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从共和末期开始就形成了向民众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的传统,罗马社会的各种娱乐设施空前发展,其建造者往往是各级当政者。至图拉真时代,大竞技场的座位已达25.5万个,庞培剧场可容纳2.7万名观众。此外,当政者们还举办或资助举办其他名目繁多的娱乐活动,比如图拉真曾举办过历时120天的庆典,包括各种主要的娱乐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先后有1万多头野兽丧生,1万多名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搏杀。“每位皇帝都尽力超过其前任,导致赛会需耗费巨额公共及私人财产。参加赛会都是免费的”。

    ——摘编自郭东波《社会公共生活的转变: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时期》

    材料二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汉政府在上林苑“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史籍记载的两次百戏演出都是为招待外国使者而举办的,之后再未见类似记载。汉朝的娱乐活动仍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祭祀、农事难舍难分。汉朝之社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百戏与乐舞共同应用于社祭活动中。汉朝也有对抗性竞技活动,比如斗兽与角抵,但汉代的斗兽活动实质是表演,绝非屠杀,而且很快演化为具有娱乐色彩的角抵戏。

    ——摘编自马新、陈树淑《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之比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共同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不同及其原因。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娱乐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 3、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 4、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 5、《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A、礼乐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度 D、宗法制
  • 6、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
    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烹饪食物 C、从事渔猎采集 D、从事原始农业
  • 7、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B、冶铸技艺的提高 C、周王室的衰微 D、现实社会的发展
  • 8、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即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在周公的推动下,西周时期(   )
    A、政治文化认同加强 B、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宗法制度走向完备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 9、西汉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实行小亩制,即百步为一亩;洛水以西的地区实行大亩制,即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汉武帝晚年,改革亩制,统一实施大亩制,且仍保持从前三十税一的税率。这一举措旨在(   )
    A、思富养民 B、加强地方管理 C、开源节流 D、统一经济政策
  • 10、据《史记索隐》载,“殷汤三月丙寅封孤竹”;李学勤先生对辽宁省喀左县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父丁,孤竹,亚微”进行释读,认为这是孤竹国君亚微(即伯夷、叔齐的父亲)为其父(名丁)所作的铜器。这表明(   )
    A、商朝政治势力已至东北 B、商朝普遍实行宗法分封制 C、传世文献是可靠的史料 D、实物比文献更有史料价值
  • 11、汉初,吴国豫章郡是全国铜业和铸币业中心之一,当时市面上流通着的很多都是吴国造的钱币。这说明(   )
    A、社会经济环境趋好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中央王朝面临威胁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12、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 13、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 14、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 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
  • 15、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 16、《后汉书·伸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 17、《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   )
    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 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 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
  • 18、在商朝人的观念中,“天帝”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神佑王权。周公继承了商朝“天帝至上”的观念,但又提出“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天帝赐予的天命并不固定,要依据统治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保佑他。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   )
    A、巩固宗法分封制度 B、强化君权神授 C、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塑造华夏认同
  • 19、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

    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

    B

    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C

    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剑、戟﹑箭等兵器

    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为激烈

    D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书书写的秦简

    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A、A B、B C、C D、D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
上一页 963 964 965 966 9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