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殷商代出现了史官,但史官起初并不是专司记事,而首先是负责主持祭祀,占卜吉凶,沟通神与王的意志。这说明殷商时期(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殷商祭祀程序复杂 C、商王权力高度集中 D、统治具有神权色彩
  • 2、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奴隶制等级观念强 B、社会劳动分工出现 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畜牧业发展水平高
  • 3、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法》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创作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

  • 4、在《国富论》(1776年)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劳动分工 B、垄断组织 C、蒸汽的力量 D、严格的纪律
  • 5、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 6、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

    A、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C、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 7、如表所示为我国1979—2009年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原煤/亿吨

    原油/万吨

    天然气/亿立方米

    发电量/亿千瓦时

    成品钢材/万吨

    焦炭/万吨

    水泥/万吨

    1979

    6.35

    10615

    145.1

    2820.0

    2497.0

    4583.0

    7390.0

    1989

    10,54

    13764

    150.5

    5848.0

    4859.0

    6624.0

    21029.0

    1999

    12.80

    16000

    252.0

    12393.0

    12109.8

    12073.7

    57300.0

    2009

    31.15

    18948

    852.7

    37146.5

    69405.4

    35744.0

    164397.8

    A、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 C、工业门类逐步构建完整 D、基础建设实力日益雄厚
  • 8、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1785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     )
    A、治国理政思维有别 B、政治制度差别 C、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经济形态迥异
  • 9、1886年8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招股10万两,分1000股,该公司称成立平准公司是要维持股市的正常发展,做到对各股份公司、买股票者、藏股票者、卖股票者及平准公司五方面都有利。这表明(     )
    A、政府鼓励商业信贷业务发展 B、遭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国成立促进了股市的发展 D、出现了专营股票的证券公司
  • 10、对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演变,有学者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齐民要术》等农书影响秦汉时期粮食供求关系

    ②隋唐时期粮食供应状况较好与江南经济开发有关

    ③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有利于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④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到赋税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下图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的推广过程。

    据此可知,该农作物是(     )

    A、甘蔗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 12、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正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     )
    A、官府加强社会管控 B、契约内容繁杂严苛 C、契约签订较为规范 D、土地流转十分频繁
  • 13、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集簿》。《集簿》内容言简意赅,区区700字却涵盖了东海郡(即今连云港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这是汉代实行哪一制度的依据?(     )

    A、察举制 B、编户制 C、刺史制 D、上计制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因敬仰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以“拨乱世,反诸正”为己任,提倡穷六经之旨、急当世之务的实学。顾炎武曾说过:“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道”与“救世”在他看来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的两个步骤。他提出“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大治学宗旨,把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联系起来,认为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都是为了经世济民,这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术风气的作用,但他把“当世之务”和“六经之旨”联系在一起,就使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最近数十年以经术而影响于政体,亦远绍炎武之精神也。”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治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治学思想的进步性。
  • 15、以下是朝鲜、韩国、美国、俄国和中国教科书中关于朝鲜战争的部分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看到新生朝鲜的惊人发展,美国侵略者坐立不安,他们加快了入侵朝鲜的准备,意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中。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他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

    ——朝鲜1999年高中教材

    金日成曾秘密造访苏联,得到了对方的援助承诺。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南侵。朝鲜入侵后,联合国安理会将其确定为侵略者,并达成向韩国派兵的决议。

    ——韩国2001年高中历史书

    朝鲜军队入侵南方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9月,美国将军率联合国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北挺进。中国参战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担心美国在其前沿驻军,并可能越过边境发动攻击。美军公开鼓吹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为攻击共产党中国做准备,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担忧

    ——美国《世界历史》

    1950年6月,朝鲜军队入侵南方,并宣布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1950年9月,主要由美国人组成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共产党分子只得慌忙撤退。他们不仅丢失了汉城。也丧失了首都平壤。

    ——俄国2008年《外国最新历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2020年《中外历史纲要》

    (1)依据材料,指出能够认定的基本史实,以及在哪些问题上存有争议。

    (2)众多专家指出,抗美援朝战争是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请谈谈你对“立国之战”的理解。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认为官吏为国民公仆,要通过考试最用一切官员,并对其严格监督。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在考试内容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计23科,后增加机织、染色、商业等科。但实践中,考试和任用脱节,其实施几十年录取人数不过千人。蒋介石执政后,更为党务、军务人员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在地位方面,考试任职的文官在薪酬和升职上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系统的官员。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方面看,民国文官制度尚不如科举制度。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改革。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演进,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国家。当今时代,科技依然是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竞相把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例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未来,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优势。

    ——摘编自评论员《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

    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0月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1月央视推出《中国考古大会》,致敬中国考古,探寻中华文明。

    材料一:中国考古学继承了传统金石学的部分思想和方法。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北宋时期,作为传统史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学科一金石学兴起。 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几次改革虽以失败告终,但在学术研究方面敢于疑古创新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对宋代金石学的产生有开山之功的刘敞、欧阳修等人,就以敢于率先怀疑旧说、创发新义而著称。除此之外,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为金石学的兴起并迅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摘编自刘心明《略论金石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末,欧洲近代考古学便已步入成熟期。1921 年受聘于北洋政府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在河南仰韶村首次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遗存,进而提出了“仰韶文化”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这次考古首次直接而有效地把近代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都带到了中国,是促成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划时代标志。近代以仰韶、殷墟考古为代表的考古发掘使“中国古史就渐渐脱离了那载籍真伪的辩论。……中国史籍所载的若干史实,因考古的发现,反更加证实了。”

    ——摘编自钱耀鹏《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1983年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设立考古系。1987年为加强对全国文物考古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决定将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改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考古科研机构,主动性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成果大量涌现。近年来,中国考古队赴巴基斯坦、埃及、罗马尼亚、洪都拉斯等国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互鉴与交流。

    一摘编自刘国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重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金石学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特点以及近代开展的考古发掘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快速发展的原因。
  • 19、1949年,杜鲁门提出,“以我们先进的科学和工业帮助改善那些未发展起来的地区”;1960年,肯尼迪要求西方为东欧准备一套更灵活和更现实的做法;1964年,约翰逊指出,美国在东欧的主要目标,就是鼓励用和平手段来削弱莫斯科的控制。美国的上述计划旨在
    A、强化地域统治,争夺中间地带 B、对外输出民主,构建单极世界 C、加强经济渗透,实现全球霸权 D、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 20、自1939年开始,苏联的一些集体农庄实行集体承包制尝试,即把集体农庄田间作业队划成若干作业小组实行包产包工,对于超产的作业组额外加算劳动日给予报酬。至1940年,全苏约有18%的农庄实行这种办法。这种办法
    A、是应对德国侵略的权宜之计 B、与新经济政策做法相似 C、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增收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