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香菱咏月·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咏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首联写了寒秋之夜天宇上的一轮明月,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 B、“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对偶固然精切,词藻却华艳,不免有肥辞瘠义之嫌。 C、第二首诗“新奇而有意趣”,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 D、江上游子、倚栏佳人虽也被明月照见,但无边的夜月与不尽的愁思却是独属香菱一人。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这段文字写出了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3)、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 4、作家通常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段外貌描写中任选一段。先写出所描写人物的姓名,再分析其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①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②她依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5、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完成下面问题。

    刘姥姥眼中的贾府是异样的。请根据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 6、文言小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形体,容貌)尚小。 

    ②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有才华且不拘礼节的样子)。 

    ③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④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不应得到的利益)。 

    可怜(可惜)辜负好韶光。 

    ⑥莫效此儿形状(样子)。 

    ⑦行为偏僻(偏激,不端正)性乖张。 

    ⑧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疲惫、懒惰)人物。

    A、①②③④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B、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C、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D、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4)、“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句判词的“膏粱”指的是(   )
    A、膏药和高粱 B、肥肉和精米 C、肥肉和精米,偏指富贵子弟 D、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5)、《红楼梦》原名 , 后空空道人改为 《情僧录》 ,曹雪芹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将它题为
  • 7、为推进经典作品阅读,学校举办了以“阅读·心享”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活动中,有的同学阅读经典作品有困难,“死活读不下去”。请你以《红楼梦》中的某一情节为例,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或者说明阅读这部书有意思 , 或者说明阅读这部书有意义 , 激发这些同学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读下去。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阅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理·巴克斯特也说过:“要成为智者和贤者的人,就必须认真地读通几本经典著作。”歌德也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使自己的人生得益匪浅。

    请以“阅读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可发表见解,也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注意: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在阅读中体验感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 B、首联紧扣诗题,描述了作者为诗情所困坐立不安的情形,道出了诗词来源于生活与真情的创作经验。 C、颔联合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诸美于一联,表现了作者秀逸超群的才思和全身心投入创作时的情状。 D、颈联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抒发了作者感怀身世,自我怜惜的哀怨和不被人理解的愁绪。
    (2)、“潇湘妃子”是谁?请结合诗题与作者赏析尾联。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庐江太守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以状白曹操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而李术害之,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今术必复诡说求救。明公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 , 勿复听受。”因举兵攻术于皖城。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七年秋九月,曹操下书责孙权任子。权召群僚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权引周瑜诣吴夫人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彼自亡之不暇,焉能害人。”吴夫人曰:“公瑾议是也。”遂不送质。

    十三年八月,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威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授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C、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D、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也可用以称呼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就是对秦伯的敬称。 B、任子,即人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征戍将领、地方长官、少数民族首领向君主、上司提供人质。纳质者如兵败降敌或反叛,人质要受惩罚或被斩首。 C、南面称孤,即称王称帝。南面,面对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接见群臣或卿大夫接见僚属,都面向南而坐。 D、江表,指长江以北的地区。江,古文中专指长江;表,外面;长江以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三国时的江表一般指孙氏的统治地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术不愿归附孙权,还收容孙权反叛逃亡的部属。孙权把这一情况禀报曹操,希望在自己讨伐李术时,曹操不要听信其花言巧语而帮助他。 B、面对曹操索要任子的要求,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周瑜却认为境内富饶,人心安定,不需受制于人,只需静观局势变化。 C、鲁肃认为荆州与江东相邻,江山险固,沃野万里,百姓富裕,是称帝为王所凭借的资本;所以建议孙权去安抚刘表的部属,拉拢刘备。 D、鲁肃说如果刘备与刘表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应该安抚他们,同他们结为盟友;如果刘备与他们离心离德,就应另想办法,来成就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术求救于操,操不救,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

    ②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条河流的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歌续短歌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②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注: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感情深沉,一唱三叹,反复渲染,抒发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 B、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 C、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 D、五、六句写内热之因,百姓忍饥挨饿,自己不能面陈“秦王”,只能借酒浇愁。
    (2)、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生八年矣。太宗贞观七年。帝谓左庶子于志宁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太子好嬉戏,志宁数直谏,上闻而嘉之,赐金一斤,帛五百匹。

    十四年。上闻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数谏争,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太子尝于禁中击鼓,玄素叩閤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太子久不出见官属,玄素谏曰:“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青宫。”太子不听。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广延时俊。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疏,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秋八月丁酉,上曰:“当今国家何事为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丁巳,以魏征为太子太师。征疾小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征乃受诏。

    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B、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C、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D、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庶子,太子官署中左右春坊的长官,左庶子的官职稍低于右庶子。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四皓,避秦乱、隐商山的东园公等四人,皆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 D、孽,庶出的,宗法制度下非正室所生之子;宗,宗子,即嫡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自幼生长民间,一直到十八岁,懂得民间疾苦,但即位后处理事情还有差错。 B、张玄素因采用叩閤的方式劝谏太子不要击鼓,太子就让他当着自己的面把鼓弄坏。 C、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大病稍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后被皇帝说服。 D、魏王李泰曾献《括地志》,又勤勉好学、聪颖有悟性,深得唐太宗喜欢,赐居武德殿。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青宫。

    ②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

    (5)、选段中唐太宗在贞观十六、十七年间面对群臣的猜测议论,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历史证明,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特别强调。中国乡间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在一仰一俯之间,是惩戒,也让学生在“疼痛”中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身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杜威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教育家。但杜威仍然认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马克·吐温家里有一条规定:如果孩子犯错误,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并战胜引诱的能力。”

    其次,从文化形态上看,对教育中惩戒现象有文化性的解释。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惩戒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受处罚,他们也容易理解这一惩戒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同样,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行为,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戒”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惩戒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而且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惩戒。现代教育观意味着对惩戒实施的限制、规定,并未否定惩戒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惩戒应被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善意和爱。

    (摘编自中国教育智库网)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惩戒是为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征求意见稿中,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游览等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诚、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给予处分等。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秩序是良善生活的特征。若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纪律的强化与秩序的维持是教育惩戒的直接诉求。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秩序的维持并非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压迫与羞辱,而是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善的纪律与秩序。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惩戒的使用必然是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追求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而应以其人格发展为旨归,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育惩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维持秩序这一工具性价值,而要时刻思考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惩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给出惩戒理由且允许学生申辩。作出一个教育惩戒决定后,要明确向被惩戒学生陈述违规行为、具体原因与惩戒依据,使被惩戒的学生认识到惩戒行为出于公共理性,而非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同时,教育惩戒要允许学生申辩,倾听学生的意见。惩戒不是教师或学校的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享有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与阐明动机的权利,必要时也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

    其次,要一视同仁,惩戒不是“差生”的“专利”。惩戒是所有犯错学生必然要承受的结果,没有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享有免于惩戒的特权。”教师不能因主观好恶或个人利益有意夸大或无视部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主观的偏私不仅会使教师丧失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错学生及时改正过错、实现成长的机会。

    再次,完善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在推动教育惩戒依法实施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救济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正义的重要体现。教师享有惩戒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教师不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滥用惩戒,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投诉,也可以寻求进一步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教济,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利的救济不限于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建立相应的权利教济机制,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不受侵犯,确保教师行使惩戒权。

    (摘编自胡金木《教育惩戒的学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教育惩戒被教育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教育惩戒也是必要的。 B、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教济,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既要保障学生的权益,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尊严,这是教育惩戒正义性的表现。 C、教育惩戒只是工具和手段,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人格。 D、《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等东方文化形态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这有助于我们对武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 B、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材料二强调教育惩戒的本体性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C、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现代教育观并没有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必要性。 D、惩戒的使用应该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惩戒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
    (3)、李老师任教于某高中,担任班主任。下列选项中,李老师运用教育惩戒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蒋某上课玩手机,严重违纪,李老师请其家长来校协商,德育处给予蒋某记过处分。 B、自习课上,学生李某和江某说笑,因李某成绩较好,李老师只找了江某谈话,批评江某。 C、学生王某上学迟到,李老师觉得他一向学习不认真,没有询问原因,就严厉批评了他。 D、李老师安排学生成某参加演讲比赛,成某不愿意,李老师不听解释,让成某停课一天。
    (4)、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说明什么是“教育惩戒”,并简单谈谈“教育惩戒”的现实意义。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认为,现代人需要“月光精神”。“月光精神”指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一些内心向往的事情,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

    “月光精神”是劝我们慢一点,放轻松,多尝试,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白日时间中的焦虑、困惑、无助和庸常,追求更多的内心平静。

     “月光精神”不是简单的不工作和对抗白日的工作,而是希望能超越本职工作,完成自我的寻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与一个唉声叹气的人同处一室,结果不到半个小时,这个原本乐观的人也开始唉声叹气起来。足以见得,如何表达情绪,是影响情绪传递的重要环节。

    负面情绪的不恰当表达,就如投石入水,会激起涟漪,层层扩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家把孩子骂了一顿; ①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经过,司机为了避让猫,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正是负面情绪传递的过程及后果。可见, ②  , 反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昵称南方游客的“小土豆”“小金豆”,喻指广西游客的“小砂糖橘”,成为媒介传播关键词,连续多日登上各类热搜、热榜。

     在互联网上使用转喻的词语指代一个群体,尤其是地域群体,本来容易引发歧义。但此次“小土豆”“小砂糖橘”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情境,被赋予了一种“可爱”“萌新”的意味,传递了一种热忱甚至宠溺的氛围。

     一些媒介传播、公共讨论的规律正在被普罗大众下意识地广泛应用着。比如对高共识性话题的甄别。从吃货人设开始讨巧时起,人们就慢慢发现,在挂黑、互黑、拉黑、开撕为常的新媒介社交中,饮食的讨论是难得的和谐度与参与度双高的议题 , 打工人的辛酸与愤怒可以由一句“干饭去”收尾,各有立场的人不妨碍共同“吃瓜”,在其他议题上激烈对立的人群可以同看美食博主探店,而甜成豆腐脑之争、甜成粽子之争,几乎已经是网络媒介上最松弛的“争议”。淄博因为“撸串”而爆火,“小砂糖橘”引发善意“刷梗”,都是对共识度底层逻辑的会意。

     这种放低身段以主导议题的方式,在去年夏天淄博的文旅宣传中获得过一次大规模的试炼,此次在哈尔滨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又得到了一次明显的验证。文旅部门的策划推动固然是始动因,但大众在媒介社交中所获得的下意识训练,所推动的集体叙事,才是两座城市“出圈”的基础。

    (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小土豆” B、“吃瓜” C、“撸串” D、“出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附庸风雅,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不胜枚举。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1)、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 , 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