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在古希腊,戏剧是一种公共行为。不论是富人、穷人都可以走进剧场,接受戏剧的洗礼。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每年都要举行戏剧节,戏剧诗人会创作大量优秀作品在戏剧节上演,观众则充当评委,评点戏剧。这反映出( )A、城邦政治影响艺术发展 B、文化发展影响城邦的兴衰 C、艺术发展消除阶层差异 D、雅典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
2、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落户湖北十堰,当时十堰只是一个人口百人的小镇,随着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建设大军奔赴十堰,十堰市政建设大大推进,逐渐形成以企业工厂为中心的市区, 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相继建立。十堰由最初的小镇升格为省辖市。十堰的发展得益于( )A、三线建设的推动 B、中西部开发的带动 C、改革开放的促进 D、抗战时期工业内迁
-
3、1922年12月31日,爱因斯坦来到了中国上海。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爱因斯坦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知。他认为中国不会就此沦为“歹人”的笼中之囚,最后中国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爱因斯坦在中国期间可能亲眼见到的是( )A、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B、知识分子购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C、国民党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国民革命军击溃孙传芳的主力成功进占上海
-
4、陆九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 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5、如图是绘制于中唐时期的敦煌榆林窟佛教壁画《弥勒经变耕种图》,它采用“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农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扬场等场面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表现的是“一种七收”场面。该壁画可为以下哪些主题提供史料佐证( )
①主题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主题二:唐代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
③主题三:曲辕犁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
④主题四:佛教思想融入中国社会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B、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先民精神生活充实 D、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2月22日,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管理思想史》《百年革命家书》《新中国70年》等历史图书获奖。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图5为《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第二节 巩固新生政权与社会改革
第三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第五节 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六节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请依据该参评条件,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自选主题,撰写一书名和相应的完整目录。(要求:书名明确,各章须有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不得照抄材料。)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元老对北宋京城汴梁作了如下描绘: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给汴梁增添新的文化演绎动力的重要源泉是街市赋予它的浓厚的世俗性。街市的产生,不仅带来了汴梁城市商业活动的全面开放,也把城市变成了繁荣的大众生活的场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内涵,造就了高雅文化植根的土壤。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
材料二 “讲史”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它和“小说”一家最受市民阶层欢迎。宋代讲史中最著名的话本是《汉书》《三国志》《五代史》,这些话本中的主要人物虽然是帝王将相,但却能引起市民的广泛兴趣。与“讲史”话本相比,“小说”话本的题材则十分广泛,如《错斩崔宁》《错认尸》《错勘赃》等话本是在“错”字上做文章的公案小说;还有描写人物的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中对裱褙匠的女儿璩秀秀、碾玉工匠崔宁的描写,《志诚张主管》中对绒线铺主管张胜等人的充分描写。
——摘编自王平《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的宋元话本小说》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北宋京城汴梁城市商业繁荣发展的动力。(2)、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影响下产生宋元话本。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城市不同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哪些诉求。 -
10、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
11、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
12、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
13、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
14、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 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
15、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 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 C、专制集权统治措施 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
-
16、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
17、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
18、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A、封建贵族的诉求 B、礼乐文化的内涵 C、儒家思想受推崇 D、道法自然的观念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不同时期的欧洲版图
请按欧洲版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图①一图④,并说明理由。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汇总表(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30年
马其顿灭亡波斯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
18世纪
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5世纪后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
1517年
路德宗教改革
1776年
《独立宣言》发表
14世纪
文艺复兴兴起
16世纪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1782年
“复动式蒸汽机”出现
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789年
法国《人权宣言》颁布
——摘编自欧阳文青《影响世界历史100件大事》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三个关联密切的事件,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