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5 写作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3 图文转换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2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1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0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9 正确适用标点符号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8 辨析并修改病句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7 正确适用词语(包括熟语)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6 文段组合型语用
-
1、古代诗歌阅读
戏题阶前芍药①
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②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③,悠悠南国④人。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任永州司马时期。②欹(qī):倾斜的意思。③溱洧赠:《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之芍药为香草名。④南国:江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先把芍药与众花对比:凡花已随春而凋谢,唯有芍药开在今晨,突出芍药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 B、三、四句诗人把芍药比作醉酒微醺的窈窕佳人,“留”字赋予芍药人格化,更富有情趣,作者对芍药的赞扬跃然纸上。 C、五、六句诗人展开想象:惠风和畅,芍药频频向诗人摇手,诗人被芍药的美姿吸引,独自欣赏到夕阳西下。 D、“戏”为诗眼,七、八句用戏谑的口吻说:芍药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2)、此诗与柳永的《望海潮》写作目的相似,诗中最后两句别有意蕴,请简要分析。 -
2、文言文阅读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宜受贺作乐如朝仪,上不从。震固请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皆言陛下言是。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观天颜,圣上固孝诚至,亦宜勉徇下情。”上顾士奇等曰:“礼过矣。”对曰:“诚如圣谕,必欲俯徇舆情,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明日,召士奇等谕曰:“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自今朕行有未当,但直言之,毋以不从为虑。”各赐钞文币。颁诏天下,罢山场、园林、湖池、坑冶,听民采取,悉照洪武年间例办纳。大理寺少卿戈谦言事过激,吕震等交奏其沽名,上颇厌之,杨士奇以主圣臣直,从容为上言之,且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上遂待谦如初,命百官毋以谦为戒,已而召谦为副
都御史。时有中官采木四川扰民者,召谦谕曰:“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夏四月,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时近臣有进言太平之政者,杨士奇进曰:“流徙未归,疮痍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民,须休养数年,庶几人得其所。”上嘉纳之,复谕蹇义等曰:“曩与卿‘绳愆纠谬’银章,惟士奇封入五疏,余皆无有,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诸臣顿首谢。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 , 毋贪功 , 脱扰塞下 , 驱之而已。”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上曰A恤民B宁过厚C为天下D主E可与民F较G锱铢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文中是“坚持”的意思,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固”意思不同。 B、过,文中是“过度”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不同。 C、听,文中是“允许”的意思,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意思相同。 D、愆,文中是“过失”的意思,与《氓》中“匪我愆期”的“愆”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受群臣朝拜时,明仁宗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奏乐,杨士奇等人对此表达了赞同支持;此前吕震坚持认为皇帝受贺时应该奏乐,仁宗拒绝了他。 B、大理寺少卿戈谦说话过激,一度让明仁宗不满;杨士奇劝谏说戈谦识大体且知恩图报,后来仁宗待戈谦像原来一样,还任命他担任副都御史。 C、有近臣进言称当今是太平之政,杨士奇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国家灾难未消,还有百姓生活艰难,需要数年的休养生息,才能人人安居乐业。 D、明仁宗曾发给蹇义等人“绳愆纠谬”银章,意在让他们发现并指出朝政之失,但他们无所作为,仁宗对比多次上疏的杨士奇,批评了他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尔素清直,其为朕穷治之,勿怀疑畏。
②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
(5)、请简要概括仁宗对百姓“仁”的具体表现。 -
3、现代文阅读II
报 施
茅盾
文书上尉张文安得了一种军医也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向师长请了长假,师长给了他一千元盘缠,他离开了服务三年多的师部。回家路上他盘算着钱的用途,他一直想着买一头牛回家,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自从他家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头,都没有成功。
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兴奋得很,连夜告诉左邻右舍。第二天一早,①东边山峰上那一轮血红的旭日还没驱尽晨雾的时候 , 探望的人就挤满了张家堂屋。
他们七嘴八舌地把一大堆问题扔到张文安面前,竟使得这位见过世面的小伙子手足无措,不晓得回答谁好!他只能笼统回答道:“好,好,都好,前方
什么都好!打得很好!吃的么?那自然,到底是前方呢,可是也好!”几位年轻人向张文安探听在前方打鬼子的同村人消息。
“不知道。”他摇头说,又怕对方误会,解释道:“你想,前方部队那么多?知道在哪一个战区,哪一个部队呢?”
“哦,早猜到你都不知道啦!”有人讥讽一句。张文安着急起来了,正想辩白,却有一个比较老成的人插嘴道:“算了,算了!我来问一个人,要是你再不知道,那就算是个黑漆皮灯笼了。山那边村子里喂驮马的陈海清上了前方,带着四匹驮马、一个伙计。”“陈海——清!”他记起来,自己还没上前方时,村里曾经议论陈海清丢下老母和妻子,带着四匹驮马投奔了后方勤务,被编入运输队,万里迢迢地去打日本的事。“怎么不知道!”他戛然缩住,他又感到了惶惑。到了前方以后的陈海清,究竟怎样呢?在前方的紧张生活中,这名字早从他记忆中消褪了,然而由于一种受不住人家嘲笑的自尊心,更由于不愿老给人家一个失望,他昧着良心勉强说:“他过得很好!”
问的人接着说:“唉,过得很好。可是他的驮马都完了。他儿子前年接到信,两匹给鬼子飞机炸得稀烂,一匹吃了炮弹,剩下一匹,生病死了,他要给驮马报仇,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他不回家!你说他过得很好,是个喜讯,他家里两年接不到他的信了。”
“原来是——”张文安惘然,感到众人的眼光都射住了他,忙改口道,“原来是两年没信了。陈海清是好人,炮弹有眼睛,不打好人!”他越说越兴奋,“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上等兵了,也许升了排长。陈海清,他是我们村子里的光荣!”“老天爷还有眼睛!”众人赞叹说。张文安伸手抹一下头上的汗珠,惘然一笑,不再出声了。
午后,浮云布满空中,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像幅褪色不匀的灰色布。张文安到集市找董老爹,董老爹告诉他“千把块钱只好买半条牛腿”。一千元如何运用的打算整个儿被推翻了!他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气愤走出市镇。
云阵似乎降得更低了,好像直压在头上,呼吸不方便。张文安懒懒地,不情不愿地回家。②一个年轻人奔过来,见了他就欢天喜地地招呼着。这个年轻人满脸通红,眼里耀着兴奋喜悦的光彩,拦住了张文安,杂七夹八说了一大篇。张文安听到一半,也就明白了,这个年轻人是陈海清的儿子,刚到他家里去过,现在又赶回来,希望早一点看见他,希望多晓得一些父亲的消息。
“你是陈海清的儿子?你父亲带着四匹驮马到前方?”张文安惊讶地说。年轻人的兴奋和快乐感染了他,他忘记了自己和陈海清在前方并未见过一面,压
根儿不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了不起,你父亲是一个英雄!”他随口回答了年青人喜不自胜的询问,完全忘记这是他自己编造出来应付村里人的。
陈海清的儿子说:“我祖母还要问你一些话。她老人家不亲自听见不放心。”
张文安突然心一跳,像从梦中醒来。呆了半晌,才看清在自己面前的,除了那儿子,还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位有病的中年妇人。
“妈妈的病是急出来的,”儿子说,“今天听得喜讯,就精神多了!”
“谢天谢地,到底是好好儿在那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展开了。“好人总该有好报!”那病人喃喃地说。
张文安见祖孙三代高兴,心中惴惴不安,支支吾吾编造陈海清的生活状况;又将陈海清编派在某师某营某连,大胆地给陈海清创造极有希望的前途。
祖孙三代静静地听着,虔敬而感奋,从他们那哆开的嘴巴和急促而沉重的鼻息就可以知道。突然那位老祖母颤声问道:“张先生,海清没有请你带个信来么?”
张文安窘住了,一只手无意中碰到藏在贴身口袋里那叠钞票,莫明其妙地兴奋起来,大声说:“信没有,带了钱了!”
老祖母和孙儿惊异地“啊”了一声,中年妇人轻声吐了口气。
张文安心突突地跳,很艰难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那一叠票子,慌慌张张地把它塞到陈海清儿子手里。
“啊,多少?”那年轻人问。
张文安没回答,老太太插嘴:“嗯,这有五百吧,海清……”还没说下去,张文安的回答吓了她一跳。
“一千!”张文安从牙缝里进出两个字。祖孙三代齐声问道:“多少?”
“一千,够半条牛腿了。”张文安说,心里有一种又像痛苦又像辛酸的异样感觉。
老太太哽咽了,中年妇人低声啜泣,年轻人捧着票子发愣。张文安松一口气,好像卸脱了一副重担,从祖孙三代颤声道谢的包围中,逃也似地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安从前方回到家中,父母连夜把消息告诉左邻右舍,致使第二天一早就客满堂屋,这表现了二位老人炫耀的心理。 B、张文安走出集市以后,不情不愿地回家,这是因为他想为父母买一头牛的愿望落空了,想着如何再为家里做些贡献。
C、陈海清带着四匹驮马上前方打日本,人们很是佩服,两年没有音信,人们也很关心,向从前方回来的张文安询问他的情况。 D、收到一千块钱以后,陈海清的亲属激动不已,万分惊喜,怕祖孙三代对自己一再感谢,张文安“逃也似地走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大量的对话、细腻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呈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微妙的变化,表现人物性格。 B、文中①句属于自然环境,不仅能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体现“早”,还能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出小说的主旨。 C、②句中一个“奔”字既精炼传神,又生动准确,写出了年轻人的速度之快,体现了其想见张文安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 D、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一千元钱的来历,结尾又交代了这一千元钱的去处,这让文本首尾照应,让选文部分的故事相对完整。(3)、本文以“报施”为题,请分析其含义。(4)、对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张文安,有人认为是陈海清,请联系选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
4、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屏风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具样式,其出现很早。东汉文史学家李尤在《屏风铭》中对屏风的特点进行了描写:“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屏风可以作为摆设,使用时应陈设张立,亦便于收纳。屏风可以阻挡凉风邪气,抵御雾气露水,屏风已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家具,而是承载着儒家道德伦理的具体象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多首诗中写到屏风:“____”白居易提示出屏风的另一功能,即将屏视作绘画的载体——画屏。
挂轴于唐末五代被发明之前,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媒材是手卷和屏风。巫鸿在其主编的《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一书中写到二者之间有两大区别:一是它们不同的“媒介特性”。手卷是时间性的,需要观者以手操纵,逐渐展开;屏风却是空间性的,特别是那些正反两面都绘有图像或题有文字的屏风,更是必须在分隔的建筑空间中观看欣赏。古代画家和工匠利用画屏的这个特点,常在其正反两面描绘和书写彼此呼应的图像和文字,以传达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美学趣味。另一区别在于二者不同的使用场合和服务对象。手卷画的创作是为了观者的独自阅览,而画屏则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既可出现在
现实生活中,又用于陪葬或装饰墓室。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便体现了以上诸多特点。
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发现了建于北魏延兴四年(474)的琅琊王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司马金龙墓的彩绘漆屏屏风正面的画面题材多为列女,有《周室三母》《鲁之母师》《班女婕妤》《启母涂山》等。这些典故大都出自汉代刘向所著《列女传》,《周室三母》出自《列女母仪传》,画中的三位妇女,容貌矜庄,衣带当风,有着雍容华贵的气度,自汉代宫廷起就有了以列女图为装饰的屏风。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上承先秦两汉遗绪,下启隋唐。李清泉在文中将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绘屏风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活中解读。在日常生活中,坐姿的改变导致了屏风尺寸、结构的变化。当时的床、榻家具并不普及,随着人们起居习惯的转变,原本的席地而坐慢慢转向以床榻为坐具的盘腿坐和垂腿坐。进而出现了以屏风和榻结合而成的新型家具——屏坐榻,并在之后广为流传。从目前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屏风实物资料,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赋予这类屏风载体的不同文化趣味。对于画屏中图像的研究,以及画中所绘的屏风物像的研究也为思考艺术史和艺术创作中“物”和“绘”的关系提供了一批重要例证。巫鸿提出,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国古人已经把屏风作为更大的画面和图像程序中的有机因素,或使用屏风图像分割和规划空间,或用以突出画中的主体人物。唐代开始对屏上画面有了更详细的表现,使之成为整体图像程序中的“画中画”。这意味着屏上的画面和屏外的图像之间发生了种种互动,其结果是大大增强了绘画的内容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吴雪莲《有关屏风的文化趣味》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陈设的地点”,是《物绘同源》这本书的缘起与背景。2019年巫鸿本人在苏州博物馆主持策划了“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这成为本书的起源。
在我看来,此书存在双重面向。第一层,是巫鸿面向外部世界的对话。作为配合展览而出现的学术研究文集,这本书是巫鸿作为一个学者型策展人,将短期专题展览与长期学术研究进行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展览本身具有极强的视觉观赏性,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展线设计和文字说明,予以展示和分享;另一方面,研究仍需付诸纸面,依托完整的文本论述予以梳理和讨论。可以说,“画屏”展览很好地实践了学术研究与展览的相栖共生。此外,
配合展览、但比《物绘同源》一书早半年推出的,是一本画屏立体书——《奇妙的屏风世界——画屏:传统与未来》,这本书围绕巫鸿对于屏风的解读展开,选取六幅“屏风入画”的文物,在书页中添置三维的屏风卡纸,使得阅读体验更为立体和可爱,可以视作不错的科普故事读物。
第二层面向,或可认为是巫鸿与自己的一次对话。巫鸿早先已出版过《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一书,着重探讨屏风在其绘画语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彼时,巫鸿已提出屏风在传统中国艺术中具有一种 “三位一体”的身份:作为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屏风可用来区分建筑空间;作为二维平面,屏风可用来绘制图画;作为画中所绘的图像,屏风可用来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这种将屏风视作“建筑形式”、“绘画媒材”与“图像符号”三位一体的观念,指涉了屏风作为图像载体和图像本身的双重身份,更进一步,这种“重屏”反思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传统中国绘画的自我知识必须是双重的,同时是对媒材和再现的指涉。
(摘编自戴若伟《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面向外部的对话,面向自我的梳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屏风可以作摆设,可以阻挡凉风邪气,抵御雾气露水,承载着儒家道德伦理的具体象征。 B、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是手卷和屏风,两者区别在于媒介特性、使用场合、服务对象。 C、画屏是空间性的,往往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常用于起居生活、陪葬以及装饰墓室。 D、唐代屏风上画面成为整体图像程序中的“画中画”,屏上画面和屏外图像之间有了互动。(2)、下列有关材料中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说明画屏也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的特点。 B、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来阐明屏风作为绘画媒材的文化趣味。 C、材料二从面向外部世界和面向自己两个方面讲述巫鸿《物绘同源》这本书的写作缘由。 D、材料二列举《奇妙的屏风世界—画屏:传统与未来》一书,意在说明其是较好科普读物。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那些正反两面都绘有图像或题有文字的屏风,才必须在分隔的建筑空间中观看欣赏。 B、出现屏坐榻,并广为流传的原因就是人们坐姿改变,将席地坐变为了盘腿坐和垂腿坐。 C、巫鸿将短期专题展览与长期学术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展览的相栖共生。 D、屏风“建筑形式”“绘画媒材”“图像符号”三位一体,暗指其作为图像载体及图像本身的双重身份。(4)、下列选项中哪一句填入材料一的空缺处最合适( )A、歌舞屏风花障上,几时曾画白头人。 B、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C、软褥短屏风,昏昏醉卧翁。 D、最忆后庭杯酒散,红屏风掩绿窗眠。(5)、大连现代博物馆将举办屏风展,请你结合两则材料,为观展嘉宾说一说中国人为何钟爱屏风。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但是,他忽略了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周国平
性格决定命运。
——培根
以上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人们对上述观点的感触却是不尽相同。
请结合材料中的名言给予自己感触深刻、启发独到的地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6、 你受邀在以“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阅读《乡土中国》”为主题的论坛发言,请提出两条阅读理由。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材料一: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②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③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潮起潮落。
④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⑤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⑥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 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⑦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候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又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节选自迟子建的散文作品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材料二:
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立体、丰厚、富有生命实感的审美品格。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她的创作都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作家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她那只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她的散文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美”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从而呈现出“独有的美的特质”。
(选自梁海《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1)、 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概述了时间多种行走方式,依次写了时间在钟表中、生活中、生命中行走,化虚为实,让读者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与岁月的流逝。 B、材料一写作者到了上课时间还要磨蹭一会儿再进教室,又写随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间越显匆匆,表达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 C、材料一的语言符合作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语言鲜活;伏笔照应又使行文自然而不显生硬。 D、材料一通过对时间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E、材料二准确评价了迟子建的散文,其中的“诗意与温情”在材料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鼓舞人心的力量帮助读者找到灵魂的安居之所。(2)、 赏析材料一中的画线语句。(3)、 材料一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4)、以“时间怎样地行走”作为材料一的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中“独有的美的特质”分别体现在了哪些方面。 -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对于那些热衷于自我表现、自我夸耀的人的看法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2)、小钢的目标远大,但是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他的朋友劝他说,一定要重视小事、小细节,用《荀子·劝学》中的话来说,就是“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3)、《陋室铭》中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 , 。”
-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①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②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是林黛玉海棠诗社夺魁的作品。②评章:品评,评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公沉浸在咏菊的创作冲动中,从早晨到黄昏,或绕篱,或倚石,独自沉思低吟。 B、“蕴秀”“噙香”既展现了主人公的飘逸才情,又流露出主人公在诗歌创作完成后的满足之情。 C、本诗前两联叙事,后两联抒情,起承转合,章法分明,是一首结构严谨七言律诗。 D、尾联两句,写自从菊花得到了陶渊明的品评赞赏以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所传颂。(2)、在《红楼梦》中,海棠诗社成立后,薛宝钗、史湘云组织了一次题咏菊花诗的活动。社长李纨看完众人作品,认为林黛玉的《咏菊》诗当为第一,理由是“构思新,角度新,手法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李纨的评价。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颜、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孙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擒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 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官率将,善李牧 善:善于 B、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阃:朝廷 C、文吏以法绳之 绳:制裁 D、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举:举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B、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其可怪也欤 C、王迁立,乃用郭开谗/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B、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C、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D、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4)、以下六句话分编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冯唐勇于犯颜直谏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②上怒,起入禁中
③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④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⑤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向冯唐询问李齐的情况,冯唐认为李齐不如廉颇、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也不会任用。文帝大怒。 B、冯唐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朝廷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赏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归来再奏报朝廷,朝廷不干预。 C、魏尚厚待军吏,威慑匈奴,因没有上报战况而被削去爵位。冯唐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汉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召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但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②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③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7)、冯唐认为能够充分任用贤才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加以概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在人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
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相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
(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材料二:
“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级“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
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中。
(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一回中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可见《红楼梦》尤其是第一回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B、材料一的作者特别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 C、材料二的作者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 D、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因此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圣杜甫所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歌”,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元诗歌”。 B、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以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做是一部“元电影”。 C、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使用“戏中戏”的手法体现为一种“关于戏剧的戏剧”,可以理解为“元戏剧”。 D、席勒长诗《艺术家》中的“论勤奋你不及蜜蜂……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元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 B、元艺术是一种艺术,“元”理解为“为首的、第一的”,这和“元旦”一词中的“元”的含义是相同的。 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 D、元艺术作品渗透着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示 , 是应对一切变化、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①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 , 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____的人间奇迹,关健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畏前路,____向前进,②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智、应变求变之力、攻坚克难之勇。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 , 更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今天,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____。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④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 形成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____、仰帆远航。
(1)、 文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标示 B、关健 C、辉煌历史 D、仰帆远航(2)、 下面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翘首以待 风雨兼程 同仇敌忾 劈波斩浪 B、刮目相看 风雨无阻 勠力同心 乘风破浪 C、翘首以待 风雨兼程 勠力同心 劈波斩浪 D、刮目相看 风雨无阻 同仇敌忾 乘风破浪(3)、 文中有四个标序号的语句,其中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的一句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许多真实中有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有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
——周国平《人与永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4、语言文字运用Ⅱ
当____的嘉陵江水从陕甘的崇山峻岭一路奔涌,进入四川盆地东北部,在南充穿城而过时,这一湾江水便与这座城一起编织出华美的毯子,①一面作画,一面写诗。
千里嘉陵江孕育南充城。这里有或热烈、或沉静的故事。故事开篇便是文人墨客留下的华美之词。宋徽宗政和年间,果州刺史邵伯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元夕》,描写正月十五之夜果州街景盛况。
故事的另一页,写满了南充历史文化发展的足迹和响亮的名号。
这里是②“三国文化发祥地”。陈寿在西山万卷楼里,写下____《三国志》。南充有着张飞镇守阆中八年的历史,有迄今保存完好的汉桓侯祠、王平墓、诸葛寺等遗迹遗址。在追寻三国历史文化的路上,南充独占鳌头。
这里是“中国春节之乡”。西汉时期,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了太初历,恒定春节。
这里是“中国绸都”。早在秦汉,南充即享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如今仍是( ),处处散发着蚕桑丝绸文化的气息。屹立在五星花园的“丝绸女神” , 为我们诉说着南充与丝绸的缠绵过往。
南充是一片红色热土。开国元勋朱德、民主革命家张澜、共和国大将罗瑞卿、③“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均出生在这里。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5万余名南充儿女参加红军,3.8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这里英杰辈出,也因此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印记和文物。④使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瞻仰、追寻。
这里有奇妙多姿的非遗民俗。⑤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艺术——川北大木偶戏;诉说民间传说,展现百姓生活的川北灯戏;( )的皮影戏;( )的保宁醋……
当我们拨开烟雾笼罩的江水,走近南充,三百里嘉陵江山图跃然眼前,壮丽景观在这里铺展开。嘉陵江里,白塔山中;古城巷口,名人旧居。南充,值得一次美妙的相遇。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汉家烟尘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世味年来薄似纱。(3)、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顺序是( )①“一滴百味欢”
②“满城皆闻机杼声”
③“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4)、下列关于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的语序调整为“一面写诗,一面作画。”会更好。 B、②③处引号的用法相同。 C、④处语句有语病,正确表达是“使全国各地游人来此追寻、瞻仰。” D、⑤处的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 -
15、语言文字运用I
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结合有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以实写虚,也可以是以虚写实,____。明代屠隆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与友人论诗文》)李白诗中多想象,多夸张,似乎是以“虚”为主,但《蜀道难》中的____,又非虚设。如果只在诗中写“虚” , 即使抒情充分,也会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即使堆砌大量景物,也定然缺乏生气。
“虚”“实”的概念因其所在的话语系统不同而有不同含义。从诗歌内容角度来看,景物事件为“实”,情感思想为“虚”;从写作手法来看,正面铺叙描写为“实”,侧面烘托渲染为“虚”;从语言运用来看,实字(非现代所谓实词)为“实”,虚字为“虚”。也就是说,一首诗的虚实结合,____。以《蜀相》为例,前两联的写景是“实”,后两联的抒发感慨是“虚”。写景之中,寄寓敬慕、慨叹之情;抒情之中,带有对历史的回顾。整首诗虚实相生,创造出蕴藉深沉、慷慨悲凉的意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用来说明诗歌创作中“虚实结合”的重要性。请以“诗意”为话题另写一个复句。要求:使用和原句一样的关联词“如果……即使……也……”;符合逻辑;40字以内。 -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阳光黯淡,日将西沉,诗人手抚孤松徘徊,不忍离去的句子是“ ,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 , ”。(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鸟兽的行为来侧面烘托蜀道之高的句子是“ , ”。
-
17、古代诗歌阅读
宾至①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②车马驻江干③。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④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②漫劳:劳驾您。③江干:江边,杜甫住处。④粗粝:即糙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了受到冷落的凄凉之感。 B、“老病人扶”,“再拜”起扶,实感“艰难”。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C、“岂有”“漫劳”一联,运用散文笔调,驭律诗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 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自负。(2)、 杜甫的《宾至》《客至》,都叙述了待客吃饭的情境,但情意却不相同。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杜甫对“宾”和“客”的情意有何不同。 -
18、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灵丘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腊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君焉。丈人卒,其子继: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
陶朱公之齐过而问焉曰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之凉凉也?其邻之叟对曰:“以蜂。”请问其故,对曰:“昔者丈人之养蜂也,园有庐,庐有守。制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牖有乡。五五为伍,一人司之。视其生息,调其暄寒,巩其架构,时其墐发,蕃则从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去其蛛蝨蚍蜉,弭其土蜂蝇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渍。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于是,故者安,新者息 , 丈人不出户而收其利。今其子则不然矣。园庐不葺,污秽不治,燥湿不调,启闭无节,居处龜應,出入障碍,而蜂不乐其居矣。及其久也,蛅蟖同其房而不知,蝼蚁钻其室而不禁,鹩鬻掠之于白日,狐狸窃之于昏夜,莫之察也。取蜜而已。又焉得不凉凉也哉?”
陶朱公曰:“噫!二三子识之,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
(选自《郁离子》)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陶朱公A之齐B过而问C焉D曰E是何F昔者之熇熇G而今日之凉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指放下、放在一边,与《石钟山记》中“今以钟磬置水中”的“置”意思相同。 B、甚,指厉害、严重,与《陈情表》中“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甚”意思相同。 C、次,指次序、等次,与《兰亭集序》中的“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 D、息,指滋生、繁殖、增长,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息”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成功的原因不过是顺应了树的本性,即种树时在尊重树木本性的基础上精耕细作,种好后就不再去动他了。 B、郭橐驼认为,他植者明面上是爱树、忧树,实际上却怀着一种损害树、仇恨树的心理来种树,所以他们种的树都比不上自己种的。 C、丈人的儿子养蜂时什么都不管,只是收取蜂蜜罢了,这种行为与郭橐驼种树“其置也若弃”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D、陶朱公最后说的话表明这篇文章与《种树郭橐驼传》一样,都是因事设理,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表达了作者革新弊政的愿望。(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②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
(5)、郭橐驼种树与灵丘丈人养蜂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
19、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水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彤彤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满世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来是蹴在路边崖棱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当咣当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看到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筐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后,清亮的水用来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破旧的衣裳,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都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识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儿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
②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
(选自贾平凹《〈当代文选〉序》,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观照。 B、文本一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C、作者用“竟是”二字评价一户不识字的人家墙上的对联,表达了作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和赞叹,表现了通渭人精神的高贵。 D、文本二中作者主张散文创作要抒写真情,要以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为己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⑩段加点的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 B、文本一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写漂亮女人种的牡丹、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C、文本二认为只要有人在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就会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 D、文本一以“我”的视角行文,集中描述“我”的所见所感,展现通渭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我”对通渭人家高贵精神的独特感悟。(3)、 文中划线句子言简义丰,请简要赏析。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
(4)、 文本二中贾平凹主张写散文,要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和“小、巧、甜腻”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0、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氢能是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国际氢能源委员会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进入氢时代,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同时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氢能的使用,既可以每年减少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领域,提供几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目前氢能的利用,特别是在汽车燃料电池上实现了应用的突破。除了在汽车上应用以外,还可以应用在深海潜水、无人机、高速列车等设备上,只要是移动器件需要动力的地方,氢燃料电池都可以应用。5G时代所有基站的能源体系、供电系统也可以用氢。在生活中分布式发电方面,实际上每家每户都可以放一个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小装置,用来制冷制热、发电供电,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利用它。另外,一个氢气管道进入家庭就可以供给所有需要的能源,非常高效便捷。
氢能源做的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相比较,锂动力电池在重载航空航天或者大型移动器件上作为主动力电源,它的续航里程不够,能量密度也没有氢燃料电池高。所以,像航空航天大功率的这种运输工具,使用氢燃料电池是非常适合的。
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814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亚洲、北美仍是加氢站建设的主要地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氢能源的发展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国氢能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18197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17座,位居全球首位。据预测,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
(摘编自干勇《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材料二:
氢能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氢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优质介质。随着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据重要位置。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
氢能兼具“清洁能源”与“危化品”的双重属性,在做好氢能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并加快制定氢能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氢能发展战略部署。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中国的能源属性,但针对氢能产业链安全监管体系缺乏统一认知,特别是对氢能的能源属性理解不足,导致在落实氢能项目时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跨部门、跨领域缺乏协作协调。
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在产业上游,我国灰氢技术成熟、成本低,但化石能源紧缺,加之排放量高、杂质多需要提纯,或将逐步被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技术所取代。不过,目前,我国利用清洁能源制氢的效率偏低,还没有到大规模生产的产业阶段。在产业中游,国内车载高压储氢以及运氢方面均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加氢站数量少且储氢量小。在产业下游,氢能当前的应用范围比较窄,主要以燃料电池形式应用于交通领域,且技术瓶颈导致成本较高,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应用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
氢能的资源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且目前氢能长距离长时间储运技术不够成熟、成本较高,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生产与消纳。我国绿氢上游生产多集中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而下游需求多分布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依靠长距离储运技术以实现氢能跨区域统筹利用。绿氢在我国空间维度上的错配问题及新能源制氢的波动性问题,对氢能跨区域、跨时间储运提出了更高要求,氢储运供应链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绿氢制氢和用氢场景的技术经济性较差。目前,氢燃料汽车加注绿氢成本在50—60元/公斤。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高,导致绿氢产业链整体成本居高不下,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同类型传统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绿氢的应用和产业链的发展。
绿氢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需要从系统设计、多电解槽运行管理、材料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绿氢制备系统总成本,提高制氢效率。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风光储氢”耦合技术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推动“电—氢能”系统在满足生产目标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运行。另外,还要重视培育氢能应用场景,如氢能特种车辆、港口物流车、重型卡车、公交车等,以解决部分试点城市规划难以落实的困境。
(摘编自李继峰《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克服四大挑战》)
材料三:
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
技术环节
区域范围
新兴期/年份
成长期/年份
成熟期/年份
饱和期/年份
氢气制取
全球
中国
美国
1908
1985
1912
2013
2016
2010
2028
2023
2030
2043
2031
2050
氢气储运
全球
中国
美国
1901
1984
1919
2007
2004
1999
2030
2015
2025
2052
2027
2051
氢燃料电池
全球
中国
美国
1953
1996
1976
2001
2005
2001
2014
2016
2010
2026
2027
2019
(摘编自徐硕、余碧莹《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氢能的使用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为几千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B、氢燃料电池的特点决定了它比锂动力电池更适合做航空航天这种大功率运输工具的主动力电源。 C、我国的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较缺乏制取绿氢的可再生能源,这是目前氢能成本较高的一个原因。 D、如果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同类型传统产品,我国氢能产业链产值将大幅增加。(2)、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例子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服务保障冬奥。 B、氢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轮机发电,用于电网平衡(调峰)等 C、把我国每年近1000亿度的弃电用来制氢,可降低氢能成本。 D、在重型柴油车密集的港口地区实行“柴改氢”解决雾霾问题。(3)、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氢气制取技术领域而言,中国应投入更多力量提高该项技术水平,以实现全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 B、在氢气储运技术领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熟期和饱和期的到来远早于美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 C、为避免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还需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D、从整体上看,中国关于氢能的各项技术兴起晚于全球水平,但后来居上,均较全球更早达到饱和期。(4)、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氢能,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5)、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拟写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