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4侨商张煜南、张鸿南兄弟组建潮汕铁路公司,兴建近代中国第一条华侨投资兴建的商办铁路—潮汕铁路1929年,国民政府强制改商办为官办,同时尽管张氏兄弟经营有方,但站长等不少职位还都是由日本人占据。据此推断,当时(     )
    A、日本控制中国交通运输 B、新式交通冲击传统运输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D、政府重视交通运输发展
  • 2、如表是1864-1877年汕头口岸对外贸易货值统计表。下述材料表明当时汕头(     )

    1864-1877年汕头市口岸对外贸易货值统计(单位:海关银)

    时间

    进口货值

    比重

    出口货值

    比重

    合计

    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1877



    2934881

    4566824

    4783680

    4781844

    3961324

    3565084

    4102964

    5584556

    4743075

    6396326

    6928223

    7066510

    8149934

    8934547



    95.87%

    97.48%

    95.90%

    95.66%

    95.24%

    92.02%

    91.72%

    92.87%

    83.92%

    85.30%

    93.04%

    92.08%

    87.27%

    83.23%

    126560

    118288

    204758

    217070

    197893

    308349

    370181

    428728

    909088

    1102458

    518186

    608132

    1188700

    1810200


    4.13%

    2.52%

    4.10%

    4,34%

    4.76%

    7.96%

    8.28%

    7.13%

    16.08%

    14.70%

    6.96%

    7.92%

    12.73%

    16.77%


    3061441

    4685112

    4988438

    4998914

    4159217

    3873433

    4473145

    6012284

    5652163

    7498784

    7446411

    7674642

    9338634

    10794747

                                                                  (资料来源:根据潮海关各年海关报告统计)

    A、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进出口比重极其不平衡 D、逐渐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 3、《万历野获编》有论:“我朝书生辈,不知军国大计,动云禁绝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闽广大家,正利官府之禁,为私占之地。如嘉靖间闽浙遭倭祸,皆起于豪右之潜通岛夷。始不过贸易牟利耳,继而强夺其宝货,靳不与直。以故积愤称兵。”作者旨在说明(     )
    A、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B、抵御外来侵略迫在眉睫 C、海禁政策是倭患之诱因 D、东南海防形势日益严峻
  • 4、元代省部台院发急速公文,以带锁木匣入递,先将一副钥匙交各衙门收管。每次封发公文时,在锁上封讫,然后用印封纸浑封匣面入递,入递文书用绢带封记,称“绢袋封发”,凡发往一个行省的普通文书,不论何种文书,都汇封在一起,交递铺传递,称“汇总封发”。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重视通信效率 B、驿站规模非常庞大 C、已经形成奏折制度 D、政府行政效率降低
  • 5、北宋末年,汝州、唐州、邓州、耀州等处的窑场相继停产,而浙南山区的龙泉窑却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龙泉窑成为皇家贡瓷窑,龙泉青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南宋中期以后,南方形成一个窑厂众多、专门烧制青瓷的庞大窑瓷体系——龙泉窑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壮大 C、南方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形成 D、政局变动影响经济发展
  • 6、韩愈在其散文《原道》中论述道:“周道衰,孔子没,火子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韩愈的论述(     )
    A、体现了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思想多元的基本格局 C、印证了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D、吸纳百家思想重塑儒学体系
  • 7、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武帝时“众庶以巷养马,阡陌之间成群”“马之来至长安者数万匹”。这一变化有利于(     )
    A、恢复发展经济 B、强化君主专制 C、反击匈奴战争 D、促进对外交往
  • 8、如图是出土于山东莒县凌阳大汶口遗址26号墓葬的镂雕旋纹象牙梳,梳子发现于墓主头部,为象牙精心雕琢而成,在上半部分的梳柄部以镂雕手法刻有特殊图案,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该墓葬还发现60余件随葬品,包括各种陶器、石器、骨器。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

    A、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手工业生产技术发达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是什么?
    (2)、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三例不同流派及思想家及其政治主张。
    (3)、材料二所述的历史现象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请从其进步性意义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的理解。
  • 10、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三皇、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号曰‘皇帝’。”王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及至秦,统一国之币。度量衡石丈尺同一。车同轨。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为巩固统一做出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
  • 11、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以无为而处之,顺其本缘。由此可知,唐代(  )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的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已经完成
  • 12、如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 13、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 14、隋唐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商船、南北杂货都经过两淮商运枢纽运销四方。广州的犀角、象牙,两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锦等都沿江东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继续北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长途贩运的快速发展 B、商业往来得到政策支持 C、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 15、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在前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B、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6、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中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东汉尚书台的设立
  • 17、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光武中兴

    B.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

    C.

    汉武帝刘彻推行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兴建长安城

    文景之治

    D.

    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举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贞观之治

    A、A B、B C、C D、D
  • 18、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     )
    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 20、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传》“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