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完成第小题。

    为了弘扬革命文化,学校将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结合下面三则材料,请你和学习小组同学一起完成任务。

    【材料一】

    北京大学红楼(简称北大红楼)在五四大街与北河沿交界路口的北侧。 这是一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红砖红瓦,点缀着浅灰色线条,方正的身形古朴大气,独具历史气韵。在这里,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传播了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使这幢红楼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行走在红楼里,仿佛走进了百年前的历史风云。 红砖红瓦,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光,在人们的心中永存。

    沙滩后街55、59号一带是北大二院旧址,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一眼望去,这座二层的深灰色砖楼显得十分“板正”:四面都是方方正正的,立在同样方正的基座上,每个面上的柱子也是方的,围成回廊。不过,柱与柱之间连成了数个圆弧形的拱门,加之柱子上点缀的雕花装饰,使得这座楼方中带圆,严肃之中带着点儿活泼。北大二院西斋有一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图书室——“亢慕义斋”(共产主义小室)。就是在这里,李大钊组织会员搜集、整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著作。这幢大楼见证了李大钊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动人故事。

    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1963年11月,郭沫若迁入此地。迈入大门,入目是一片青翠的花园。沿着幽径向前,有一尊郭沫若的青铜坐像,以抱膝的姿态安坐在几棵银杏树下。二道垂花门内,是一个开阔美丽的大四合院。 院中的正房是郭沫若会客包括开展政务活动的地方。 同时,他在这里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和历史研究巨著。

    来今雨轩位于东城区中华路4号中山公园内的一个小院中。屋顶上的琉璃瓦与蓝天相映,青绿色的正门嵌在红砖墙里,“来今雨轩”的匾额悬挂其上。来今雨轩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要活动场所,会员非常广泛,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毛泽东、张闻天、赵世炎等人都是这个学会的成员。成员们经常在此会面,举行讲演和学术讨论。在他们的努力下,社会主义进步思潮得以大力推广。                            (有删改)

    【材料二】
    北京红色打卡地名片

    【材料三】

    北京红色打卡线路表

    线路序号

    具体线路

    线路主题

    D

    ____

    ____

    ____

    (1)、任务一:了解北京红色打卡地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后,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北京的红色打卡地有了更多了解。请和他们一起判断下面信息是否正确

    ①在北京大学红楼,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传播了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②第①条红色打卡线路中的来今雨轩,是少年中国学会成员们活动的重要场所。

    ③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那里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亢慕义斋”。

    ④通过“党史e起学”小程序预约郭沫若故居门票后,第二天方可参观。

    (2)、阅读【材料一】后,同学们发现每一处红色打卡地都是从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3)、【材料一】在介绍北大二院旧址时,写“严肃之中带着点儿活泼”是因为
    (4)、任务二:走进北京红色打卡地:同学们发现每一条红色打卡线路都有相应的主题,请将线路对应的主题选项填写在【材料三】的表格中。
    A.我爱北京天安门                  
    B.日出香山照神州
    C.刀光文笔射斗牛                  
    D.红云初起动京城
    (5)、任务三:制作红色打卡地展板:请围绕“红云初起动京城”这一线路主题设计一块展板。结合材料,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革命人物及其事件写在展板上。为了让展板更加丰富,再补充一方面内容并写出具体理由。

    红云初起动京城

    人物: 

    事件:

    补充内容:

    理由:

  • 2、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童年的枣树

    ①在北京的胡同里,枣树是最常见的树。往往一片平房屋顶,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突兀出来,走近了看都是枣树。

    ②我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胡同小院里。 院子的西北角也栽了一棵枣树。 它的树干大约有人小腿粗细,颀长而挺拔,树皮粗糙布满裂纹。枣树的主干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叉,然后再分叉,一直高过屋檐、房顶,再向上生长,如同巨人挺直起身躯,然后缓缓伸展开枝叶,挂满椭圆形的果实。整个儿盛夏,枝叶间都是蝉鸣。你分不清是从这棵枣树上传来,还是来自邻家的那一棵。

    ③等到盛夏过去秋风起,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了。 家家种枣树,户户满天星。 就是那

    时,躺在树荫下乘凉的我,盼着枣子变红成了每日的念想。

    ④“枣儿什么时候变红啊?”我问妈妈。

    ⑤“老话说,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母亲就是这么回答我的。

    ⑥那时开始,我就盼着八月十五。

    ⑦八月十五,多么神奇的日子。 不光有月饼吃,忽然还添了甜美的枣子。原本青得翠绿的枣子,就在我的这种等待里慢慢变出一抹淡红,接着染上一圈儿红晕,悄悄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等到月儿渐渐变圆起来,枣皮上的红晕也散开到半边天。

    ⑧哪里等得到八月十五啊。八月十五那么多事,谁有时间摘枣子呢?要提前几天,趁着晴好的天气,一家人就动起手来了。梯子、长竹竿、挎在胳膊上的编筐和家里最大的铁盆,等到这几样东西都准备妥当,就开始摘枣了。

    ⑨像我这样的半大小子,是摘枣的主力。

    ⑩低处的枣可以踩个凳子,直接伸手摘到提篮里。这时候大人在旁边,总不忘提醒小心“洋剌子”。 洋刺子是一种小小的毛虫,隐藏在枝叶间,能用身上的毛刺蜇人。要是不小心被刺了,又疼又痒会持续好几天。

    ⑪低处的摘完了,我就要上房顶摘了。本来,房顶是孩子们的禁区,但是为了摘枣,规矩在这一天也可以例外。 小孩身体轻,往往踩不裂屋顶的青瓦,况且万一孩子滑倒,还有成年人守在屋檐下,随时能伸手接住。 于是,上房顶就成了我的事。上了屋顶摘不了多久,就要用到竹竿了。

    ⑫对我来说,摘枣只是游戏的前奏,打枣才是游戏中最有趣的高潮。

    ⑬一颗颗枣子摘到手里,还要小心洋剌子,这能有什么乐趣?但是房顶上的世界可不一样,挥动手中的长竹竿,拨打着枣树间半红半青的果实,那感觉就像是挑乱满天的繁星。叮叮咚咚,一颗颗枣子从天而降,落在地上、落在屋瓦上叽里咕噜滚下去,或者直接落在大铁盆里发出一声脆响。哪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呢?

    ⑭在这一个瞬间,我站得比全世界还要高,挥舞着竹竿,仿佛在做一件捅破天的事,怎么能不骄傲呢?这可是连大人都做不了,只有我能做的事啊!

    ⑮许多年已然过去,当写下这篇童年记忆的时候,我搬上楼房已经几十年了,童年的枣树也早已不复存在。可是妈妈说的那句“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我还是时时想起。我庆幸此时我不是在异乡,我也庆幸今天不是十五,否则,这时会红圈儿的,应该不只是两颗枣子吧。

    (有删改)

    (1)、 文章围绕“童年的枣树”,按顺序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样子,在下面方框内补充相应内容。

    (2)、文章描写枣子由青变红的过程是:→(一圈儿红晕,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
    (3)、文章第⑬段中,作者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结合关键语句将这样写的好处写在下面横线上。
    (4)、对文中第⑭段作者感到“骄傲”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在树上挥舞着竹竿打枣,做了大人都不敢做的事。 B、“我”站在胡同小院里打枣,真的做了件捅破天的大事。 C、“我”能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打枣,还是大人做不了的事。 D、“我”家的枣树颀长挺拔,果实累累,“我”打的枣子最多。
    (5)、联系全文,将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写在横线上。 (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 3、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pái huái

    làng màn

    nuó yí

    fáng yù

    kuān wèi

    xī shēng

    pì jìng

    biān pào

  • 4、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带给我们启迪,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结合作品内容、语言、思想等写出两点推荐理由,完成下面的推介卡。

    书名:《

    推荐理由: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科技的力量让许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指端“云游”千年中国史;裸眼3D重现三星堆古城昔日的辉煌;全息影像“复活”的《霓裳羽衣舞》揭开绝世歌舞的神秘面纱……科技有着让人无法想象、理解的“魔力”,它给文化遗产赋予了新的生命。

    (1)、下面词语中的“籍”字与“古籍”的“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户籍 B、书籍 C、国籍 D、学籍
    (2)、下面词语与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卜先知 B、不可估量 C、不可思议 D、可想而知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所谓“____”,我们应该勇于创新,加速拥抱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下列语句填写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对文段中加点的“活”字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维持;救活 C、工作 D、产品;制成品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早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从红山文化玉龙、濮阳西水坡蚌塑龙形、陶寺龙盘、二里头绿松石龙再到三星堆的虎头龙身像……我们通过文物看到了龙文化的千年演变。龙文化发展至今,从最初的略显简易,到现在的形神兼 jù,已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象征与情感纽带。

    (1)、下面加点字中,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变(yǎn) B、(suò) C、带(niǔ) D、(téng)
    (2)、文段中“形神兼 jù”的“jù”字,下面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过春节,人们用____来祈祷龙的保佑;二月二,人们会____,以此希冀鸿运当头;端午佳节,人们体验____的乐趣。这时候的‘龙’被赋予了众多丰富、美好的内涵。”下列词语依次填写在句子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A、剃龙头      赛龙舟      舞龙灯 B、剃龙头       舞龙灯    赛 龙舟 C、舞龙灯      剃龙头   赛龙舟 D、舞龙灯    赛龙舟   剃龙头
  • 7、同学们,我们发现成长路上会有很多小惊喜:有趣的植物会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可爱的动物会让我们明白生命的可贵,有特点的人会让我们看见生活的色彩……这些小惊喜会让我们在一瞬间对生活有新的感悟,滋养着我们的成长。请你以“我的成长小惊喜”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⑴从你见过的“植物、动物、人”中选取一个方面来写。

    ⑵把惊喜的原因和得到的感悟写清楚。

    ⑶语句通顺,语言生动,不少于 350字。

  • 8、课外阅读。

    “摔泥巴”的童年

    当看到孩子们玩着五颜六色的橡皮泥,我就想起儿时摔泥巴的情景。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那时候,我和小伙伴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摔泥巴。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雀跃着冲向稻田。我们先在稻田挖一些湿软的泥巴,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每人从中抓出一团儿,揉(róu)成一个球形,再把大拇指伸进泥球中央,将泥球逐渐捏成一个平底盆的样子,最后把盆底摁(èn)得薄薄的,这样一个小泥盆就做好了。

    我们手捧泥盆,鼓起两腮,往盆里吹口气,高声问道:“泥盆漏不漏?”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喊着“漏”或“不漏”大家喊的不同,玩法也不同。如果喊“漏”的人多,大家就把各自手中的泥盆举得高高的,盆口朝下使劲一摔,只听“啪啪”声响,泥星四射,那薄薄的盆底便被摔出一个个窟窿(kū long)。谁的泥盆窟窿最大,谁摔泥巴的本领就最强。如果喊“不漏”的人多,大家就会轻轻摔下手中的泥盆。谁的泥盆摔后没有漏,谁摔泥巴的本领就最强。在啪啪啪的摔泥巴声里,我们喊着,叫着,笑着,跳着……每个人的脸上、头上、衣服上都是泥点,活脱脱一群小泥人儿。②回家后,经常会被家长骂一顿,我们却全不在意毕竟与摔泥巴的快乐相比,这点儿责怪对我们来说真是微不足道。

    几十年过去了,我早已过了玩泥巴的年龄,但摔泥巴的童年时光始终是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有删改)

    (1)、联系生活经验,我知道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我们”的心情。
    (2)、读第2 自然段,将“我们”制作泥盆的过程补充完整。

    (3)、读短文第3 自然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通过描写“摔泥盆”的两种玩法,表现出摔泥巴这个游戏的乐趣。 B、句①中,“鼓起两腮”“高声问道”“争先恐后地喊着”写出了“我们”玩泥巴时情绪高昂、兴致勃勃的样子。 C、句②描写“我们”不在意家长的责怪,目的是突出“我们”的淘气和任性。
    (4)、联系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作者还认为“摔泥巴的童年时光始终是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 9、课内阅读。

    溪  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我能用多种方法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的意思。

    ⑴我会用查字典(如右图)的方法,句中“染”的意思是。(填序号)

    染rǎn ①用染料使东西着色:~布。②得病或沾上坏习惯:传~|~病。

    ⑵我联系上文“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染绿”的原因是

    ⑶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被“染绿”了,我想到这样的画面:

    (2)、读到“人影碎了”,同学们展开讨论。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人影碎了”是因为钓上来的鱼儿把平静的水面给打破了,画面更有动感。 

    ②读到“人影碎了”,平静的湖面被打破了,我感到很伤心。

  • 10、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孩子。
    (2)、《肥皂泡》描写了冰心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
    (3)、《剃头大师》中,“剃头大师”指老剃头师傅,“害人精”指“我”。
    (4)、《我不能失信》一文中,小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令人敬佩。
  • 11、童年是纯真、美好、充满快乐的。大家围绕童年生活展开了讨论,请你将讨论的内容补充完整。

    童年是纯真的。我们要像小庆龄一样,做一个的人,也要学会在犯了错误时,及时改正。毕竟“人谁无过?”。“见善则迁,”是每个孩子应当牢记于心的准则。

    童年是美好的。那是溪边“ ,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是林中“ ,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 12、周末,小优和爸爸妈妈来到海边游玩。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下图是小优在海边画的风景画,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写一写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岛屿  海滨  沙滩  巡航  缆绳  铁锚

    (2)、(课本变式题)“小优在沙滩上玩得真开心!”请你以此为开头,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写。
  • 13、(情境题)自中国实施“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后,又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正在学习汉语的杰瑞遇到了一些难题,请你帮他选一选。
    (1)、杰瑞被多义字词折磨得头昏脑涨,请你帮他选择正确的解释。

    熟:①(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②熟练;③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味道:④气味;⑤指趣味,情趣;⑥味。

    了,散发出香甜的味道

    这首曲子她弹得很 , 真有绕梁三日的味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哪一项?(     )
    A、发式      钓竿     饭婉 B、娇傲      婴儿     电灯泡 C、扑滕      垂柳      付出 D、双倍      拨动     胆小鬼
    (3)、下列三字俗语依次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东东非常勤劳,是班级里的“____”;在班上,没有我们班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他简直就是“____”。

    A、老黄牛             智多星 B、老黄牛             变色龙 C、小蜜蜂             智多星 D、小蜜蜂             变色龙
    (4)、下面是“童年玩具展”中的介绍语,句中加点词运用错误的是(      )
    A、小月爱不释手地摆布着新买的飞机模型。 B、八音盒的歌声轻悠悠地飘进了我们的耳朵里。 C、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 D、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妈妈和小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B、(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C、虽然以前没有干过这一行,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 D、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 14、读语段,完成练习。

    童年是最真的梦。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山里采____(mó gu)、【hé huò】泥巴,一起在浪花里____(pū teng),一起把____(xī wàng)寄托于____(tòu míng)的____(féi zào pào)。曾经因为沉迷____(yóu xì)被老师批评,也曾因为____(lǐ fà)不想被____(bǎibù)而【央求  请求】父母,还曾为了守信,冻得感冒发烧……那一幕幕场景就像一幅幅童年的____(shuǐ mò huà),真令人难忘。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 1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蔬菜和水果,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又有哪些颜色?味道是怎样的?请你选一种自己熟悉的蔬菜或水果写一写。

    要求: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清楚;题目自拟;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少于350字。

  • 16、课外阅读。

    梨园观雪

    ①三月,我和同伴们去往秀岭梨园。快到梨园时,前方白茫茫的一大片,让人瞬间以为这里刚下了一场大雪。 大家都激动极了,直奔梨园。

    ②[A]站在院场上环顾四周,梨树一棵连着一棵,一片连着一片,相互簇(cù)拥着。 这一棵棵梨树,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股股喷泉呢。  [B]而雪白梨花,像源源不断的浪花,在阳光的映照下,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跃着,舞动着,洁白如雪,银光闪闪。

    ③我们走在梨花的海洋中,只见梨花静静地开放着,纯白的花瓣环抱着鹅黄色的细绒花蕊,花蕊恰到好处地点缀着白色的花瓣。 蜜蜂在花间飞舞,让满园的梨花变得灵动起来。枝条上的梨花有的低垂着脸颊,羞涩(sè)地藏起盛开的花朵;有的挺直了花枝,骄傲地冲着我微笑;有的却像调皮的孩子,躲在新长出的嫩芽后面,偷窥着我;有的头顶白丝绒般的小帽子,优雅地对着我点了点头。  微风吹拂,满树雪白的梨花,轻轻摇动。  [C]待到碧绿的叶子装点着果园,小小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也挂满了农家人的欢笑。

    ④沉浸在花海之间,这无瑕的洁白滋润着双眼,浸染着我们的身心。 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香甜气息,花香溢满心扉(fēi),令人迷醉。飘落的梨花花瓣扫去心中的尘埃,心灵也变得纯净清凉。

    ⑤在梨园里遇到了许多熟悉和陌生的面孔,大家都为赴这场春天的盛宴而来。驻足停留最久的要数摄影爱好者,他们不断摆弄着手里的相机,用镜头留下了这春天的美好。

    (1)、根据选文内容填一填,感受生动、形象的词语。

    梨花的颜色:的梨园   的梨花

    梨花的姿态:地藏      地微笑

    (2)、我能用多种方法来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① [用词准确]句[A]中“”等词,写出了梨树蓬勃生长的样子,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② [抓住特点]句[B]把梨花比作 , 写出了梨花颜色的特点。

    ③[想象画面]读着句[C],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

    (3)、下列关于“梨园观雪”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园的梨花洁白如雪,银光闪闪。 B、刚下了一场大雪,梨园白茫茫的。 C、作者沉浸其中,心灵如雪般纯净清凉。 D、表达了作者对梨花的惊喜和赞叹。
    (4)、短文第③段中写到“蜜蜂在花间飞舞,让满园的梨花变得灵动起来”,边读边想象画面,写一写梨花和蜜蜂之间的亲密互动吧! 
  • 17、课内阅读。

    荷 花(节选)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①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②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③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读短文画横线的句子,我仿佛看到了荷叶的颜色是 , 荷叶的形状是 , 荷叶的数量是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冒”字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    )的特点。
    A、荷花长得不快 B、荷花蓬勃生长 C、荷花胡乱生长 D、荷花开得很多
    (3)、读文段中标序号的三个句子,选择填空。(填序号)

    A.完全开放

    B.含苞欲放

    C.半开未开

    第①句描写的是荷花时的样子,对应图片;第②句描写的是荷花时的样子,对应图片;第③句描写的是荷花时的样子,对应图片

    (4)、学习文段的写法,补充下面句子。

    天上的白云真是千姿百态,有的 , 有的 , 有的 

  • 18、口语交际。

    周末,优优一家准备春游,妈妈给优优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去郊外;第二,去游乐场。

    优优不想去游乐场,他认为:。优优想去郊外,他的理由是:

  • 19、补充诗句,体会句子描写的景象。
    (1)、春天是什么? 春天是杜甫笔下“迟日江山丽,”的缕缕芳香;春天是苏轼笔下“ ,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盎然生机;春天还是曾几眼中“ , 小溪泛尽却山行”的悠远意趣。
    (2)、漫步江边,阳光普照,鲜花似火,碧波荡漾,这不正是白居易《忆江南》笔下的“”。
  • 20、优优要画一张手抄报,需要用到以下句子,请先将“燕子图鉴”补充完整,再仿照着写一写“小猴子图鉴”。

    燕子图鉴

    小猴子图鉴(外形描写)

    一身乌黑的羽毛,

    一对的翅膀,

    加上似的尾巴,

    凑成了那样的活

    泼的小燕子。

    一身

    一双

    加上的尾巴,

    凑成了那样的小猴子。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