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培优卷A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4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和运用(共7 小题,计24分)
-
1. 三秦中学准备拍摄主题为“古代那些事儿”的专题纪录片,作为文字编辑,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妙笔丹青】下面是纪录片第一集《美学》中介绍《清明上河图》与《唐宫仕女图》的旁白文案,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在《清明上河图》前驻足端详,那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座横跨汴河的大桥无疑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它不仅连接了两岸的交通,也连接了古今观者的心。或许只有倾听学者的深入讲解,我们才能对作者的种种巧思顿开茅sè。目光再转向《唐宫仕女图》,画中的仕女们或执扇慵坐,或对镜理妆,或腼腆微笑,或盈盈作yī……这不禁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女子的风华绝代。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①点睛之笔 ②腼腆
(2)、结合语境,写出语段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①顿开茅sè ②作yī
2. 请你回顾所学诗词,补全文稿内容。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许多灿烂辉煌的诗词。读“ , ”(许浑《咸阳城东楼》),感受暴风雨来临前的萧条苍凉,了解诗人“万里愁”的原因;读“ , ”(杜甫《月夜忆舍弟》),感受白露既降,天气转凉,诗人于“月”中传达思念之情;读“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明亮的月色中汲取力量,唱出乐观豁达、安慰祝福之语;读“ , 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感受稼轩满腔愁苦却又无从诉说的落寞;读“ ,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诗人因世事变迁、老友离散而流露的心酸之意。
3. 【宗师风貌】[2024—2025 咸阳阶段练习] 一提起“唐宋”符号,人们不免想起“唐宋八大家”,下面是第三集《坚守》的介绍性文字,请你修改完善。①“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②这八位宗师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化矩阵。③他们以____阐理明道,又以____济天下苍生。④他们的文章历经风霜砥砺,不拘泥、不流俗,千古不绝的传唱中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⑤追溯“唐宋八大家”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多命途多舛。⑥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们____。⑦他们坚持文学创作的初衷,合力打破时文窠臼,使当时诗文的面貌焕然一新。
(1)、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四字词语填写在第③句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A. 浩荡胸襟 B. 如椽巨笔
(2)、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结合语境,将第⑥句补写完整。(补写部分应为并列复句)4. 小柳阅读完《水浒传》后,做了一个表格,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请你帮她补全表格。艺术手法
①
追求离奇巧合
典型回目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情节概括
李逵替狄太公捉鬼,杀了狄太公的女儿和王小二。李逵误认为宋江等抢了刘太公的女儿,到忠义堂砍倒了杏黄旗,与宋江以头相赌。经对证,李逵发现不是宋江等抢了人,他便听取了燕青的建议前往宋江处负荆请罪,后与燕青去牛头山杀了强贼,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然后回了梁山。
②
二、阅读(共14 小题,计46 分)现代文阅读(共8 小题,计30 分)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
材料二:
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
(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
材料三:
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
(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
材料四: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 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了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我们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
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
(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1)、【任务一:辨“材”析意】
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博物馆丰富陈列手段,优化展陈设计,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 B、“花城红图”小程序为市民了解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C、下马关古城墙、箭楼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主要与其不可移动有关。 D、红色旅游、红色皮影戏及红色实景演出都是对革命文物合理利用的方式。(2)、【任务二:以“物”说史】
请用材料二“以‘物’说史”的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材料一中“半条被子”故事所蕴含的精神。(3)、【任务三:护“物”有我】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建议。6. <革命文化>[2024—2025 西安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远行的马车
①我小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坐一次姥爷的马车。
②实际上,姥爷的大马车那时候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了,而是生产队的大型资产。姥爷是带头入社的模范,那辆车连同那两匹枣红色的马,都是他主动带进合作社的。
③姥爷的大车连同那两匹枣红色的马都是我的太姥爷在姥爷年轻时给他置办的,其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不亚于如今的一辆顶配豪车。太姥爷本来是想让姥爷以大车为载体挣钱养家糊口的,但姥爷一分钱也没有带回家。母亲说他赶着大车成天在外边跑,做地下交通员,不是给队伍送情报,就是为前线运粮草、运弹药。说到这里,母亲落下泪来:当时姥姥的身体不好,下不了炕,家里家外都是母亲带着大姨、小姨忙活,连姥姥病重、去世,姥爷都没有回来。后来,队里办起合作社,姥爷连着车、马都入了社,姥爷每天驾着马车给队里拉“公活”,忙得热火朝天。
④我对姥爷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赶着大马车沿村道奔驰而过的身影。只见姥爷挺着背,高昂着头,如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右手扬起鞭子,鞭子灵活如蛇,“叭”的一声,一个清脆的鞭花在半空中炸响。那时我正在上小学,有一天,我正和小伙伴们在河滩上玩耍,有人喊:“你姥爷的大车来了!”几个小伙伴呼喊着追赶马车。我边追边喊:“姥爷、姥爷……”姥爷头都不回,依旧挥舞着马鞭向前奔跑。有时就算我们气喘吁吁地追赶上了大车,姥爷也会挥手驱散我们,再一扬鞭子,让马儿加快步伐,拉着大车跑远。
⑤我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说:“你还想着坐你姥爷的马车呢?你姥爷呀,队上的东西比自家的东西金贵,你别指望从他那儿沾一根草的光。”
⑥但姥爷也有例外。不久前我们发现,姥爷的大车原来也是会拉“私货”的。
⑦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开心,突然看到姥爷的大车驶过来。车上拉了很多锅碗瓢盆、板箱衣柜,还有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头发梳得锃亮,精神头尚好,就是嘴有点儿歪。姥爷把老太太拉到我家,安排她住进了家里最好的大房间。
⑧晚上听母亲和父亲嘀咕,原来那老太太叫乔兰,乔家庄人,烈士家属,曾经也是地下交通员,是姥爷跑地下交通时认识的。现在老太太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了,年纪也大了。听母亲的口气,她和大姨、小姨都不太同意姥爷接老太太来家里住,毕竟家里一大家子,也不富裕,也担心乡亲们嘀咕。我也为此有些愤愤不平。但姥爷谁的话也不听,和队长说了一声就赶着大车拉回来了。
⑨对于姥爷为什么要把老太太接回家照顾,不要说我,就是我的父母和大姨、小姨,包括乡亲们,恐怕也都难以理解。
⑩姥爷照顾老太太近十年。老太太去世时,我已离开家乡在外地读书。
11 这个老太太去世不久,姥爷又赶着大车拉回一个小个子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姓杨。杨老太太嘴不歪,却只有一只眼睛。一只眼的杨老太太的到来再次让母亲和大姨、小姨感到疑惑,也让我们和村里人不解。
12 杨老太太身体不好,来到姥爷家不到两年就去世了。据说最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是姥爷一个人伺候的。但姥爷为什么要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杨老太太呢,在我心里依旧是个谜。
13 杨老太太去世后,姥爷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尽管母亲和大姨、小姨轮流照顾,但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我们。
14 去年我回县里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参观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展览。其中有一个板块的展览标题为《巾帼八英》,它主要介绍的是抗战时期本县的八位女英雄。其中有两位地下交通员,一位叫乔兰,一位叫杨彩,两人的丈夫为掩护一位携带重要情报的交通员牺牲了,日军便把目光锁定在她们身上。两人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为了撬开乔兰紧闭的嘴巴,日军用刺刀将她的嘴巴刺伤,但她仍然一字不吐。杨彩虽然个子瘦小,但眼睛又大又亮,她怒目圆睁,一言不发,气急败坏的日军便刺瞎了她的眼睛……
15我的头“嗡”的一声,心里刀扎般猛地一痛。多年来的谜题得到解答,我心中百感交集,一种无边无际的痛与悔在我的心底蔓延……
16 那辆远行的马车,该是承载了多少血与火、生与死的故事。
(有删改)
(1)、小秦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以“姥爷的马车的生命历程”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时间轴。请阅读全文填空。(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只见姥爷挺着背,高昂着头,如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右手扬起鞭子,鞭子灵活如蛇,“叭”的一声,一个清脆的鞭花在半空中炸响。
(3)、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中母亲的话会不会破坏文中塑造的姥爷的形象?请说说你的看法。母亲说:“你还想着坐你姥爷的马车呢?你姥爷呀,队上的东西比自家的东西金贵,你别指望从他那儿沾一根草的光。”
(4)、第14段记叙了“我”参观《巾帼八英》展览的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同学们想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短剧,在改编至第15 段时,小秦提议为“我”配一段内心独白。请你结合语境完成这一任务。(6)、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组的一位成员建议将小说的标题《远行的马车》改为《我深爱的姥爷》。你接受这一建议吗?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三、古诗文阅读(共6 小题,计16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楼 船
家大人造楼,船之;造船,楼之。故里中人谓船楼,谓楼船,颠倒之不置。是日落成,为七月十五,自大父以下,男女老稚,靡不集焉。以木排数重搭台演戏,城中村落来观者,大小千余艘。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 , 风逼之几覆,以木排为戙①索缆数千条,网网如织,风不能撼。少顷风定,完剧而散。越中舟如蠡②壳,局蹐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③而已,升高视明,颇为山水吐气。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戙(dòng):驾船用具。②蠡:同“蠃”(luó),螺。③鞋靸(sǎ):拖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拥毳衣炉火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是日落成
④靡不集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为七月十五”中“为”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木排为戙索缆数千条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或异二者之为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午后飓风起,巨浪磅礴,大雨如注,楼船孤危。
(4)、<情境题>读完【甲】【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对话,请你帮他们把对话补充完整。小陕: 我发现这两篇文言文都有乘船的情节,但乘船的情形不同:【甲】文中乘船是夜晚独自去西湖赏雪景,【乙】文中乘船是。
小西:你说得对。除此之外,我还发现这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同: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小题。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默写本诗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的“歧”常被误写成“崎”。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歧”。知识卡片
《古代汉语词典》(第2 版):
歧:①岔路;②分岔,分叉;③聪颖。
崎:倾侧。
(2)、下面的两座雕塑,你认为哪一座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甲 乙
四、作文(50 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杨志纵使武功盖世、谨小慎微,最终还是丢了生辰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诉说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终靠诚心奠定蜀汉基业;刘姥姥游玩大观园,这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了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
请你从上面四个人物中选定一个,以《对话某某》或《评说某某》或《遇见某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文体自定;(2)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