及身心的和谐。 D、各国文化在故宫中进行多方交流、交往、交融,因而故宫的布局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了20多双布鞋,是为了说明故宫之大。 B、材料二中传教士在中国担任宫廷官职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C、材料三以中西画师在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的交流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D、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平性,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   )

    ____,因而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

    A、故宫不仅是咱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B、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 C、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D、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各自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5)、“故宫文化”是如何突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志于道”,这意味着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养能够践行儒学“大道”的人才,意味着品质的优秀要优先于知识的拥有。但是,____,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

    “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孔子看来,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德”的本质属性最直观也最具体的反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

    当然,人才培养不能托之以空言,____,否则依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具体的学习对象。至此,孔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规划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路线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依次填写出①②③的内容。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茶,紫笋茶在唐代地位显赫,那是因为陆羽,他在阳羡品尝了紫笋茶后向宫廷隆重推荐,让紫笋茶一时____。到了宋朝,名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龙团茶,这个茶出名是因为它的创制者是蔡襄。令人没想到的是,蔡襄不仅是文人、书法家,他竟然还有一个身份——宋代第一大“茶人”。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农历乙卯年,苏轼到无锡惠山拜访钱道人。这里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他拿出带来的珍贵的小龙团茶。于是名泉与名茶,诗人与道人,兴致盎然,又____。苏东坡这次一定品得欣欣然,陶陶然,提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苏东坡是大书法家,落笔定然满纸云烟,灿然生辉

    这次品茶一定让苏轼回味无穷,以至于____。后来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赴任路过无锡,便约了弟子秦观和诗僧参蓼又到无锡惠山沏二泉水品茗并唱和了一番。想来这又是一场____!

    (1)、文中“元丰”是用年号纪年,“乙卯”是干支纪年,根据干支纪年推算,“元丰二年”应该是农历____年。

    天干

    地支

    A、丙辰 B、丁巳 C、戊午 D、己未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闻名古今 相得益彰 终身难忘 风雅 B、名闻天下 相得益彰 念念不忘 风雅 C、闻名古今 相映成趣 终身难忘 雅致 D、名闻天下 相映成趣 念念不忘 雅致
    (3)、下面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茶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一篇文章,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 D、“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4)、下面四个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修辞一致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半山居雾若带然 C、天姥连天向天横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阅古诗词典籍,可以发现描写清明的古诗词比比皆是。近日从众多作品中选择一些来读,我感觉到诗词中清明的意蕴,大致离不开几个关键词。

    哀愁。例如“(a)”,它算得上是描写清明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可以想见,清明雷声滚滚,落雨纷纷,山河依旧在,故人却不复来。诗句将离别的哀愁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哀愁的还有“(b)”。暮雨之中,面对一抔黄土,人在哭泣不能自已,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难以回应。天人相隔,思念绵长。这些诗句无不在提醒我们,人生短暂,应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去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亲友。

    清明时节,哀愁免不了,“豁达”也不可或缺。例如,“(c)”,这是诗人劝人们好好把握当下。还有“(d)”,人生不论贤愚,都统归于黄土。所谓“知死好生”,许多人年岁渐长,参加丧礼的次数渐渐频繁,豁达也因此而生。是的,见惯了生死、看淡了生死,不就更容易拿得起、放得下,更容易坦然淡然、一心清明了嘛。

    (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刚才读了几遍,你这篇文章写得确实还可以。 B、你这张嘴真可以,把他们一群人批驳得哑口无言。 C、继续努力吧,你一定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的。 D、把这些任务都做完后,你就可以离开了。
    (2)、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是(   )

    ①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②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③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a①,b③,c②,d④ B、a②,b③,c①,d④ C、a④,b③,c②,d① D、a④,b③,c①,d②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