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获美国拉斯克奖。(1)、青蒿素分子由种原子构成的。(2)、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个原子。(3)、青蒿素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
2、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成功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带回地球。(1)、发射探测器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液氢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2)、嫦娥五号的登月着陆器使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则x为。
(3)、月球岩石中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FeTiO3 , 其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完成下列小题:(1)、免洗手凝胶消毒剂携带方便,使用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2)、石器时代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古人钻木取火,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芯片制造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硅是制造芯片的主要材料,用SiO2来制取,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4、用化学用语填空。(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3)、3个镁离子。(4)、S2-中数字“2”的意义是。
-
5、下面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O2
B.水通电一段时间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A、A B、B C、C D、D -
6、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则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
7、如下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B、
C、
D、
-
8、“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表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不能流动
温度低,分子不再运动
B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
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变小
D
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水分子凭空消失了
A、A B、B C、C D、D -
9、下列常见物质的“自我介绍”正确的是A、水:我很厉害,所有物质遇到我都会溶解 B、空气:我家的成员很多,主要有氮气、氧气、氢气、甲烷等 C、氧气:人们的呼吸离不开我,我能燃烧是火箭发射的燃料 D、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金属
-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图所示操作符合规范的是A、
移动蒸发皿 B、
量取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闻未知气体气味
-
11、下列仪器既可以直接加热又可以用作反应容器的是A、试管 B、烧杯 C、锥形瓶 D、量筒
-
12、2024年9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59颗和第60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导流槽的水气化 B、火箭点火 C、隔热材料熔化 D、整流罩脱落
-
13、纳米铁粉易燃、无污染,未来可替代现有传统燃料发电或作为汽车、船舶、航天的能源动力,极具发展前景。制备纳米铁粉的其中一种流程如图所示。
反应1:
反应22:
(1)、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将2.88g草酸亚铁置于玻璃管内,使其在分解,管内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在min时,草酸亚铁恰好完全分解,立即将管口烧熔封闭,该步操作的目的是。理论上得到纳米铁粉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14、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部件,使用了高纯度硅和金属镁等材料。下图是工业上用粗硅原料(含氧化镁,其他杂质与酸不反应)制备高纯硅和金属镁的工艺流程。已知:硅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Si的化合价为。(2)、操作1的名称是;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写一种)。(3)、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4)、写出工业上利用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5)、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该过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
15、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甲同学、乙同学、丙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设计并进行实验】甲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B所示,丙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C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甲同学用图A所示实验,把锥形瓶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实验时若取用铜粉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填“有”或“没有”)影响。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结论与解释】
(3)甲和丙同学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乙和丙同学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
你认为导致甲和丙同学的结论正确,乙同学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
【反思与评价】
(4)在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
-
16、
为探究某塑料的组成元素,设计了实验Ⅰ和Ⅱ。
Ⅰ.制取氧气
(1)仪器①的名称为。
(2)若用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欲制取干燥的 , 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发生装置→C→(填字母)。
Ⅱ.组成探究
(4)定性检测(已知:无水遇水变为蓝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试
剂并按上图进行实验。通入O2 ,
一段时间后,点燃J处酒精灯
装置K中无水CuSO4变为色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H2O
装置L中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CO2
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塑料一定含有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5)定量测定
为进一步确定组成,将1.4g该塑料在足量中完全燃烧,共产生了和1.8g ,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塑料(填“含有”或“不含”)除上述(4)中结论之外的元素。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673年,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
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波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波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2)、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因此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装置内进行。(3)、罗蒙诺索夫重做波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由此分析可知,波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减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一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5)、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填字母)。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
18、质量守恒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硝酸是工业上一种常用的强酸。工业上制取硝酸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X的化学式为 , 你判断的依据是。
②N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NO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4价氮的氧化物,NO在空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用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该反应中属于单质的是。
②从宏观上看: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生成的CO2的质量。
③从微观上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总数。
-
19、下图是O2与其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发生转化,部分物质已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转化①: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B、转化②:加入会使产生的质量增加 C、转化③:该反应的过程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转化④:若该反应是分解反应,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
20、向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质量的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容器中甲、乙、丙、丁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中乙和丁是反应物,甲是生成物 B、a的值为12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