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72年,上海《申报》创刊,以广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不再依赖官府或教会的支持。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成为全国性的大报,读者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这一现象(       )
    A、说明上海主导了全国舆论走向 B、助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蜕变 C、表明舆论监督实现独立和自主 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
  • 2、有学者认为太平军的地方行政主要充当了估税和征税单位的角色,而农村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重要氏族的势力和资源,尚未被以城市为基地的太平军所渗透和控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基层政权(       )
    A、主要职能是征收赋税 B、主要依靠氏族势力实施统治 C、具有显著的城市属性 D、缺乏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 3、嘉靖帝因孝宗张皇后曾抑其母蒋氏,而迁怒于张皇后的兄弟张延龄,四谕内阁及首辅张璁,命其票拟处张延龄死刑。张璁先后十三次上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崇祯帝欲定从逆案,广为罗织,命内阁列名,首辅韩爌再三拒之:“臣等职在调旨,三尺法非所习。”这反映出明朝(       )
    A、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C、内阁获得决策大权 D、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 4、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庙。元武宗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罗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这些做法(       )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局面 B、旨在积极推广中原先进文明 C、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D、促使汉蒙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 5、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等级和分布,这反映了宋朝(       )

    城市等级

    商税院务场数

    商税岁额(万贯)

    百分比(%)

    全国府州军监

    2060

    768.6

    100

    全国五等大城市

    一等(10万—40万贯以上)

    1

    40.2

    5.2

    二等(5万—10万贯)

    7

    42.0

    5.5

    三等(3万—5万贯)

    20

    72.8

    9.5

    以上合计

    28

    155.0

    20.2

    四等(2万—3万贯)

    26

    63.9

    8.3

    五等(1万—2万贯)

    73

    104.9

    13.6

    以上合计

    99

    168.9

    21.9

    总计

    127

    323.9

    42.1

    A、抑商政策的弱化 B、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C、城市商业的发展 D、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 6、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颁布《令僧道并行制》:“朕闻释及玄宗,理均迹异;拯人救俗,教别功齐;岂于中间,妄生彼我……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令齐行并进。”该规定意在(       )
    A、确立佛教的官方宗教地位 B、调和佛道二教以巩固统治 C、打压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 D、复兴儒学伦理以维护纲常
  • 7、在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民女胡姬可以“春日独当垆”,奴仆冯子都可以食用“金盘脍鲤鱼”,卖酒与食肉的行为就这样自然地发生在了街头巷尾。这一描述折射出当时(       )
    A、封建盛世的极度辉煌 B、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C、汉代高贵饮食平民化 D、农渔生产技术的进步
  • 8、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定期参加朝会称为“奉朝请”。秦始皇的朝堂上有富人因财富而取得“朝请”的资格。这表明秦朝时(       )
    A、抑商政策受到极大挑战 B、分封制仍有生命力 C、国家治理政策相对灵活 D、君主专制相对衰落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其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其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其文化概念是指文化习俗“六合攸同,仁义德泽流布宇内。后来,欧阳修、朱熹等人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必须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

    ——据黄朴民《大一统一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大一统”选择一个时段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年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载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青年博览》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1)、曾经的敌人处于同一块墓碑的两面,这种现象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月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
  • 13、“普林尼种族”是古典时代以来欧洲人观察异域族群的一种观念,下表是以此观念描述的美洲人群现象。这(     )

    项目

    描述内容

    航海日志(哥伦布)

    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生活着长着一只眼的人,另一些人长着像狗一样的脸

    史学著作(贡萨洛·奥维多)

    印第安人头颅如此之厚,致使他们的理解力与野兽无异

    回忆录(贝尔纳尔·迪亚斯)

    新西班牙居民实行活人祭祀,我们如何割除这些恶习,把神圣基督教信仰引入这个国家

    A、批判了欧洲文明优越心态 B、体现了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 C、宣扬了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反映了西欧与印第安的文化交融
  • 14、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 15、1941年,中共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税务总局,按照“奖出限入”的原则,在边界集市设置税卡,征收出入口税。根据地产出的,山货、手工制品等,由税务局组织起来,销往敌占区,换回紧缺物资。这些措施(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有利于解决敌后战场的困难
  • 16、钱玄同在《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一文中写道:“一九0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推翻而复于古。”钱玄同意在(     )
    A、赞美中国古代文化悠久博大 B、借用传统文化为反清革命服务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阐明民主共和体制的进步意义
  • 17、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

    作品及成书时间

    作者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

    (1902年)

    梁启超

    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

    (1908年)

    碧荷馆主人

    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新中国》

    (1910年)

    陆士谔

    1951年,海、陆两军,都是全球第一、国势强盛。军民一德,上下一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 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 18、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荐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变成“祖宗定制”,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启年间,朝臣进而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上述变化表明(     )
    A、制度建设服从皇帝需要 B、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 19、据统计,宋太宗一朝,录取进士1500人,诸科4374人,特奏名(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268人,共计6142人。宋太宗在位21年,开科取士8次,平均每年取士292人有余。宋太宗此举(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C、酿成了因循保守的风气 D、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20、图为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玉礼器——牙璋在各地出土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 C、具备早期国家特征 D、由多元向一体转型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