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言文阅读

    (一)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3)、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②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2、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 , 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3、文言文阅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C、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5、文言文阅读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指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 D、孝文,是庙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君子生不逢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时运来了,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 6、文言文阅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行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定公十年夏,鲁定公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景公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文中指“五千余言”的《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分《德经》《道经》两篇。 B、庄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C、会,即会盟,与“会同”意思相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会盟前要以土筑高台,盟礼在高台上举行。 D、夷狄,泛称除华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我国古代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虚心好学。他到周朝都城向老子求教有关礼的事,受到老子指教后感慨老子像龙一般深不可测。 B、老子与世推移。他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要侍奉君主,驾车而行;没有时机,就要如蓬草随风而动。 C、庄子不仕自快。他认为出仕做官就像被贡献到太庙的牺牲,虽然锦衣玉食,但被束缚失去了自由。 D、孔子追求名利。他受到征召打算前往费,即使弟子子路阻止也没能改变决定,只是最终没有成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②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5)、“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上面两则选文作简要说明。
  • 7、文言文阅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C、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8、文言文阅读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 , 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 , 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B、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C、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D、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是“悼念”的意思,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相同。 B、“鲁”指鲁国,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C、“弃千金之璧”指林回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这句话与下文的“负赤子而趋”告诉我们,以利益为前提的关系无法长久,很容易因为外在的原因而导致分裂。 D、“君子之交淡若水”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淡泊如清水,虽然之间没有密切的交流,但却彼此心地相近。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本文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②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5)、太公任、子桑雽对孔子的回答有何相似点?
  • 9、文言文阅读。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又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剑尖),齐岱为锷(剑刃);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 , 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太后,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C、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 D、宰人: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也指掌管膳食之官。文中指厨师。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太子为什么说“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 10、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 11、文言文阅读

    尚同 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㱙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 , 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 , 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②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
  • 12、文言文阅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 , 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下列对文学知识和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同源同义。 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 C、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 “室”的意义相同。 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难达目的,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 B、作者针对当下,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爱”而“不相爱”。 C、作者推究“乱”之缘由,用假设正面说理,指出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D、作者直言不讳,一种逻辑贯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总论点,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②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 13、文言文阅读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延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延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国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及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农三家影响最深。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5)、请结合文本与《离骚》,简要概述贾谊与屈原二人的相似点。
  • 14、文言文阅读。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

    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伶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于矣 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 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 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 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 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 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②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

    (5)、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 
  • 15、文言文阅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忱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恍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 , 下道齐桓。中述、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B、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C、帝喾(kù库):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D、汤:周朝的开国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差不多,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而生出怨恨。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16、文言文阅读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B、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C、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D、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文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两晋时期,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皆著文冠,平上黑帻。 B、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C、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是个爱喝酒的诗人。他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因为糯米可以作酒。 C、陶渊明清高自负。他出身官宦,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趣,博学多识;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曾经因忍受不了官场琐事而弃官回家。 D、陶潜仕途长远。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著作郎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5)、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陶渊明与酒也有很深的情愫,古人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酒”虽属夸张,但大量以酒入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陶渊明“嗜酒”的原因。
  • 17、文言文阅读

    陶徵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B、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C、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D、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作为庆祝方式。 D、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3)、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徵士诔》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B、《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C、《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段,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D、三段文字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②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③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5)、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 18、文言文阅读

    《归去来兮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归去来兮辞》)

    (1)、下列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B、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C、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D、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B、“家叔”在文中指的是诗人的叔父陶夔。“家”指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尊称。 C、“乙巳”属于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一轮正好六十年。 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指称隐士住处。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序文中,陶渊明交待了“口腹自役,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质性自然”等诸多辞官原因,在这些辞官原因中,“质性自然”是最根本的原因。 B、陶渊明在文中写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自己不愿意追求世俗热衷的功名利禄,所以陶渊明只做过一次官即彭泽县县令,八十余日后辞官归隐,再不出仕。 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 D、陶渊明因为家贫,又无其它手段去经营生计,于是听从叔父的建议去做官。但自己的性格追求与官场格格不入,终于辞官并悔悟“觉今是而昨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19、文言文阅读

    上徐阁老书①

    [明]归有光

    四月十四日,进士归有光谨再拜献书少师相公阁下。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闻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

    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 , 以为“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末,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易》,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超轶后代,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稍示意向,而海内枯槁之士,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阁人者,独以数十年之知,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见其一来,其亦不能无怪也。

    昔曾舍人巩《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去家时,不及襄汇成编。橐中得杂稿十九首,谨以为。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伏增惶恐。有光再拜。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徐阁老:嘉靖晚期阁老徐阶,明代名臣。本文写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时年近六十。②曾舍人巩:曾巩,曾任中书舍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B、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C、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D、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访,被拜访。古代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对别人来拜访自己表示尊敬,就说某某见访。 B、获举,古代科举取士考中。文中的归有光历经波折终于在六十岁左右的时候考中进士。 C、有干,在职位俸禄上有追求,和干谒的意思相同。归有光借此来表达自己想拜见徐阶。 D、贽,又称贽礼,本指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文中引申为持自己写的书卷求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科举不顺,仕途坎坷。自从庚子年南都乡试中举以后,曾多次参加礼部会试,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进士,可见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世之心执著强烈。 B、本文引经据典,说服力强。如列举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徐阁老提携自己,以施展才干,为国建立功业。 C、作者措辞得体,颇有分寸。高度赞扬徐阁老有古大臣之风,治世颇有成效,对于这位有同乡之谊的当权者不无景仰感佩、恭谨奉迎之言语,但并无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态。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先从作者生平遭际及与徐阁老的知交起笔,紧扣“幸”字,倾吐怀抱;后谈读书心得,联系徐阁老品性,不忘自荐;结尾表明自己独特志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

    ②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

    (5)、请说明写本文之前归有光和徐阁老之间的关系。(    )
  • 20、文言文阅读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 , 入闽、越之隩阻 , 兹山何啻泰山之叠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 , 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罍(lěi)石:大石。⑤缗(mín):这里指杂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B、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C、忆余少时偿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D、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指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形式的文体。它取材范围较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B、“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三十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C、“阳”指山岭的南面或河流的北面。一般在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就可能是“阴”或“阳”,如“江阴”。 D、“靖节”,陶渊明的私谥。靖,在古代有“报”“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以此来表明陶渊明保守节操,显身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时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僦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5)、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