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同学们,初中三年是人生当中的重要阶段,七年级更是初中的第一个台阶。②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③走进静mì 的校园,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敬畏之心自然油然而生。④我们要铭记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刻提醒自己:从今天起,我们要褪去zhì 气,走向成熟;从今天起,我们要心有着落,zhù 蓄力量;从今天起,我们要抖sǒu 精神,酝酿芬芳。
(1)、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宽敞(chǎn) 谆谆教诲(zūn) 着落(zhuó) 酝酿(liàng) B、宽敞(chang) 谆谆教诲(zhūn) 着落(zhuó) 酝酿(niàng) C、宽敞(chǎn) 谆谆教诲(zhūn) 着落(zháo) 酝酿(liàng) D、宽敞(chang) 谆谆教诲(zūn) 着落(zháo) 酝酿(niàng)(2)、请在语段中四个横线处分别填写上正确的汉字。静mì zhì气 zhù蓄 抖sǒu
(3)、语段第③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能够让我们变好的事,总是没有那么舒服,也没有那么容易坚持。但越是难以做到的事,越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也越能够锻炼一个人。
真正的自律,并不是准备了多么详细的计划、有了多么齐全的运动装备、买了多少本新书……自律是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结合个人经历,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认真对待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3、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争时期的大学尤为可贵,有这么一所大学,它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它有一个班的学员平均年龄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的作战经验。学员们保持闲时看书的习惯。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他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流传他有不死之身,因为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他死亡,还详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半百,而且他很爱护自己的部下。他一生的经历与中国民众的命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一中大学的名字是________,这所大学有着怎样的特点?(2)、材料二介绍“他”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介绍一下他的品质。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②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把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呢呢”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③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④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⑤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猪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磕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⑥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选文围绕“哑巴”主要写了五件事,根据文意填写下面空格。(1)友好的老哑巴尝试用各种动作进行表示,支持并挽留我们躲猫猫。
(2)。
(3)。
(4)温柔的老哑巴在上山挖达香花时,因睡觉被分配充当帘子抗议无效而半夜哭泣。
(5)。
(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3)、第④⑤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二处在文章中的作用。(4)、结合文章内容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老哑巴为什么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
(1)、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2)、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3)、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① , 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②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③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②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③纪:通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相是( )A、右俯绝壑 哀转久绝 B、山之胜盖自此始 自非亭午夜分 C、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虽乘奔御风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不以疾也(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B、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4)、《三峡》和《百丈山记》在写景时各自突出什么景物特点,营造出怎样的氛围。(5)、三峡是万里长江上十分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造就的山水画廊,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结合课文的描述,抓住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重点讲解,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60字左右)。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颖颖)7月20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年思享会”青年先锋论坛活动在京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企业的青年先锋,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商业化落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力求“全景式”解锁大模型的真实面貌。“立体式”呈现大模型未来图景。百余家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活动。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家正当其时。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
青春从来系家国。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基层工作一线,在科技攻关岗位。在抢险救灾前线,在保卫祖国哨位广大青年自觉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才有力量。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进发。
(1)、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
8、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完成小题。
在《“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xiāo sǎ身姿;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我们读懂了鲁迅先生对那些“zhèng rén jūn zǐ”之流的shēn wù tòng jué。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应当 远大志向,目标坚定。不因一时一事而 , 只有在不断的 与实践中,才能将志存高远变成触手可及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xiāo sǎ (2)zhèng rén jūn zǐ (3)shēn wù tòng jué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树立 疑惑 探查 B、树立 困惑 探索 C、建立 困惑 探索 D、建立 疑惑 探查(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B、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增长才学,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C、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D、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当代才俊以及往哲先贤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
9、默写古诗文。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刘祯《赠从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曹操《龟虽寿》)
(3)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绩通过“ , ”(《野望》)的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白居易通过“ , ”(《钱塘湖春行》)描绘初春鸟儿的活动,表达畅游的喜悦;而诗人李白通过“ , ”(《渡荆门送别》)的开阔景象,表现了对人生新起点的憧憬。
(4)《答谢中书书》中“ , 。”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一本书籍,一场旅行,一种痛苦,一次遇见、失去……都会给少年带来心灵上的波动,从而让内心更加丰盈。本次“少年成长正当时”活动结束后,校刊准备编撰一期特别刊物,现面向七年级学生征稿,鼓励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请你以“少年因 而成长”为题,以抒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在家浅酌桂花酒,偶然间看到主持人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权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虽说这些桂花不是成片栽种的,但肯定也不是野生的。因为它多数长在大户人家的场坝前、庭院里、渠堰旁,人们应该是看到了它美化环境的价值,只是没有开展大面积的商业开发。大山里边的人,再穷也不会挖树去卖。这一棵一棵的桂花,才能长得又高且大。
⑥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好似倒一杯啤酒入肚,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人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⑦前两年寓居江南,那一带城里乡下的桂花树多,品种也多,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叫法蛮多。用桂花冲茶、泡酒,干桂花加在各式点心里,吃的花样、玩意儿也很多。这中间,印象最深的,是在醪糟汤圆上,稀稀疏疏地撒几粒干桂花。在饮黄酒、吃大闸蟹的时候,若端出一碗还冒着烟儿的清汤白汤圆,碗中漂浮着红枸杞,再夹杂着些黄黄的桂花粒儿,那个醇香让人沉醉。
⑧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了。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⑨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闲时无事,每天就着二两黄澄澄的桂花酒佐饭,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据说,浅酌几口泡酒,能消暑去燥、平气静心。中秋前后,若约得三五挚友,在天南海北的神侃中畅饮它三四杯,就算酣醉酒醒后也不觉得头疼。
⑩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诗仙李太白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为典故“吴刚伐桂”注脚。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而桂花之于我等,则有自我陶醉的意思,无论是飘飞的浅醉、甘洌的微醺,还是醇香的沉醉、由畅饮而酣眠,皆应了那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谚语。
⑪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1月06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①段写“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父女做桂花饼,引起下文对家乡“桂花香”的回忆。 C、第②段从“独株”“茎”“树冠”“花”等方面描述了桂花树的外部特征。 D、第①段中,在“但”后面停顿,突出强调了“我”对桂花的记忆深刻及喜爱之情。(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从修辞角度赏析)
(2)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杈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从描写角度赏析)
(3)、作者为什么有“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的感觉?请结合文章第⑥-⑩段概述其原因。(4)、赏读完本篇文章,你打算将其推荐给校广播站,在推荐前请你为本文选择合适的配乐风格,并说明原因。A.慷慨 激昂 B.低沉 哀婉 C.轻柔 舒缓
-
12、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完成各题。
①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呜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③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选段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他们的讲课有什么共同点?(3)、请赏析“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句话。(4)、选段中作者说“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你认为大声朗诵对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④也,待父母(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数子欺恕。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遂烹彘也。
【注】①女:同“汝”,你。②反:通“返”。③彘:读 zhì,猪。④知:智慧。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逾矩”中的“逾矩”是“越过法度”的意思。 B、“饭疏食”中的“饭”是名词“食物”的意思。 C、“曾子之妻之市”中的第二个“之”是“到,去”的意思。 D、“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之 于 B、而 也 C、而 于 D、之 也(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5)、【甲】文谈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乙】文的曾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五言律诗,律诗有相对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B、首联青山绿水构成了作者旅途的背景,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向往。 C、颔联中描绘了一幅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江面开阔、风势正顺,船帆高悬的画面。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心情。(2)、本诗被誉为最有“盛唐气象”的一首诗,哪一联最能代表“盛唐气象”?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
15、成长路上,我们漫步诗词文苑,感受锦绣诗文。阅读下面文段,补充诗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诗歌中,追随曹操领略秋日盛景:“① , 洪波涌起” (《观沧海》);跟随李益感受塞外夜晚:“② ,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读万卷书,品万种情。我们在诗歌中,感受人间冷暖。马致远的乡愁浓缩在“夕阳下,③”(《天净沙·秋思》)中;杜甫的悲叹寄寓在“正是江南好风景,④”(《江南逢李龟年》)里。
读万卷书,悟万千理。《〈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辩证对待: , 。
-
16、与同学一起成长日子里,何其有幸,年岁并进。小文的班级准备建立QQ好友群,请你帮小文完成以下活动。(1)、【活动一:谦敬之礼】课间之余,同学们互相交换彼此的QQ号,小文也收到了班长的QQ号,并对班长说道:“我一定会惠存的!”
你给小文的建议是:“惠存”是(A.敬辞 B.谦辞),它的意思是“”应该是自己送别人礼物时说的。
(2)、【活动二:互动之趣】为增加群聊的积极性与互动性,班长提出进入班级群的同学要分享三个关于“交友”的成语,诗文或故事。① ② ③
-
17、人间最美少年时,正是读书好时节。小文准备分享成长路上阅读的书目《朝花夕拾》,请你帮他补充完善。(1)、下面是小文阅读《朝花夕拾》时所整理的知识卡片,请你帮他把卡片中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
出处
事情
影响
①
寿镜吾先生拒绝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提问。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阿长与〈山海经〉》
②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五猖会》
③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2)、请结合上面表格中提及的事情,谈谈你对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认识。 -
18、下面是小文同学在此次活动中的主持稿,请你帮助他完善。
载着希望,乘着梦想,带着憧憬,我们在一叶知秋的季节里,终于开启了成长的新篇章。好奇的我们,轻轻翻开手中的语文书本,眼前美好事物太多,令人无法全部欣赏和领略;轻风流水应和着鸟儿清脆的喉咙,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夜凉如水中静(觅/谧)的丝丝细雨,传达着秋雨的深情;产生分(歧/岐)的初春田野里,播撒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入情入理的精彩课堂上,雕镂着心里深刻印象;声音非常喧闹的三味书屋里,珍藏着童年的美好回忆……。
少年成长正当时,暂且道别往事依依,双手迎接今日断知。未来,我们应全力以赴,不仅要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还要无愧更自己的成长!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hè 觅 岐 1ǒu B、he 觅 歧 1ǒu C、hè 谧 歧 lòu D、he 谧 岐 lòu(2)、下面成语可以代替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是( )A、花团锦簇 如雷贯耳 B、花团锦簇 人声鼎沸 C、美不胜收 如雷贯耳 D、美不胜收 人声鼎沸(3)、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 )A、动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B、动词 形容词 动词 名词 C、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D、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动词(4)、文段中标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未来,我们应全力以赴,不仅要励志成为国家的栋梁,还要无愧于自己的成长!
-
19、学校开展“阅读红色经典”活动,同学们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来开展活动。(1)、阅读记录卡,请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内容与呈现
问题与理解
关注情节
“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这场军事政变”是指:①。
关注人物
[甲]
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
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 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A是;B是。
关注语言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
(《过大草地》)
③加点词体现了纪实作品 的基本特点。
(2)、经典名著往往利用反差塑造立体多面的人物。请你根据示例,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红星照耀中国》中周恩来的“反差”性格。示例:尼摩船长一方面正义,富有同情心,在锡兰采珠场勇救采珠人;但他也有残酷的一面,当鹦鹉螺号面对战舰的进攻时,他冷酷无情摧毁战舰,夺去船员的生命。
-
20、请将题目《我不再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可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