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言文阅读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④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⑤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⑥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助词,无义。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退默:引退隐居。⑤冯夷:河伯。⑥九关:九重天门。⑦中浦:水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汇确的一项是( )A、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B、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C、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D、峡山高兮崔鬼/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兮/高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丹青: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也泛指绘画艺术。“丹青”又本指丹砂青腹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丹册多记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义同史册。 C、国:古代公、侯的封地称为国(或邦)。衍生义为国都,指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D、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对人的尊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②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5)、从这篇赋来看,苏轼对屈原之死持什么态度? -
2、文言文阅读。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谱毁之。王乃疏屈原。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王逸《离骚经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B、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C、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 D、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 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降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的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②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5)、选文(一)是历史人物传记,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
3、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官阶之一,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 C、《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楚辞》的代表作。 D、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怀王在内迷惑郑袖,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写了《怀沙》赋。(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对内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B、《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作者生活的汉武帝时期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赋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特殊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并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
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 B、③④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⑤⑥⑦ -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其后楚日以削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④身客死于秦
⑤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故内惑于郑袖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邪曲之害公也
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C、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D、①⑦⑧//②③⑥//④//⑤ -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②谗谄之蔽明也
③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④蝉蜕于浊秽
⑤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⑥亡国破家相随属
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⑨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A、①④⑨/②/③⑧/⑤⑥/⑦ B、①④⑦/②⑤/③⑧/⑥/⑨ C、①④⑦/②/③⑧/⑤⑥/⑨ D、①④/②/③⑧/⑤⑥/⑦⑨ -
9、与“泥而不滓”中“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昭王与楚婚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复释去张仪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邪曲之害公也 遂取楚之汉中地 D、外欺于张仪 大破楚师于丹、淅
-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事其君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以剌世事 ④以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 ,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B、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C、形容枯槁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B、秦,虎狼之国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C、故内惑于郑袖 明于治乱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率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
C、人穷则反本 穷:处境艰难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
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屈原既绌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被发行吟泽畔
-
1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
-
17、文言文阅读
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 , 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皇帝,简称“高帝”,为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文中指秦始皇。 B、和亲,文中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 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 D、郎中,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 B、李斯、成进等谏臣都认为,盲目进攻也会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造成内忧外患的后果。 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 D、严安认为周朝和秦朝的灭亡都因不改变国策而造成,以此来劝谏皇帝要为国做出长远规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5)、主父偃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天子对其看法持什么态度? -
18、文言文阅读。
汉光武建武五年。莎车王延慕乐中国,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九年秋,莎车王康卒,弟贤立。十四年冬,莎车王贤、郑善王安皆遣使奉献。西域苦匈奴重敛,皆愿属汉,复置都护。班固论曰: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超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还白实固,固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B、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C、西域诸国/与议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D、西域诸国/与汉隔绝/道里又远/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书,也称檄文,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可用作晓谕或声讨。 B、承制,古代传承制度,即皇帝或王侯按照血统关系来传承名号、爵位及财产等。 C、都护,含有“总监护”之意,官名,西汉时期设置的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D、假司马,旧时官名的“假”字有副佐、代理之意,假司马即副司马或代理司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各国都很畏惧匈奴,不得不向匈奴交纳沉重的赋税,因而都愿意与中原地区的汉朝交好,寻求庇护,表现尤其突出的是莎车、鄯善等国。 B、鄯善王先是以贵宾礼仪接待班超等人,十分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疏远怠慢、是因为匈奴使者突然到来,鄯善王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无法取舍。 C、班超敏锐地觉察到鄯善王对汉朝使者态度的细微变化,而且很准确地推断出态度变化的原因,又巧妙地用计从侍者的口中套取了真实情况。 D、班超跟他的随从们仔细分析形势,生动地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提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化险为夷,使此次出使取得成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莎车王延慕乐中国,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②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5)、汉明帝为什么拒绝了窦固另派使者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
19、文言文阅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 号称祭酒 , 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②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
2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 B、就有道而正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