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

    上面的歌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2、 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纪实作品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倾向。围绕“纪实作品的阅读”这一探究专题,小组同学为《红星照耀中国》制作了读书卡片。请以下面已完成的读书卡片为例,完善读书卡片三。

    读书卡片一

    摘录:

    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读书卡片二

    摘录:

    我最后一次走到保安的大街,越走近城门,我越一步懒一步地拖着。人们都从各办公所探出头来,大声地向我致意道别。

    分析:出发前的叙述,表明斯诺是带着疑惑去红色中国采访的。


    分析:从斯诺的叙述中,我读出他离开保安时的恋恋不舍。






    读书卡片三

    摘录:

    这个大学大约就是世界上唯一的“高等学府”,用石头、砖头当作桌椅,石灰墙和泥墙当作黑板……学生们有的在两个具有设备的场子打篮球,有的在黄河支,流旁边由泥土填平的场子上打网球。还有好些学生在打乒乓球、写字、阅读新书和杂志,或者在他们简陋的俱乐部里读书。

    分析:

    (2)、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会因英雄为伟大事业奋斗而热泪盈眶,也会为人物与命运不屈地搏斗而心潮澎湃……这表明我们领略到了文学作品的崇高美。

    围绕“文学作品的崇高美”这一探究专题,请从《红岩》《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任选一个或一组人物,写出你领略到的崇高美。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仰起他的脸

    ①这是新的春天。早晨还有些清冷,但所有的草木正在萌发,生长,不可阻挡。

    ②海川起床时,父母已经上班去了。海川早早地出了门,上了公交车。车窗外,长满嫩绿叶子的梧桐树,在他眼前快速闪过。海川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这满眼的新绿洗过一样。

    ③离毕业只有两三个月了,海川渴望早点儿到学校去,想早点儿见到那些熟悉的脸庞。之前海川常常偷偷照镜子,他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后来和呼延老师长谈,在研学活动中和子彦、颜琴畅谈了人生,海川那有着缕缕怅惘的内心,如春天的天空渐渐明亮起来。

    ④海川想早点儿到学校还有一个原因,他想早点儿看到同学们的留言。临近毕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不管做什么样的打算,有件事却是大家共同在做的———互赠留言。留言本是精心挑选的,皮革面、锦缎面或者塑料面的本子,逐个在班级里传递,被递到的同学都会为接受赠言的那位同学写上一段。海川也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本子,咖啡色云锦缎面的。他的本子和别人的一起,在班级里传递,这一两天就要交还回来。

    ⑤果然,刚到教室,颜琴就举着留言本向他走来。

    ⑥打开本子的那一刻,海川几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又紧张又企盼,仿佛他打开的不是一个本子,而是一个魔盒,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样的新奇和意外。

    ⑦第一条是呼延老师的:“你写得一手好字,字如其人,你的字刚劲有力,就像你的人一样坚强,有韧劲。希望这种精神能一直支撑你,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⑧还有子彦的:“如果说,将来班上有人真正称得上‘文人墨客’,那就只有你了!”

    ⑨“如果在古代,我想你会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即便是现在,你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写这段话的是雯雯。有一回,雯雯和海川同乘一辆公交车,海川见有人紧贴着一个老奶奶准备行窃,急中生智大喊一声:“谁看见我的伞了!”那小偷立刻触电似的弹开,趁到站时赶紧下车逃走了。

    ⑩“我遇到了一群不赖的家伙,他们陪我度过了最有意思的三年。在他们中,你是最特别的一个!”不得不说,这种口吻真是合海川的脾性,

    ⑪“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你是最棒的,海川!”写下这一段的,竟是平日里最不善言辞的小军。

    ……

    ⑫最后一页的赠言,笔迹娟秀,是颜琴写的:“河流在高山峡谷奔腾,是为了拥抱蔚蓝的大海。”句子虽短,却令海川激动。

    ⑬人真的很有意思,往往从别人的评价中看清自己,并对事物产生新的理解;而在镜子里看自己,反而是模糊的。

    ⑭晚上回到家,海川坐在台灯下,再次翻开留言本,一页一页慢慢地看。然后,他翻到本子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了两段话,这是他给自己的赠言。

    ⑮“即使这个世界充满挑战,也依然怀着好奇心去爱这个世界。”

    ⑯“宇宙如此辽远,人类拥有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它让你最骄傲的野心灰飞烟灭,剩下一颗小小的心在身体里跳动,你需要去做的是做好自己,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

    ⑰他不记得这两段话是从哪里看来的,抑或是经由自己的思考迸发的火花。不过,无论它们来自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这是他真实的有感而发。

    ⑱海川多么想和爸爸妈妈面对面坐着、和他们分享此刻的感受。“可是妈妈总是忙学校的工作,早出晚归的,连和我谈心都没有时间。爸爸呢?”想到爸爸、海川就会想起自己做错事情时爸爸严厉的眼神。海川一度觉得心里很委屈。

    ⑲而今天,海川手指轻轻抚摩着留言本,心里明晃晃的。眼前一会儿闪现出妈妈夜晚从学校回来时憔悴的脸色、一会儿闪现出爸爸从乡下行医回来时疲惫的身影。这一暮暮,触动了海川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许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表达爱……”海川接着想下去,“人不能贪恋父母翅膀的荫庇……”海川的心里蹿起一簇一簇的火苗,内心的灼热,慢慢向全身扩散。

    ⑳他想着,合上了留言本,从桌前站起来、走到窗前。一股清凉的空气带着早春夜晚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

    ㉑今晚,得睡个好觉,他告诉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一个全新的明天。

    (根据殷健灵的小说改编)

    (1)、以留言本为线索,梳理海川的心理变化、完成下面的图表。

    (2)、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晚上回到家,海川坐在台灯下,再次翻开留言本,一页一页慢慢地看。

    (4)、小说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赠言塑造海川的形象,请根据这些赠言概括海川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5)、海川读完留言本,思想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海川的身份给他的父母写几句话。
    (6)、有人为小说设计了新的结尾:海川仰起他的脸,注视着窗外无边的星空,眼睛闪闪发亮。

    与原结尾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举行“科学健身全面发展”主题班会,小冀同学搜集了一组材料。

    材料一:

    身体活动,对我们的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比如,当身体在散步的自然摆动中找到节奏时,我们的思考过程也似乎获得了一种流动性,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问题变得明晰起来,解决方案在不经意间浮现脑海。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与思维清晰度之间的联系是有科学依据的,动起来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显著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摘编自《身体与思维的亲密对话》)

    材料二: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可以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角度分析。

    人体中存在一些对情绪起到积极作用的神经递质。它们会在体内发生“快乐化学反应”、能增强人的愉悦感,改善心理状态。运动能够促进这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进行适当而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建议青少年每周锻炼3-5次、每次45分钟左右。

    生物性角度的研究,让我们认识了运动调节个体情绪的机制。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运动的社会性。团队运动能够为个体提供额外的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参加足球、篮球、排球和拔河等团队项目时,大家齐心协力,在运动过程中社交壁垒被逐渐打破。调查表明,每周参加1-3次团队运动,参与个体在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

    (摘编自《运动滋养心理能量》)

    材料三:

    运动前热身

    能充分动员机体,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每次5-10分钟

    以体育游戏和动态拉伸为主

    耐力练习

    增强儿童青少年心肺功能,强化肌肉耐力,提升专注度,缓解压力等

    30-50分钟/次



    运动后放松能

    加快身体疲劳的消除

    每次10-15分钟

    以静态拉伸为主,可辅以按摩

    (根据《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二十条》整理)

    (1)、某同学自从参加了学校排球队,每周坚持锻炼,变得更精神了,还结识了新朋友。请依据材料二,对该同学的变化进行解释。
    (2)、慢跑属于耐力性锻炼,下面是为爱好此项运动同学提供的健身小贴士。请依据材料三,再补充两点提示。

    健身小贴士

    提示一:运动前要有5-10分钟的热身。

    提示二:

    提示三:

    (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中加点的词语“似乎”和“逐渐”都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B、动起来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促进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使用了数字,具体明确,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D、青少年要积极参加运动,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越好。
  • 5、活动三:传重阳文化:本次专题学习活动进入分享交流环节,请你参加。
    (1)、小冀同学发现所辑录的多则古文都有孟嘉落帽的记载,他很好奇,查阅了资料,准备分享。请你帮他完善下面的发言内容。

    在公众场合帽子脱落,对中国古人来说是有失体面的。孟嘉遇到这种情况,却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孟嘉的应对表现了他的特点。“孟嘉落帽”被传为美谈,成为典故。

    (2)、小冀同学所辑录的古诗文提及重阳节的多个风俗,请写出两个。
  • 6、活动二:品重阳章句

    【甲】

    九月初九日谓之重阳节,居民登高远眺,各家食糕饼,取高升之意。

    (选自《张北县志》)

    【乙】

    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 , 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

    (选自《梦粱录》)

    【丙】

    孟嘉为桓温参军,重九日姑孰龙山,风吹落帽。温敕左右勿言,良久取之还,令孙盛作文嘲之。

    (选自《夜航船》)

    【丁】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选自《晋书》)

    ①(阳数)古人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②(孟嘉)东晋人。③(桓温)东晋人。④(姑孰)古城名,故址在今安徽当涂。⑤(敕)告诫,吩咐。⑥(孙盛)东晋人。⑦(燕)同“宴”。⑧(如)往,到……去。⑨(著)放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居民登高远眺    (《张北县志》)

    日孟嘉登龙山落帽    (《梦粱录》)

    ③重九日姑孰龙山    (《夜航船》)

    (2)、下列对丁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B、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C、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D、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月梭飞,转盼重九。    (《梦粱录》)

    ②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晋书》)

  • 7、活动一:赏重阳诗篇

    【甲】

    九日

    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乙】

    九日卫使君筵上作

    武瓘

    佳晨登赏喜还乡,谢宇开筵晚兴长。

    满眼黄花初泛酒,隔烟红树欲迎霜。

    千家门户笙歌发,十里江山白鸟翔。

    共贺安人丰乐岁,幸陪珠履侍银章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②(卫使君)池州刺史。③(谢宇)这里指刺史的宅字。④(珠履)以珠为饰的鞋,这里指幕僚。⑤(银章)银质的印章,这里指刺史。

    (1)、根据相关诗句,推断甲诗中的“故园花”指什么花。
    (2)、乙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同为重阳诗作,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8、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文明国度,礼仪之邦。孔子说:“ , 不亦君子乎?”修身以礼,锤炼君子品格;木兰替父从军,荣归故里,“爷娘闻女来,”,爱亲以礼,充满家庭温暖;宋濂跋涉百里,向先达请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求学以礼,传扬尊师风尚;送武判官归京,“ , 胡琴琵琶与羌笛”,饯别以礼,饱含深情厚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待客以礼,彰显古道热肠;“ , 咨臣以当世之事”,求贤以礼,成就蜀汉大业。让我们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中国人。

  • 9、 下面是小冀同学为介绍国宝级文物“十五连盏铜灯”写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

    ①十五连盏铜灯造型如茂盛的大树,枝头的十五只灯盘错落有致,枝干上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②这件器物工艺精湛,是泥范铸造,经铸接、榫卯接和焊接成形。③灯体结构科学,有利于保持灯的平衡与稳定。④总之,这件艺术瑰宝造型生动,结构科学,工艺精湛,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创造之光。

  • 10、 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资料夹

    资料一:

    走进河北博物院,可以知晓“东方人类的故乡”,感受岁月的    甲    (络绎不绝/沧海桑田);可以    乙    (品味/品位)非遗中蕴含的文化,(huàn xǐng)其中凝聚的历史记忆;还可以回顾燕赵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捍卫家园的红色历史,致敬伟大的抗战精神。

    资料二:

    河北博物院藏品丰富。展出的文物中有13件国宝级文物,它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河北大地的璀璨文明。古老的文物生动地释着河北的地域气质与中国精神□战国铜山字形器,以刚劲挺拔的造型,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融合多重文化元素,彰显“美美与共”的博大(xiōng jīn)……

    (1)、根据“资料夹”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huàn xǐng)    ②(xiōng jīn)

    (2)、“资料二”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释(shàn)  示(zhāo) B、释(chǎn)  示(zhāo) C、释(shàn)  示(zhào) D、释(chǎn)  示(zhào)
    (3)、从“资料一”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反复 B、排比 C、拟人 D、对偶
    (5)、在“资料二”中□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6)、“资料二”中“璀”和“璨”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王”。“璀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由此推测这两个字的形旁“王”应该是汉字的变体。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灯下,我们可以读书,可以学习,可以欢聚,可以游戏;灯下,我们可以做家务,可以谈心,可以沉思,可以……灯下,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与白昼不同,我们可做的事很多,感觉做什么事都好。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灯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 12、作文

    清醒地直面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智慧在困境中突围,能让我们不断了解自己,超越自己。

    请以“这个问题,我有办法”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 13、同学们,假如你拥有了一个机器人伙伴,它行动敏捷、学识渊博,请你向大家介绍这位机器人伙伴的外观、功能,想象它会怎样陪伴你度过日常学习与生活,对你有哪些帮助。(不少于100字)
  • 14、思思探究了名著作品中的意象,请你帮她完成表格。

    名著

    意象

    象征义

    《朝花夕拾》

    百草园

    《西游记》

    它划定了悟空“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是外在权威对个体的强制性约束。

    《艾青诗选·向太阳》

    太阳

  • 15、在读书交流会上,小文和小语因为尼摩船长和祥子的经历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不分胜负。小文的观点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小语的观点是“我命由天不由我”,两人邀请你裁决。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你任选尼摩船长和祥子中的一人,结合他的生平经历,选择一个观点并陈述理由。
  •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臣知不如徐公美       (2)皆于齐

    (3)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4)余人不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蔽甚矣     无丝竹乱耳 B、能谤讥市朝     皆以美徐公 C、其人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人可使       此之谓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段中的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2)邹忌和吕蒙正在劝谏策略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甲】【乙】文段简要说明。

  • 1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满天繁星中,哪一颗是华夏先民“岁首星”

    ①正月初一过大年,现在有现成的历书可查日期,但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在还没有成熟历法的时期,人们如何纪年、如何过年?

    ②先民根据物候纪时,将某种物候现象的出现作为新年到来的标志。比如,草原民族在青草返青时过年,渔猎民族在马哈鱼洄游时过年,农耕民族在某种农作物收获时过年。“年”字的甲骨文象征禾穗低垂的样子,表明华夏先民可能曾经以农作物的丰收为新年的标志。

    ③但是,物候受地域、气候的影响,这种纪时方式缺乏普适性、准确性。而满天星斗为普天之下人们所共睹,日月轮回、斗转星移较之物候更能准确地确定时间。先民发现这一星空运行规律后,就会运用星象纪时,于是物候历就被星象历所替代。

    ④运用星象纪时,先民们会选定某个易于观察的星座作为新年的标志,从而将这一星座作为岁首星。古埃及人原来以尼罗河洪水的到来作为新年的标志。后来,他们发现,每到播种时节的拂晓时分,天狼星会随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于是又用天狼星作为新年的标志,天狼星就成了埃及人的岁首星。

    ⑤那么,满天繁星中,哪一颗是华夏先民的岁首星呢?我们可以从保存了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知识的华夏农事历《夏小正》中寻找答案。

    ⑥《夏小正》详细记述了一年12个月的物候、气象、农时,也记载了几个重要星象。其中正月的内容里描述了“鞠则见”“初昏参中”等星象。“鞠则见”是说鞠星在夜空中出现;“初昏参中”是说黄昏参宿三星在南方夜空正中间出现。“参宿”是星座名,参宿三星即猎户座的三颗亮星,明亮璀璨,一字排开,非常引人注目。鞠星位于参宿的左下方。

    ⑦华夏先民以“初昏参中”这个星象作为新年到来的标志。为什么呢?鞠星位置偏南、纬度甚低,北方中原地区的人很难看到,只有在每年春分前后的黄昏、秋分前后的拂晓才能见到。又因中国地处北半球,中国人的房子多坐北朝南,出得门来,抬头仰望,展现在视野中的正是南方的星空,中国天文学自古就以观察南方夜空中的星座为主。

    ⑧遥想《夏小正》时代,每当明亮的参宿三星升上黄昏的正南方夜空时,浩荡东风送来春天回归的气息,积雪开始消融,冻土开始融化,大雁北翔,雉鸡啼鸣。群星灿烂的猎户座升上南方夜空,璀璨的参宿三星恰好位于正南方。种种迹象都表明,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⑨因此,古人就以参宿南中天作为新年到来的标志,照耀南方夜空的参宿三星成为华夏民族辞旧迎新的岁首星。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物候会受到地域、气候的影响,因此用物候纪时缺乏普适性、准确性,但是星象相较于物候更为准确。 B、古埃及人一直都在用天狼星来作为新年的标志,因此天狼星也就是埃及人的岁首星。 C、中国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出门抬头仰望,看到的正是南方的星空,中国天文学自古就以观察南方夜空中的星座为主。 D、夜观天象可以发现,新的一年到来后,猎户座会升上南方夜空,参宿三星此时就恰好位于正南方。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初昏参中”和“鞠则见”同为正月的星象,为什么前者会被确定为华夏先民的岁首星?
    (4)、小语觉得文章题目是“满天繁星中,哪一颗是华夏先民‘岁首星’”,那文章的①~③段就显得有些多余。你是否认同她的说法,请阐述理由。
  • 1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雪山上的战斗

    卢一萍

    ①听完何建伟的话艾札达一下变得沮丧起来。“你现在一时半会也上不去,能上山的人包括炊事班都上去了,所有能开动的车也上去了,留守人员都是自己煮饭。”

    ②“查果拉的雪一直没有停?”

    ③“一直风大雪狂。”

    ④“这个廖飞!为了不下查果拉,瞒了我们所有人!”艾札达激动地站起来,动作有些大,他马上就觉得头晕。

    ⑤“你先去睡一会儿。你想上去,也没得车送你。”

    ⑥货车司机洛桑听了,马上说:“我送他上去!”

    ⑦“你要送?”何建伟盯着他,“风雪这么大!”

    ⑧洛桑说:“我跑过西藏通往内地的所有的道路,什么情况都遇到过,你放心!”

    ⑨何建伟知道艾札达的脾气,只能看着他们把他们自己塞进驾驶室,目送着他们离开营部,驶往风雪交加的高原。车灯刺不破狂雪织成的厚重的幕布,之前见过的明月和星河被雪抹去了,似乎今夜从未出现过。风搅乱雪幕,搅得地上的雪团如野兽般奔突。路被雪抹去了,连一点路的痕迹也看不见。艾札达从车上跳下来,杵着铁锹,在前面探路,他很快变成了一个雪人。

    ⑩大概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天慢慢白亮。漫天大雪和被大雪覆盖的高原越来越清晰。在雪原上探路的艾札达终于把货车引到了一处平坦的荒原上。从这里开始,只要沿着那排军用电线杆往前走,就能到达查果拉主峰下。

    ⑪穿过那片平坦的荒原,就看到了那条挖掘开的道路,距离查果拉主峰还有七公里远的地方,就看到了两眼通红,胡子拉碴的营长在带人开路。艾札达忧愁地望了一眼天空,挖好的壕堑不断被天上泼下来的雪和被狂风从其他地方搬运来的雪团填上。

    ⑫大家不时望天,都期望昨天曾在天空盘旋过一阵子的直升机能再次飞临,在查果拉降落,把廖飞救走。但天上只有雪,把天空压得晦暗、低沉。卓木拉日峰上洞开的天空早就关闭了。上百把铁锹切入积雪,像某种巨兽在咀嚼、吞噬雪原,声音盖过了风的尖啸和落雪砸下的声音。

    ⑬昨晚探路的时候,因为寒冷和劳累,他也没有在意高原带来的不适。现在,他虽只是从海拔3600多米之处的妻子和儿女身边,来到海拔5000米处的沟谷里,却觉得自己是从万米高空坠落至此的。每一次呼吸、每一缕穿透身体的寒意从他裸露的皮肤表层扎进骨头里。高原反应对大脑每一次捶击带来的头痛,心脏每一次超负荷的跳动……都异常清晰,使他感受到的痛苦格外尖利。

    ⑭每个人都在埋头苦干。他知道,每个人都在经历他那样的痛苦。

    ⑮低洼处的积雪深达一两米,最浅处也齐腰深了。大家像在为一场战斗挖一条战壕。虽然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让廖飞尽快获救,但没有人提及他,好像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与廖飞无关。

    ⑯堑壕终于挖通了,四个战士抬着廖飞走来。艾札达走近,看到因高原反应而昏迷的廖飞,面部已经浮肿青灰,营长的吉普车已沿着掘开的道路开上来,开到艾札达身边,车速减缓,两人拉开车门,把廖飞放在后座上,让他平躺。

    ⑰“廖飞一有好消息就告诉我。”艾札达一边向营长敬礼,一边说。

    ⑱“那是肯定的,你把这里守好!”

    ⑲车颠簸着开走了。艾札达上到了哨楼。他要送一送他们,送一送廖飞。看着那道20多公里长的银色壕堑,看着吉普车、军用卡车和洛桑的货车车顶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于壕堑之中,不知为何,他异常伤感。

    ⑳廖飞的床空着。床单素白、干净、平整,军被被其他战士帮着叠得四四方方、轮廓分明。艾札达每每看到那张空床,心里总会一紧。他从妻子那里得知,廖飞依然休克,呼吸和心力已经衰竭,并引发了脑水肿,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但还是没有苏醒……

    ㉑廖飞的床已空了七天。

    ㉒到了第八天,清晨的6时25分,廖飞病故。

    ㉓得到这个消息,查果拉哨所顿时被悲伤笼罩。在整理廖飞的遗物时,艾札达翻到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则日记:

    ㉔外面风雪交加。我感到自己的病情不妙。前几天就咳血痰了,我怕战友看到,就躲到厕所里去咳,后来呼吸也很困难,总想昏睡。我觉得我过几天就会好起来。我不想离开查果拉。

    ㉕爸爸妈妈,我真要是牺牲了,你们不要悲伤,也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要难过。能上查果拉,是我人生里最光荣的一件事。爸爸,妈妈,你们可以再给我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无论是弟弟还是妹妹,都可视为是我再生而来。

    ㉖副连长,你马上要当爸爸了,祝贺你和嫂子!还有战友们,我拖你们的后腿了,请你们原谅!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不堪一击。如果我牺牲了,麻烦你们把我埋在主峰西边那道山梁上。这样,我就能一直守在这里了。

    ㉗营长去拉萨迎回了廖飞的骨灰,带着他父母来到了查果拉。他的骨灰埋在主峰西边那道山梁上。简易的墓碑面朝着喜马拉雅山,那是祖国的边界。

    ㉘自从有了那座墓碑,艾札达和他的士兵们似乎感到,那些高耸的冰峰雪岭再也没有他们刚上去时那么气势逼人了。

    (节选自《查果拉》,有改动)

    (1)、你认为小说标题中的“战斗”指什么?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车灯刺不破狂雪织成的厚重的幕布,之前见过的明月和星河被雪抹去了,似乎今夜从未出现过。风搅乱雪幕,搅得地上的雪团如野兽般奔突。(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上百把铁锹切入积雪,像某种巨兽在咀嚼、吞噬雪原,声音盖过了风的尖啸和落雪砸下的声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这篇小说是如何营造出“战斗”的紧张感的?请简要分析。
    (4)、这场战斗大家拼劲全力拯救廖飞,但最后廖飞还是失去了生命。你认为这场战斗是输了还是赢了?为什么?
  • 19、主持人小语写了一段结束语,请将其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毕业在即,骊歌响起,我们将各奔前程,亲爱的同学,距离不能阻隔我们的情谊,因为(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何况我们在同一座城市。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无论如何要相信(2)“”[李白《行路难》(其一)],让我们互相激励、积极进取,就像杜甫在《望岳》中写的那样,(3)“ , 一览众山小”。临别之际,我要感谢敬爱的老师,他们用(4)“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的奉献精神时刻提醒我们不辜负美好的青春。正如孔子所说,(5)“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坚持不懈,共同奔赴山海!

  • 20、你邀请父母来看你的毕业演出,请根据下面的校园平面图,跟父母说清楚从西门到大礼堂的路线。

上一页 224 225 226 227 2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