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一项是(     )
    A、筵席   渺茫   郑重其事   相得溢彰 B、翡翠   盘恒   不屑置辩   一气呵成 C、涉猎   要诀   两肋插刀   身临其境 D、景仰   睥睨   陟罚臧否   雕粱画栋
  • 2、下列语词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suì       囵wú        自惭形huì B、liáo     礼pìn          信手来niān C、nàn       刻qīng        铢两悉chèn D、xuē       首jī            味同蜡jiáo
  • 3、梁启超说“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人的一生总肩负各种大大小小的责任,我们都要学会去承担。你是在什么时候懂得承担的呢?是某一次家里人都外出了,留下你自己打理家里家外;或者是某个关键时刻,你挺身而出独当一面……

    请以《那一次,我懂得了承担》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1)写出“我”那一次承担责任的经历。(2)内容具体,详略得当,充分交代清楚“那一次”“我”“承担”的过程。(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思考。(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 4、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风雨桥是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雨桥,是对覆有廊屋的桥梁的通用称呼,这种称呼来源于其遮风避雨的功能。爱黔中学九年级拟开展“寻访黔东南   探秘风雨桥”的社会实践活动。
    (1)、下列是同学们收集的有关黔东南侗族风雨桥的相关内容,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

    ①黔东南地区山林广布,河流纵横。

    ②侗族人民聚居的黔东南地区就分布着数量庞大的廊桥。

    ③明中叶以来山林经济的发展为风雨桥的建造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充裕的木材资源,成为清代侗族桥梁得以大规模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在山川广布的地区,修建桥梁尤为重要。

    ⑤风雨桥,即廊桥,是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的一种桥梁类型。

    ⑥因为拥有充足的木材储备,这些风雨桥在遇到结构问题或遭到毁坏时可以随时修缮或重建,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⑦但在古代,建造风雨桥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

    A、⑤②③④⑥①⑦ B、⑤②①④⑦③⑥ C、①⑤②④③⑥⑦ D、①⑤③②④⑦⑥
    (2)、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风雨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计划暑假去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体验当地民风民俗,请你根据网络攻略帮助他们完成为期两天的旅游计划。

    网络攻略

    【景点打卡】

    千家灯火夜景:夜晚在山上观景台,看千家万户亮起的灯就像天空里的繁星点点。

    梯田:绿油油的,错落有致地布满山野,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画卷。

    古街:小巷里有很多苗族特色工艺品和黔东南土特产,还可以体验造纸、蜡染等非遗文化项目。

    博物馆:苗族博物馆位于寨中老街,其中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介绍苗族的服饰、习俗、建筑、宗教、节日、文化等。

    【景点地图】

    西江千户苗寨两日旅游计划攻略

    第一天:由西门售票处购票进入景区,经过5号风雨桥,然后在景区内体验“长桌宴”。傍晚可在看到千家万户亮起的灯就像天空里的繁星点点。然后经4号风雨桥回旅馆休息。

    第二天:早上可经2号风雨桥去欣赏梯田和田园风光,再经1号风雨桥到达古街体验 , 去芦笙场观看芦笙表演,还能去到博物馆了解苗族的。逛累了就在小吃街品尝极具苗家特色的酸汤鱼、酸汤粉等美食,给亲朋好友们买买苗银、苗绣等手工纪念品当伴手礼。游览完毕可在6号风雨桥乘车从北大门离开景区。

    (3)、在领略了风雨桥的魅力后,同学们为黔东南地区的风雨桥写了一篇宣传稿,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黔东南的风雨桥

    ①黔东南地区的风雨桥,不仅可以便利交通,为行人遮风避雨,还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②特别是“南侗”地区,风雨桥的工艺丰富,装饰讲究,兼具实用性功能与艺术价值。

    ③风雨桥的修建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④一般风雨桥的桥梁跨度大约10米左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⑤黔东南地区的风雨桥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少数民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

    处,

    处,

  • 5、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阑干:横斜,纵横交错。②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③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1)、根据你对本词内容、押韵的理解,推断方框里最符合词意的字是(     )
    A、 B、 C、 D、
    (2)、词中写道“群芳过后西湖好”,西湖“好”在何处?请将此景描绘下来。
  • 6、遵义府志(节选)

    岩孔山 , 袤数十里,东属遵义,西属黔西,郡城山脉自此来。山下石壁有洞,大径丈许,水涌出,名曰“大泉”,冬温夏凉。南流十里,入沙溪,经三涨水,东入乌江。《通志》谓“有石脉涌泉”即此。又谓“为乌江发源”,不足以当之也。山北十里为木来关,山南五里为岩门关,皆遵、黔分界。山东北下支岩为文峰山。山下石洞穿数十步,名曰“天门”,又曰“穿岩”。昔大道即经洞中,“岩孔”之名亦以此。岩间奇石差峥,错以古柏。东南下支岩为天寿山,绝壁削成,石笋排拶。山中有小池,不竭不溢,落叶池中,飞鸟衔去。山最高处,峭壁上似有数大字,人不能到,未从谛观

    (选自《遵义府志·山川》,有删改)

    【注释】①岩孔山:在今贵州安顺市东四十里。②《通志》:指《乾隆贵州通志》。③排拶(pái zā):挤压。④谛观:审视,仔细观察。

    (1)、根据选文判断,下列图中A、B、C、D四处位置,天寿山最有可能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文章是如何描述“岩孔山”的地理方位的?请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岩孔”之名亦此(《遵义府志(节选)》)                           不物喜(范仲淹《岳阳楼记》) B、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无从致书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美于徐公(《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醒能述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D、寡人欲五百里地易安陵(《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可一战(《左传 曹刿论战》)
  • 7、品读画中端午 领略文化魅力

    朱万章

    ①端午节历史悠久,民俗内涵丰富,是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绘画里的端午,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端午将至,重新品读兼具艺术气韵与人文底蕴的端午题材画作,不仅可以看到画家笔下端午节的千姿百态,更可感受千年风俗,体悟先贤哲思,增进爱国情感,领略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与艺术传播中的独特魅力。

    品天中佳物

    ②自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端午题材绘画便层出不穷,不乏佳构。

    ③以山水画著称的清初画家王时敏,其存世作品中仅有4件水墨花卉,其中3件都与端午有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午瑞图》,便以淡墨描绘了蜀葵、艾草等物,均为折枝花卉,笔简意远。从画风可见,作者继承了明代中期以来的写意水墨画传统,又独出机杼,给人淡雅清新之感。虽然作者并未题写画名或赋诗,但其题款“辛丑端阳戏笔”已巧妙指明所绘乃应节之物。【甲】

    ④端午风物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在于其体现四时变化、富有自然之美,更在于其承载着美好寓意。“五瑞”一般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蒜头,枇杷、蜀葵也常列其中。人们认为这些植物能入药防病、招福驱邪,画家也常常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如清初画家恽寿平的后人恽怀英在《天中景映图》中,继承并发扬没骨法,使画面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赏龙舟竞渡

    ⑤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题材绘画为当代学者留下了研究传统民俗的珍贵史料。传为北宋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是现存最早表现龙舟竞渡的作品,画家选取众龙舟冲向临水殿前标杆的瞬间,展现竞赛的盛况。元代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图》则是有据可查的较早有署名的龙舟题材绘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在元代山水画中别开生面。

    ⑥整体来看,元、明两代,龙舟题材绘画并不盛行,偶有所见,则多为南方画家所绘。主要原因在于龙舟竞渡一则需要河道,二则受地方风俗影响。在长江流域以南,尤其是江浙、岭南地区,赛龙舟是一年一度之盛事。故清代以来,龙舟竞渡之景多见于南方绘画,特别是河道密集的南粤地区。比如,在苏六朋、居巢、居廉等岭南诸家作品中就不时可见龙舟题材,成为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乙】

    ⑦居巢的扇面绘画《赛龙舟图》虽为咫尺之属,但小中见大,清晰再现了当时广东地区龙舟竞赛的情形。从画面及人物衣着来看,或为画家的好友张嘉谟观摩龙舟竞赛,画家据此写实。无独有偶,在居巢创作此画的次年,其堂弟居廉也绘制了一件相似之作——《端阳龙舟竞渡图》。扇面宽不盈尺,但两船竞渡、小船助阵、观众围观的场景均鲜活灵动。与居巢之作不同的是,居廉画作中的龙舟竞赛是两船朝同一方向速进,前方有一艘小船导引。两种竞赛模式,时间仅相隔一年,或可为民俗学者提供参考。此外,从居廉的题识可知,此画乃忆写珠江荔湾地区龙舟竞渡之景,画中部分人物系画家好友。因此,这件作品不独为研究晚清风俗画提供佐证,更可印证彼时岭南画坛写实之风。【丙】

    ⑧通过图像研究,在历史的变迁中找寻文脉线索,不仅有助于人们走进创作现场、感悟艺术魅力,更可借助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故事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________________

    ⑨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祛病防疫、龙舟竞渡、民间工艺、风物传说及饮食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端午民俗蕴含着古人的文化智慧,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吉祥、团圆的向往。不少画家围绕端午传统民俗展开创作,不仅为今人打开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窗口,也让中华民族关爱生命、重视家庭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⑩细读古画不难发现,今天的许多端午民俗均经历了不同形态的演化过程。【丁】在元代佚名《夏景戏婴图》、清代金廷标《儿童斗草图》等作品中,还可看到古人端午捉蟾蜍、斗百草等活动。这些活动潜藏着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体察和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发展,也吸引着观者去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智慧。

    ⑪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是相传已久的民俗。“钟馗图”在明清最为多见。明代画家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是将文人情趣与世俗风尚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延续到晚明时期。清中期以来,“钟馗图”无论在技法、材料,还是画面内容等方面,都与明代迥然有别。以任伯年、任熊、赵之谦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诸家,以及以苏六朋、蒋莲、居廉等为代表的岭南画家群体,都有力推动了钟馗题材绘画发展。

    ⑫在中国美术史上,端午题材绘画虽然只是小类,但因其囊括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主要画科,所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画家持续关注的对象。画作中所蕴涵的文化史、艺术史、民俗研究、社会研究价值,已然超越绘画本身,使之成为端午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10日,有删改)

    (1)、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横线处小标题的一项是( )
    A、绘民间工艺 B、绘传统民俗 C、读传统民俗 D、描世俗风尚
    (2)、端午节到了,你想挑选一幅有着“招福驱邪”美好寓意的画作,下面选项中最适合的一项是( )
    A、《天中景映图》 B、《金明池争标图》 C、《夏景戏婴图》 D、《寒林钟馗图》
    (3)、请仔细阅读《赏龙舟竞渡》,完成下面表格。

    朝代

    作者

    画作

    价值意义

    说明顺序

    北宋

    张择端

    《金明池争标图》



    吴廷晖

    《龙舟夺标图》

    是有据可查的较早有署名的龙舟题材绘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在元代山水画中别开生面。


    居巢

    《赛龙舟图》

    或可为民俗学者提供参考。

    居廉

    《端阳龙舟竞渡图》

    或可为民俗学者提供参考。写珠江荔湾地区龙舟竞渡之景。不独为研究晚清风俗画提供佐证,更可印证彼时岭南画坛写实之风。

    (4)、下面这段材料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哪一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比如,清代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记录了8种端午期间的重要活动,像大众熟悉的“包粽子”场景便在作品中得到生动再现。画面前方,一位妇女正手握菰叶(茭白叶)看向身边的孩童,仿佛正在教他如何“裹角黍”;画面中间另有两组母子在尝试“裹角黍”,一派其乐融融之景。通过画面左下方注释可知,因古人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粽子又称“角黍”。

  • 8、我用水缸装月亮

    胡启涌

    ①月夜凉凉,四野一片霜白。趁着月色,父亲挑着水桶朝沟底的水井走去,我拿着葫芦做成的水瓢跟在后面,父子俩一高一矮的影子在山路上不停地晃荡。草丛中蛐蛐儿的叫声十分动听,人走近后就停止不叫了。我举着水瓢打算摁住一只,一串黑影纷纷跳闪开,逃到了另一丛荒草中。人未走远,小提琴再次在月夜响起。

    ②山里缺水,井里的水要蓄上一阵后,才能满上一挑。白天活儿多,与父亲夜里去挑水是常事。水井藏在沟底的一个岩腔里,井水如线从深处的石缝中渗出,流到一个桌面大小的水坑里。披着月光的父亲把水桶放在井边的一块石板上后,猫着腰把身子探进去,用葫芦瓢荡开水面上的落叶,一瓢接一瓢地把清冽的井水舀到水桶里。满上后,父亲用扁担钩挂住木桶的横梁正中,顺势往上一抛就稳稳地落在了肩上,父子俩便一前一后地往家里走去。

    ③我拿着葫芦瓢跟在父亲后面,惊奇地发现盛满井水的水桶里,映有圆圆的月亮,一前一后两个月亮。父亲迈着有节奏的步子,水桶里的月亮轻轻摇荡,泛起粼粼清波。恍然间,我真不知道是父亲挑着月亮,还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在山路上自如地行走。我跟在父亲后面,想伸手去水桶里捞月亮,又怕被父亲骂,只好跟着月亮回家。到家后,父亲把井水倒在水缸里,激起碎玉般的水花。我将水瓢扣在缸沿上后,痴痴地看着水缸里,寻找与父亲一起进屋的月亮去了哪里。

    ④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天不停地往缸里倒水,母亲则不停地把水从缸里舀出来,山里人家的日子,就在周而复始间如水流淌。懵懂的我知道,只要水缸里有水,母亲的脸上就会永远荡着微笑,灶膛里的火就会永不熄灭,山里人家的日子就会一直充盈下去。父亲外出的日子,家里的用水是我和二哥每天的任务。那时兄弟俩都不高,只能用扁担抬的方式,才能勉强地将一桶水运到家中。母亲把时间算得很准,月亮刚爬上阶沿坎时就开始催促:“这会井里应该蓄有一桶水了,趁月色好,赶紧去抬回来后睡觉。”这是一天的最后一趟活儿,兄弟俩也想干完了早点睡觉。

    ⑤舀满一桶水后,兄弟俩一前一后地抬着往家里赶,一轮月亮映在水桶里,闪亮如鳞,在我与二哥之间来回荡着,两人的配合稍有失调,水和月光就会荡出木桶泼洒在我俩身上。抬到家中时母亲没有担心孩子的衣服已被淋湿,而是叹了一声:“咋抬的,荡掉了不少。”二哥听后,在一旁委屈地拧着衣服,我却幸福地觉得湿得安逸,一身都是月光。后来,我的个子超过了二哥,就不再与二哥“扯伙”抬水了。我单独挑水后,开始一个人独享一轮属于自己的月亮,像父亲一样悠然地把月亮挑回家,再把月亮倒在水缸里,让满心欢喜的母亲一瓢接一瓢地舀出来,不停地浆洗和浇灌我们的日子。

    ⑥后来,我家搬出了山沟,搬到镇上后又搬到县城里,瓦房卖给人家后也被拆走,只有那口水缸原地不动地守着山里时光,以乡愁的名义继续陪伴那里的春花秋月,蛙鸣蛩吟。我每次回老家都是匆匆而过,没有安慰过独守家园的水缸,心中满是歉意。我记得好些年前的一个月夜,我下乡经过老家时特意绕道去了山沟里。那夜月光融融,水缸“站”在一片荒草中,看着如一尊冷峻雕像的水缸,我顿时陷入一种“近缸心更怯”的纠结中,不敢目睹已被青苔包裹的水缸。蓄有满缸雨水的水缸里,一轮圆月完整地映在里面,丰沛溢溢,清辉澹澹。这是我曾拥有过的月亮,是我童年的月亮。瞬间,无尽的往事连同泪水,在如霜的月色中纷纷洒落。

    ⑦在城市的梦里,总是那口石水缸的影子。我不能让她再孤独地留在山沟里,她才是我心中完整的故乡,里面装有远去的炊烟和父母的影子。年前,我把水缸搬到了县城的小院里,我没有叫人帮忙清洗,因为别人不会知道水缸里有故事,担心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了我的回忆。我清洗掉了水缸表面的青苔和尘垢后,水缸的表面露出了道道走向一致的清晰錾路,亦如父母额头上的道道皱纹,满载着酸酸甜甜的回忆。我又用刷子濯洗缸内,把那些沉积多年的泥水用水瓢舀起,再用母亲当年的姿势泼洒在地上。然后,将水缸妥妥地安放在小院一角,满上水,不养睡莲,不喂鱼儿,只用它装月亮。

    ⑧水缸就在小院里,我心里无端地踏实了许多。有月亮的夜晚,我一个人一杯茶,抱膝静坐在院子里,看着月亮慢慢越过树梢来到水缸里,又从缸沿上慢慢地退去。然后,我会随着幽幽月光一起,慢慢地抵达_______________。

    (选自《贵州日报》2024年9月20日,有改动)

    (1)、下面事件中没有提到水缸的一项是(     )
    A、“我”陪父亲挑水。 B、“我”和二哥抬水。 C、“我”一个人挑水。 D、“我”在小院赏月。
    (2)、下面“月亮”中,与标题《我用水缸装月亮》中的“月亮”意蕴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父亲水桶里映有的圆圆的月亮。 B、“我”单独挑水时独享的月亮。 C、回老家时,映在水缸里的月亮。 D、穿过树梢来到小院水缸的月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线句中,二哥听到母亲的叹息后感到委屈,为什么“我却幸福地觉得湿得安逸,一身都是月光”?
    (4)、文章结尾“我会随着幽幽月光一起,慢慢地抵达。”横线处填“童年”或“故乡”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 9、前期的祥子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想攒钱买一辆洋车,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奔波;鲁迅求学期间的“弃医从文”,体现了他对新思想、新时代的追求。请结合《简·爱》相关内容,谈谈简·爱的追求。
  • 10、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在遭受陷害后依然坚守自己信念的是(     )
    A、《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 B、《骆驼祥子》中的高妈 C、《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教授 D、《水浒传》中的林冲
  •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B、史铁生,代表作有《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1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树木丛生,。(曹操《观沧海》)

    (2) ,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关关雎鸠,。(《关雎》)

    (4)无限 ,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7)《登飞来峰》中,蕴含着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这一道理的诗句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13、2024年9月29日至11月15日,“生命的绝唱——贵州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拓印展”在省地质博物馆展出,精选一批关岭古生物化石拓片及化石进行展览,为省内外游客提供一场鱼龙故里、石上拈花的震撼之旅,是名fù其实的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展览重点展示了海百合、鱼龙、楯齿龙等典型古生物化石,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此外,展览还借助多媒体影片、艺术装置、场景复原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仿佛置身广袤的远古时空。

    此次“生命的绝唱——贵州关岭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拓印展”不仅是一场富丽堂皇的化石盛宴,更是生物进化历程的jiǎn yǐng , 引发对生命历程的追sù , 感受生命的奇迹与自然的伟大。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②             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震撼 B、络绎不绝 C、广袤 D、富丽堂皇
  • 14、作文题目:这项活动,是我的最爱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5、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春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完成下面的小题。
    (1)、下图是小雨展示的“春”字的篆文写法。

    上部是“草”,表示草木重新发芽吐绿;中间是“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部是“日”。整个字形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画面。

    (2)、甲辰蛟龙去,乙巳灵蛇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蛇年春晚将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总基调中,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

    ①请描述2025年央视春晚的主标识,并解释其寓意。

    ②请结合2025年央视春晚的主题和主标识,设计一段开场白,用于春晚节目的引入。

    (3)、贴春联是春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小雯想写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下面是对联的下联,请拟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原驰蜡象送辰年

  • 16、《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流传海外的版本有许多不同的译名。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书名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请你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或主题,说说这样翻译的理由。(100字左右)
  • 17、同学们准备对《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进行分类研读,你会把下面哪一篇文章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归为一类?请从人物、内容、主题中任选一个角度,简述理由。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 18、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名字往往饱含着作者的匠心,如《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人名,肯定了读书人努力求取功名的远大理想。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永不言败,意志如钢铁般坚强,但他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书中写到他的亲情、恋情、友情等。 C、《经典常谈》是一部为青少年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不只注意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D、《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见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真实生活。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峰游记   

    李大钊

    ①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②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挟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③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成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④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叠,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有百数十里。

    ⑤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河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

    ⑥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⑦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⑧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

    ⑨过了两三日,我便带了一个小孩,来到昌黎的五峰。是由陆路来的,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的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⑩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旁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新鲜。走了约四里,才到五峰的韩公祠

    ⑪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东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⑫看守祠宇的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那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老夫妇很替我们操作

    ⑬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

    ⑭山中松树最多,也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

    ⑮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煞风景。

    ⑯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⑰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⑱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金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原载于1919年《新生活》第二期,有删改)

    【注释】①京奉线:北京至沈阳(旧称奉天)的铁路。②标:清末军队编制之一,相当于今一个团。③韩公祠:韩文公祠,纪念韩愈的祠庙。④操作:生活服务之类。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行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变换游记的主要对象,描写美丽自然风光。 B、第⑥段通过色彩搭配、动词使用的手法,让人深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C、第⑦段以声衬静,桨橹“嘎吱声”和犬吠声愈发衬出所处环境之清幽宁静。 D、从文中“昌黎”、“韩公祠”等词可以推断,作者游山主要是为了凭吊韩愈。
    (2)、阅读全文,将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五峰游记》中,作者从京奉线出发到(1)再到横山,后顺滦水而抵家乡,沿途的风景逐一呈现。从第⑨段起叙述了(2)和借居韩公祠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人领略到各处景物的不同精致,也了解到各处景物的整体风貌,这是运用了游记最常用的(3)的写作手法,这样使文章(4)(填表达效果)。

    (3)、本文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请结合画波浪线处做批注。
    (4)、第①段看似与作者写的“游记”无关,实际上不可或缺,请简要分析。
    (5)、有人评价李大钊写《五峰游记》是“身在山水之间而心另有所系”。请参考助读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李大钊心系何处?

    【助读材料】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9年7月,李大钊趁暑期回到家乡,然后带着10岁的长子李葆华避居五峰山。之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再论问题与主义》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宣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指导性理论基础。《五峰游记》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 20、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提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

    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 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3)、请结合文章概括高斗南这一类官员的共同特征。
上一页 299 300 301 302 3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