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6-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猎(shòu)厌(wù)恐(hè)九里(tí) B、(chuò) 然(mù)愜 (qiè)衣 庙(guān) C、(jiào)职(chèn)临(bīn)花溪(huàn) D、持(jīn)妒(ji)罚(chéng)九沟(zài)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整理 悬涯 五湖四海 重见天日 B、残暴 匪徙 不可思义 翻箱到柜 C、彼此 齿轮 万不得己 焉知非福 D、宴会 休止 司空见惯 别出心裁
  •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 , 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 B、听了这个笑话,在座的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C、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D、盛夏将至,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要注意节约,杜绝不浪费水电的行为。 B、不仅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连一些老年人也加入了“网购一族”的行列。 C、我们要养成爱读书,让“书香满城”成为我们成都的一张名片。 D、四川博物馆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真切感受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哎呀!真是太美了!”张老师说:“我非常满意!”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C、怎么可能这样?你说的?没搞错吧?有没有在调查?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 6. 填在下文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我们____有缺点,____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____行。

    A、虽然  但是  只要  就  不管   都 B、因为        所以        只要  就  哪怕  都 C、虽然  但是  哪怕  也  无论  都 D、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 7.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转眼之间,我们即将小学毕业。时光飞逝,让我们感慨万千,正如先生在《匆匆》一文中所写: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默默时,
    (2)、回顾历史,我们认识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人:坚贞不屈的李大钊,的张思德,舍身在暗堡的 , ……他们真正诠释了司马迁说的“ ,。”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脊梁。
    (3)、我们要向先辈们学习,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身处恶劣环境时,我们要像诗句“ , 任尔东西南北风”所说的那样无所畏惧;面对名利诱惑时,我们要像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的那样坚守高洁;怀才不遇时,我们要像李贺一样“ , 快走踏清秋”,时刻怀有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4)、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应该这样做:对于别人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因为“”;要多读书,多实践,不要“ ,”;要有节约意识,明白“”的道理……
  • 8.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祖国复兴的蓝图。请仿照画线句子的特点,将下列“回忆奋斗历程”宣誓内容补充完整。

    一百年前,有你们,一群有血有肉、慷慨激昂的青年,以青春的信仰叩开历史的大门。

    一百年后,有我们,一群 

二、古诗文阅读。(10分)

  • 9. 诗歌鉴赏。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 10.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育苦学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 , 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yù)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 , 官至太傅。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截蒲:截断水杨树枝条。④仕伪汉:在汉伪做官。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因作者以东晋为正统,故以“伪汉”称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闻而之(赞许) B、而嘉之(用鼻子嗅) C、育将己以偿(卖) D、博通经史(壬是,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2份)
    (3)、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
    (4)、下列不是郭子敬赞赏王育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 B、王育学习刻苦,夜以继日地学习。

    C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关于“成都方言还能成活多久”的讨论贴

    【网友的言论】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居然不会讲成都本地话。再看15岁的儿子,虽会说几句,但老成都的俚语是一点也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跟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是一门绝活儿。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上学说普通话,家里人和她交流也说普通话,方言当然不会说了。

    3楼:也许有一天方言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4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越来越多,方言太土,还是说普通话好。

    5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再说成都话保留了好多古

    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学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1)、材料中关于“成都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归纳出三点原因。
    (2)、你最赞同哪位学者的观点?用两三句话说说你的理由。
    (3)、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如何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呢?请结合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阐述你的想法。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1)、画横线的句子从、神态等方面对父亲进行了描写,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父亲 , “平静”体现了父亲 , “慈祥”体现了父亲
    (2)、选文中“一种伟大的力量”具体指的是什么?  
    (3)、在北大校园内有一尊李大钊的塑像。如果你来到这尊塑像前,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4)、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6)、“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四、写作。(30分)

  • 14. 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科学小实验、一次参观采访、一场课本剧排练、一份读书小报的制作、一道数学难题的破解、一篇抒发真情的习作、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每次完成作业都是一次体验、一次挑战、一次收获与成长……

    请你以《一次的作业》为题完成习作。

    提示:⑴把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作文格中。

    ⑵写清楚完成作业的过程,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或感受。

    ⑶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