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表是部分学者关于明代海外白银流入量的估算,由此可推知当时(     )

    估算学者

    美洲

    日本

    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

    全汉界

    5500万两

    5800万两

    约1.13亿两

    李隆生

    1.25亿两

    1.7亿两

    约2.95亿两

    王裕巽

    1.3亿两

    2亿两

    约3.3亿两

    万明

    12620吨

    7500吨

    约5.4亿两

    A、闭关政策未能发挥作用 B、推动了政府赋税征收白银 C、海外贸易税额逐年增加 D、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 2、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世界范围内发生“美元荒”。有些国家不惜拿出国库里的黄金来换取美元以购买急需的美国产品,使美国的黄金储备大幅度增加;没有黄金的国家被迫出售本国的企业、资源,美国公司则趁机压价收购。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A、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制度化 B、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旨在保障贸易自由的机制 D、强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 3、据下表可知(     )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

    1945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各国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集体安全机制不断完善 C、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有效遏制
  • 4、考古学者在唐宋长沙窑窑址出土了书写着“衣裳不如法,人前满面修(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等文字的日用瓷器,它们贯彻“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的古训,提醒人们时时注意自己的仪表。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愈发巩固 B、教化要求渗入世俗生活 C、经济发展冲击审美观念 D、瓷器生产影响诗词创作
  • 5、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A、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D、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
  • 6、夏、商、周三代都是部族国家,本族人是“国人”,外族人是“野人”。“国人”常常用歌谣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政治意见,《诗经》中有许多篇章就是“国人”讥讽朝政而作的诗篇。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原始的民主传统依然存在 B、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初步出现 C、国家对舆论管控有所放松 D、政治决策具有民本主义特色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世界霸权是在与新航路开辟后先后兴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的激烈竞争中,依靠其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优势而逐渐确立起来的。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遍布各大洲。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掠夺原料、开拓市场,英国进一步加强对外扩张。到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势力达到顶峰,领土遍及全球六大洲及24个时区,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历史读本·世界史》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三

                        亚非会议                                                                                                         不结盟运动

            

                                              现代商贸路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殖民帝国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不同特点。
    (3)、阅读材料三、围绕“第三世界的发展”,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
  • 9、如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各洲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①多极世界格局形成   ②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③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④经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0、如图是二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对此漫画分析有误的是(     )

    A、反映了苏德之间的同盟关系 B、反映了波兰迅速灭亡的客观原因 C、体现了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进一步瓦解
  • 11、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 12、有学者评论道:“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两者同样具有光彩。”以下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领导虎门销烟   ②组织翻译西方书报

    ③开展洋务运动   ④签订《马关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3、下图描绘的是清代

    A、商帮主要贸易方向 B、人口主要迁移方向 C、高产作物传播方向 D、粮食主要运销方向
  • 14、如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金币,从1897年中国境内出土第一枚拜占庭帝国的金币算起,迄今为止,各地累计出土有50多枚。据此可以推测

    A、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有商贸往来 B、拜占庭金币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自由的流通 C、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金币的交换最为兴盛 D、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形态
  • 15、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
    A、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 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 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 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 17、“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项规定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8、观察如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建设,描述正确的有(     )

    ①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属于国民政府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众议院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府后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 19、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如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20、观察如图,对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监察机构发展而来 B、以犬牙相错的原则划分区域 C、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继承了前代的郡县两级区划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