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2月调研考试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 江苏省扬州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化学一模考试试卷(4月)
-
1、为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100g稀硫酸样品中,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g。(2)、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甲、乙、丙三支各盛有不同试剂的注射器连接在三通阀上,如图所示,利用该实验装置探究NaOH与的反应。(注:连接注射器时,阀门a、b、c均处于关闭状态)
(1)、【学习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甲中产生无色气泡,活塞向上移动,生成的气体是。待甲中反应完全后,打开阀门a和b,将甲中液体恰好完全推入乙中时,关闭阀门b,打开阀门c,向下推动甲的活塞,使甲中气体进入丙中,观察到丙中活塞向右移动,关闭阀门a,振荡后丙中活塞向左移动。
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发生了化学反应。
(2)、小强接着打开阀门b,将丙中溶液推入乙中(忽略三通阀内残留的少量气体),观察到乙中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为红色。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任写一个)。通过该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探究】使乙中溶液呈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 猜想三:NaOH和
【实验验证】小华取少量小强实验后乙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无色气泡,则证明猜想成立,此时试管内溶液为色。
【实验反思】小强的实验结束后,乙中溶液的溶质(除酚酞)有种。
-
3、气体制备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2)、用A装置制取O2时,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实验室制备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检验收集满的方法是。(4)、若某气体既能用C装置也能用E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①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②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
4、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CaCO3、NaCl、Ca(OH)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按照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1)、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2)、白色沉淀A是。(3)、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
5、如图是NaCl和MgSO4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 0℃~40℃之间,NaCl和MgSO4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2)、交点A的含义是。(3)、某学习小组欲从30g固体(含27gNaCl、3gMgSO4)中得到较纯净的NaCl,40℃时进行如下实验:
乙中,烧杯内析出的固体物质是 , 溶液是MgSO4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 40℃时,NaCl的溶解度为g。 -
6、某同学通过下面甲、乙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甲实验验证铜、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乙实验验证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其中试管内的溶液X可以是(只写一种)。 -
7、 2025年4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载人飞船的封闭系统里,主要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来满足航天员的日常需要。(1)、航天员呼吸所需要的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来获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进行吸收转化,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X所表示的粒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 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可作为最理想的清洁燃料的是。
-
8、“新栽杨柳三千万,引得春风度玉关”,是对中国人长期坚持不懈进行沙漠治理的成效写照。(1)、杨树、柳树拥有发达的根系,具有良好的涵水固沙作用,其根部从土壤中获取的营养物质中通常含有C、H、O、N、P、K、Ca、Mg等(填“元素”或“原子”)。(2)、沙子的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硅、碳酸钙等,它们都(填“难”或“易”)溶于水。(3)、沙漠中经济作物的生长通常需要施用复合肥,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填字母)。A、 B、KNO3 C、
-
9、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常有包粽子、戴香包、挂艾草、赛龙舟等习俗。(1)、包粽子要用糯米,淘米时用筛网将糯米和水分离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2)、制作香包用到蚕丝线,蚕丝属于(填“天然”或“合成”)材料。(3)、艾草能够驱蚊避虫,其中所含的蓝桉醇化学式为C15H26O,蓝桉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数目比为。(4)、龙舟的制造中用到不锈钢,不锈钢的硬度比纯铁(填“大”或“小”)。
-
10、中国古代冶炼锡常用的方法是将数百斤锡砂(主要成分是SnO2)和数百斤木炭混合,使其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锡的反应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nO2中锡元素的化合价为+2 B、上述反应是置换反应 C、SnO2和木炭质量比为1:1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D、木炭在冶炼中只起到燃烧放热的作用
-
11、稀土元素是具有重要用途的资源。其中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钆是一种金属元素 B、钆的元素符号是Gd C、钆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64 D、钆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7.25g -
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不相符的是( )A、液氧与甲烷用作火箭推进剂,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B、活性炭用于去除水中的色素与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C、铜用于制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D、氩气用作金属焊接时的保护气,利用了氩气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
13、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进入林区不携带火种 B、炒菜时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C、用煤取暖时保持通风换气 D、不在室内给电动车充电
-
1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收集氧气
B、稀释浓硫酸
C、熄灭酒精灯
D、溶解粗盐
-
15、成语简洁精辟,含义丰富。下列成语的本义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立竿见影 B、百炼成钢 C、铁杵成针 D、云消雾散
-
16、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海水 C、水银 D、加碘盐
-
17、学习常见的碱时,甲、乙两位同学完成了下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氢氧化钠俗称。图1氢氧化钠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
(2)、图2左边试管中没有明显变化。右边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吗?
(3)、【设计与实验】甲同学设计了如图3装置并进行实验。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拔掉橡皮塞,持拿试管底部,迅速将试管口没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理由是。【实验改进】
乙同学设计了如图4装置并进行实验。打开K1 , 关闭K2 , 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0 mL蒸馏水,关闭K1 , 振荡;打开K2 , 量筒内的水进入瓶中,量筒内水的体积最终为46.0 mL。在原实验的基础上,用注射器另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重复以上操作,量筒内的水进入瓶中,量筒内水的体积最终为34.5 mL。
(5)、【实验结论】用实验数据解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6)、【反思与交流】通过实验,可知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
(7)、乙同学的实验方案较复杂,可将甲同学的实验稍作改进,也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改进方法是。 -
18、利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炼铁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矿石粉碎的目的是。(2)、还原反应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任写一个)。(3)、催化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其中的化学式为。(4)、燃烧室为还原反应室提供热量,其中的能量转化是将能转化为热能。(5)、铁具有广泛的用途,举一例。写出日常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一种方法。 -
19、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仪器①的名称。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 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3)、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 , 则为氧气。(4)、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5)、要设计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下列性质需要了解的有(填字母序号)。a.密度 b.溶解性 c.颜色
-
20、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使用液态氢气作为燃料。若需要100 kg氢气,应电解水的质量是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写出计算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