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治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最重要、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建设则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的能力或者说政治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简言之,政治体制的能力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法与政党政治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内在相通,都要明确权利与权力各自的边界并协调存在于不同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提升有赖于深化改革,在“善治”视野下对决定和影响国家治理体系能力基础的诸方面予以检视和改新,对构成国家治理制度能力各要素的体制与功能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法治的、公正的、廉洁的、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体系。

    ——摘编自魏治勋《“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知识,围绕“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 3、下图所示为2010~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重点弘扬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B、把赓续革命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 C、精神文明建设正取得显著成效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坚实基础
  • 4、《唐律疏议》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涉及孝的条款约占全部条款的11%.涵盖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等9篇。这些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体现出唐朝(     )
    A、援礼人法,礼法结合 B、尚法存礼,体系完备 C、轻刑慎刑,尊法敬天 D、德主刑辅,程序公正
  • 5、秦代,御史大夫的地位就是副丞相,位至三公。唐朝时,“凡丞相有阙,则御史大夫以次序迁”。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明代的御史巡按地方时,各省的“布政以下,皆以作揖为名,曰候于御史之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监察效能的发挥受制于皇权 B、重视树立监察官员的权威 C、监察官员的考核逐渐制度化 D、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
  • 6、据《通典》卷《选举二》载,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按照士人德行与才能的高下,将其区分为九等,写成“状”以为吏部铨选的根据。这一制度的推行(     )
    A、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B、保证了官员清正廉洁 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提升了庶族地主地位
  • 7、如图所示为1978~2015年中、美、日、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显现 B、政府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C、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力提升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初步完成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令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勋传》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至5000年期间,我国各地普遍发生跨越式社会发展,形成众多“高于民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古国”。位于辽宁建平的牛河梁遗址群,其第一地点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如下图)。方圆5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遍布祭坛和积石冢。牛河梁遗址群中的高等级墓葬中几乎只随葬玉器种类包括猪龙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鸟、昆虫、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内涵。墓主人明显属于掌握宗教权力的特殊阶层。

    ——摘编自李新伟《在追溯中华文脉中读懂“文明中国”》、朱忠鹤《中华文明古国时代从“牛河梁”开启》

    红山文化牛河梁迪址的祭坛和积石冢

    材料二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和维护,在情感上表现为个体对所处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在行为上表现为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西周时期,周天子出于统治和加强权威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宗法一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将源自家庭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进行了紧密地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模式。尽管西周之后的统治者不再实行宗法——分封制,但这种政治模式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家国一体”观念使得个体对家庭的认同和维护,自然延伸到对国家的认同和维护上,逐渐产生“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由家及国”的伦理文化,丰富了家国情怀的内涵。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世代中国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摘编自贾修建《家国情怀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培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距今约6000——5000年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这一结论进行论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家国情怀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古代中国文明产生的影响。
  • 10、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民族/地域

    西域

    鲜卑

    突厥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阗

    疏勒

    党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 11、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情况。该信息(       )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36年

    汀州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52年

    太平县

    安徽

    740年

    歙州

    安徽

    754年

    浦阳县

    浙江

    A、是唐代时南方地区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 B、是唐玄宗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C、是唐玄宗时期应对藩镇割据局面的措施 D、是唐代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
  • 12、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民众不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户口不呈送户部。这些做法(     )
    A、造成了分裂局面的出现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C、折射出治理体系的混乱 D、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稳定
  • 13、唐代形成了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的“十部乐”。“十部乐”常用于宴请外国使者、朝会大典、宫廷大宴等重要场合。这反映出当时(     )
    A、音乐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 B、礼乐制度得到恢复 C、传统雅乐适应了统治需求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 14、有学者认为,魏初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对此学者观点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改革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B、汉化政策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 C、统治者政策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D、民族文化交融势必影响多样性
  • 15、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 16、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     )
    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 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 17、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从田庄的角度出发,记载其从正月到十二月的例行活动,包括耕地、播种、分栽、耘锄、收获、储藏等一系列农事安排,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书中不少地方论及农业技术,如稻秧移栽、果树压条繁殖,都属于当时先进的生产经验。据此可知,东汉(     )
    A、践行藏富于民思想 B、重农政策有所放松 C、田庄经济较为发达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 18、汉初几位统治者大力推崇黄老之学,秉持“无为而治”之策。然而,汉武帝在董仲舒的提议下,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说”,转而尊崇儒术。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 B、黄老之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C、儒学家积极宣扬儒学的作用 D、汉武帝个人的学术兴趣偏好
  • 19、西汉时期,刺史的“秩”(官员等级、俸禄)相当于低级县令(“六百石”),却可以监察郡国“秩六百石”以上长吏。但朝廷又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非六条所问,即不省”,如干涉郡国正常工作,郡守可以抵制并上诉。这反映出(     )
    A、地方行政效率在逐渐提高 B、国家行政层级日益复杂 C、刺史监察权受到严格规范 D、郡国并行体制逐步瓦解
  • 20、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认为秦国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优势 B、老百姓守法 C、政治良好 D、统治者英明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