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杨继绳指出: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到150亿美元。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 030亿美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作者意在说明(   )
    A、“自由放任”政策优于政府干预 B、“以工代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C、二战是美国渡过危机的唯一因素 D、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
  • 2、右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

    A、将农业带入数字信息化时代 B、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 C、有利于粮食作物种植多元化 D、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
  • 3、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   )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大量种植,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 4、右图是欧美五国工业化时期农业发展水平指数示意图(100=每个农业男工每年净生产一千万卡植物性热量)。据此可知(   )

    A、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B、西方大国都实现农业现代化 C、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农业必然发达 D、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密切关联
  • 5、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1810年法令》,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从国家层面对工业污染实施管制的法令,该法令根据工厂危害环境的程度建立起了一整套工业设施分级体系以及相应的行政许可制度。这一法令的通过反映了法国(   )
    A、是欧洲工业污染最严重的国家 B、有效遏制了城市工业污染的恶化 C、工业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重视 D、工业革命推动了法制建设的完善
  • 6、1337 年,爱德华三世发动英法“百年战争”,为此,他经常召集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议会,讨论税收问题。1344 年,下议院承认“国王和贵族是为了英国人民的安全才冒着生命危险去作战的”,国王进行的战争是为了国家以及国王、教士和国内所有其他人的荣誉、安乐、和平。据统计,1294~1453 年,英王获得动产税和关税累计达1100万英镑。据此可知,英法“百年战争”(   )
    A、强化了英王的专制权威 B、增强了英国臣民的民族意识 C、促成了英国的议会制度 D、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
  • 7、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通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与会国都要求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这一变化(   )
    A、表明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B、确立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原则 C、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 8、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实行自治。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10--11 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同时,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   )
    A、强调基层自治的作用 B、彰显教会神权的权威 C、运用社区管理的方式 D、突出专制王权的地位
  • 9、2014 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宣告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意见》明确,要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考虑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素。户籍改革旨在(   )
    A、缩小城乡差别 B、推进城市化进程 C、保护农村耕地 D、适应社会的发展
  • 10、20世纪90年代我国立法工作不断加强,先后颁布了《公司法》《会计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证券法》等,并对《对外贸易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上述立法举措(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C、标志着“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基本方略 D、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
  • 11、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我跟着他,沿着闹市中这条古老狭长的小巷,

    迈进被陈旧的房屋簇拥着的小小庭院。

    ……

    采访本上,“待业”两个字刚刚不情愿地落下笔尖,

    一张打开的个体营业证陡地遮断我的视线;

    它倔强地展示出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

    A、人们青睐个体经济 B、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C、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D、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实施
  •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3年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
    A、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 13、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
    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 14、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竞争力
  • 15、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书籍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书籍

    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

    外国学者译著

    中外学者合译

    中国学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期

    35部

    33部

    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 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 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 16、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 17、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过程中,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一改变(   )
    A、体现城市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 C、表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弱化 D、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 18、《礼宾图》(右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 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东罗马帝国、高丽及少数民族)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 19、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减弱 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 2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   )
    A、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 B、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
上一页 962 963 964 965 966 下一页 跳转