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液态酒精和酒精蒸气都有可燃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温度改变,分子大小改变
  • 2、发射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做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做助燃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N2H4+N2O4__3N2+4          (不完整)。
    (1)、从环保的角度看,该反应用于发射火箭的优点是
    (2)、某次发射火箭共载燃料N2H4和助燃剂N2O4总计31.2吨,若所载的N2H4恰好和N2O4完全反应,则火箭载有N2O4多少吨?
  • 3、

    化学兴趣小组以“认识水”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水的蒸发

    (1)如图是两杯等体积的水在不同温度下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已知两杯水的水温分别是20℃和50℃,则温度为20℃的水为(填序号)。

    【任务二】探究水的电解

    (2)兴趣小组A自制如图1所示装置,兴趣小组B则采用如图2所示装置完成探究水的组成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用烧杯向广口瓶中加入500mL1%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导线穿过橡胶塞与自制红铜电极连接,将塑料管套在红铜电极上,上端插入橡胶塞上。塞紧胶塞,将橡胶管与50mL的注射器3连接好。

    步骤二:取下注射器1,用注射器3向瓶中打气,使溶液进入塑料管中,直到刚有溶液溢出再安上注射器1:取下注射器2,进行同上操作后,安装注射器2。

    步骤三:将导线与24V的学生电源相连,打开开关,大约2min后可观察到注射器1与注射器2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 电源正极(填实验现象),关闭电源。

    步骤四:取下注射器2,点火,推动注射器2的活塞,产生的现象是。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三】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3)电解纯水速率较慢,小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图,电解5%的NaOH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 4、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在流程图中X是
    (2)、工业上根据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将液态空气分离得到氧气;
    (3)、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填“活泼”或“稳定”);
    (4)、根据流程图,写出利用氨气(NH3)制备尿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转化合成氨(NH3)的反应上。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氨的含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从合成氨含量最高的角度考虑,最理想条件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300℃、200大气压 B、500℃、200大气压 C、300℃、500大气压 D、500℃、500大气压
  • 5、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①
    (2)、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套装置有一处不足的地方,请你加以改进 ,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用B装置制氧气,优点是。如果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填“a”或“b”)端进入。
  • 6、化学常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明同学做了图Ⅰ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现空气比水更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
    (2)、小宋同学用图Ⅱ实验探究分子的知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小组同学讨论后,共同设计了如图Ⅲ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填“a”、“b”或“同时”)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图Ⅲ实验装置相对于图Ⅱ实验,优点有(写出一点)。
    (4)、下列图标与本实验无关的是______。
    A、 B、 C、 D、
  • 7、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离子是带电的微观粒子,则带电的微观粒子一定是离子 D、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则一定表示稀有气体的原子
  • 8、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B

    物质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

    氧化汞受热分解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A、A B、B C、C D、D
  • 9、2024年5月,使用了钛等多种材料的嫦娥6号开启探月之旅。钛元素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其核电荷数为22 C、原子质量为47.87 D、钛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电子上
  • 10、图示“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的是
    A、污染瓶内试剂 B、受热仪器破裂 C、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D、造成液体多加
  • 1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B、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C、防治大气污染,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为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用农药、化肥
  • 12、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发射 B、葡萄酿酒 C、钢铁腐蚀 D、石蜡熔化
  • 1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中有60多种有香味的物质,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同时,桂花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经检测发现,桂花中维生素CC6H8O6、锌、铁、镁、钙、钾的含量都很高。下列是某种桂花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营养成分

    维生素C(mg/100g)

    锌(mg/100g)

    铁(mg/100g)

    镁(mg/100g)

    钙(mg/100g)

    钾(mg/100g)

    含量

    400

    6.1

    18.8

    88

    306.7

    1087

    (1)、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______(填序号)。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物质
    (2)、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填化学用语)。
    (3)、某同学想通过食用桂花补充维生素C,需要食用多少该桂花才能补充1g维生素C?(写出计算过程)。
  • 14、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
    (1)、1897年,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他推测的依据是
    (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1),实验现象如图2。

    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填序号)。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3)、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
    (4)、氢气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18世纪,科学家利用铁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易燃空气”,之后命名为氢气。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5)、1969年,科学家利用催化剂TiO2实现光分解水制氢气,同时生成氧气。通过这一变化可以推测出水的组成,理由是
    (6)、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利用固态合金储氢装置解决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困难的问题。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填“大”或“小”)。
    (7)、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 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 15、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自来水的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1:

    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选填“Ⅰ”、“Ⅱ”或“Ⅲ”)。

    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X可能是

    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为了保障野外工作人员的用水安全,便携净水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小组同学利用注射器、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等自制一个如图2所示便携净水器。

    ①为了使净水效果更好,你觉得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

    ②使用该净水器,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优点是

  • 16、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制备氧气从地球带上去。
    (1)、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方程式:;工业上选择空气为原料制氧气的主要原因是
    (2)、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模拟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浸入液氮一段时间后,试管内产生一定体积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1分钟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复燃的原因是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如图2,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N2O2(填“>”或“<”)。

  • 17、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装置示意图如图1,产生气体的体积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 C、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可能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 D、检验a管产生的气体时,将注射器(内有剩余溶液)取出,顶端靠近带火星的小木条,推动活塞即可
  • 1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空气的组成模型 B、物质构成模型 C、反应分类 D、地壳中元素分布图
  • 19、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H2O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的构成不同

    B

    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情况不同

    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C

    过滤操作后水仍然浑浊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D

    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 2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有一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