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集泉州、广州、明州等地生产的丝绸、瓷器等,前往西北边境与西夏进行贸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B、区域经济特色鲜明 C、边境贸易十分活跃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 2、在新疆若羌米兰遗址出土了一块唐代墓志,志文记载墓主家族原居关中,后迁徙至此。这可用于证明(     )
    A、丝绸之路促进了人口迁徙 B、士族门阀观念影响深远 C、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交流
  • 3、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铸造的青铜器铭文中有 “代王”“中山王” 等称谓,而《史记》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 “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B、出土文物记载的内容更准确 C、当时各国中央集权逐步确立 D、不同史料对历史的记载具有主观性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还刻骨铭心之时,发动并无取胜把握的热战毕竟不是时机。在争夺东欧不断失败之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经过一番争执,最终选定了对苏发动“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原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曾注解说:“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对方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正动武”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美国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开始稳固西欧。

    ——摘编自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

    材料二美苏争霸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攻苏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互有攻守而美攻多于守的3个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双方围绕着原子弹和氢弹展开争夺;1957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竞相研制和发展战略核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军备竞赛进入了战略防御系统、宇宙空间军事化新时期。美国五角大楼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中,有三分之二花在国外的防务上。苏联是以经济、军事援助为手段向第三世界渗透扩张的,每插入一国或地区都要耗费一定的代价。巨额军费开支,美国以前还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来弥补,而后期贸易出现巨大逆差,财政赤字高,大国地位下降。

    ——摘编自司徒文《世界两极格局崩溃缘由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冷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稳固西欧”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 5、当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约40%,贸易的50~60%。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美国和日本占300多家,英国、法国、德国各有30~40家。这一现象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 C、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 D、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
  • 6、漫画《和平,还是利润》。该漫画旨在说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C、第三世界国家应注重经济安全 D、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 7、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积极促进经济合作,逐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世界殖民体系正面临崩溃 C、新兴国家发展道路各具特色 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 8、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其影响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消失,而是留给冷战后的世界以及21世纪的宝贵遗产:欧洲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亚太地区的变化翻天覆地;民族国家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论述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     )
    A、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B、应随着两极格局瓦解被否定 C、孕育了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D、至今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 9、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C、社会主义运动成主流 D、革命出现新领导力量
  • 10、如图为1919年英国漫画家创作的时政漫画。图中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悠然自得地背靠“关键基石”,躺在由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带缺口的桥的一端,对面的指示牌上写道这座桥“由美国总统设计”。漫画中这座桥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立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C、国际政治秩序比较脆弱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打开缺口
  • 11、圣西门曾试图谋取教皇和路易十八的支持;傅立叶曾每天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候人们对他的呼吁做出响应。这反映出空想社会主义者
    A、明确了工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B、已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C、构建了完善的社会改革方案 D、未找到改造社会的有效途径
  • 12、下图是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在世界总额的占比情况。该图表明(     )

    A、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德、美综合国力开始超越英国 C、德国的工业化水平领先各国 D、各国技术革新进程有明显差异
  • 13、奥地利帝国国务活动家梅特涅认为,在当时和以后拿破仑都是封建欧洲所公认的“法国大革命的军人”和“法国大革命的化身”。梅特涅旨在说明拿破仑帝国(     )
    A、是法国大革命的延续 B、确立了资本主义秩序 C、巩固扩大了革命成果 D、遭到了欧洲普遍反对
  • 14、陈乐民在《欧洲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17世纪是一个沉思的世纪,是独立的、科学的思维形成的世纪,也可以说是方法论觉醒的世纪。据此,这种“思维形成”和“方法论觉醒”主要得益于(     )
    A、宗教改革运动 B、基督教信仰的弱化 C、近代科学革命 D、“理性王国”的建立
  • 15、图1、图2是古代埃及、古代美洲的建筑。这些建筑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 B、交通运输的便捷 C、国家组织能力的增强 D、文明交流的扩大
  • 16、13-16世纪,一个新的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兴起。帝国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对基督教文明“并不一概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他们还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传播者。这一帝国最有可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德里苏丹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 17、西方史学家认为,西欧城市的兴起,“比任何后来的革命都更为重要,甚至比文艺复兴运动、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19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也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后来的革命,只是12到13世纪伟大的经济社会转化的从属的产物而已”。这一观点强调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
    A、促进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 B、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为工业革命奠定社会基础 D、对社会转型起了推动作用
  • 18、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开始(       )
    A、聚族而居 B、建立城市 C、制定法律 D、创造文字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